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现代作家 > 张爱玲

张爱玲为何能走得如此安详

张爱玲 2020-01-16 16:07:53
相关推荐

引导语:张爱玲从来不怕死,"死亡"于她也从来不成一个诅咒的字眼--她选择的,本身就是一种如同死亡一样孤绝的生存方式以及如同她的生存方式一样孤绝的死亡,那么我们来了解她走得如此安详的原因是什么?

对于张迷来说,张爱玲的死法是令人唏嘘的。一个人静静地躺在行军床上,等待死神的来临,死了三四天才被人发现。警察在最显眼的地方发现了她的各种证件和重要遗物——她是知道自己大限已到,亲手做了准备。

张爱玲在她的散文《“卷首玉照”及其他》中写道:我立在阳台上,在黯蓝的月光里看那张照片,照片里的笑,似乎有藐视的意昧——因为太感到兴趣的缘故,仿佛只有兴趣没有感情了,然而那注视里还是有对这世界的难言的恋慕。

张爱玲晚年经常搬家,每搬一次都会整理一次物件,最后一次整理时,她眼里流露的就该是对这世界难言的恋慕。她整理得格外认真细致,当她封好口,把东西放在门口的位置,投去最后的一瞥,她的感受就应该是她在《小团圆》里屡次写道的:石门訇的一声永远关上了。她亲手关上了生命尽头的石门,石门外面是永恒的虚空。

张爱玲是无神论者,她没有幻想还有一个天堂在等着她。她也不会通过浪漫的想象来美化死亡,认为这是一次新的旅行。她从容地面对死亡,走得如此安详,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张爱玲的小说有两个永恒不变的主题:1、人是不自控的;2、“我们的不甚彻底的道德观念。”因为前者,所以人生充满意外和失望;因为后者,所以日子很难过得干脆利落。她的小说人物的活法其实就是普通人的活法,但她不要这样的活法。

她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尽可能地做到自控,逃离她富有的父亲,意味着她主动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大笔遗产。到了晚年,她的物质条件仅能维持基本生活和写作需要。感情方面,她割舍了亲情,离开大陆时,和她姑姑说好从此当她死了,怀了孩子毫不犹豫堕胎,她母亲临终要见她最后一面她也没去。她做到了彻底摆脱物质和感情对人的控制。

正因为她的自控和彻底,她才能做到彻悟人生,才能集中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加上她天才的笔,我们才有幸读到她的作品。上天对她最大的奖赏就是让她不惧怕死亡,她整理好物件,换上平时出门穿的衣服,静静地躺下。这一躺,是文坛巨星的陨落,悄无声息,却震惊华人世界。

张爱玲并非无情,她只是不要牵绊她的感情。她的遗嘱执行人林式同,遗产继承人宋琪夫妇都是她的挚友,他们都没有辜负她的遗愿。她走得很安详,也有他们的因素,因为信任他们。

张爱玲不畏死亡,不是欲望或信念使然,而是因为她做到了自控和彻底,她的人生是一种极致,自由和尊严的极致。

引导语:张爱玲从来不怕死,"死亡"于她也从来不成一个诅咒的字眼--她选择的,本身就是一种如同死亡一样孤绝的生存方式以及如同她的生存方式一样孤绝的死亡,那么我们来了解她走得如此安详的原因是什么?

对于张迷来说,张爱玲的死法是令人唏嘘的。一个人静静地躺在行军床上,等待死神的来临,死了三四天才被人发现。警察在最显眼的地方发现了她的各种证件和重要遗物——她是知道自己大限已到,亲手做了准备。

张爱玲在她的散文《“卷首玉照”及其他》中写道:我立在阳台上,在黯蓝的月光里看那张照片,照片里的笑,似乎有藐视的意昧——因为太感到兴趣的缘故,仿佛只有兴趣没有感情了,然而那注视里还是有对这世界的难言的恋慕。

张爱玲晚年经常搬家,每搬一次都会整理一次物件,最后一次整理时,她眼里流露的就该是对这世界难言的恋慕。她整理得格外认真细致,当她封好口,把东西放在门口的位置,投去最后的一瞥,她的感受就应该是她在《小团圆》里屡次写道的:石门訇的一声永远关上了。她亲手关上了生命尽头的石门,石门外面是永恒的虚空。

张爱玲是无神论者,她没有幻想还有一个天堂在等着她。她也不会通过浪漫的想象来美化死亡,认为这是一次新的旅行。她从容地面对死亡,走得如此安详,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张爱玲的小说有两个永恒不变的主题:1、人是不自控的;2、“我们的不甚彻底的道德观念。”因为前者,所以人生充满意外和失望;因为后者,所以日子很难过得干脆利落。她的小说人物的活法其实就是普通人的活法,但她不要这样的活法。

她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尽可能地做到自控,逃离她富有的父亲,意味着她主动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大笔遗产。到了晚年,她的物质条件仅能维持基本生活和写作需要。感情方面,她割舍了亲情,离开大陆时,和她姑姑说好从此当她死了,怀了孩子毫不犹豫堕胎,她母亲临终要见她最后一面她也没去。她做到了彻底摆脱物质和感情对人的控制。

正因为她的自控和彻底,她才能做到彻悟人生,才能集中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加上她天才的笔,我们才有幸读到她的作品。上天对她最大的奖赏就是让她不惧怕死亡,她整理好物件,换上平时出门穿的衣服,静静地躺下。这一躺,是文坛巨星的陨落,悄无声息,却震惊华人世界。

张爱玲并非无情,她只是不要牵绊她的感情。她的遗嘱执行人林式同,遗产继承人宋琪夫妇都是她的挚友,他们都没有辜负她的遗愿。她走得很安详,也有他们的因素,因为信任他们。

张爱玲不畏死亡,不是欲望或信念使然,而是因为她做到了自控和彻底,她的人生是一种极致,自由和尊严的极致。

张爱玲之死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别高,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张爱玲

1995年9月8日,洛杉矾警署的探员古斯曼打开大学区一所公寓的大门时,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他以前无法设想的凄艳的图画:一位体态瘦小,身着赫红色旗袍的华裔老太太;十分安详地躺在空旷的大厅中一张相当精美的地毯上。桌子上,有一叠铺开的稿子,有一支未合上的笔。古斯曼更想不到,这个华裔老太太就是风靡华文世界的杰出女作家张爱玲。

张爱玲早已预料到了自己的死。不然,她为什么留下将骨灰撒到任何一处旷野中去的遗言?家已经回不去了,能够回去的,已然不是家。旧日的老友殷切地邀她回上海,她固执地拒绝了,如果回去的话,上海还能是“上海”么?她要完成的,是对自我彻彻底底的放逐。在一群群柏克莱学子健步如飞、意气轩昂的身影之间,她不紧不慢地走着,放逐是保持心灵不碎的唯一选择。

“相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唯有那满地狼藉的黑白瓜子壳。”然而,、张爱玲还是在《流言》这本小说集的靡页放进了一张自己最喜欢的照片:一袭古式齐膝的夹祆,超低的宽身大袖,水红的绸子,用特别宽的黑缎镶边,右襟下有一朵舒展的云头——也许是如意。长袍短袖,罩在旗袍外面。五十年后,那张照片随同书页一起泛黄,光阴是不能用日昝测量的。五十年后,张爱玲偏偏又翻出些珍藏的照片,一张照片一段注释的文字,于是《对照记》成了她的绝笔。“对照”语带双关,既喻新时代与旧时代的对照,又喻作者面对照片时的心情。“悠长得像永生的童年,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我想许多人都有同感。然后崎岖的成长期,也漫漫长途,看不到尽头,满目荒凉;然后时间加速越来越快,繁弦急管转入急管衰弦。急景凋年已经遥遥在望。”三言两语就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值得珍藏的生命,就只有这么些么?在对照片的否定与肯定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平凡女子的无奈,一个不平凡的女子的反讽。她微笑着,微笑着,眼泪却不知不觉地滴到稿子上。无法不爱,也无法不恨,爱与恨在时光的流转中反而更加刻骨铭心了。记忆如同螺旋状的楼梯,迂回往复,没有人知道自己会在哪一个方向中迷失,没有人知道自己会在哪一级阶梯上永远地停下。

陈思和先生在《乱世才女的心境》中写道:“她在社会里永远是个异物,拙于应对,拙于周旋,有人向她亮出各种武器——友谊、爱情、名利、灾难、利用、威胁、冷漠、赞美……她一概接受,无力拒绝。也许这些对她来说都只是一抹晚霞稍瞬即逝,唯一真实的是连她也没有过的前世的记忆。”爷爷是清朝的翰林张佩伦,满腹经纶却只会纸上谈兵,马尾海战顶着铜盆逃命;奶奶是李鸿章的掌上明珠,美女兼才女,可惜40多岁就去世了。在张爱玲诞生的时候,她的大家庭的故事已经像《红楼梦》一样演到了最后一回。嗜烟如命的父亲,新派摩登的母亲,崩解的家庭,四角的院子,演绎成张爱玲笔下变幻多端的人物与场景。她十几岁时的文字,就比一些三四十岁的作家来得老到。她把浮沉分合的家国经验,以最华丽的文字表达出来,不借用强烈对比的颜色来表达挫败的感受。要冷艳就冷艳到底,绝望的时代,倘不是绝望的文字又怎能相配?如果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倾城之恋》里的流苏:“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处。传奇里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那么张爱玲的命运与流苏一样,上海的陷落成就了她。兵荒马乱的天地之间,这个年轻的女子缓缓地伸出手去,握住的那种感觉就叫作“苍凉”。

苍凉是一种感觉,苍凉是虚无边缘仅有的一点充实。

张爱玲客死异乡使《传奇》最终完成。她在冷寂中死去,与一举成名、春风得意的几年光阴相比,漫长的是青丝化白发的寂寞生涯。在她居住的公寓里,邻居只知道她是个寡言少语、孤身一人的中国老太大,没有人知道她就是被夏志清教授称赞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唯一能与鲁迅并列”的天才女作家张爱玲。她与外界的联系极少,当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红遍海内外时,她依然不动声色,仿佛那根本就与自己无关。我们很难体味张爱玲晚年的心境——是黯谈还是闲适?是悲怆还是荒远?我们只能重新咀嚼张爱玲笔下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的时代的负荷者。如果说苍凉是女人脸上雪白的粉底,那么日常生活里一丁点平庸的快乐则是脸颊飞起的一抹红晕。张爱玲没有被绝望所吞噬,她停留在街头热热闹闹的碰碰戏旁边,一听便不想走了。俗么?是俗,正如她的名字。实际上,极端痛苦与极端觉悟的人终究不多,时代是这么沉重,不容易一下子大彻大悟。她既善于将生活艺术化,又满怀悲剧感;既是名门之后,又自称小市民。不尴不尬之中,张爱玲就这么走过来了,人类也就这么活过来了。“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然而,我还是在最喜欢的小说《倾城之恋》里发现了张爱玲的秘密。当我反复阅读“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四句引自《诗经》的句子时,眼前突然有萤火虫一闪。在这一闪中,我一切都明白了,原来如此!可怜的女子,无论是江南才子胡兰成还是第二任美国丈夫赖雅,都没能“执子之手,死生契阔”,你假装无比蔑视的,正是你内心深处无比渴望的啊!张爱玲撒手而去,带走的只有“苍凉”。从此,“苍凉”将是一个我们挪不动的形容词;从此,都市里的“爱情”该找另一个名词来代替,我们都配不上这两个字。

“每一只蝴蝶都是花的鬼魂,回来寻它的前身”,张爱玲自己究竟是不是这样一只不死的蝴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