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现代作家 > 余秋雨

关于余秋雨的争论

余秋雨 2007-11-15 00:37:33
相关推荐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九十年代以来,由于《文化苦旅》等散文集的问世以及作者活跃的社会活动,余秋雨成为文坛和大众关注的焦点人物。他的散文受到很多读者的激赏,同时也遭到一些人的批评,对一位学者、作家的作品,有人叫好,有人挑刺,乃是司空见惯的正常现象。只是有的批评者将矛头对准的是余秋雨在“文革”中的经历,认为他的那段历史是不光彩的,而他至今没有任何反思的态度和文学。最近青年学者余杰发表的《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一文,更把对余秋雨的这种批评推向了高潮。

问题出自余秋雨的“文革”经历

1999年4月27日,《文艺报》发表余开伟文章《余秋雨是否应该反思》,该文提及李国文《犹大之悔》、沙叶新《书生及梁效评议》和谢泳《正视自己的过去》3篇文章,认为李国文的文章“不点名批评余(秋雨)教授等大批判写作组成员当年‘失足’历史”;沙叶新文中关于深入研究梁效、石一歌等“文革”遗产的话“很值得我们深思”;谢泳文中关于余秋雨不敢正视过去,不敢说出自己在过去的岁月里那些经历的议论“击中了余秋雨教授的要害”。余文并质问:“过去和现在都备受体制恩宠的余秋雨教授难道就没有必要反思一下当年过错么?余教授的许多散文都在探讨文人自觉和文化人格及文化节操,是否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在这些方面有所缺失呢?

1999年第10期《四川文学》发表张育仁文章《灵魂拷问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缺环》,文中指出余秋雨曾经是“红卫兵”,曾经在由张春桥、姚文元直接控制的“上海市委写作组”一手操办的杂志《学习与批判》及其它“主流报刊”上发表过“估评至少有十多篇”大批判文章。该文分析了《学习与批判》上署名余秋雨的两篇文章《走出“彼得堡”》和《读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后,认为《走》文的刊出,使“本来就被‘文革’斗得七零八落、惶惶不可终日的作家、艺术家更是‘夹紧了尾巴’”;在《读》文中,“鲁迅的话几乎都有成了‘反复辟’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炮弹。特别是鲁迅关于要‘永远进击’;对‘敌人’不能讲‘大度、宽容、慈悲、仁厚’等话,更是成了‘坚决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依据”。张文还认为余秋雨散文《千年庭院》中有对红卫兵中“造反派”一方的“开脱性描述”和对自己的“开脱加原谅”的文字。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九十年代以来,由于《文化苦旅》等散文集的问世以及作者活跃的社会活动,余秋雨成为文坛和大众关注的焦点人物。他的散文受到很多读者的激赏,同时也遭到一些人的批评,对一位学者、作家的作品,有人叫好,有人挑刺,乃是司空见惯的正常现象。只是有的批评者将矛头对准的是余秋雨在“文革”中的经历,认为他的那段历史是不光彩的,而他至今没有任何反思的态度和文学。最近青年学者余杰发表的《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一文,更把对余秋雨的这种批评推向了高潮。

问题出自余秋雨的“文革”经历

1999年4月27日,《文艺报》发表余开伟文章《余秋雨是否应该反思》,该文提及李国文《犹大之悔》、沙叶新《书生及梁效评议》和谢泳《正视自己的过去》3篇文章,认为李国文的文章“不点名批评余(秋雨)教授等大批判写作组成员当年‘失足’历史”;沙叶新文中关于深入研究梁效、石一歌等“文革”遗产的话“很值得我们深思”;谢泳文中关于余秋雨不敢正视过去,不敢说出自己在过去的岁月里那些经历的议论“击中了余秋雨教授的要害”。余文并质问:“过去和现在都备受体制恩宠的余秋雨教授难道就没有必要反思一下当年过错么?余教授的许多散文都在探讨文人自觉和文化人格及文化节操,是否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在这些方面有所缺失呢?

1999年第10期《四川文学》发表张育仁文章《灵魂拷问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缺环》,文中指出余秋雨曾经是“红卫兵”,曾经在由张春桥、姚文元直接控制的“上海市委写作组”一手操办的杂志《学习与批判》及其它“主流报刊”上发表过“估评至少有十多篇”大批判文章。该文分析了《学习与批判》上署名余秋雨的两篇文章《走出“彼得堡”》和《读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后,认为《走》文的刊出,使“本来就被‘文革’斗得七零八落、惶惶不可终日的作家、艺术家更是‘夹紧了尾巴’”;在《读》文中,“鲁迅的话几乎都有成了‘反复辟’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炮弹。特别是鲁迅关于要‘永远进击’;对‘敌人’不能讲‘大度、宽容、慈悲、仁厚’等话,更是成了‘坚决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依据”。张文还认为余秋雨散文《千年庭院》中有对红卫兵中“造反派”一方的“开脱性描述”和对自己的“开脱加原谅”的文字。

余杰指斥余秋雨是“文革余孽”、“流氓加才子”

今年1月,青年学者余杰新著《想飞的翅膀》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书中的《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一文尤为引人注目。该文在列举了一些所谓“文革余孽”的言行后说:“比这些人更聪明的另一个人,是在‘文革’中也有过精彩表演的余秋雨先生。他干脆就‘雄赳赳气昂昂’地向世纪之交跨过去,把过去的一切全都抛在脑后,管他是对还是错。”余文举出的证据是:“当年,余秋雨所效力的《学习与批判》杂志,由张春桥、姚文元等控制的‘上海写作组’直接管理。”“他(余秋雨)成为‘石一哥’中最年轻的、‘立场坚定’、‘有一定理论水平、斗争经验、分析能力和写作技巧的、有培养前途的革命青年’。据若干余秋雨当年的同事透露说,他在写作组中的态度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为他的出色表现和突出成绩,他深受康生、张春桥、姚文元等人的青睐。如果不是‘文革’结束,余秋雨也许会走上一条类似于姚文元的飞黄腾达之路。”“早在七十年代初他就是‘理论界’的风云人物。当时,他写作了数十篇‘脍炙人口’的大批判文章”。

余秋雨在“文革”中写的文章,除了《走出“彼得堡”》、《读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之外,余杰尚提到了《胡适传》。他也以余秋雨的《千年庭院》为例,证明“余秋雨先生断然选择了遮掩和伪饰”。余文还说:“余秋雨兼具了‘才子气’与‘流氓气’,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具体到余秋雨身上,他在‘文革’中会看准时机向专制主义者们献媚,充当‘官’的帮凶、帮忙和帮闲;而在九十年代的怀旧热、国学热中,他又横空出世,从幽暗的巷子里杀将出来,再次成为时代的宠儿、传媒的焦点、青年的导师和中国文化的代言人。在这个时代,他则充当了‘商’的帮闲,而且干得得心应手。”“余秋雨的遗忘和不忏悔,再一次充当了专制主义的帮凶,再一次对历史犯下了重大的罪行。这一次犯下的罪行,甚至比当年参加‘文革’写作班子的罪行还要严重。”

余文最后说:“假如所有的中国人都不忏悔,那么中国的自由和正义只存在于‘过去’和‘将来’。假如我们都像余秋雨先生那样失去了对苦难的记忆、对罪恶的记忆、对责任的记忆,那么我们所期盼的幸福和祥和的生活便永远没有保障。”

余秋雨说:这让我想起了“文革”中大行其时的“捕风捉影、无限上纲”

今年1月21日,余秋雨写了一封公开信《答余杰先生》,并于次日与余杰在剧作家魏明伦在成都的家中见面。余秋雨在信中叙述了自己在“文革”中的大概经历,然后申明:“把‘石一哥’说成是我,搞错了。”关于《胡适传》,余秋雨解释,当时作为鲁迅著作教材的参考资料,需要整理几个有关人物的“生平小记”,他和另外一位先生被分配整理胡适。当时读不到胡适的任何书,无法写生平,只有一套解放后胡适批判运动中出版的《胡适思想批判集》,因此所谓生平小记全是从里边摘抄的。“这份东西后来怎么拉长,由谁修改,为什么作为文章发表,发表时为什么用了我的名字,完全不知道。”

余秋雨在致余杰的信中还说:“看到大作中建立起来的‘余秋雨Κ石一歌Κ写作组Κ一朝红人Κ‘文革余孽’Κ‘文化流氓’这一个快速推进逻辑,我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笑起来了。恕我直言,这让我想起了‘文革’中大行其时的‘捕风捉影、无限上纲’。”“其实稍作推断就可以明白事情大概的,例如我是在上海经历整整3年‘文革’大清查后担任高校领导干部的,而且大家知道,又是一连几次本单位民意测验都名列首位的结果,这样的情况,有可能是‘文革余孽’吗?还有,不管分析得多高,在如此灾难中有一篇谈胡适或读鲁迅佚文的文章,哪怕都是我写的,会成为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吗?”

余秋雨在回答一位记者提出的“关于‘文革’的经历你好像很少做正面的反思”这一问题时说:“如果用强迫的方式要别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思想结论,而强迫者又没有搞清楚行为的真相,那么缠来缠去,争执不休,反而把反思这件大事降低了、庸俗化了。”

谢晋、魏明伦为余秋雨抱不平

今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的小组讨论会上,魏明伦说:现在一些所谓的文化批评就是骂,你骂我,我骂你,把个人的好恶与社会、文化的是非观混淆在一起。现在被骂最多的是余秋雨,有的甚至说他是“文革余孽”,论据不足。现在的某些批评不正常,一批评就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是人身攻击。我调解了余秋雨与一位批评者一触即发的官司,但有些等着看热闹的人就不满意了。在报上发了一篇长文说我调解矛盾。文艺批评应当形成良性的循环。谢晋说:余秋雨被上纲上线,在“文革”中他能算得了什么人物?为什么就抓住余秋雨这一点不放?这说明文人相轻由来已久。

争论仍在继续

余秋雨和余杰在成都会面后,有的媒体报道两人已“化干戈为玉帛”。然而近日余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又表示:“与余秋雨的争论刚刚开始。”余杰还称他针对余秋雨的公开信已写了一篇长文《我们有罪,我们忏悔》作为回答。3月21日的《文艺报》发表古远清文章认为:“余秋雨现在不能也不会‘忏悔’。要等大环境不再视‘文革’为一些人的政治包袱的时候,到了看客们的心态均趋于平和理性的时候;或干脆等余秋雨淡出文坛,或到了像周一良(“梁效”成员,笔者注)那样步入老年,已看破红尘之日。”

近日风波又起,重庆作家张育仁指控余杰《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一文抄袭了他的文章《灵魂拷问链条的一个重要缺环》。看来,硝烟并未退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