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现代作家 > 朱自清

探究朱自清《新诗杂话》

朱自清 2015-03-20 09:46:59
相关推荐

内容摘要:朱自清以诗人的身份初登文学舞台,他的《新诗杂话》目前尚未有专门的研究,朱自清新诗杂话研究 毕业论文。本文重新回到论著本身,探讨《新诗杂话》的内在结构性。

关键词:朱自清 ;《新诗杂话》 ;内在结构性

艾布·拉姆斯认为每一件艺术产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产品本身。

第二个共同要素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个要素是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情感、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自然”来表示,或换用一个更广的中性词—世界。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是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 [1]

据此,可知《新诗杂话》的内在结构性:1936年的《新诗的进步》是整本书的前序;后序是1944 年结集成书时的序言;《解诗》是从欣赏者—读者的角度对新诗做的阐释;《诗与感觉》、《诗与哲理》、《诗与幽默》是从作家角度对新诗做的解读;《抗战与诗》、《诗与建国》、《爱国诗》、《北平诗—〈北望集〉序》、《诗的趋势》是诗歌对世界的关注;《译诗》、《真诗》、《朗读与诗》、《诗的形式》、《诗韵》 是对新诗建构技巧的研究。

《新诗的进步》是整本书的前序代表了朱自清诗学观念的转变。困顿于象征诗派的晦涩与难懂,朱自清对象征诗派的整体评价并不是很高。不到一年朱自清自我否定了1936前对象征诗派的评价。他把瑞恰慈等新批评派的诗学观念融会到自己的诗学观中,作为诗学观念的转折点,把《新诗的进步》编排为首篇,以此作为逻辑出发点。

前序之后为《解诗》,所谓解诗,是以理解作品为前提,只有理解才能够在更深层次上探讨诗歌本体的审美特征和发展趋势。朱自清提倡的解诗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对新诗进行最基本的解读,只有在弄懂诗意的前提下批评者才能探讨诗歌其他的内容,《解诗》放在整部诗话之首也正是这个原因。

内容摘要:朱自清以诗人的身份初登文学舞台,他的《新诗杂话》目前尚未有专门的研究,朱自清新诗杂话研究 毕业论文。本文重新回到论著本身,探讨《新诗杂话》的内在结构性。

关键词:朱自清 ;《新诗杂话》 ;内在结构性

艾布·拉姆斯认为每一件艺术产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产品本身。

第二个共同要素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个要素是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情感、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自然”来表示,或换用一个更广的中性词—世界。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是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 [1]

据此,可知《新诗杂话》的内在结构性:1936年的《新诗的进步》是整本书的前序;后序是1944 年结集成书时的序言;《解诗》是从欣赏者—读者的角度对新诗做的阐释;《诗与感觉》、《诗与哲理》、《诗与幽默》是从作家角度对新诗做的解读;《抗战与诗》、《诗与建国》、《爱国诗》、《北平诗—〈北望集〉序》、《诗的趋势》是诗歌对世界的关注;《译诗》、《真诗》、《朗读与诗》、《诗的形式》、《诗韵》 是对新诗建构技巧的研究。

《新诗的进步》是整本书的前序代表了朱自清诗学观念的转变。困顿于象征诗派的晦涩与难懂,朱自清对象征诗派的整体评价并不是很高。不到一年朱自清自我否定了1936前对象征诗派的评价。他把瑞恰慈等新批评派的诗学观念融会到自己的诗学观中,作为诗学观念的转折点,把《新诗的进步》编排为首篇,以此作为逻辑出发点。

前序之后为《解诗》,所谓解诗,是以理解作品为前提,只有理解才能够在更深层次上探讨诗歌本体的审美特征和发展趋势。朱自清提倡的解诗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对新诗进行最基本的解读,只有在弄懂诗意的前提下批评者才能探讨诗歌其他的内容,《解诗》放在整部诗话之首也正是这个原因。

紧随其后的《诗与感觉》、《诗与哲理》、《诗与幽默》是从作家的角度对新诗解读。艺术贵在独创,诗人要创作出独特的诗篇必须要用有独特的禀赋、气质和天性之类的特殊的潜能,它是诗人成才的必要的前提性,诗人本人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追求、审美情趣、艺术才能等精神因素影响着诗歌的创作,社会文化论文《朱自清新诗杂话研究 毕业论文》。

要寻得未发现的诗“第一步得靠敏锐的感觉,诗人的触角得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经人到的底里去。

那儿有的是新鲜的东西。”

[2]依靠着诗人敏锐的感觉,诗人能够发现寻常人不能感受到的新鲜体验。

通过对生活材料的积累,在情感酝酿的过程中诗人把诗情物化为诗歌。透过隐喻,经过语词的重组,使读者在沉思中领略诗歌耐人寻味的理。

《抗战与诗》、《诗与建国》、《爱国诗》、《北平诗—〈北望集〉序》是诗歌对世界的关注。诗人从象牙塔中走到了十字街头,配合抗战的需要,朝普及的方向走。诗在于创造性地复制有可能的现实,折射世界的影子。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文学首先是人的发现的文学,因此爱国诗在整个新诗发展中并不占据主流地位,到抗战爆发后,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口时,爱国爱民族诗才真正地兴盛起来。诗人在描摹世界的同时努力地借诗把自我的情感诉诸整个外部世界。

《译诗》、《真诗》、《朗读与诗》、《诗的形式》、《诗韵》可归为朱自清对新诗建构技巧的研究。

诗歌的语言、语音、形式、韵律都是结构的组成成分,在复杂多变的逻辑结构中诗人借诗歌恢复读者的感觉和记忆,了解复杂难制的世界。

译诗关注的是语言符号的转 换以及诗歌意境在译诗过程中的重新诠释。诗歌最终的走向是个无解的难题。在读诗的时候,读者给文字以充分的想象中的声音和实体,在文字被理智注意之前,声音已经发生了密切的运动。诗韵在诗歌中频繁的被运用,造成了情感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在新诗发展过程中韵律和形式是诗人创作关注的焦点。朱自清说“本书里虽然每篇可以自成一单元,但就全书而论,也不是系统的著作。”[3]但从上可知《新诗杂话》并非杂乱无章,篇章间仍存着结构性。以前序后序始,逐步评论诗歌。

注释:

[1 ][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1989年12月第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第5页。

[2]、[3] 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第二卷》,1988 年8月第1版,江苏教育出版社,第315 页、第326页。

陆琴,苏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