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作文 > 话题作文 > 动物作文 > 小猫

高中语文说课稿(通用3篇)

小猫 2011-08-03 04:20:20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说课稿(通用3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说课稿1

老师好,同学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

(一)、说教材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洋注》,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的出塞之作。诗人杜甫游历昭君村时,观古迹而抒己怀,咏叹自己同昭君一样,不被赏识,远离家乡的悲苦。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学生们在初中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的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将文本设置为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

2、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深沉怨恨。

再结合本诗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古诗鉴赏是高二学生的薄弱环节,很多同学在做题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本诗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设置为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深沉怨恨。

(三)、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纪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个理念,再结合本篇课文的文本特点,我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

具体做法:一、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并配以PPT图画展示启迪学生。

二、以提问法为主,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三、以讲授法、讨论法为辅,让学生理解领悟诗歌情感,完成教学。

我的说课到处结束,下面正式进入模拟授课环节。

高中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三首《如梦令》体裁相同,题材相异:苏轼意在东归耕作,秦观旨在遣怀自伤,纳兰性德情关相思佳人,看似相互不容,但其语短言长的表达方式,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深切婉细的情感表达,都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学好这三首词,关键不在于“鱼”而在于“渔”:掌握一种读词(特别是小令,尤其是《如梦令》这个词牌)的方法。学以致用,以小博大,切实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学情

其实学生对《如梦令》并不陌生,他们初中就已经学过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阅读量小,知识面窄

2、了解不多,认识不足

3、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4、方法单一,一知半解

这所有的一切情况,既是我们在诗歌教学中的障碍,也是我们诗歌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一〕设置依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三首《如梦令》本身的特点

3、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借助抓“词眼”来解析作品结构、体悟思想情感的鉴赏方法。

2、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3、通过适当的训练(诗改词,写鉴赏作品),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设置依据

1、《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2、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

1、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2、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五、教具准备

1、多媒体播放系统

2、交互式电子白板

六、说教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2、质疑问难,激荡思维

3、 比较探究,讨论交流。

七、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交流分享,理解词意。

2、合作探究,析疑解难。

3、 师生共研,细品情感。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以学生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引入新课。

以旧知引入新知,由已知导入未知,激发学生兴趣。

〔二〕师生交流,投石问路

1、齐读新词,整体感知

2、师生交流,直陈感受

交流的问题:①读了三首《如梦令》,你有哪些感受?

② 在学习了李清照《如梦令》的基础上,你认为该如何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呢?

生生交流,分享阅读感受,加强学生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师生交流,共享鉴赏方法,加强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工作。

〔三〕巧用“词眼”,平中见奇

1、教师点拨,找准“词眼”

同学们对“诗眼”“文言”很熟悉,知道它们是了解诗歌或是散文的关键,那么我们能否从“词眼”的角度来鉴赏《如梦令》呢?

(1)什么是词眼?

词中的描写形象最为真切传神或表达感情最为集中精粹之处,它通常体现在一首词的某一关键性词语。

(2)这三首《如梦令》的“词眼”是什么?

“归去”、“无寐”、“谁省”

点拨学生于词中忽略之处,点明词眼,既抓住三首《如梦令》词体曲调的共同特点,又为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的各自特征提供一个角度。

2、师生共论,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讨论的问题:三位词人为什么会发出“归去”、“无寐”、“谁省”的慨叹呢?

(在讨论中,教师可根据情况适时用PPT展示三首《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苏轼《如梦令》“归去”(回去吧)——酬寄之作表明心志

秦观《如梦令》“无寐”(无法入睡)——羁旅之苦失意抒怀

纳兰性德《如梦令》“谁省”(何人明白)——幽思之语怅然失落

通观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上是一致的,前四句是为“词眼”所作的铺陈,最后一句是对“词眼”进一步的升华。

通过对“词眼”的追问,理清三首《如梦令》所写内容,引导学生注意其在章法上的共同之处。

3、师生共研,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研究的问题: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相同,感情传达的效果也相同吗?

(研究方式:将苏轼的《如梦令》与秦观的《如梦令》相比较,苏轼的《如梦令》与纳兰性德的《如梦令》相比较)

苏轼轻快怡然

相似的处境处世胸襟

秦观孤独冷寂

苏轼痛苦过往

相似的追忆人生况味

纳兰性德刹那美好

研读为“词眼”铺陈的部分,细细品味三首《如梦令》在情感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之处。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4、教师总结,明《如梦令》鉴赏方法

(1)抓“词眼”,明章法

(2)观“词眼”,品感情

(3)析“词眼”,悟人生

总结归纳读《如梦令》的方法,以期学生学以致用。

〔四〕学以致用,变换诗句

试将杜甫《登高》改写为《如梦令》

风急天高猿哀,落木萧萧鸟回。滚滚长江去,多病独登高台。霜鬓,霜鬓,新停浊酒杯。

用改写的方式,以学过的诗歌作为基础,从旧知到新知,加深学生对《如梦令》的认识和理解。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从“词眼”的角度重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

旧诗重读,强化新知,举一反三,平中见奇。

平中见奇

九、板书设计章法

词眼感情

人生

十、说思考

古典诗歌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教学对于陶冶性情、加强美育、继承传统,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考模式下的诗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在诗歌教学中,知识、技巧训练大于思想的领悟、价值的追求、审美的熏陶。高中诗歌教学求新求变迫在眉睫。在新课程背景下,变的是思想、方法,不变的是道德感悟、审美追求。

因此,本节课不仅意在给学生鉴赏《如梦令》的"方法,给学生鉴赏的能力,更重要希望通过“词眼”(小角度)以及三首词之间不同层次的比较,在挖掘《如梦令》深层意蕴的同时,给学生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既是鉴赏诗词高屋建瓴的眼光,也是体悟多味人生的胸怀。给方法,给能力,给境界,是本课希望达成的目标,亦是诗歌教学的一种追求。

高中语文说课稿(通用3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说课稿1

老师好,同学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

(一)、说教材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洋注》,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的出塞之作。诗人杜甫游历昭君村时,观古迹而抒己怀,咏叹自己同昭君一样,不被赏识,远离家乡的悲苦。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学生们在初中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的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将文本设置为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

2、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深沉怨恨。

再结合本诗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古诗鉴赏是高二学生的薄弱环节,很多同学在做题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本诗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设置为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深沉怨恨。

(三)、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纪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个理念,再结合本篇课文的文本特点,我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

具体做法:一、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并配以PPT图画展示启迪学生。

二、以提问法为主,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三、以讲授法、讨论法为辅,让学生理解领悟诗歌情感,完成教学。

我的说课到处结束,下面正式进入模拟授课环节。

高中语文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三首《如梦令》体裁相同,题材相异:苏轼意在东归耕作,秦观旨在遣怀自伤,纳兰性德情关相思佳人,看似相互不容,但其语短言长的表达方式,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深切婉细的情感表达,都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而《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因此,学好这三首词,关键不在于“鱼”而在于“渔”:掌握一种读词(特别是小令,尤其是《如梦令》这个词牌)的方法。学以致用,以小博大,切实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学情

其实学生对《如梦令》并不陌生,他们初中就已经学过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阅读量小,知识面窄

2、了解不多,认识不足

3、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4、方法单一,一知半解

这所有的一切情况,既是我们在诗歌教学中的障碍,也是我们诗歌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一〕设置依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三首《如梦令》本身的特点

3、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借助抓“词眼”来解析作品结构、体悟思想情感的鉴赏方法。

2、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3、通过适当的训练(诗改词,写鉴赏作品),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设置依据

1、《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2、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

1、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2、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五、教具准备

1、多媒体播放系统

2、交互式电子白板

六、说教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2、质疑问难,激荡思维

3、 比较探究,讨论交流。

七、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交流分享,理解词意。

2、合作探究,析疑解难。

3、 师生共研,细品情感。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以学生初中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引入新课。

以旧知引入新知,由已知导入未知,激发学生兴趣。

〔二〕师生交流,投石问路

1、齐读新词,整体感知

2、师生交流,直陈感受

交流的问题:①读了三首《如梦令》,你有哪些感受?

② 在学习了李清照《如梦令》的基础上,你认为该如何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呢?

生生交流,分享阅读感受,加强学生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师生交流,共享鉴赏方法,加强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把握。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准备工作。

〔三〕巧用“词眼”,平中见奇

1、教师点拨,找准“词眼”

同学们对“诗眼”“文言”很熟悉,知道它们是了解诗歌或是散文的关键,那么我们能否从“词眼”的角度来鉴赏《如梦令》呢?

(1)什么是词眼?

词中的描写形象最为真切传神或表达感情最为集中精粹之处,它通常体现在一首词的某一关键性词语。

(2)这三首《如梦令》的“词眼”是什么?

“归去”、“无寐”、“谁省”

点拨学生于词中忽略之处,点明词眼,既抓住三首《如梦令》词体曲调的共同特点,又为鉴赏品析这三首《如梦令》的各自特征提供一个角度。

2、师生共论,以“词眼”把握《如梦令》的章法。

讨论的问题:三位词人为什么会发出“归去”、“无寐”、“谁省”的慨叹呢?

(在讨论中,教师可根据情况适时用PPT展示三首《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苏轼《如梦令》“归去”(回去吧)——酬寄之作表明心志

秦观《如梦令》“无寐”(无法入睡)——羁旅之苦失意抒怀

纳兰性德《如梦令》“谁省”(何人明白)——幽思之语怅然失落

通观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上是一致的,前四句是为“词眼”所作的铺陈,最后一句是对“词眼”进一步的升华。

通过对“词眼”的追问,理清三首《如梦令》所写内容,引导学生注意其在章法上的共同之处。

3、师生共研,以“词眼”体悟三首词的意蕴。

研究的问题:三首《如梦令》在感情传达的结构相同,感情传达的效果也相同吗?

(研究方式:将苏轼的《如梦令》与秦观的《如梦令》相比较,苏轼的《如梦令》与纳兰性德的《如梦令》相比较)

苏轼轻快怡然

相似的处境处世胸襟

秦观孤独冷寂

苏轼痛苦过往

相似的追忆人生况味

纳兰性德刹那美好

研读为“词眼”铺陈的部分,细细品味三首《如梦令》在情感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之处。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挖掘三首《如梦令》词的深层意蕴。

4、教师总结,明《如梦令》鉴赏方法

(1)抓“词眼”,明章法

(2)观“词眼”,品感情

(3)析“词眼”,悟人生

总结归纳读《如梦令》的方法,以期学生学以致用。

〔四〕学以致用,变换诗句

试将杜甫《登高》改写为《如梦令》

风急天高猿哀,落木萧萧鸟回。滚滚长江去,多病独登高台。霜鬓,霜鬓,新停浊酒杯。

用改写的方式,以学过的诗歌作为基础,从旧知到新知,加深学生对《如梦令》的认识和理解。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从“词眼”的角度重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

旧诗重读,强化新知,举一反三,平中见奇。

平中见奇

九、板书设计章法

词眼感情

人生

十、说思考

古典诗歌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教学对于陶冶性情、加强美育、继承传统,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高考模式下的诗歌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在诗歌教学中,知识、技巧训练大于思想的领悟、价值的追求、审美的熏陶。高中诗歌教学求新求变迫在眉睫。在新课程背景下,变的是思想、方法,不变的是道德感悟、审美追求。

因此,本节课不仅意在给学生鉴赏《如梦令》的"方法,给学生鉴赏的能力,更重要希望通过“词眼”(小角度)以及三首词之间不同层次的比较,在挖掘《如梦令》深层意蕴的同时,给学生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既是鉴赏诗词高屋建瓴的眼光,也是体悟多味人生的胸怀。给方法,给能力,给境界,是本课希望达成的目标,亦是诗歌教学的一种追求。

高中语文说课稿3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渔父》,我将从教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流程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说教材

《渔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中的一篇课文,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篇文章。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既对立又统一,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本专题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阅读作品,能让学生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与文本展开对话”和“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④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三说重难点

重点;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难点: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并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四说教学方法

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重点在问题探讨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主要采用诵读,引导,点拨,研讨等方法。

五课时设计

因为这篇文章相对比较简单,我设计的是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莎士比亚在其名作《哈姆雷特》中的发问。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报任安书》,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而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的悲愤。当他的心被忧虑撕裂的那一刻,他选择的是纵身跃下汨罗江。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写作背景

找一位学生介绍,之后出示PPT

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辅佐了楚怀王、楚顷襄王,在郑袖、张仪的离间在两次被流放到江南、汉北。

背景:屈原在最后一次被流放时,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的都城——郢都,屈原悲愤难捱,在湘潭一带游荡,遇到一个渔父,在和渔父交谈以后便怀石投江。

2、找学生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渔父(fǔ)淈(gǔ)餔(bū)歠(chu?)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

3、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古今异义词:PPT,板书

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

(2)词类活用:

鼓枻而去(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3)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被动句)

游于江潭(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被动句)

行吟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自令放为(被动句)

4、疏通文意

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三)局部分析

1、文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

生明确:渔父和屈原两个人物。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渔父:不知姓名和来历,驾一叶之扁舟,垂钓于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的。

2、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

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

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4、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反问(强调人物的坚定决心)

5、扩展

①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

儒家道家

入世出世

②把二者对立起来的目的是什么?

作为对比和衬托,表现屈原的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品质。

总结:这是一次灵魂的对话。

6、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不愿随波逐流,“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选择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7、自由讨论你怎样看待屈原和渔父的处世态度?更欣赏哪一位?

各抒己见,言之有理即可。

总结三位人物

屈原选择了壮烈的死,以死明志,表现了不屈的气节。

司马迁选择了勇敢的生,以生践志,表现了坚韧的意志。

渔父选择了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表现了自由的灵魂。

这三种不同的人生选择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有了文天祥、闻一多,用他们的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做坚贞不屈;所以有了韩信、勾践,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验证了什么叫做坚韧执着;所以有了陶渊明、柳宗元,用他们的诗篇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潇洒豁达。

(四)结课

那么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我们又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让我们珍爱生命,用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来提升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与豁达,享受生命的魅力。

(五)作业设计

1、背诵文中的名句;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我的说课讲完了,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谢谢各位。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