聚文网

聚文网 > 作文 > 字数作文 > 3000字

初秋的清晨作文

3000字 2010-12-07 12:22:39
相关推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已经有不少先行者对破坏自然的行为有了觉醒,并在积极地和默默地为改变这种窘境而努力着。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环境保护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论文》

摘 要:在经过数十年世界性轰轰烈烈的环境危机和环境保护教育以后,今天,人类仍然面对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沉重灾难,究其原因,与把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当成一个方法论问题去研究和解决有很大关系。人类当前所遇到的环境问题,是一个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同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实践科学发展观,其核心也都是世界观问题。这些理念和行动纲领的实践,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愿不愿的问题。

关键词: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环境伦理;世界观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的大量涌现,人民生活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不争的事实。中国社会的发展,摆脱了前几十年人为经济政策上的桎梏,逸出了越穷越革命的怪圈。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切入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就不得不考虑这些成功背后所付出的代价问题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产出都是需要投入的,产出越大,投入越多。这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常识。也就是说,任何产出背后都有一个成本问题。降低成本,这在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决定经济运作成功与否及能否继续的根本性问题。前几十年,由于一些政策的误导,在产出并不很高的同时,却惊人地消耗着人力、物力资源。现在,束缚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被抛弃了,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也产生了不考虑成本的社会现象。这样,产出是上去了,财富是增加了,但环境成本和代价也是巨大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已经有不少先行者对破坏自然的行为有了觉醒,并在积极地和默默地为改变这种窘境而努力着。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环境保护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论文》

摘 要:在经过数十年世界性轰轰烈烈的环境危机和环境保护教育以后,今天,人类仍然面对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沉重灾难,究其原因,与把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当成一个方法论问题去研究和解决有很大关系。人类当前所遇到的环境问题,是一个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同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实践科学发展观,其核心也都是世界观问题。这些理念和行动纲领的实践,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愿不愿的问题。

关键词: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环境伦理;世界观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财富的大量涌现,人民生活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不争的事实。中国社会的发展,摆脱了前几十年人为经济政策上的桎梏,逸出了越穷越革命的怪圈。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切入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就不得不考虑这些成功背后所付出的代价问题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产出都是需要投入的,产出越大,投入越多。这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常识。也就是说,任何产出背后都有一个成本问题。降低成本,这在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决定经济运作成功与否及能否继续的根本性问题。前几十年,由于一些政策的误导,在产出并不很高的同时,却惊人地消耗着人力、物力资源。现在,束缚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被抛弃了,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下,也产生了不考虑成本的社会现象。这样,产出是上去了,财富是增加了,但环境成本和代价也是巨大的。

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的第一要务,这是天经地义的,但生产必须付出自然环境成本和社会环境成本,这也是没有任何疑义的。

首先是自然环境成本。从物理学的能量学说原理角度去看这个问题,是因为任何运动和有用功的产生和获得,都是要耗费能量的。更为严重的是,在大量消耗有效能量以获取运动和有用功的过程中,必定伴随着产生大量的无用功——无效能量——熵流。人类和社会都是大自然进化的产物。人类社会的任何一种生产,都需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并投入物质能量。人类自身除了自然劳动能力之外,对于其他生产资料是一无所有的。在追求庞大物质产品产出的同时,必定要扩大对自然资源的投入。在无序竞争的情况下,唯一能战胜别人的就是对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无序开采——低成本开采。由于人口总量增长,对物质产品需求的增加,和人类占有欲望的无限膨胀,自然资源便因此遭受了被彻底破坏和掠夺的命运。最近几十年来,在世界性自然环境恶化的同时,我国的自然资源环境也遭遇到了重创,水土流失、耕地损毁、森林破坏、水体污染、江河断流、矿产枯竭、物种减少。这也正是无序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背景下所产生的巨大无用功对人类社会进行正相关关系反馈作用的结果。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规律。

社会环境方面,问题就更为严重了。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无论在物质数量和生活的方便程度及多样性方面,确实有了无与伦比的增长和进步。人类在体力和脑力两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解放。时空概念也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由于过分注重经济发展,生产者和经营者过分追求高额利润,以致在社会上滋生了一些“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等不良的社会现象,不利于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

不稳定的后果是什么?早在1989年2月26日,邓小平就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方针政策,并最后形成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等哲学理念,并以此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行动纲领。胡锦涛在学习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上谈到最近发生的社会问题时指出:“我们对这些事件及其后果的严重性必须充分估计,对其中的惨痛教训必须牢牢记取。这些事件再一次告诫我们,只有抓紧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全党同志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我们党才能更好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换句话说,我们党少部分人在对待“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人民群众安危冷暖”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后果甚至涉及了“我们党才能(能不能)更好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重要问题。

要解决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不容易。因为这并不只是表面的浅层次的方法论问题,而是深刻得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环境观问题。对那些世界观和人生观完全被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所主宰的人谈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谈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环境,这无疑是与虎谋皮和对牛弹琴,没有实际意义。社会的不和谐主要是由这些人造成的。在西方,从思想根源上来说,这种从功利主义出发的“唯物”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是在近代启蒙运动和近代科学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中出现的,已经有了近三百年;如果从文艺复兴时期算起,已经有了近六百多年的历史。西方的实践也证明,这无疑是引发大量社会物质财富涌现,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和物质文明进步的一大动力。但遗憾的是,人类的精神文明水平和社会的和谐度,并没有与之发生同步的提高和发展,相反,还呈现了日益下滑的趋势。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规模和惨烈程度,都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其他所有战争。在一国或一个区域内的局域斗争,战后也一直连绵不断。历史表明,社会财富的增长与社会稳定之间,并没有必定的正相关关系。

与动物相比,人具有动物所没有的、积累超过自身实际需要的财富(货币)的观念,从而导致了社会生产目的性的扭曲和异化。动物也会进行简单的物质收集、储备,甚至生产,但一般只以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为度。但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任何个人和企业(资本所有者——资本家)的生产,其目的都是为了提供给别人消费。生产者的个人目的,完全是为了赚取最大利润。这样,生产规模和资源投入便没有了底线。结果,社会的总体生产实力和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确实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很多人也因此认为社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是不是在近代以来加速发展和进步了呢?这牵涉到质和量的差别问题,或者说是评价指标体系问题。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完全是两码事。事物的存在,只有当其质量有所提高时才能称为发展和进步。当然,没有无增长的发展和进步,但增长绝不就意味着发展和进步。例如一个人身体的发胖,这不仅不意味着健康和进步,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与恩格斯就曾指出过,在功利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作用下,无止境地追逐个人物质财富所导致的物质增殖及其社会后果,这就是万恶的所谓“资本属性”对工人和整个社会进行压榨、剥削和掠夺的结果,并曾提出过解决的办法,那就是要实行共产主义。但由于其继承者个人品质和方法论上的错误,共产主义在不同地域上的众多实践都并没有取得成功。中国现在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其内涵与共产主义过渡阶段的社会要求是相通的。这是人类对社会发展过程反思的一种认识的提升和历史进步的自然现象。

笔者认为,失败的经验教训是很多的,但归根到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一些人错误地把共产主义只当成了达到某种社会改革目标的方法论,而不是当成提高人生境界的世界观。现在我们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行动纲领,也遇到了同一个问题。也就是说,这也必须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来进行。因为这三个理念内涵和核心,从根本上说就是改造和提高一个人的人生境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环境观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什么方法、措施、甚至法律制度,对于抑制环境破坏和社会不和谐,都是软弱无力的。

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其核心和根本就是要抑制人类对自身生活需要以外的物质财富的贪欲,善待万物,感恩自然和社会及身边的一切人。如果人人做到了这一点,何愁社会不和谐。社会和谐了,人和自然环境系统也就必然和谐了。人类面临的自然环境危机,是人类通过社会行为,疯狂无序地对自然环境进行掠夺和破坏造成的。人类的贪欲一天不停止,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一个长久的梦幻,人类最终就逃脱不了自然界的“惩罚”。

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要在自然资源允许范围内适可而止,纠正生产目的性的异化,产品和生产工具也要主张“小即美”。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原材料和产品要尽量做到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消耗,减少熵流积聚,提倡在满足基本生活物质产品需要基础上,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大量增加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接触和融合,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真正做到像《礼记•礼运》中所说的那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斯时,社会焉有不和谐之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已经有不少先行者对破坏自然的行为有了觉醒,并在积极地和默默地为改变这种窘境而努力着。如显性的就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世界性风起云涌的环境保护运动;隐性的就是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环境伦理学和环境哲学的教育和普及。特别是后者的影响,正在逐渐深入各阶层人士的心中。接连数次的世界科学家大会和世界宗教议会,都把环境道德观念突出地写进了决议之中。我们也欣喜地听到,温家宝总理在最近关于毒奶粉事件的讲话中提出:“一个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

近几十年来,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良心”和“道德”在协调人与自然和谐中的重要性。特别是西方,尤其是美国,受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人消耗了占世界1/3的能源和其他有用的地球资源。对此,曾对世界过去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写出了震动世界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的杰里米•里夫金,最近在预测世界未来的过程中,又发表了一部再次震动世界的著作《欧洲梦》。书中指出:由于美国梦深陷于分离和孤立的“死本能”之中。在美国,人们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自主,过度消费,纵容每种欲望,浪费地球的丰饶。人们鼓励不受限制的经济增长,强者受奖赏,弱者被边缘化。他们满心要保护自身利益,组建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军事机器,以获取自己想要并相信是分内应得的东西。他们把自己看作是上帝的选民,因此有资格获得一份超出公道份额的地球财富,而他们的自身利益却正在缓慢地蜕变成纯粹的自私自利,以致变成了“死亡文化”。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欧洲梦的世纪。

里夫金还认为:“‘欧洲梦’是一种新的历史观,根据这种历史观,在一个基于‘生活质量’而非个人无限聚敛财富的可持续性文明里,以物质为基础的现代发展观本身即将受到修正。所谓‘生活质量’就是‘实际生活条件’以及‘公民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如健康,社会关系,自然环境的质量等。可持续性的全球经济之目标则是:将人类的生产和消费与自然界的能力联系在一起,通过废品利用和资源的重新补充,不断再生产出高质量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可持续的、保持稳定的经济状态下,重要的并非个人的物质积累,而是自我修养;并非聚敛物质财富,而是精神的提升;并非拓宽疆土,而是拓宽人类的同情(empathy)。从欧洲梦来说,获得自由,意味着能够进入到与他人之间无数种彼此依赖的关系之中。一个人有途径进入越多的共同体,就有越多的选择权,关系带来包容性,包容性带来安全。作为‘欧洲梦’两大支柱的文化多元主义和全球生态意识将人性从物质主义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成就新的人性。”

可见,他所提出的所谓“欧洲梦”,已经囊括了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并且预言道:“拥有丰富、多样历史的中国人民,能够为欧洲梦的深化、为它成为全人类的真正世界主义梦想,作出怎样的贡献?……可能毫不夸张地预言:正在廓清的欧洲思想框架同中国思想框架之间的交融,将会对全人类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怎样交融呢?笔者认为就是要站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站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高度(环境哲学高度)上去认识、理解党中央所提出的关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并在这一高度上将其转化成实际的行动纲领去贯彻执行。首先就要加强环境伦理道德的宣传普及教育,在全民中培育起真诚的内心信念,并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使每一个人都能真正做到“敬畏自然,善待环境(自然和社会),关爱万物,适度生产,简单生活,追求崇高”。只有这样,“彼时每个人的权利都获得尊重,没有人被遗落,文化的差异受到欢迎,每个人都在地球可维持的范围内享受着高质量的生活,而人类能够生活在安定与和谐之中”。

总之,当前对待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和行动纲领的态度,在全世界进行了近半个世纪轰轰烈烈的环境危机和环境保护教育以后,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已经是一个愿不愿干的问题,而不是会不会、能不能干的问题。特别是对那些凭借特殊条件已经攫取了“第一桶金”的亿万富翁,所考虑的就是怎样逃避这样干才能保证他获取最大利润的问题。因此,归根到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环境观的问题。如果不在这个高度上去认识这个主要由富裕阶层(阶级)人士造成的,当前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触目惊心的不和谐现象,只停留在从方法措施上去寻求解决办法,对那些主要承受这些不和谐现象后果的弱势群体,将是一个永远的痛,和希望改变的长久的梦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