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作文 > 体裁作文 > 叙事

第一书记走基层征文范文

叙事 2018-07-29 18:14:38
相关推荐

走基层征文_篇一

春节回老家,聚餐永远是最热闹的一道风景。今年也不例外,母亲早早把饭菜准备好了,等我们一到家,热腾腾地摆在了桌子上。看着桌子,我觉得有些不对劲儿,四个盘子,菜没有满,只能算是多半盘,一大碗汤也是多半碗。我笑着问母亲,是不是今年过年没买什么菜啊。母亲也笑了,等你去买呢,自己看冰箱去。原来都在冰箱里,只是没有像往年做那么多而已。母亲说,你们要是能把这些都吃了,我马上再做去。原来是不大看电视新闻的母亲,在看了最近有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报道后,在用行动支持呢。母亲说,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是件大好事,你们做宣传的,就应该多说说这事儿。她还正色地问我,节约就那么难吗?我一时语塞,没有找到合适的答案。

母亲是过过苦日子的。我们小时候,“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话,她不知对我们说了多少遍。我从没见她浪费粮食,冬天储存的大白菜蔫了、干了,她把外面的一层剥掉,里面的清洗过后又能做一道好菜。她照看外孙和孙子时,小孩吃不了的饭菜,她总是吃掉。以前春节聚餐,为了热闹,她喜欢多做些菜,多了自然会剩下,但她从不会倒掉,总是归拢下,合并同类项,留待下顿热着吃。所以,她自然会对节约的事非常敏感,非常赞同并身体力行。

节约为什么这么难呢?在另一次聚餐时我初步找到了答案。

大年初三,老家的亲戚聚在了一起。大家商议,晚餐哪家都不必准备,就到街上找找,看看有营业的餐馆没。到街上一看,有餐馆在营业,就选了一家叫“乡下菜”的。在母亲提议下,每人点一个自己想吃的菜,而且让餐馆做成半份,汇到一起,也有十多个菜了。

在等菜的时候,我和餐馆的一名负责人聊了起来。他说,这几年咱们市(县级市)经济发展快了,居民收入涨了,农民进城的也多了,餐饮可红火了。往年很多店都是过了初五、初七甚至十五才开始营业,这两年初三就有营业的了,有的甚至只停了初一的一天。我问他,机关单位有来消费的没有。他说春节放假这几天没有,平时有,但也不是特别多。因为机关单位一般都有固定的点,档次也比他们高。像他们这类店,消费者以普通居民为多数。我问他知道中央提倡勤俭节约的事吗,他说知道,而且非常支持。“虽然客人节约了,消费可能会少些,但我们可以创新菜谱,增加花样,降低成本,靠增加客流量来增加销售,总不能看着大盘大盘的东西都倒掉吧。”他指着隔壁的一桌说,你看看他们,肯定会剩下不少。我问他,现在节约咋就这么难呢,还得中央下文件。他说:“公款消费是重点,是应该看住了。相信监督到位了,制度到位了,会管住的。难的是普通老百姓。你看看这条街,这么多餐馆饭店,消费的主体还是老百姓啊,一盘一碗,一点一滴,他们不节约,这个量累积起来可是大得很啊!谁请客吃饭仅仅够吃就行呢,不都是点一大桌子吗?现在社会风气就是这样啊。”

社会风气啊!原来,吃喝剩下点没什么,铺张浪费也不算什么,甚至以俭为耻、以奢为荣,都成了社会风气了,怪不得节约这么难呢。

社会风气,古人称为“风俗”,就是趋同一致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并且人们对此自然而然,习以为常。近些年来,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奢侈浪费之风,餐饮领域就是一个“重灾区”。我们国家有13亿多人口,每个人浪费一点,拿13亿去乘,这个数字大得惊人。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在的一些人却是衣食足颠倒荣辱。

撼山易,移风易俗难。当一种社会风气形成后,“不令而自行”,改换起来是非常难的。这些年,我们能让载人飞船上天,能让航空母舰下海,却几百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任凭你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说,有些人就是照样铺张浪费。真真应了那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民族、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法宝。就算再难,我们也要把这股风气正过来,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让节约蔚然成风,需要“两手抓”。“硬”的一手要完善,比如制定规章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监管,比如进行立法限制,剩饭剩菜超出规定分量时,消费者会被罚款,等等。“软”的一手也要跟进,比如加强思想教育,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多宣讲勤俭的光荣传统,多报道干部群众节约的事情。

古人说,风俗是天下之大事,教化是国家之急务。匡扶风气,以文教化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让节约蔚然成风,我们宣传工作者既责无旁贷,又任重道远。

走基层征文_篇一

春节回老家,聚餐永远是最热闹的一道风景。今年也不例外,母亲早早把饭菜准备好了,等我们一到家,热腾腾地摆在了桌子上。看着桌子,我觉得有些不对劲儿,四个盘子,菜没有满,只能算是多半盘,一大碗汤也是多半碗。我笑着问母亲,是不是今年过年没买什么菜啊。母亲也笑了,等你去买呢,自己看冰箱去。原来都在冰箱里,只是没有像往年做那么多而已。母亲说,你们要是能把这些都吃了,我马上再做去。原来是不大看电视新闻的母亲,在看了最近有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报道后,在用行动支持呢。母亲说,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是件大好事,你们做宣传的,就应该多说说这事儿。她还正色地问我,节约就那么难吗?我一时语塞,没有找到合适的答案。

母亲是过过苦日子的。我们小时候,“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话,她不知对我们说了多少遍。我从没见她浪费粮食,冬天储存的大白菜蔫了、干了,她把外面的一层剥掉,里面的清洗过后又能做一道好菜。她照看外孙和孙子时,小孩吃不了的饭菜,她总是吃掉。以前春节聚餐,为了热闹,她喜欢多做些菜,多了自然会剩下,但她从不会倒掉,总是归拢下,合并同类项,留待下顿热着吃。所以,她自然会对节约的事非常敏感,非常赞同并身体力行。

节约为什么这么难呢?在另一次聚餐时我初步找到了答案。

大年初三,老家的亲戚聚在了一起。大家商议,晚餐哪家都不必准备,就到街上找找,看看有营业的餐馆没。到街上一看,有餐馆在营业,就选了一家叫“乡下菜”的。在母亲提议下,每人点一个自己想吃的菜,而且让餐馆做成半份,汇到一起,也有十多个菜了。

在等菜的时候,我和餐馆的一名负责人聊了起来。他说,这几年咱们市(县级市)经济发展快了,居民收入涨了,农民进城的也多了,餐饮可红火了。往年很多店都是过了初五、初七甚至十五才开始营业,这两年初三就有营业的了,有的甚至只停了初一的一天。我问他,机关单位有来消费的没有。他说春节放假这几天没有,平时有,但也不是特别多。因为机关单位一般都有固定的点,档次也比他们高。像他们这类店,消费者以普通居民为多数。我问他知道中央提倡勤俭节约的事吗,他说知道,而且非常支持。“虽然客人节约了,消费可能会少些,但我们可以创新菜谱,增加花样,降低成本,靠增加客流量来增加销售,总不能看着大盘大盘的东西都倒掉吧。”他指着隔壁的一桌说,你看看他们,肯定会剩下不少。我问他,现在节约咋就这么难呢,还得中央下文件。他说:“公款消费是重点,是应该看住了。相信监督到位了,制度到位了,会管住的。难的是普通老百姓。你看看这条街,这么多餐馆饭店,消费的主体还是老百姓啊,一盘一碗,一点一滴,他们不节约,这个量累积起来可是大得很啊!谁请客吃饭仅仅够吃就行呢,不都是点一大桌子吗?现在社会风气就是这样啊。”

社会风气啊!原来,吃喝剩下点没什么,铺张浪费也不算什么,甚至以俭为耻、以奢为荣,都成了社会风气了,怪不得节约这么难呢。

社会风气,古人称为“风俗”,就是趋同一致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并且人们对此自然而然,习以为常。近些年来,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奢侈浪费之风,餐饮领域就是一个“重灾区”。我们国家有13亿多人口,每个人浪费一点,拿13亿去乘,这个数字大得惊人。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在的一些人却是衣食足颠倒荣辱。

撼山易,移风易俗难。当一种社会风气形成后,“不令而自行”,改换起来是非常难的。这些年,我们能让载人飞船上天,能让航空母舰下海,却几百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任凭你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说,有些人就是照样铺张浪费。真真应了那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民族、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法宝。就算再难,我们也要把这股风气正过来,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让节约蔚然成风,需要“两手抓”。“硬”的一手要完善,比如制定规章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监管,比如进行立法限制,剩饭剩菜超出规定分量时,消费者会被罚款,等等。“软”的一手也要跟进,比如加强思想教育,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多宣讲勤俭的光荣传统,多报道干部群众节约的事情。

古人说,风俗是天下之大事,教化是国家之急务。匡扶风气,以文教化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让节约蔚然成风,我们宣传工作者既责无旁贷,又任重道远。

走基层征文_篇二

今年春节,怀着对亲人的浓浓思念,我长途跋涉四千多公里,回到阔别5年的家乡。我的家乡新疆农五师86团是位于中哈边境上的一个农垦团场,在我的记忆里,那里遍布荒滩戈壁,居民区大多是平房土路,全团唯一的楼房就是团部轧花厂那座三层高的厂房。总之,家乡的落后面貌已经在我的记忆中定了型。

然而,这次返乡的所见所闻,却让我对家乡的印象产生了180度的大翻转。家乡变化之大,让我几乎与它“对面不相识”了。

从坐上弟弟来接站的小汽车开始,一路上,我就像个好奇的孩子,贪婪地看着车窗外飞速掠过的那一处处风景。我惊讶地发现,记忆中原本萧索灰暗的色调现在变得明快了许多。路边以前随处可见的平房已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暖色调的楼房。车子越往团部走,看到的楼房、汽车也越多越密。我特意让弟弟放慢车速,以便能更好地观察。我看到沿途有很多饭馆、商店、药店、诊所,路边还有许多宠物狗在游荡……俨然一幅小城镇的模样。团场并不大,但这一刻,我却有些目不暇给了。

弟弟把车子开进一个叫做和兴苑的小区后,在一栋住宅楼前停下,然后告诉我说,这就是爸妈住的楼房。我们爬了五层楼后,终于到家了,焦急盼儿归的爸妈忙不迭地把我和妻子迎进了屋。刚一进屋,我就感觉一股热浪迎面扑来,让我难以招架。我赶忙换上夏天的装束,才感觉好受了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