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现代作家 > 余秋雨

余秋雨《借我一生》简介及读后感

余秋雨 2015-04-14 19:26:24
相关推荐

《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从前辈到自己,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借我一生》是秋雨先生的生命之旅, 是他蔑视灾难、不断突破的精神历程,是以散文笔调贯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诗。他独创的文体交糅了体验与论述、激情与冷静、宏观与细节等诸多对立性因素,呈现全方位的表现力度。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做过几年学院院长,辞职后潜心写作,在繁多的头衔中比较重视上海市写作学会一职,因为这个学会由全上海各大学的写作教授们组成,专门研究“写作”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的父亲余学文先生,于今天中午去世。

在上海同济医院的二号抢救病房,我用手托着他的下巴。他已经停止呼吸,神色平静却张大了嘴。好像最后还有什么话要说,却突然被整个儿取消了说话的权利。

医生说,托着,时间长一点,就会慢慢闭合。

那么,什么也不用说了,爸爸。闭合吧。

闭合并不容易,一松手又张开了。爸爸是有脾气的,但在我面前从不固执,只不过现在他已经看不见了,不知道托他下巴的是我的手。他无法通过触觉感知我。触觉。突然想起,我几乎从来没有与爸爸有肌肤上的接触。

小时候我跟着妈妈和祖母在乡下,他在上海工作,偶尔回乡一次,几乎没有抱过我。不是他不想抱,而是过于疼爱我的祖母和母亲担心他抱不好。

等我长大,与各种朋友见面时会握手,但与爸爸相见却不会。我叫他一声,笑笑,他应一声,也笑笑。

后来他行动不便了,走路时我会搀扶他,挽着他的胳膊,却也不会碰到他的手。他这次走得干脆,没有留下让我们给他洗澡、洗脸的机会。

那么,只有今天,当他的生命已经停止,我才真正接触到他,他的毛茬茬的还没有冷却的下巴。

爸爸的嘴渐渐闭合了。到今天我才那么仔细地看清,他牙齿洁白,没有一颗缺损。八十多岁能这样,让人惊讶,其实原因很简单,他毕生不抽烟,不喝茶,由于长年的糖尿病又不吃甜食不喝酒。

那就更应该闭合了,爸爸,闭住你一口的洁白和干净。

2

大家都在默默流泪。

连妈妈也只是捂着嘴在病床边吞声哭泣,肩膀抽搐着。她知道这是医院,隔壁还有病人在抢救,这儿的哭声会影响那些病人。对于亲人的离去,余家并不陌生。

本来祖父祖母生了十个孩子,祖父是上海一家著名民族企业的高级职员,薪俸优厚,养得起。但那年月的防病治病水平实在太低,先病死了三个,后来祖父自己也去世了,留下七个孩子给祖母。一个没有工作的妇女在完全断绝经济来源的情况下要养活七个孩子是不可想象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劝祖母送掉几个。祖母断然拒绝,说了一句正巧与一部当代电影的片名一样的话“一个也不能少。”

祖母懂得,那么多孩子,在培养上只能抓重点,大伯伯死后她看中了最小的儿子,我的叔叔余志士,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于是,她安排所有的孩子辍学做童工,大家合力让叔叔继续读书,至少读到高中毕业。

然而,还是丧事不断。她想攥住每一个孩子,却不得不一个个放手,攥住和放手间的母亲的心,无法度量。直到晚年,她呼叫我们众孙子的名字时常常失口,叫了—个她的死去了的孩子的小名,看我们发傻,她立即更改,更改出来的又是另一个死去了的孩子的小名,一换好几个,一群她没能攥住的骨肉,我们无缘谋面的长辈。

最后她才叫对我们的名字,叫得很轻,说声“你看我”,便两眼发直,很久很久。

请读片断

历史,虽有庄严的面容,却很难抵拒假装学问的臆想、冒称严谨的偷换、貌似公平的掩饰、形同证据的伪造。它因人们的轻信而成为舆论,因时间的易逝而难以辩驳,因文痞的无耻而延续谬误,因学者的怯懦而知错不纠。结果,它所失落的,往往倒是社会进程中的一些最关键的隐秘。

尤其是历史转折时期的隐秘,更其复杂。这是一个最容易被人们忘记的时期,因为不管用转折前还是转折后的坐标都无法读解它,而无法读解就无法记录。

历史的转折处大多并不美丽,就像河道的弯口上常常汇聚着太多的垃圾和泡沫。美丽的转折一定是修饰的结果,而修饰往往是历史的改写。

我生有幸,经历了好几个历史转折。印象最深的,是一九七六年冬天至一九七八年冬天这两年。

车部长同意我的意见,动员我担任写作组系统文艺组的清查召集人。

不高的个子,花白的头发,浑身的精力,车部长一见面便称赞我那篇谈鲁迅佚文的论文。我说,原文会更好一点,被人改了。他说,在那种形势下还写学术论文,是一种勇敢。

谈话刚开始就被电话一次次打断,后来他干脆把我从会客室拉进办公室,在他接电话的空隙中交谈。一听就知道,电话多数是新任上海市委的书记苏振华本人打来的,这天他俩在反复通报着一些正在从北京调入的高层干部的情况。

从交谈中得知,他对我在“文革”的十年中的经历了如指掌,并备加赞许。是谁告诉他的呢?我好奇地询问,他神秘地说:“我有多头情报。”

我首先猜测是海军方面。由于老朋友张攻非的关系,我在灾难中结识了一些海军高级官员,就连后来担任过全国海军参谋长的安立群将军,那年月也总是把吉普车停在我们秘密聚会的老大沽路上的一条陋巷口,与我们一次次讨论着在风声鹤唳的寒冬间的行为选择。而车部长,正是来自海军。当然,“情报”也可能来自我所在学院里的一些高干的子弟,也可能出自车部长他们接管上海几个月来的调查。

他这天找我,是问我对上海宣传文化系统清查运动的意见。

我说:“能不能只搞清查,而不搞运动?”

他奇怪地看了我一会儿,终于点了点头,说:“我大致懂你的意思,但运动看来是免不了的了。”

我说:“那就要请您紧紧掌舵,不要放过真凶首恶、重大事件,但必须警惕有人胡乱指控、颠倒轻重。我已看到大量让人担心的迹象。我们国家有一批永恒的运动积极分子。”

车部长同意我的意见,动员我担任写作组系统文艺组的清查召集人,由他负责向我所在的学院打招呼。

我说我不想担任任何职务。

他说,这算什么职务呀,很快就完成了。今后担任什么,我们从长计议。

我怕再推下去他会笑我把小差事当作了大职务,就不再吱声。

最后握别时他问:“你的名字是笔名吗?”

“不,真名。我从来不用笔名写作。”

“谁取的?那么有诗意?”

“不识字的祖母。”

他们给市政府分管工业的领导人写信,说说车间主任的事,怎么就成了“小报告”?

半个月后,我接到通知:暂停文艺组清查召集人的职务一段时间,先把一封信的事情说清楚。

一个姓王的材料组成员悄悄告诉我:“车部长说了,你在‘文革’的十年间表现良好,这封信如果真有什么问题,说清楚就可以了,不要揪住不放。”

但是,要说清楚这封神秘的信,实在不容易。

一开始他们就告诉我了:我的这封信,是写给一个叫房佐庭的人的,因此有人说,有“打小报告”的嫌疑。

房佐庭是当时一个老干部马天水的秘书,这我听说过,但我根本不认识他,连名字的这几个字是不是这样写也不清楚,怎么会给他写信呢?

材料组的人见我想了好些天也没有想起来,终于决定提醒:“那封信,是为了沈立民的事。”

“沈立民?”我一下想起来了,而且全部想起来了。

这个名字,把我带到了“文革”中在农场劳动的艰辛岁月。

我前面说过,那年我带领伙伴们用身体填堵决口,最后被拉上堤岸时全身已经冻僵。幸好,那天宿舍里留着一个身体极弱又患眼疾的病号,他就是沈立民。

沈立民见状,立即把我们一个个按在床上,端着水来挨个儿擦身,擦完身,他又用双手狠命地搓我们的四肢,搓完这个搓那个,忙来颠去,直到我们一个个睡着。

从农场回到上海后,他眼疾加重,几乎成了瞎子,被分配到一家工厂工作。有一天他摸着墙壁找到我家,把我吓了一跳,连忙搀扶住他,问他有什么事要我帮忙。他说:“你有没有办法通过任何一家报社,转一封我们车间工人的集体签名信,给上海分管工业的老干部马天水?”

我问信中说什么事,他说主要是不满意他们的车间主任。

我说报社信函太多,容易遗失,还不如从邮局直接寄。我听说过这位老干部的一个秘书名字,就寄给他,试试看。他说好,就把那封集体签名信摸了出来。我一摸,觉得信写得太长了,建议由他简述几句信的内容,由我记录并加上自己的签名,放在全信之前,算是对他的帮助。

这事不到五分钟就做好了,我就扶着他,找附近的一个邮局寄走,然后送他上车。

材料组的人听我说完,点了点头,表示事情的经过与他们已经去找过的沈立民的叙述完全一致,但又补充说:“问题是马天水真的收到了这封信,还作过批示。现在他出了问题,这事也就成了事儿了。”

“但无论如何,这是车间工人的集体签名信啊!”我说,“他们给市政府分管工业的领导人写信,说说车间主任的事,怎么就成了‘小报告’?他们前几年怎么知道马天水后来会犯错误?”

材料组的人说:“事情清楚了就好。”

我想,事情总算过去了。这件事,最清楚不过地说明了“瞎子摸象”这个成语的含义,到时候还要与车部长辩论一番。

我猜,车部长知道真相后一定会哈哈大笑,然后问我:“你说,那位失明的残疾人是摸着墙找到你家的?”

我点头。

于是他调侃自己:“那就对了,他是瞎子摸墙,我是瞎子摸象!”

谁知,一切都不如我的预想。在这样的政治运动中,一个人只要有一个小小的疑点被审查,立即就会引来大量的揭发信。这就是政治运动中的所谓“黑子爆炸”效应。

一个月后,我被通知: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说清楚。

我要深深的感谢冯岗先生,他以违反清查纪律的方式,“启发”出了我“议论”毛泽东主席的两句话

我见不到车部长了。出现在我眼前的是另一位老人:冯岗先生。

冯岗先生是一位资深的文化官员,上海老一代新闻界朋友都知道他。他代表领导部门找我谈话。

我以前没见过他,却早就知道他,因为他是我的同系不同班的同学冯慧的爸爸。听说在“文革”中也受过很多苦,后来也进入了写作组系统。清查运动开始以后,写作组系统中像冯岗先生这样的老干部都全部成了清查领导成员。他们手下有一批“骨干”和“积极分子”,实权在那些人手里。

冯岗先生自己是文人,又经常被审查,再加上秉性善良,因此见我的第一眼就充满了同情。

握完手之后,他又把另一只手合过来,捧着我的手好一会儿,这是他不出声地表达同情和关爱的办法。他在请我落座前又亲自将那把本来已经摆得好好的椅子搬移了一下,扶着我的肩膀让我坐下,然后又给我泡了一杯茶。最后,坐定,他才长时间地盯着我,轻声问一句:“弄清楚了没有,怎么被审查了?”

“总不会还是那封信吧!”我说。

“你啊!”他说了声,摇摇头,不再说话。

看得出,他在犹豫,要不要今天就“启发”我。

也看得出,他终于下了决心。

他把自己的椅子往前顿了顿,问:“你,有没有——防扩散的言论?”

经过“文革”的人都知道,所谓“防扩散言论”是指议论毛泽东主席的言论。这种言论一旦有人揭发就严封密裹,连一般专案人员也不可偷看,哪个负责人看到了更是严禁复述,如果复述,他也犯了罪,因此叫“防扩散”。这种案件的麻烦就在于不可复述,很多人被关押审查了十年,人们也全然不知道他到底说了什么话。

我的脑中轰然一声,自知陷入了一个黑洞。

我在这方面自然说过一些话,但哪几句被揭发了呢?如果交代得多了,不是增加了黑洞的深度?在此我要深深地感谢冯岗先生,他以违反清查纪律的方式,“启发”出了我“议论”毛泽东主席的两句话。

冯岗先生还建议,把产生这两句话的思想过程写一下,有个“缓冲”。我照他的意思,写了一份思想汇报。

从此,从车部长开始,上海宣传文化系统一次次清查工作动员报告中,都有了一项“有人攻击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提法。开始我还以为是在说别人,有一次报告正说到这里,遇到了冯岗先生闪电般投来的目光,我一怔,心想这就是说我了。冯岗先生瞥了我一眼,是好心地观察我是否经受得住。

成了全市典型,事情就很不妙,据报道,前不久有的省还在处决“反对毛主席”的人。我有点担忧了,便向清查组提出,那份思想汇报记忆有误,需要补充修改。修改时,我把“毛主席对‘文革’错误应负很大的责任”改成了“应负相当的责任”,以为“相当”有弹性,定案会轻一点。但正是这个改动,又使我成了清查运动中“态度不好”的典型。

“其实我是随口说,哪里记得是说了‘很大’还是‘相当’。那个揭发的人,就能保证?”我对冯岗先生抱怨。

“那你一开始就交代‘相当’,不就好了吗?”冯岗先生说。

“一开始的交代是你启发出来的啊!”我说。

“这你可千万不能说出去,”冯岗先生紧张了,“哪儿也不要说,隔墙有耳。”

我说:“你是我的长辈,你说,毛主席对‘文革’错误难道不应该负很大责任?”

“这些只能心里想想,不能说出口。”冯岗先生说。

“那么,你估计,他们会给我定个什么罪?”我问。

“这要看中央今后有没有新提法。凭我的经验,不太乐观,你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你的另一句话倒是可以辩解的,辩掉一点好一点。”他说得非常知心。

他所说的“另一句话”,也是由一个人揭发,又由他帮我“启发”出来的,就是我曾在一个场合上说:“毛主席去世的时候我没有流泪,更多的是思考。”这也被上纲为“反对毛主席”。

“怎么辩解?”我问。

“你可以辩解,说我在思考中国没有了毛主席,该怎么办。”他说。

我感激地点点头。不是感激他的主意,而是感激他的好意。

每次谈话,我总是要在他面前大骂那个揭发者,边骂边观察他的表情,借以来判断揭发者是不是我心中猜测的人。他只是不断重复:“遇人不淑啊!遇人不淑啊!”

直到二十几年后,这个名字还在报纸上频频招惹我

终于有一天,冯岗先生把我找去,不关门,一边故意大声地说:“你也太骄傲了,连这样的报告也不听!”一边用手推给我一张纸条:

同志:

昨天下午的毛选五卷辅导报告和学习动员大会,余秋雨中途离场,到结束还没有返回,整个过程都没有请假。他的这种态度,与他平时的一系列言论直接有关,我建议进行严肃的教育。

纸条下端,是一个署名。我一看,果然是他。直到二十几年后这个名字还在报纸上频频招惹我,我一直不理,只因为不想从我的笔端写出那三个字。

当时,冯岗先生像是不经意地点了点那个署名,又用手指弹了三下。署名下面的日期,是几个月前的,那正是我被宣布“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说清楚”的时候。

冯岗先生说:“骄傲很害人。军人作报告,知识分子中途离场,能不发火?你是两项揭发并发,才出了问题。”

这下我愤怒了。那天下午的事我还记得,听报告时我右边坐着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陈先生,不知怎么他突然吐血,我和一位叫奚启新的年轻人一起把他扶了出来,本来要送医院,陈先生说这是老毛病,家里有止血药,我们两人就相扶相持把他送回了家。那时还没有出租汽车,换了两路公共汽车才到他家,赶不回来听报告了。让我气愤的是,那个写纸条的人就在边上,完全知道我们为什么中途离场。

由此,我也大致推测到了他突然被重用的原因。

本来在“文革”中,凭他与编写大学教材毫不相干的奇怪身份,凭他与上海几个工人造反司令的接触,我一直怀疑他在教材编写组中担负着某种耳目的角色。后来批邓前夕我称病回乡,在去十六铺码头的公共汽车上也见到过他的身影,便立即遮脸,只怕他看到后揭发我没有病容,是故意逃避。真想不到时至今日,白云苍狗,斗转星移,揭发的还是他。

我对冯岗先生说:“你终究会明白,他是什么样的人。”

冯岗先生平静地答道:“你几岁?我几岁?”

清查组在我的问题上,不知该如何收场,只是谈话的口气变得越来越温和。

历史,终于走上了正路。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两个凡是”结束了,“文革”终于被彻底否定了。

清查组在我的问题上不知该如何收场,只是谈话的口气变得越来越温和。“攻击毛主席”改成了“议论毛主席”,不久又改成了“有错误言论”,过几天又改成“说过几句不妥当的话”,后来干脆不提了,只说大家都有问题,让我“反思一下自己的其他问题”。

《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从前辈到自己,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借我一生》是秋雨先生的生命之旅, 是他蔑视灾难、不断突破的精神历程,是以散文笔调贯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诗。他独创的文体交糅了体验与论述、激情与冷静、宏观与细节等诸多对立性因素,呈现全方位的表现力度。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在家乡读完小学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做过几年学院院长,辞职后潜心写作,在繁多的头衔中比较重视上海市写作学会一职,因为这个学会由全上海各大学的写作教授们组成,专门研究“写作”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的父亲余学文先生,于今天中午去世。

在上海同济医院的二号抢救病房,我用手托着他的下巴。他已经停止呼吸,神色平静却张大了嘴。好像最后还有什么话要说,却突然被整个儿取消了说话的权利。

医生说,托着,时间长一点,就会慢慢闭合。

那么,什么也不用说了,爸爸。闭合吧。

闭合并不容易,一松手又张开了。爸爸是有脾气的,但在我面前从不固执,只不过现在他已经看不见了,不知道托他下巴的是我的手。他无法通过触觉感知我。触觉。突然想起,我几乎从来没有与爸爸有肌肤上的接触。

小时候我跟着妈妈和祖母在乡下,他在上海工作,偶尔回乡一次,几乎没有抱过我。不是他不想抱,而是过于疼爱我的祖母和母亲担心他抱不好。

等我长大,与各种朋友见面时会握手,但与爸爸相见却不会。我叫他一声,笑笑,他应一声,也笑笑。

后来他行动不便了,走路时我会搀扶他,挽着他的胳膊,却也不会碰到他的手。他这次走得干脆,没有留下让我们给他洗澡、洗脸的机会。

那么,只有今天,当他的生命已经停止,我才真正接触到他,他的毛茬茬的还没有冷却的下巴。

爸爸的嘴渐渐闭合了。到今天我才那么仔细地看清,他牙齿洁白,没有一颗缺损。八十多岁能这样,让人惊讶,其实原因很简单,他毕生不抽烟,不喝茶,由于长年的糖尿病又不吃甜食不喝酒。

那就更应该闭合了,爸爸,闭住你一口的洁白和干净。

2

大家都在默默流泪。

连妈妈也只是捂着嘴在病床边吞声哭泣,肩膀抽搐着。她知道这是医院,隔壁还有病人在抢救,这儿的哭声会影响那些病人。对于亲人的离去,余家并不陌生。

本来祖父祖母生了十个孩子,祖父是上海一家著名民族企业的高级职员,薪俸优厚,养得起。但那年月的防病治病水平实在太低,先病死了三个,后来祖父自己也去世了,留下七个孩子给祖母。一个没有工作的妇女在完全断绝经济来源的情况下要养活七个孩子是不可想象的,几乎所有的人都劝祖母送掉几个。祖母断然拒绝,说了一句正巧与一部当代电影的片名一样的话“一个也不能少。”

祖母懂得,那么多孩子,在培养上只能抓重点,大伯伯死后她看中了最小的儿子,我的叔叔余志士,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于是,她安排所有的孩子辍学做童工,大家合力让叔叔继续读书,至少读到高中毕业。

然而,还是丧事不断。她想攥住每一个孩子,却不得不一个个放手,攥住和放手间的母亲的心,无法度量。直到晚年,她呼叫我们众孙子的名字时常常失口,叫了—个她的死去了的孩子的小名,看我们发傻,她立即更改,更改出来的又是另一个死去了的孩子的小名,一换好几个,一群她没能攥住的骨肉,我们无缘谋面的长辈。

最后她才叫对我们的名字,叫得很轻,说声“你看我”,便两眼发直,很久很久。

请读片断

历史,虽有庄严的面容,却很难抵拒假装学问的臆想、冒称严谨的偷换、貌似公平的掩饰、形同证据的伪造。它因人们的轻信而成为舆论,因时间的易逝而难以辩驳,因文痞的无耻而延续谬误,因学者的怯懦而知错不纠。结果,它所失落的,往往倒是社会进程中的一些最关键的隐秘。

尤其是历史转折时期的隐秘,更其复杂。这是一个最容易被人们忘记的时期,因为不管用转折前还是转折后的坐标都无法读解它,而无法读解就无法记录。

历史的转折处大多并不美丽,就像河道的弯口上常常汇聚着太多的垃圾和泡沫。美丽的转折一定是修饰的结果,而修饰往往是历史的改写。

我生有幸,经历了好几个历史转折。印象最深的,是一九七六年冬天至一九七八年冬天这两年。

车部长同意我的意见,动员我担任写作组系统文艺组的清查召集人。

不高的个子,花白的头发,浑身的精力,车部长一见面便称赞我那篇谈鲁迅佚文的论文。我说,原文会更好一点,被人改了。他说,在那种形势下还写学术论文,是一种勇敢。

谈话刚开始就被电话一次次打断,后来他干脆把我从会客室拉进办公室,在他接电话的空隙中交谈。一听就知道,电话多数是新任上海市委的书记苏振华本人打来的,这天他俩在反复通报着一些正在从北京调入的高层干部的情况。

从交谈中得知,他对我在“文革”的十年中的经历了如指掌,并备加赞许。是谁告诉他的呢?我好奇地询问,他神秘地说:“我有多头情报。”

我首先猜测是海军方面。由于老朋友张攻非的关系,我在灾难中结识了一些海军高级官员,就连后来担任过全国海军参谋长的安立群将军,那年月也总是把吉普车停在我们秘密聚会的老大沽路上的一条陋巷口,与我们一次次讨论着在风声鹤唳的寒冬间的行为选择。而车部长,正是来自海军。当然,“情报”也可能来自我所在学院里的一些高干的子弟,也可能出自车部长他们接管上海几个月来的调查。

他这天找我,是问我对上海宣传文化系统清查运动的意见。

我说:“能不能只搞清查,而不搞运动?”

他奇怪地看了我一会儿,终于点了点头,说:“我大致懂你的意思,但运动看来是免不了的了。”

我说:“那就要请您紧紧掌舵,不要放过真凶首恶、重大事件,但必须警惕有人胡乱指控、颠倒轻重。我已看到大量让人担心的迹象。我们国家有一批永恒的运动积极分子。”

车部长同意我的意见,动员我担任写作组系统文艺组的清查召集人,由他负责向我所在的学院打招呼。

我说我不想担任任何职务。

他说,这算什么职务呀,很快就完成了。今后担任什么,我们从长计议。

我怕再推下去他会笑我把小差事当作了大职务,就不再吱声。

最后握别时他问:“你的名字是笔名吗?”

“不,真名。我从来不用笔名写作。”

“谁取的?那么有诗意?”

“不识字的祖母。”

他们给市政府分管工业的领导人写信,说说车间主任的事,怎么就成了“小报告”?

半个月后,我接到通知:暂停文艺组清查召集人的职务一段时间,先把一封信的事情说清楚。

一个姓王的材料组成员悄悄告诉我:“车部长说了,你在‘文革’的十年间表现良好,这封信如果真有什么问题,说清楚就可以了,不要揪住不放。”

但是,要说清楚这封神秘的信,实在不容易。

一开始他们就告诉我了:我的这封信,是写给一个叫房佐庭的人的,因此有人说,有“打小报告”的嫌疑。

房佐庭是当时一个老干部马天水的秘书,这我听说过,但我根本不认识他,连名字的这几个字是不是这样写也不清楚,怎么会给他写信呢?

材料组的人见我想了好些天也没有想起来,终于决定提醒:“那封信,是为了沈立民的事。”

“沈立民?”我一下想起来了,而且全部想起来了。

这个名字,把我带到了“文革”中在农场劳动的艰辛岁月。

我前面说过,那年我带领伙伴们用身体填堵决口,最后被拉上堤岸时全身已经冻僵。幸好,那天宿舍里留着一个身体极弱又患眼疾的病号,他就是沈立民。

沈立民见状,立即把我们一个个按在床上,端着水来挨个儿擦身,擦完身,他又用双手狠命地搓我们的四肢,搓完这个搓那个,忙来颠去,直到我们一个个睡着。

从农场回到上海后,他眼疾加重,几乎成了瞎子,被分配到一家工厂工作。有一天他摸着墙壁找到我家,把我吓了一跳,连忙搀扶住他,问他有什么事要我帮忙。他说:“你有没有办法通过任何一家报社,转一封我们车间工人的集体签名信,给上海分管工业的老干部马天水?”

我问信中说什么事,他说主要是不满意他们的车间主任。

我说报社信函太多,容易遗失,还不如从邮局直接寄。我听说过这位老干部的一个秘书名字,就寄给他,试试看。他说好,就把那封集体签名信摸了出来。我一摸,觉得信写得太长了,建议由他简述几句信的内容,由我记录并加上自己的签名,放在全信之前,算是对他的帮助。

这事不到五分钟就做好了,我就扶着他,找附近的一个邮局寄走,然后送他上车。

材料组的人听我说完,点了点头,表示事情的经过与他们已经去找过的沈立民的叙述完全一致,但又补充说:“问题是马天水真的收到了这封信,还作过批示。现在他出了问题,这事也就成了事儿了。”

“但无论如何,这是车间工人的集体签名信啊!”我说,“他们给市政府分管工业的领导人写信,说说车间主任的事,怎么就成了‘小报告’?他们前几年怎么知道马天水后来会犯错误?”

材料组的人说:“事情清楚了就好。”

我想,事情总算过去了。这件事,最清楚不过地说明了“瞎子摸象”这个成语的含义,到时候还要与车部长辩论一番。

我猜,车部长知道真相后一定会哈哈大笑,然后问我:“你说,那位失明的残疾人是摸着墙找到你家的?”

我点头。

于是他调侃自己:“那就对了,他是瞎子摸墙,我是瞎子摸象!”

谁知,一切都不如我的预想。在这样的政治运动中,一个人只要有一个小小的疑点被审查,立即就会引来大量的揭发信。这就是政治运动中的所谓“黑子爆炸”效应。

一个月后,我被通知: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说清楚。

我要深深的感谢冯岗先生,他以违反清查纪律的方式,“启发”出了我“议论”毛泽东主席的两句话

我见不到车部长了。出现在我眼前的是另一位老人:冯岗先生。

冯岗先生是一位资深的文化官员,上海老一代新闻界朋友都知道他。他代表领导部门找我谈话。

我以前没见过他,却早就知道他,因为他是我的同系不同班的同学冯慧的爸爸。听说在“文革”中也受过很多苦,后来也进入了写作组系统。清查运动开始以后,写作组系统中像冯岗先生这样的老干部都全部成了清查领导成员。他们手下有一批“骨干”和“积极分子”,实权在那些人手里。

冯岗先生自己是文人,又经常被审查,再加上秉性善良,因此见我的第一眼就充满了同情。

握完手之后,他又把另一只手合过来,捧着我的手好一会儿,这是他不出声地表达同情和关爱的办法。他在请我落座前又亲自将那把本来已经摆得好好的椅子搬移了一下,扶着我的肩膀让我坐下,然后又给我泡了一杯茶。最后,坐定,他才长时间地盯着我,轻声问一句:“弄清楚了没有,怎么被审查了?”

“总不会还是那封信吧!”我说。

“你啊!”他说了声,摇摇头,不再说话。

看得出,他在犹豫,要不要今天就“启发”我。

也看得出,他终于下了决心。

他把自己的椅子往前顿了顿,问:“你,有没有——防扩散的言论?”

经过“文革”的人都知道,所谓“防扩散言论”是指议论毛泽东主席的言论。这种言论一旦有人揭发就严封密裹,连一般专案人员也不可偷看,哪个负责人看到了更是严禁复述,如果复述,他也犯了罪,因此叫“防扩散”。这种案件的麻烦就在于不可复述,很多人被关押审查了十年,人们也全然不知道他到底说了什么话。

我的脑中轰然一声,自知陷入了一个黑洞。

我在这方面自然说过一些话,但哪几句被揭发了呢?如果交代得多了,不是增加了黑洞的深度?在此我要深深地感谢冯岗先生,他以违反清查纪律的方式,“启发”出了我“议论”毛泽东主席的两句话。

冯岗先生还建议,把产生这两句话的思想过程写一下,有个“缓冲”。我照他的意思,写了一份思想汇报。

从此,从车部长开始,上海宣传文化系统一次次清查工作动员报告中,都有了一项“有人攻击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提法。开始我还以为是在说别人,有一次报告正说到这里,遇到了冯岗先生闪电般投来的目光,我一怔,心想这就是说我了。冯岗先生瞥了我一眼,是好心地观察我是否经受得住。

成了全市典型,事情就很不妙,据报道,前不久有的省还在处决“反对毛主席”的人。我有点担忧了,便向清查组提出,那份思想汇报记忆有误,需要补充修改。修改时,我把“毛主席对‘文革’错误应负很大的责任”改成了“应负相当的责任”,以为“相当”有弹性,定案会轻一点。但正是这个改动,又使我成了清查运动中“态度不好”的典型。

“其实我是随口说,哪里记得是说了‘很大’还是‘相当’。那个揭发的人,就能保证?”我对冯岗先生抱怨。

“那你一开始就交代‘相当’,不就好了吗?”冯岗先生说。

“一开始的交代是你启发出来的啊!”我说。

“这你可千万不能说出去,”冯岗先生紧张了,“哪儿也不要说,隔墙有耳。”

我说:“你是我的长辈,你说,毛主席对‘文革’错误难道不应该负很大责任?”

“这些只能心里想想,不能说出口。”冯岗先生说。

“那么,你估计,他们会给我定个什么罪?”我问。

“这要看中央今后有没有新提法。凭我的经验,不太乐观,你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你的另一句话倒是可以辩解的,辩掉一点好一点。”他说得非常知心。

他所说的“另一句话”,也是由一个人揭发,又由他帮我“启发”出来的,就是我曾在一个场合上说:“毛主席去世的时候我没有流泪,更多的是思考。”这也被上纲为“反对毛主席”。

“怎么辩解?”我问。

“你可以辩解,说我在思考中国没有了毛主席,该怎么办。”他说。

我感激地点点头。不是感激他的主意,而是感激他的好意。

每次谈话,我总是要在他面前大骂那个揭发者,边骂边观察他的表情,借以来判断揭发者是不是我心中猜测的人。他只是不断重复:“遇人不淑啊!遇人不淑啊!”

直到二十几年后,这个名字还在报纸上频频招惹我

终于有一天,冯岗先生把我找去,不关门,一边故意大声地说:“你也太骄傲了,连这样的报告也不听!”一边用手推给我一张纸条:

同志:

昨天下午的毛选五卷辅导报告和学习动员大会,余秋雨中途离场,到结束还没有返回,整个过程都没有请假。他的这种态度,与他平时的一系列言论直接有关,我建议进行严肃的教育。

纸条下端,是一个署名。我一看,果然是他。直到二十几年后这个名字还在报纸上频频招惹我,我一直不理,只因为不想从我的笔端写出那三个字。

当时,冯岗先生像是不经意地点了点那个署名,又用手指弹了三下。署名下面的日期,是几个月前的,那正是我被宣布“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说清楚”的时候。

冯岗先生说:“骄傲很害人。军人作报告,知识分子中途离场,能不发火?你是两项揭发并发,才出了问题。”

这下我愤怒了。那天下午的事我还记得,听报告时我右边坐着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陈先生,不知怎么他突然吐血,我和一位叫奚启新的年轻人一起把他扶了出来,本来要送医院,陈先生说这是老毛病,家里有止血药,我们两人就相扶相持把他送回了家。那时还没有出租汽车,换了两路公共汽车才到他家,赶不回来听报告了。让我气愤的是,那个写纸条的人就在边上,完全知道我们为什么中途离场。

由此,我也大致推测到了他突然被重用的原因。

本来在“文革”中,凭他与编写大学教材毫不相干的奇怪身份,凭他与上海几个工人造反司令的接触,我一直怀疑他在教材编写组中担负着某种耳目的角色。后来批邓前夕我称病回乡,在去十六铺码头的公共汽车上也见到过他的身影,便立即遮脸,只怕他看到后揭发我没有病容,是故意逃避。真想不到时至今日,白云苍狗,斗转星移,揭发的还是他。

我对冯岗先生说:“你终究会明白,他是什么样的人。”

冯岗先生平静地答道:“你几岁?我几岁?”

清查组在我的问题上,不知该如何收场,只是谈话的口气变得越来越温和。

历史,终于走上了正路。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两个凡是”结束了,“文革”终于被彻底否定了。

清查组在我的问题上不知该如何收场,只是谈话的口气变得越来越温和。“攻击毛主席”改成了“议论毛主席”,不久又改成了“有错误言论”,过几天又改成“说过几句不妥当的话”,后来干脆不提了,只说大家都有问题,让我“反思一下自己的其他问题”。

尽管我也写过一些批评余秋雨的文章,对余氏的某些做法不以为然,但读完余氏新作《借我一生》后,还是心悦诚服地认为:此书瑕不掩瑜,可圈可点,值得一读。

首先是此书文笔优美。《借我一生》从父亲去世写起,牵涉到祖母、祖父、叔叔、姑妈,又牵涉到母亲、外公、外婆、姨妈,每个人都是典型,组合成从19世纪后期开始一次次闯荡上海又一次次败退回乡的两个浙江家庭的兴衰史。余秋雨从童年开始,用近似于德国名著《铁皮鼓》中那个小男孩的目光注视着长辈的一切,也注视着1949年以后中国浙东农村的社会变革和人情世故。余秋雨此书保持了他的一贯文风,文笔优美,好看耐读,所以,我扔下其他事情,花了一整天时间读完了这本书。说是“一口气读完”也并不夸张,而时下许多书,我是没有耐心读下去的,余氏这一点,确有过人之处。大概因为这是他的“告别之作”,他在文笔修辞语言上又特别下工夫,以作为他的“广陵绝响”,读完此书,我突然有个想法,余秋雨如果真的要收笔,退出文坛,实在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损失。

再就是故事动人。余氏是个讲故事的高手,想象力丰富,记忆力过人,又富于煽情,所以书中许多故事都很动人。余秋雨父亲的悲剧,材料翔实,起起伏伏,动人心弦,其实,我们不少人的父辈在“文革”中都有过这样的遭遇,所以读起来很亲切。余秋雨叔叔的故事,一波三折,让人扼腕叹息,从他劝年幼的侄儿不要读《红楼梦》开始,因为“这本书太悲苦”,又因自己酷爱《红楼梦》而殒命结束,同时作者很巧妙地把自己妻子马兰主演黄梅戏《红楼梦》的故事揉捏在其中,于是,一个正直、热情、热爱生活而又有些“迂腐”的知识分子形象就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全书数老祖母的故事跨度最大,内容最丰富,也最吸引人。这是个有见地,有尊严,有心计的“上海老太太”,十个儿女死了九个,她却顽强地活着,家道中落,丈夫早逝,她苦力支撑着,一辈子不泄气,一辈子不服输。她的许多名言也很精彩,言简意赅,富于哲理。

文体的创造和实验也是一个看点。《借我一生》以平实、真实的记忆性内容组建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验,以散文笔调贯通成一部史诗的努力,都很有意义。余秋雨不把这本书当作自传和回忆录,而称之为“记忆文学”,强调了它的文学本性。他把具有文学价值的部分集合起来,调理节奏和重心,形成结构。这种结构,比虚构的故事更具魅力。同时他还交糅了体验与论述、激情与冷静、宏观与细节等诸多对立性因素,呈现了全方位的表现力度。这种文体,既有记忆,又有文学,既有自传与回忆录的真实情节,又不乏文学创作中的文采和合理虚构,比较自由洒脱。相信,这种文体会有一个大发展的。

说其瑕不掩瑜,也就是说本书也有一些败笔。依我所见,一是自炫的内容多了点,比如,在第一卷第一章里暗示自己祖母与“毛泽东主席”和“蒋先生”有渊源;在第二卷第二章中,吹自己是神童,会画画,数学好,物理好,语文更好之类,考大学也是考全国“最难考”的大学,而且一考就中等。二是对那些批评或围攻他的人的反击过于刻薄。譬如对余杰还有那个“金牙齿”的几次讥讽,反倒削弱了此书的艺术价值。其实,清者自清,如果从长远来看,书中对那些异议可以只字不提,以显得作者大度雅量,文章也更干净。

终于读完了这本厚厚的书。六百多页的叙述中,我跟随作者走完了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历程,感受到了一代文豪的辛酸控诉,由此加深了我对余秋雨先生的深入了解,看到了中国文化发展背后的曲折经历和历史变迁,更让我对中国近几十年来的风云变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这是作者的封笔之作。我在媒体上看到,他说,“封笔”的含义不仅仅是以后不再写书,包括不再参与所有的文化活动。我想作者说出这样的话与他在长期的所处的那种讽刺诽谤的环境中不无关系。这是一本浩瀚的历史丛书,书中回忆了作者从童年一直到现在的每个重要时期的发展历程。同时书中揭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涉及诽谤者们最不愿意看到的历史真相,目的是为后人留一点奇特的历史真相。”对于我这个生于90年代的年轻人来说,这段历史更是遥不可及,正是这样的记载,让我有幸感受那种在特定历史时期才有的恐怖与惊讶。

全书共分五卷,每一卷都有一些章节组成。从美好的童年写起,然后求学到上海,接着经历了残酷的“文革”,到后来毅然辞去大学校长职务,考察世界文化的真谛。所有的一切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本书的第二卷,也是本书章节最多的一卷,这一卷回忆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点点滴滴。那时的作者已是一名血气方刚的上海戏剧学院的大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历史变故,作者始终站在了真理的一边,没有参加造反派,反而被造反派时时批判,处处压制。我无法想象那个时期的景象:在诺大的校园里,没有学习的氛围,全都是人心惶惶的政治气氛,到处是刺眼的标语,游行的队伍,来去匆匆的脚步穿梭在校园中,每个人都害怕自己成了批判的对象,都在极力寻找他人的疑点。这一点,在我父辈的谈话中我已经有些印象,现在我对“文革”期间的那种校园生活更有遐想的空间了。毛泽东发起的这场浩劫,注定是历史的倒退。在那多舛的历史时期,作者的叔叔被迫自杀,父亲也受到造反派的残酷迫害,被关起来失去了自由,他作为父亲的大儿子就义无反顾地担起了家庭的重任。来回奔波于学院与家庭之间。即使到十年浩劫之后,大部分的人都已平反,但作者的父亲依然是背负“罪名”。作者不断地写申诉书,每次都写三四份,写了整整五次,可见时间之长,但依然是杳无音讯。

作者被分到军垦农场劳动的那一章也十分令人悲苦,不禁令人寒颤。农场的活,艰难的难于想象,摘录一些如下:

这么冷的天,必须跳到太湖的芦苇荡中,挖起一团团湖底的泥,一点点垒堰。一下水,脚已冻僵,被芦苇根割得鲜血直冒还没有感觉。每次劳动回来都累得像死狗一样,拖着身子蹲在水沟边草草一洗,吃几口饭倒头便睡,早晨醒来头遍全是白雪!热烘烘地刚从被窝里钻出来的身体套上昨天湿衣服的感觉,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写出来还是一阵寒噤。当年每天早晨就这么寒噤着,知道跳进彻骨的湖水中,不再寒噤!

读到这些,我不由得想到小时候跟父母去地里干活的情景。那时的早上,也是非常的寒冷,更不用说田间的水了,一阵阵刺骨的冷直钻心。立刻我就逃出来了。而我的父母依然是在那样的寒冷中干着农活。妈妈的脚被扎得冒出了血,竟然没有感觉,直道我发现叫她,她才停歇一会儿。那时我无法体会她的感受,但是我现在却体会到了,就是余秋雨的文章让我骤然间体会到了父母的不易。如果有时间,我还要再读一遍这本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