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现代作家 > 余秋雨

读余秋雨《君子之道》有感

余秋雨 2010-10-22 02:30:36
相关推荐

《君子之道》是余秋雨所著随笔类书籍,站在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格的角度来阐述“君子之道”。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读余秋雨《君子之道》有感,欢迎大家阅读。

读余秋雨《君子之道》有感篇一

作为散文家,余秋雨写出的《文化苦旅》,在当代文坛具有经典意义。而现在这本新著《君子之道》(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8月第1版)中,余秋雨则以细腻的笔触,解读中国文化的钥匙--君子之道。读之,感到这是一道特别的风景,因为它揭开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机密。

这本《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余秋雨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剖析君子,阐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轮廓。因为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只要君子之道存在,中国文化就不会沦丧。全书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从童年的小人书摊到李清照,从文革伪君子到造谣者,从诈捐门到与舆论的恩怨情仇,俯拾今昔,观照他我,认识君子,分辨君子、珍惜君子、做一个君子。因此,阅读此书,可以从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精髓,思考我们的文化发展。

“君子”是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作为文化标识。比如“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以及“骑士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由此,如何复兴中华文化,余秋雨给出了解答,就是要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国人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也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秩序、重塑国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使君子这一人格理想更坚硬了。余秋雨说,孔子没有对君子下定义,却划出了一道道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让我们知道君子是什么,以及作为对立面的小人是什么。例如我们熟悉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划分君子和小人的界线,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而且直到今天,我们还找不出另外的科学概念能替代这一命题。今天中国文化界如果有什么令人担忧的趋向,就是君子话语常常被小人话语所淹没。

中国民间判别君子的通俗标准是“君子成人之美”。“成人之美”,也就是促成别人的好事。这里的“人”,并不仅仅是指家人、友人、认识的人,而是范围极大,广阔无边。例如救穷、赈灾、治病、抢险,只能说是“与人为善”,而不便说是“成人之美”。“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促成良缘、介绍益友、消解误会、帮助合作等等。总之,“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锦上添花的正面建设,而且具有一定的形式享受。这样的判别标准,也可谓“君子之道”。

余秋雨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而这本《君子之道》,就是余秋雨十几年探索,阅遍文化,行尽千里的成果。这些研究,都是为了研究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做准备,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对自己的集体人格极为敏感。

读完全书,感觉寻找到了真实的余秋雨。真实的余秋雨只在于他的思想中,尤其是在于他对文化的探索与思考中。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暗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君子之道》是余秋雨所著随笔类书籍,站在中国文化与中国人格的角度来阐述“君子之道”。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读余秋雨《君子之道》有感,欢迎大家阅读。

读余秋雨《君子之道》有感篇一

作为散文家,余秋雨写出的《文化苦旅》,在当代文坛具有经典意义。而现在这本新著《君子之道》(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8月第1版)中,余秋雨则以细腻的笔触,解读中国文化的钥匙--君子之道。读之,感到这是一道特别的风景,因为它揭开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机密。

这本《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余秋雨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剖析君子,阐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轮廓。因为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只要君子之道存在,中国文化就不会沦丧。全书引经据典,深入浅出,从童年的小人书摊到李清照,从文革伪君子到造谣者,从诈捐门到与舆论的恩怨情仇,俯拾今昔,观照他我,认识君子,分辨君子、珍惜君子、做一个君子。因此,阅读此书,可以从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精髓,思考我们的文化发展。

“君子”是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作为文化标识。比如“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以及“骑士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由此,如何复兴中华文化,余秋雨给出了解答,就是要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国人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也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秩序、重塑国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使君子这一人格理想更坚硬了。余秋雨说,孔子没有对君子下定义,却划出了一道道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让我们知道君子是什么,以及作为对立面的小人是什么。例如我们熟悉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划分君子和小人的界线,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而且直到今天,我们还找不出另外的科学概念能替代这一命题。今天中国文化界如果有什么令人担忧的趋向,就是君子话语常常被小人话语所淹没。

中国民间判别君子的通俗标准是“君子成人之美”。“成人之美”,也就是促成别人的好事。这里的“人”,并不仅仅是指家人、友人、认识的人,而是范围极大,广阔无边。例如救穷、赈灾、治病、抢险,只能说是“与人为善”,而不便说是“成人之美”。“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促成良缘、介绍益友、消解误会、帮助合作等等。总之,“成人之美”更多的是指锦上添花的正面建设,而且具有一定的形式享受。这样的判别标准,也可谓“君子之道”。

余秋雨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而这本《君子之道》,就是余秋雨十几年探索,阅遍文化,行尽千里的成果。这些研究,都是为了研究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做准备,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对自己的集体人格极为敏感。

读完全书,感觉寻找到了真实的余秋雨。真实的余秋雨只在于他的思想中,尤其是在于他对文化的探索与思考中。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暗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读余秋雨《君子之道》有感篇二

余秋雨先生《君子之道》一书向国人诉说读书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塑造良好的集体人格,这一点实属可贵,因为他强调出中国文化的重要;这一点又实属可悲,因为国人谋利而不谋义。此书中余先生认为的中国人应该有的人格九要素:君子怀德,君子之得风,君子坦荡荡,君子有礼,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周而不比,君子中庸,君子不器,君子知耻。

余先生认为这种理性化的君子人格设计应该成为每个国人追求的标准,唯此才可佑保我中华文化不绝,既寿永昌。

读完后有两个问题闪烁在我的脑海中?

其一,中国文化有无沦丧的和“君子未死,人格未溃”是否有必然关系呢?

其二,非君子人格就排斥吗?

先说说第一个问题吧。

中国的文化果真没有沦丧吗?其实我们看看自己及周围人所用,所吃,所穿,所学……就知道了。所以自上个世纪以来,国人一直呐喊“民族复兴”。国人因文化沦丧就完全丧失了余先生所说的君子人格了吗?显然不是,在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仍有一批怀德之士步履维艰地前行。

第二个问题:非君子人格就要排斥吗?我们可以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谁是历史进步的第一个推手呢?

中国有句俗话:秀才造反,十年不成。那些野蛮人,非君子往往承担历史推手的第一重担。纵览中国历史的沿革,每一次王朝更迭的首发者(秦始皇、刘邦、赵匡胤、朱元璋等)是非君子,因为他们怀土不必怀德,因为他们敢于走极端不必谋划中庸……这往往能迸发出新的创造活力。我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曾下达两次无限制的移民令,结果大量在国内混不下去的人蜂拥涌向了美国迈阿密,正是这批移民造就了今天迈阿密在美国的重要地位。(迈阿密是仅次于纽约、华盛顿的国际性大都市,是许多公司、银行和电视台的总部所在,是文化的大熔炉,被称为“美洲的首都”)

所以非君子这种第一推手的作用不可否认,绝对不能忽视。

总之,余先生的君子人格标准固然很重要,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国人人格的正向发展,但我更希望我们也要为非君子的生活开辟一定的空间,他们的生活同样精彩。

读余秋雨《君子之道》有感篇三

《君子之道》是余秋雨“阅万卷行万里,十多年苦心探索的终极成果”。其目的是引导大家去探索中国人的集体人格。为什么说是引导呢?因为余秋雨在写《君子之道》的时候,往往不是硬生生第劝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是把自己的思想通过故事串起来,放到“台面”上让咱们自己去选择、去体会、去领悟。比如在“岁月之味”里有一篇散文叫“一个俄国的故事”。大意是一个离了婚的中年男子和一个年龄相仿的已婚女子一见钟情,女子的丈夫是一个关在监狱里的醉鬼(俄国的监狱待遇不错),但迫于道德约束,两个人未能继续靠近。这个故事平淡无奇,但余秋雨又加了一段:人类最喜欢赞美的是初恋,但在那个介乎少年和青年之间的尴尬年岁,连自己是谁还没搞清,怎么可能完成一种关及终身的感情选择?因此,那种选择基本上是不正确的,人类明知如此,却不吝赞美,赞美那种因为不正确而必然导致的两相糟践。糟践这个词用的好啊!要不是出自余秋雨之口,我还以为说这种话说的人是个“文艺老流氓”,因为毛主席说过“不以婚姻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所以赞美初恋是一种强烈的社会需求,某种意义上也是政治需求。在这个恋爱约等于“婚姻”的年代,谁会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别人的初恋?作为一个快30岁了还没结婚的幼稚资深老愤青,我特别希望恋爱的两个人能始终忠于自己的另一半。余秋雨是个很聪明的人,他非常渴望表达自己的想法,但自始至终都没有说故事里的主人公该不该继续靠近,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假如有人厌倦了自己不幸的婚姻,设想一下故事里男女主人公将在道德约束下的悲惨生活,觉得对道德不恰当的坚守反而会成为枷锁。所以在坚持道德的时候还要懂得变通,关键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如何去选择。在这个连法律都允许离婚的年代,“君子”也可以成人之美嘛。名人要离婚了,我们转过头,不要把目光对准他们,不要去评论他们,让他们追求自己的幸福去吧。

《君子之道》成书用了十年,为什么这么久?我想大概是因为这本书关乎民族的集体人格,不能写的太明白,又不能写的不明白,所以文字外面的东西比文字里面的东西多得多。余秋雨在写君子之道的时候,借用了佛、道、儒三家的学术资源,融合了国内外的主流思想,使用了欲拒还迎,难舍难分的写作风格,就像是“热恋情人将要分别,狠狠心挥挥手,又依依不舍”的那种感觉,所以《君子之道》里面没有解决的问题很多,让人回味的东西也很多,你不会恨他欲言又

止,却会爱他恰到好处的“表白”,怎么读都读不够,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我最喜欢《君子之道》里面的“短文一束”,其中有一篇文章叫做“毁灭”,大意是一个欧洲流浪作家,旅途中经过一个村子并住了下来。深夜,他听到一小股窃贼出来工作,本想出去逞个英雄,但是被收留他的户主拦住了。三年后,流浪作家再次经过这个村子,却再也找不到一个人。(当然这个作家没有迷路,肯定还是那个村子)写到这里,渴望表达的余秋雨还是非常聪明地放下了依依不舍的笔,但他想表达的东西已经像潮水一样拍到了我们的脊梁,并在我们面前留下了无限的空间供我们自己去思索。

写《君子之道》难,读《君子之道》也难。“君子”这个词的含义是太广,与时俱进,并且可以变通。“君子”这个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来孔子为“君子”赋予了道德的含义,无论是“土豪”还是“屌丝”,只要在道德层面上表现好了都是“君子”。这类似于西方的“人人生而平等”,无论贫富,人人都能成为君子(可能是因为孔子本人样貌不佳地位低下吧,就像屌丝的我希望全国人民工资一样高)。《君子之道》中的“君子”是一个较高的道德规范,也是一种道德理想,不是所有人都能到达这个高度的,却是每个人都苦苦追求的,正如《论语.子罕》中所说的“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为什么说不多?因为中国人不希望君子有污点,君子有污点就说人家是伪君子。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所以纯正的君子不多。好在历史还是比较公正的,也是相当宽容的,任何人都可以有“君子”的一面和“小人”的一面。“君子”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必须是可以变通的,否则就无法适应不断进步的社会,比如“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就有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就是“嫂子掉河里了小叔子该不该去救(这里假设嫂子不会游泳也不能自救)”。这个问题在《孟子·离娄上》中有一段论述: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也就是说人要学会变通,不要拘泥于“别人口中的礼”。这时候,相对于“礼”来说,生命是更高层次的,所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必须伸手救人。

看了好多《君子之道》的读书笔记,总觉得无论如何去写,都觉得苍白无力,这本书不仅仅是论述、叙述、抒情,读这本书的时候,总觉得字里行间还有许多东西,需要用一辈子去发掘,去思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