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现代作家 > 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对电视散文创作的意义

余秋雨 2020-02-26 02:09:59
相关推荐

导语:艺术都是有相同之处的,文学与电视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电视散文这种荧屏艺术,更以语言精致、短小精悍、艺术精湛的节目形态给五彩缤纷的荧屏增添了无限的魅力,甚至使电视艺术的文化品位获得了提升。

一、引 言

电视散文具备浓厚的抒情色彩和丰富的文化韵味,是一种优雅、舒美的艺术表达形式。电视散文通过电视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双重表达和有机融合,再现和升华了文学作品中纯真至美的意境[1]。

在当今振兴文化的大背景下,电视观众在厌恶了一些低俗乏味的电视作品之后,就更加希望寻找一些深蕴有品质内涵的电视作品。众多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已经偏向于有思考内涵的节目。

电视制作者必须抓住电视散文的文学特殊性,把握电视的视听功能给这类散文带来的相应的艺术优势和特定的文学要求,把深邃的哲理,广远的意境,悠远的人生况味和深长的生命意蕴融于文字,经过文字、音乐、画面的唯美组合,才能有效地提高电视文化的品位,响应观众寻求心绪宁静、感受唯美艺术、品味生命真谛的要求。

另一方面,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提高民族文学素质的好途径,成为普及文学教育的好形式。而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写景与叙事之中渗透历史与文化、整合传统与现代、蕴含情感与理性,立意高远,雍容典雅,温良敦厚,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这种创作特点正符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受到了热捧。徐志摩和朱自清的散文曾被学者称作中国散文的第一代创作代表,余秋雨的散文则被称作中国散文的第二代精髓之作。

导语:艺术都是有相同之处的,文学与电视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电视散文这种荧屏艺术,更以语言精致、短小精悍、艺术精湛的节目形态给五彩缤纷的荧屏增添了无限的魅力,甚至使电视艺术的文化品位获得了提升。

一、引 言

电视散文具备浓厚的抒情色彩和丰富的文化韵味,是一种优雅、舒美的艺术表达形式。电视散文通过电视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双重表达和有机融合,再现和升华了文学作品中纯真至美的意境[1]。

在当今振兴文化的大背景下,电视观众在厌恶了一些低俗乏味的电视作品之后,就更加希望寻找一些深蕴有品质内涵的电视作品。众多观众在收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已经偏向于有思考内涵的节目。

电视制作者必须抓住电视散文的文学特殊性,把握电视的视听功能给这类散文带来的相应的艺术优势和特定的文学要求,把深邃的哲理,广远的意境,悠远的人生况味和深长的生命意蕴融于文字,经过文字、音乐、画面的唯美组合,才能有效地提高电视文化的品位,响应观众寻求心绪宁静、感受唯美艺术、品味生命真谛的要求。

另一方面,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提高民族文学素质的好途径,成为普及文学教育的好形式。而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写景与叙事之中渗透历史与文化、整合传统与现代、蕴含情感与理性,立意高远,雍容典雅,温良敦厚,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这种创作特点正符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受到了热捧。徐志摩和朱自清的散文曾被学者称作中国散文的第一代创作代表,余秋雨的散文则被称作中国散文的第二代精髓之作。

二、立意上以深远为取向

余秋雨的散文,立意上取大求深,“以小见大”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多是以文化、人格、民族、文明、生命等为主题,表现出一种跨越历史与现实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意识,以及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层关注。在《都江堰》中他从灌溉农田千年的都江堰中看到了李冰的身影和精魂,他肯定“中国真的有过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所以,他就心平气和地向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余光中先生说: “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

这篇文化散文一个时代的典型,他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用理性的思考融入智慧和情感,探索分析了中国现存的原始文化,去解析文化的生命,重新领悟和分析了中国文化。它摆脱了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小家子气,而表现为一种情怀更为慷慨豪迈的大散文,当然不是篇幅冗长之大,而是体现在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下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同样,一部成功的电视散文,无论它是记事、写景状物还是抒情,最根本的,它要有一个好的创意,最起码要有一个让创作者感动并渴望表达的对象,能够体现创作者对生涯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但须记“我手写我心”,创作者笔下一个个字符是饱含了他的思想感情的,这是散文创作的重要原则,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三、取材上广中求精

余秋雨的散文在取材上面一般采用比较广泛,比如秀丽的山河,深蕴的人文历史景观,高贵的帝王和文人,多方面显示了其散文作品的选材视野。在他的笔下,历史村落,文人墨客,遗迹废墟都可信手拈来,在与历史的面对中,在时间的沧桑流逝中,在辉煌的暗淡过程中,他总能让人感受到几分莫名可状的悲哀,谛听到心灵深处的几许久违的深深震颤,并且又能让人真真切切地感悟到天地之间那种隐约存在着的一种精气魂。

电视艺术的生命力在于短小、活泼、清新、积极的姿态渗透到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有着非凡的亲和力。同时电视散文的选材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无论历史题材照旧现代题材,还是是古代人物照旧现代人物等,均可以体现,其创作的自由度和创作的空间都很大。山川河流、花草树木、文物古迹、芸芸众生、人间万象都可成为我们表达的对象,只要我们能够发现美和体悟真谛。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背景下,小人物、小事件、小地方应该进入创作者的视野,成为极力挖掘的素材。比如我们创作的电视散文《雨中寻幽》,就是从偏处一隅的小镇,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个重大的主题——镇巴渔鼓的变迁。由于事件地点就发生在老百姓日日生活的周围,因为地点熟悉所以有很高的收视率,又因为事件陌生又能产生更多的话题。

四、语言上求雅唯美

读余秋雨的散文,给人印象最深的当数他的语言—“总是与别人不一样”,这应该是对他语言的第一印象。“他的语言是一种创意,有才情,有风韵,有智慧,有理性,有理直气壮,有问心无愧,有生命的穿透力和悲悯情怀,真正的反思意识。

他不追求那水平如镜般的清澈,而追寻一种潮样的激情和诗意”。《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的清丽、典雅、细腻;《道士塔》、《废墟》、《都江堰》的厚重与精粹,让人第一眼就知道这是余秋雨的文章。电视散文也要如此,把美的语言做到极致。

余秋雨散文的读者都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明确的阅读目的。相同的是,电视散文也有特定的受众群,有其固定的收视范围。

其次,但凡美的事物总会吸引人的眼球,电视散文不仅仅美在精湛的文字,也在于绝美的画面镜头和优雅的音乐,虽然电视散文的受众群未必都有文学素养,但唯美的画面镜头,唯美的音乐却具有神奇的魅力,它像一首婉转动听的歌曲,激发着人的内心产生共鸣,因为对美的追求都是一样的。

五、结构上以巧取胜

电视散文短小精悍,结构自然天真,好的作品以巧取胜。情节性的电视散文,一定要增加内容和底蕴,抒情的电视散文则要注意整体的内容连续性,随感式原作在电视化上尤其要关注画幅间的信息相续。

余秋雨“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这种结构模式对于电视散文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