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现代作家 > 徐志摩

人们眼里的诗哲徐志摩

徐志摩 2014-06-09 05:03:50
相关推荐

在人们心里徐志摩是个怎样的人呢?徐志摩是一位热情真挚、个性凸显、气质高雅、具有君子风度的活跃型文化人。

人们眼里的诗哲徐志摩

诗人、学者徐志摩虽然只活了35岁,然而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却是个非常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多少年来,对于徐志摩在文学上的评价,众说纷纭,观点分歧。但是一谈起他的个性特色,跟他熟悉的朋友们却是异口同声,看法基本一致。

在当时的才子佳人、首先是女人们眼里,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苏雪林说:“他的身躯是颀长的,脸儿也是很长很长的,额角则宽而广,皮肤白皙,鼻子颇大,嘴亦稍阔,但搭配在一起,却非常的和谐。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却好象蒙着一层朦胧的轻雾,永远带着神秘的神态。”(苏雪林《我所认识的诗人徐志摩》)1920年,苏雪林尚在北京读书。徐志摩回国打算与张幼仪离婚。苏雪林听同学们谈论徐志摩说:徐禀赋很高,清高孤傲,不染尘俗,为许多女子所倾心。

1931年,徐志摩去世的第三天,方令儒、张奚若等人聚集在凌叔华的家里,甚为悲伤。张奚若的夫人垂泪说:“我们这群人怎么能缺少他呢?”沈性仁(陶孟和夫人)黯然说:“这都是造化的安排!”后来,方令儒写文章纪念徐志摩,文章题目就是《志摩是人人的朋友》。由此可以看出,徐志摩在女友们中间很受欢迎。

再听跟徐志摩有感情纠葛的三个女子怎么评价他、对待他。

(1)发妻张幼仪

徐志摩16岁的时候,张幼仪13岁。因徐志摩才智过人,在江浙一带已小有名气。张家家长遂私自与徐家定亲。这是父母包办婚姻,并未经过徐志摩的同意,所以,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种子。像徐志摩这样感情丰富的诗人,是断然不能接受旧式婚姻的。

但从现存的资料分析,张幼仪一直爱着(爱护)徐志摩。张幼仪把徐家的独苗抚养成人,一直供读到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作者注:与徐志摩同校、同学位),且为死后的徐志摩树碑。《徐志摩全集》也是张幼仪暗中相助才得以出版。(因无夫人名分故未露面)这些可以说明张幼仪始终对得起徐志摩。

在人们心里徐志摩是个怎样的人呢?徐志摩是一位热情真挚、个性凸显、气质高雅、具有君子风度的活跃型文化人。

人们眼里的诗哲徐志摩

诗人、学者徐志摩虽然只活了35岁,然而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却是个非常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多少年来,对于徐志摩在文学上的评价,众说纷纭,观点分歧。但是一谈起他的个性特色,跟他熟悉的朋友们却是异口同声,看法基本一致。

在当时的才子佳人、首先是女人们眼里,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苏雪林说:“他的身躯是颀长的,脸儿也是很长很长的,额角则宽而广,皮肤白皙,鼻子颇大,嘴亦稍阔,但搭配在一起,却非常的和谐。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却好象蒙着一层朦胧的轻雾,永远带着神秘的神态。”(苏雪林《我所认识的诗人徐志摩》)1920年,苏雪林尚在北京读书。徐志摩回国打算与张幼仪离婚。苏雪林听同学们谈论徐志摩说:徐禀赋很高,清高孤傲,不染尘俗,为许多女子所倾心。

1931年,徐志摩去世的第三天,方令儒、张奚若等人聚集在凌叔华的家里,甚为悲伤。张奚若的夫人垂泪说:“我们这群人怎么能缺少他呢?”沈性仁(陶孟和夫人)黯然说:“这都是造化的安排!”后来,方令儒写文章纪念徐志摩,文章题目就是《志摩是人人的朋友》。由此可以看出,徐志摩在女友们中间很受欢迎。

再听跟徐志摩有感情纠葛的三个女子怎么评价他、对待他。

(1)发妻张幼仪

徐志摩16岁的时候,张幼仪13岁。因徐志摩才智过人,在江浙一带已小有名气。张家家长遂私自与徐家定亲。这是父母包办婚姻,并未经过徐志摩的同意,所以,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种子。像徐志摩这样感情丰富的诗人,是断然不能接受旧式婚姻的。

但从现存的资料分析,张幼仪一直爱着(爱护)徐志摩。张幼仪把徐家的独苗抚养成人,一直供读到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作者注:与徐志摩同校、同学位),且为死后的徐志摩树碑。《徐志摩全集》也是张幼仪暗中相助才得以出版。(因无夫人名分故未露面)这些可以说明张幼仪始终对得起徐志摩。

(2)才女林徽因

林徽因16岁时在英国跟徐志摩的恋情,是谁先主动,难以讨论。1927年3月15日,林徽因写信给美国的胡适说:“请你告诉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遇多了。只有盼着他原谅我以前的不了解。”原谅什么呢,不言而喻。而徐也是因为想赶上林在协和礼堂的演讲而坐飞机殒命。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梁启超的影响。因为梁启超的名声实在太大了,梁、林两家又是世交,门当户对。当然,梁思成也非等闲之辈。梁思成跟林徽因有共同的事业(研究建筑学),比翼双飞。此外还有一位柏拉图式的爱恋者金岳霖呢!但对于深谙诗文的林徽因来说,诗人徐志摩总是无法忘怀的吧?

徐志摩死后,梁思成去济南探望。回来时带回一片飞机残骸,林徽因毫不犹豫将这片残骸挂在床头,作为纪念。

(3)后妻陆小曼

陆小曼未遇徐志摩前,已和王庚将军结婚。这王庚是留美的军事专家,他和后来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是同学(校友)。王庚不到30岁就有少将军衔,官职不小。若不是徐志摩的介入,陆小曼可以有一个比较圆满的人生。

梁启超在徐志摩陆小曼的婚礼上致祝词说——

“陆小曼,你既已和志摩作伴侣,如何的积极的鼓励他,作他应作的事业,我们对于你,有重大的期待和责备,你知道吗?…… ”

从陆小曼能接受梁启超大人的这一番祝词来看,是很有胸襟的女子,或者说脸皮厚、不在乎罢。公道一点说,陆小曼也不是一般的“花瓶”。至于说花钱大手大脚,这由不得她。她的父亲是北洋政府制币局局长,她家本来就是印钞票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养成随性花钱,那也一时改不了。有些人说徐是为了拮据的生计而坐飞机丧命,就是说陆小曼花钱太厉害了,徐志摩要拼命地赚钱供养她,以至于把命都赔上了。但在徐志摩坐飞机之前,陆小曼是打电话叮嘱他不要坐飞机去北京的,徐志摩不听,硬要坐飞机去赶听老情人的演讲。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常年素服,不施粉黛,深居简出,整理徐志摩的遗著、遗物。1933年清明,陆小曼去硖石为徐志摩上坟,赋诗一首:

琴焚肠断感未消,此心久已寄云峤。

年来更识荒寒味,写到湖山总寂寥。

朋友们眼里的徐志摩

胡适说徐志摩:“为人整个的只是一闭同情心,只是一团爱”。“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几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胡适又总结说:“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徐志摩,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他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养出来的。—— 若以这个观点来观察志摩的一生,他这十年中的一切行为就全可以了解了。只有从这个观点上才可以了解志摩的行为。我们必须先认清了他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方才认得清志摩的为人。”

郁达夫说:“凡见过他一面的人谁都不容易忘去他的面貌与音容。”

郁达夫具体地描述:“(徐志摩)善于座谈,敏于交际,长于吟诗的种种美德,自然而然地使他成了一个社交的中心。当时的文人学者、达官丽姝,以及中学时候的倒霉同学,不论长幼、不分贵贱,都在他的客座上可以看得到。不管你是如何心神不快的时候,只教经他用了他那种浊中带清的洪亮的声音,‘喂!老X,今天怎么样?什么什么怎么样了?’的一问,你就自然会把一切的心事丢开,被他的那种快乐的光耀同化了过去。”

梁实秋说:“真正一团和气使四座并欢的是志摩。……他一赶到,像一阵旋风卷来,横扫四座,又像是一团火炬把每个人的心都点燃,他有说,有笑,有表现,有动作,至不济也要在这个的肩上拍一下,那一个的脸上摸一把,不是腋下夹着一卷有趣的书报,便是袋里藏着一札有趣的信札,传示四座;弄得大家都欢喜不置……。志摩有六朝人的潇洒,而无其怪诞。”梁实秋又说:“我数十年来奔走四方,遇见的人也不算少,但是还没见到一个人比徐志摩更讨人欢喜。讨人欢喜不是一件容易事,须要出之自然,不是勉强造作出来的。必其人本身充实,有丰富的情感,有活泼的头脑,有敏锐的机智,有广泛的兴趣,有洋溢的生气,然后才能容光焕发,脚步矫健;然后才能引起别人的一团高兴;志摩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陈西滢说:“尤其朋友里缺不了他;他是我们的连索,他是黏着性的、发酵性的,在这七八年中,国内文艺界里起了不少的风波,吵了不少的架,许多很熟的朋友往往开得不能见面、但我没有听见有人怨恨过志摩,谁也不能抵抗志摩的同情心,谁也不能避开他的黏着性;他才是和事的无穷的同情,他总是朋友巾间的‘连索’;他从没有疑心,他从不会妒忌。”

叶公超说:“他对于任何事,从未有过绝对的怨恨,甚至于无意中没有表示过一些憎嫉的神气。”

梁实秋结交徐志摩是在1922年,清华学校时期。27岁的徐志摩刚从欧洲游学回来,诗名满京都。清华文学社想请他来讲演。由于徐志摩与梁启超有师生之谊,梁实秋就委托同班好友、梁启超长子梁思成代邀徐志摩。正当秋令,水木清华风物灿然,梁实秋初次见到这位风流才子,留下极好的印象:“飘然而至,白白的面孔,长长的脸,鼻子很大,而下巴特长,穿着一件绸夹袍,加上一件小背心,缀着几颗闪闪;发光的纽扣,足蹬一双黑缎皂鞋,风神潇散,旁若无人。”

此后,梁实秋去了美国,徐志摩则在北京热心于“新月社”俱乐部活动,并且由于同陆小曼的恋爱闹得沸沸扬扬。彼此再没发生直接交谊。但有一件事给梁实秋留下了极大好感。当时,梁实秋受白璧德影响,一连写了好几篇抨击浪漫主义的论文,他虽明知“和志摩的文学作风不是同调”,但还是都直接投寄给了他所主编的《晨报副刊》,而徐志摩不以为忤,居然都给刊登了出来。对比当时另一些人的作风,梁实秋深有感慨,说:“志摩及其一伙究竟是自由主义者,胸襟相当开阔,有相当容忍的器量,主张归主张,友谊归友谊。”

朱自清指出:“作为诗人论,徐氏更为世所知。他没有闻氏(指闻一多——编者注)那样精密,但也有他那样冷静。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

钱杏邨在《徐志摩先生的自画像》一文中指出,由于徐志摩耽迷于个人主义理想,以致睁着眼睛做梦终被现实粉碎,于是堕入浓重失望的痛苦之中难以解脱。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