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作文 > 体裁作文 > 观后感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汇总

观后感 2016-09-24 05:21:17
相关推荐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第1篇

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就像一个美丽的火焰,是否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还要看有没有所需要的干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主要的“干柴”就是国民的素质和教育。依法国为例:

受文艺复兴影响的16世纪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教派与旧教分庭抗礼,他们争夺儿童和群众的手段就是教育。通过这场争夺战,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视数学、地理、历史,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使得法国新一代的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创办于1684年的训练初等学校教师的讲习所是欧洲最早出现的师范教育设施,对确保教师的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19世纪以前,法国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荣誉,其学术水平在西欧是很高的。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0岁时,父亲因受人陷害逃离瑞士。卢梭13岁即开始自谋生计。他当过学徒、杂役,为人抄写过乐谱,做过家庭教师。寄人篱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长期漂泊不定的贫困生活,培育了卢梭对于"残暴和不正义"的反抗意识。1762年,卢梭的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这部长篇檄文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卢梭,焚毁《爱弥儿》。卢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国。1767年,卢梭返回法国,避居于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评传性的最后一部著作--《忏悔录》。1778年与世长辞。

卢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齐所继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龄分组来发展儿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实行教育。后德、法、英、意、俄、美等国政府,也纷纷派遣专家和官员前来学习。裴斯塔洛齐所创建的伊佛东学校成了蜚声欧美的“国际学园”。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美国政府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卢梭、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想》的运动。前者成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后者成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第1篇

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就像一个美丽的火焰,是否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还要看有没有所需要的干柴。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主要的“干柴”就是国民的素质和教育。依法国为例:

受文艺复兴影响的16世纪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教派与旧教分庭抗礼,他们争夺儿童和群众的手段就是教育。通过这场争夺战,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视数学、地理、历史,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这使得法国新一代的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创办于1684年的训练初等学校教师的讲习所是欧洲最早出现的师范教育设施,对确保教师的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19世纪以前,法国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荣誉,其学术水平在西欧是很高的。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0岁时,父亲因受人陷害逃离瑞士。卢梭13岁即开始自谋生计。他当过学徒、杂役,为人抄写过乐谱,做过家庭教师。寄人篱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长期漂泊不定的贫困生活,培育了卢梭对于"残暴和不正义"的反抗意识。1762年,卢梭的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这部长篇檄文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卢梭,焚毁《爱弥儿》。卢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国。1767年,卢梭返回法国,避居于巴黎市郊。1772年完成了自我评传性的最后一部著作--《忏悔录》。1778年与世长辞。

卢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齐所继承。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龄分组来发展儿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实行教育。后德、法、英、意、俄、美等国政府,也纷纷派遣专家和官员前来学习。裴斯塔洛齐所创建的伊佛东学校成了蜚声欧美的“国际学园”。有趣的是,瑞士政府首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美国政府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卢梭、裴斯塔洛齐教育思想》的运动。前者成为今天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后者成为今天世界上的霸主之一。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第2篇

法国曾经号称“欧陆第一陆军强国”(即使现今的法国人也是这么认为的),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的地理位置。就像七雄并起时的秦国,偏安一隅,虎视东方。仅就陆地上来说,在大多数时候,它的敌人只来自一个大方向上,这使得它的针对性更强,能更好的集中兵力。对于陆战来说,这样的地理条件和人口、政治、经济、传统等因素综合在一起,在欧洲恐怕是得天独厚的优势了。于是路易十四、拿破仑相继成就了法兰西的骄傲。

但是,心在世界的法国人却怎么也冲破不了英国人的海洋枷锁,也因此永远沦为配角,衬托着对手“日不落”的骄横与诡诈。难以理解,在大陆上横扫欧陆的法国为什么到了海上就像患了肌无力,完全的无作为。据说,陆地上的地理优势到了海洋上反到成为了法国海军的先天性残疾:伊比利亚半岛将法国海岸线一分为二,使得它的对手只要扼守住直布罗陀海峡就能让法国的大西洋舰队和地中海舰队不得策应。而对于法国来讲,无论是大西洋还是地中海都充满着巨大的国家利益,哪个也放弃不得。不能集中兵力,这是最基本的兵家大忌。

如上所述恐怕是个原因。但估计绝对不只是这个原因,当翻阅英法战争史的时候,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地方,就是在历次英法海上对抗中,就武器性能而言,法国几乎没有逊色过对方,甚至在一些历史时期里还优于英国——这当然得益于法国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基础。但是,武器的优势并没有为法国赢来多少胜利,更悲惨的是,几乎每一次重大的海战中,法国人都会犯下些幼稚的错误从而导致彻底的失败,而这些错误甚至达到了可笑的地步,常使热爱这个国家的人扼腕。

我想,造成这种结局或许只因一个原由,就是法国不懂得海洋。没有海洋谋略、海洋传统和海洋经验,用陆地思维去思考海洋势必被汹涌的巨浪吞没得无影无踪。于是想到了我们自己,我们同样是一个大陆国家,从文化到传统都被打上了深深的大陆烙印。在这一点上我们和法国倒是很相近,我们的百年屈辱就起因于我们对海洋的陌生。现在总有人乐于在海洋沙盘上做加法,R国现在拥有几艘驱逐舰、几艘护卫舰、几艘潜艇;我国已经拥有几艘驱逐舰、几艘护卫舰、几艘潜艇,以后几年还将拥有几艘驱逐舰、几艘护卫舰、几艘潜艇。他们甚至雄心勃勃地认为只要我们造了多少多少航母就可以和M国太平洋舰队分庭抗礼了!法国的尴尬恰恰该点醒这些人。我们当然要拥有航空母舰以及更多的现代化主战舰艇,但拥有了它们并不代表我们就羽翼丰满了,与那些传统海上列强相比,我们还很幼稚。我们甚至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海洋上,因为陆地边境线实在太漫长了,卧榻之测不规矩的近邻又那么多。不得不用大陆思维思考大国逐鹿的问题,但在海洋上,这也许是一个弊病。这是我们的困局!

大国崛起法国观后感第3篇

法兰西这个民族是个浪漫的民族,他们对思想和艺术的重视胜过一切,先贤祠安葬的伟人当中仅有11人是政治家,其余多数是思想家和艺术家以及科学家。谁有资格在先贤祠安葬时要经过全民讨论的,由此可见全体法国人民对思想和艺术的崇拜。我想这种崇拜源于他们对思想和艺术的作用的肯定,他们认为思想和艺术有某种巨大的力量,正如英国人认为蒸汽机是一种力量一样。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全民性的认识,才使得法兰西一直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他独特的声音。也许可以打个这样的比方:一个国家经济的力量就像一个人的体魄,而它的全民思想和意志则好比一个人的信念,如果光有强壮的体魄,而没有对自己必胜的信念,无论多强壮,它也必定会输,相反,如果具有必胜的信念,即使没有强健的体魄,它也有赢的机会。这也许就是法国为什么能在经受了德国侵略后还能保住自己的文化和恢复自己国度的原因,而中国的抗日战争更是这一点的最佳诠释,中国当时经济相当落后,但只要思想不倒,依然可以打败侵略者。

而思想本身的确也给了法兰西甚至整个世界以力量,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石性著作《社会契约论》就出自法国人卢梭之手,在整个启蒙运动中,法国思想家占了多数,他们的思想的传播在民众中碰撞出火花,最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可见思想是行动的源泉,它指导行动的方向,并为行动提供动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