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综合

运用读画辩演实现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逐级提升

综合 2024-02-25 16:38:20
相关推荐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读画辩演”教学模式,逐级提升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文中将介绍“读画辩演”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并分析其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实现方式。其次,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阐明“读画辩演”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审视文言文作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最后,文章将讨论“读画辩演”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和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期为初中文言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提升。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将为初中文言文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范式和思维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课改现场

上虞区曹娥街道中塘学校 汤利英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以阅读为中心组织教学,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是一种必要手段,而文言文阅读教学又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然而,在现在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与翻译上,整堂课就是教师逐字逐句翻译,学生“字字落实,句句过关”。这种死抠字词句语义,整堂串讲的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还造成人文性缺失的遗憾。

那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才能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分析;既能让学生走进作品之中,与人物一起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又能引导他们走出作品之外,对其进行客观地分析、评价?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笔者遵循思维训练的四个层次,开展了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活动。

一、认知性阅读思维训练

以诵读形式感知整体、解读局部

初中阶段的学生,更注重自觉地接受启发主动地进行思考,他们对参加演讲、辩论、听讲座的兴趣较浓。因此,教师在这个阶段适当地运用诵读来帮助文言文阅读教学,会收到良好的成效。

这一层次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这是阅读的起点,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得、知得、悟得。

比如在教授《木兰诗》一课时,从学生易于接受的媒介入手,通过播放牟云的《木兰诗》朗读视频进行导入,再通过音画影的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形成整体感知。其次,充分借助教学辅助手段,使诵读手段多样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的记忆属于混合型,即需要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的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帮助记忆。笔者在教此课时,准备了《高山流水》和《平沙落雁》两首古筝曲,让学生在诵读的时候随着音乐带入情境和情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木兰诗》这篇文章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当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在勾、画、圈、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过反复思考,将分析总结出来的关于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结构特点、语言特色等方面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

有了阅读的初感,形成了感性认识之后,再进行品读鉴赏,就会进入到美好的情境之中,取得综合的教学效应。

二、理解性阅读思维训练

运用画图法情感体验、理性分析

在基本熟悉课文后,进入课文的理解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预习时根据文章内容所画的图画,全面真切地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在教《核舟记》一文时,这篇文章全文以空间的位置为顺序来描写,但由于空间位置复杂,人物神态各异,动作不一,学生在学习时比较吃力。这个时候“依图解文”的效果就会很好。学生可以先根据文章分小组绘制图画,然后各小组交流并通过查漏补缺进行完善。这样,学生就会在纠错、修改与评赏过程中对文章再现的人物位置关系和各自神情了如指掌。

例如,在讲《桃花源记》时,文中对桃花源的描写着墨较多,学生需要思考的是,作者通过这个虚构的桃花源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笔者引导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插画和习得的文字内容,展开想象,画出他们所解读的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学生想要完成老师交给他们的任务,就必须在文言文中认真寻找画图的基本信息,对文本有一定了解,才能够下笔去构思文中所涉及到的图画。这种做法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理解,学生在很轻松的氛围中记住了文言文的内容,且经久不忘。

在理解中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敏度,让整个阅读理解形成一个思维的整体。这就达到阅读教学第二层次的思维训练。

三、评价性阅读思维训练

以辩论形式展开主观质疑与客观评价

完成了认知、理解两个层次的阅读训练教学,可以说基本完成了对课文“读”的任务,但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知道课文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还要知道写得好不好。笔者认为,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学生评价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训练学生评述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写作特点、评价作者写作目的及蕴藏于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等途径实现。教师要善于质疑,善于诱导学生生疑,进而进行批判、评价。如在《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教学中,笔者与学生的分析评价一致:元方是个机智聪颖、识礼能辩的孩子,但是,对于元方最后一个“入门不顾”的动作,同学们却有了不同观点,部分同学认为这一举动很失礼,因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这一描写可以看出友人听完元方一番话后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失信失礼,但对于一个长辈这样的认错态度,元方顾自进了家门让长辈难堪,这样很是失礼;另一部分同学则认为,元方这一举动完全符合他的年龄特征,也更加显示了他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两方意见不一,笔者特意组织了一次辩论赛,让他们找寻各种课外资料来论证自己的想法,评价元方这一举动及这个人物。

批判性阅读思维的培养有由低到高、由片面向辩证发展的过程,我们不要求学生发表的意见都十分正确,长期坚持批判性思维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将会达到一定的水平。

四、创造性阅读思维训练

以表演形式联想想象、逻辑推理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文本本身所蕴含的创新思维意识,进行思维创新,鼓励学生在文本的阅读和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挑战,提出全新的见解,并且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体验,独立获得关于文本的较为准确的理解。

同样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两则》中的《陈太丘与友期》一课为例,笔者让学生通过想象续写故事情节“友人再遇太丘时会跟他说什么?”然后将这个小短文改成一个小短剧,让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又比如学生在将《陈涉世家》改编成多幕剧的形式中了解了陈胜吴广起义的不易以及这次起义的策略性,通过表演,学生既有对原来人物形象的补充创造,又有对文章情节、主题、人物的合理推论,显示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在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思维训练,是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以诵读读出文言文之神,以图画画出文言文之形,以辩论辩出文言文之声,以表演演出文言文之韵,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学生根据教材插图和文本自己创作的图画)

本文来源:绍兴日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4-02-25 16:48榕树下的天空[火星网友]IP:1744693562
    这个方法应该能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阅读当中,相信会对他们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顶7踩0
  2. 2024-02-25 16:43靜默這守護☣孤影[陕西省网友]IP:1999306136
    这种教学方法真的很有创意,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能培养思维能力,太赞了!
    顶7踩0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