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现代作家 > 余光中

乡愁诗人余光中

余光中 2015-01-29 16:33:07
相关推荐

乡愁的诗人余光中为中国文坛创作了不少的佳作吗,深受人们的喜爱。他在美国受过教育,也曾受过西方的影响,但更多的是深受《诗经》等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余光中是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曾历任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是一位诗文双绝、著作等身的作家,因其诗歌形象深刻地抒发了海外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和深挚的爱国情怀而蜚声海峡两岸和世界文坛。

余光中祖籍福建省永春县,1928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父亲余超英曾旅居马来西亚,归国后历任永春县教育局局长、安溪县县长等,后在南京国民政府华侨委员会供职。母亲孙秀君是江苏省武进县人,师范学校毕业。余光中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余光亚,因疾病早年逝世。余光中童年时,父亲余超英公务繁忙,很少顾家,余光中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因此对母亲感情很深。日寇侵华期间,余光中随同母亲颠沛流离,辗转逃亡于浙江、江苏、安徽、上海、香港、云南、贵州、重庆等地,对在侵略者铁蹄践踏下的“亡国奴”般的生活有着刻骨铭心的深切体会,爱国主义情怀从小就受到强烈的激发。余光中父母均受过良好教育,因此即使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也没有忘记儿子的学业。

1940年,流亡到重庆的余光中进入西迁至此的南京青年会中学学习,接受认真扎实的国文教育。课余时间,余光中的父亲、母亲、舅舅也谆谆引导他阅读习诵中国古典文学的范文和经典作品,培养他对中国文化那种“漫卷诗书喜欲狂”般的兴趣和爱好。抗战胜利后,余光中随父母回到南京。194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上南京金陵大学外文系。1949年1月,余光中转学到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同年7月,余光中随家迁居香港。1950年5月,余光中全家移居台北。同年9月,余光中经过插班考试,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三年级就读。在台大学习期间,他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颇深的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先生,并在梁实秋先生指导下开始了诗歌与散文的创作。1952年4月,余光中发表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同年7月,余光中于台湾大学毕业。之后,他进入台湾军队服役,至1956年退役,并开始在台湾东吴大学教书。

乡愁的诗人余光中为中国文坛创作了不少的佳作吗,深受人们的喜爱。他在美国受过教育,也曾受过西方的影响,但更多的是深受《诗经》等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余光中是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曾历任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是一位诗文双绝、著作等身的作家,因其诗歌形象深刻地抒发了海外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和深挚的爱国情怀而蜚声海峡两岸和世界文坛。

余光中祖籍福建省永春县,1928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父亲余超英曾旅居马来西亚,归国后历任永春县教育局局长、安溪县县长等,后在南京国民政府华侨委员会供职。母亲孙秀君是江苏省武进县人,师范学校毕业。余光中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余光亚,因疾病早年逝世。余光中童年时,父亲余超英公务繁忙,很少顾家,余光中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因此对母亲感情很深。日寇侵华期间,余光中随同母亲颠沛流离,辗转逃亡于浙江、江苏、安徽、上海、香港、云南、贵州、重庆等地,对在侵略者铁蹄践踏下的“亡国奴”般的生活有着刻骨铭心的深切体会,爱国主义情怀从小就受到强烈的激发。余光中父母均受过良好教育,因此即使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也没有忘记儿子的学业。

1940年,流亡到重庆的余光中进入西迁至此的南京青年会中学学习,接受认真扎实的国文教育。课余时间,余光中的父亲、母亲、舅舅也谆谆引导他阅读习诵中国古典文学的范文和经典作品,培养他对中国文化那种“漫卷诗书喜欲狂”般的兴趣和爱好。抗战胜利后,余光中随父母回到南京。194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上南京金陵大学外文系。1949年1月,余光中转学到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同年7月,余光中随家迁居香港。1950年5月,余光中全家移居台北。同年9月,余光中经过插班考试,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三年级就读。在台大学习期间,他结识了后来对他影响颇深的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先生,并在梁实秋先生指导下开始了诗歌与散文的创作。1952年4月,余光中发表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同年7月,余光中于台湾大学毕业。之后,他进入台湾军队服役,至1956年退役,并开始在台湾东吴大学教书。

1956年9月,已经28岁的余光中与心心相印相恋多年的表妹范我存女士结婚。次年,余光中转到台湾师范大学任教,教大学一年级英语。 1958年7月,余光中的母亲去世。10月,余光中赴美国爱荷华大学进修现代艺术。次年,余光中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即返回台湾师范大学,任英语系讲师。1964年,余光中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国伊利诺、密西根、宾夕法尼亚、纽约等州巡回讲学。1965年,余光中被聘为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副教授。1966年,余光中返回台湾,担任台湾师范大学副教授,并在台湾大学等校兼课。 1969年,余光中应美国教育部之聘,赴美国科罗拉多州寺钟学院任客座教授。1971年,他返回台湾师范大学任教授。1972年,余光中出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1974年,余光中赴香港任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次年,兼任该校中文系主任。其间,余光中曾于1980年返回台北,任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兼英语研究所所长。1985年,余光中离开香港,回到台湾高雄市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国语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青少年时代便立志驰骋文坛。1948年在厦门大学,老师在课堂上问同学们未来的志向,余光中曾豪迈地回答:“我将来要当作家!”从1952年发表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余光中创作生涯已逾半个世纪,果然在当代文坛上卓然成家。除写诗外,余光中也写散文、写评论,从事翻译,涉猎广泛,收获甚丰。文学大师梁实秋赞誉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则将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定义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自诩“诗是我的妻子,散文是我的情人,评论和翻译则是外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