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现代作家 > 席慕容

席慕容诗歌的赏析

席慕容 2017-10-14 15:43:36
相关推荐

席慕容诗歌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席慕容诗歌的赏析,欢迎大家浏览。

席慕容诗歌的赏析

在中国古典美学里,“莲”的意象是朦胧多义的,莲是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花卉意象之一,最早进入诗歌是在《诗经》中。《诗经》中的莲原型奠定了莲和女子之间的隐喻、类比关系。莲既是爱情的象征,也能指人格的高洁和清爽,早在古代,莲就被赋予了“花中君子”的美誉,正气、高傲、洁身自好、脱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在席慕容的这首诗里,作者除了赋予“莲“传统的君子品格外,还以女性独有的眼光和笔法,给“莲”赋予淑女般的气质和神秘的情感内涵。“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倾尽一生,早在含苞欲放的时候,“我”积攒了多少的期待与心事,只为夏之来临,花开灿烂,等待你的经过,这般心事都付与你说。可是,你在哪里?如何在我最美的时刻遇见你?“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在“我”盛开的美丽时刻,却没有你的欣赏。在诗歌中,“我”是莲,是亭亭玉立的女子;“你”是采莲人,是“我”默默放在心里的郎。

一阵夏风徐徐而来,吹过水面泛起涟漪,拂过茕茕独立的莲,她轻轻地摇曳着自己曼妙轻盈的身体,轻轻地叹息。也许你每天都会经过这里,看过我,可是你不知道,我一直在期盼着你的注视,默默地在看着你。就是你那无意间的一回眸,令我多么惊慌失措。或许这就是青年少女遇见自己梦中情人时的微妙的心理吧,欲诉还羞,带着少女所独有的羞涩、温婉和忧伤。

秋雨风霜都还没到来,可是属于夏莲期盼独自开放的季节也已经远去。告别青涩,少了许多梦幻般的设想,莲已经在风雨中成长起来。还是那株亭亭玉立的水中莲,风姿绰约,散发着独有的馨香,淡雅,朴质,不卑不屈。依然每天看着你经过,没有言语。可是,面对你的欣赏,再也不会如曾经般的慌乱。因为,在你眼里,我只是一株值得欣赏的植物,你,不懂莲的心事啊!“我已亭亭 不忧 亦不惧”把一个成熟女子的洒脱、淡然、脱俗的气质写得淋漓尽致,无可奈何,带着淡淡的哀怨与愁绪。

莲在绽放,那是最美丽的时刻,可是,心门已经紧紧锁上。花开灿烂,巧笑嫣然,“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我莲的心事”。在灿烂的笑容后面,是莲的独自黯然神伤,从此与你擦肩而过。“无缘的你啊 不是来得太早 就是太迟。”莲的心事,透着淡淡的哀伤,惆怅婉转。

诗歌表面上是一朵花在倾诉心事,实质是一个少女的情感自述。诗歌的每一句都直达心灵,虽单纯但不枯燥,好似一股清泉流入心田,淡雅的,香甜的,沁人心脾。席慕容的诗歌意念轻灵细腻,语言质朴干净,古典诗歌的含蓄精神、婉约性格、温柔气质,自然地从她的诗中透露出来。

席慕容诗歌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席慕容诗歌的赏析,欢迎大家浏览。

席慕容诗歌的赏析

在中国古典美学里,“莲”的意象是朦胧多义的,莲是中国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花卉意象之一,最早进入诗歌是在《诗经》中。《诗经》中的莲原型奠定了莲和女子之间的隐喻、类比关系。莲既是爱情的象征,也能指人格的高洁和清爽,早在古代,莲就被赋予了“花中君子”的美誉,正气、高傲、洁身自好、脱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在席慕容的这首诗里,作者除了赋予“莲“传统的君子品格外,还以女性独有的眼光和笔法,给“莲”赋予淑女般的气质和神秘的情感内涵。“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倾尽一生,早在含苞欲放的时候,“我”积攒了多少的期待与心事,只为夏之来临,花开灿烂,等待你的经过,这般心事都付与你说。可是,你在哪里?如何在我最美的时刻遇见你?“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在“我”盛开的美丽时刻,却没有你的欣赏。在诗歌中,“我”是莲,是亭亭玉立的女子;“你”是采莲人,是“我”默默放在心里的郎。

一阵夏风徐徐而来,吹过水面泛起涟漪,拂过茕茕独立的莲,她轻轻地摇曳着自己曼妙轻盈的身体,轻轻地叹息。也许你每天都会经过这里,看过我,可是你不知道,我一直在期盼着你的注视,默默地在看着你。就是你那无意间的一回眸,令我多么惊慌失措。或许这就是青年少女遇见自己梦中情人时的微妙的心理吧,欲诉还羞,带着少女所独有的羞涩、温婉和忧伤。

秋雨风霜都还没到来,可是属于夏莲期盼独自开放的季节也已经远去。告别青涩,少了许多梦幻般的设想,莲已经在风雨中成长起来。还是那株亭亭玉立的水中莲,风姿绰约,散发着独有的馨香,淡雅,朴质,不卑不屈。依然每天看着你经过,没有言语。可是,面对你的欣赏,再也不会如曾经般的慌乱。因为,在你眼里,我只是一株值得欣赏的植物,你,不懂莲的心事啊!“我已亭亭 不忧 亦不惧”把一个成熟女子的洒脱、淡然、脱俗的气质写得淋漓尽致,无可奈何,带着淡淡的哀怨与愁绪。

莲在绽放,那是最美丽的时刻,可是,心门已经紧紧锁上。花开灿烂,巧笑嫣然,“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我莲的心事”。在灿烂的笑容后面,是莲的独自黯然神伤,从此与你擦肩而过。“无缘的你啊 不是来得太早 就是太迟。”莲的心事,透着淡淡的哀伤,惆怅婉转。

诗歌表面上是一朵花在倾诉心事,实质是一个少女的情感自述。诗歌的每一句都直达心灵,虽单纯但不枯燥,好似一股清泉流入心田,淡雅的,香甜的,沁人心脾。席慕容的诗歌意念轻灵细腻,语言质朴干净,古典诗歌的含蓄精神、婉约性格、温柔气质,自然地从她的诗中透露出来。

席慕容诗歌的赏析

席慕容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她出生在四川,童年在香港度过,后随家定居台湾。她一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其中以散文和诗歌见长。她的作品处处浸润着东方古老的哲学智慧,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淡雅而又灵动的美,尤其是她的诗歌,经常以动人的笔触敲动读者的心扉,时而透露出一种喟叹人生无常世间百态的苍凉意韵,时而弥漫着一股发自内心深处的郁郁的孤独和浓浓的乡愁。

《异域》是席慕容的诗集《七里香》中的一首诗歌,作于1964年10月16日,当时她正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油画高级班进修学习。这个时期正是她一生中最安静的时刻,也是她生命中最清灵的时刻。那时候她才刚满21岁,青春焕发,风华正茂,感觉灵敏而又纯粹,异国的风情景致时常会让她想起遥远的中国故乡。因此,她的《七里香》里有不少作品表现了她内心的孤独寂寞,透露出一股浓浓的乡愁,《异域》便是其中之一,全诗如下:

于是夜来了

敲打着我十一月的窗

从南国的馨香中醒来

从回家的梦里醒来

布鲁塞尔的灯火辉煌

我孤独地投身在人群中

人群投我以孤独

细雨霏霏不是我的泪

窗外萧萧落木

这首诗的篇幅很短,表现的内容却极其丰富,抒发的情感也是极为动人。席慕容只用寥寥几十个字便把内心郁结的孤独和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于是夜来了/敲打着我十一月的窗”,诗歌一开始便营造了一种凄淡的环境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将读者带进了黑暗而又寂寥的夜景之中,感受着深夜的苍茫和诗人的孤独;

“从南国的馨香中醒来/从回家的梦里醒来/布鲁塞尔的灯火辉煌”,在这静静的黑夜里,诗人梦回家乡,梦里好像闻到了南国那沁人心脾的醉人花香,一切是那么温馨和美好。然而,美梦不常在,诗人从睡梦中醒来,看见的只是窗外布鲁塞尔的一片灯火通明。但外面世界的繁华与喧闹似乎与诗人毫不相干,陪伴自己的只有满屋子的11月寒气。这一热一冷的映衬对比,更显示出诗人的孤独与落寞,更将心中的那股乡愁渲染得更加浓烈。

“我孤独地投身在人群中/人群投我以孤独”,诗歌的第二段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在人群中行走,虽然人潮汹涌,却没有一个是诗人的知音,没人可以走进她的世界。“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在这座孤独的城市里,诗人唯有独自品尝寂寞的滋味。

“细雨霏霏不是我的泪/窗外萧萧落木”,诗歌的最后,诗人仰望窗外,只见霏霏细雨在天地间飘洒,萧萧落叶在空气中打转。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觉得自己如同眼前这细雨和落叶一般,孤独而落寞,不禁怅意满怀,潸然泪下。

结尾这两句是全诗的感情升华,诗人借细雨和落叶自况,化用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感叹韶光易逝、旧景难再,传达出诗人孤独落寞的心境。“霏霏”与“萧萧”的叠词运用,营造出了一个萧条而又凄淡的画面,衬托出诗人的落寞与惆怅,更让诗人的思乡情绪变得愈加浓厚。

综观全诗,诗人借景抒情,抒发了远在异域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郁郁的孤独和浓浓的乡愁,其细腻的心思和真挚的情感,实在令人动容。

席慕容曾在答记者问时这样剖析自己写诗的历程:“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而《异域》这首诗,便是诗人在年轻时因寂寞所作。全诗给人一种如幻如梦、似有若无、既远又近的苍凉的美,这种美,源自于生命中的每一抹感动,源自于内心深处那郁郁的孤独感,源自于那挥之不去的浓浓的乡愁。

席慕容诗歌的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走过青春之后,回首缅怀那逝去的美好而潸然泪下、感慨万千的情景。

第一节开头两句就殿定了全诗的基调,当未来的或孤单或抑郁与过往的美好同时在头脑中清晰可见时,泪水便汪洋恣肆——诗歌用一个动人的拟人句“所有的泪水都已启程”,看似轻松的语气,细细品读,会意识到其中孕育了多少无可奈何。模糊的视线中,已经不记得曾经的曾经,美好怎样流淌进自己生命的河流中,只记得,那么古老,那么晴朗,只是夏日已不再来。

第二节诗人开始了追索往事,想尽力去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和“年轻的你”曾经有过的共同记忆,只是,是不是“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了,“我”已经不记得那曾经了,只有“你”的影像那么飞快地穿梭过我的思绪,不容“我”挽留。抑或,诗人已经泣不成声,模糊的视线中“你微笑的面容”若隐若现,逐渐地消失,像华美绚丽的晚霞——日落后的群岚,淡淡地,淡淡地,退出我的视野。同时,如果更深地探索一下,冒着牵强附会的危险,从若“云影掠过”到“日落后”,我们可以大胆地想象,诗人端坐了整整一下午或者一整天,凝思,沉迷,痛苦,快乐,欲罢不能,直至最后的迷迷糊糊,一切都变得不再清晰,影影绰绰如晚霞渐渐褪去天边,情感已达到了高潮,为下节做情感铺垫。

第三节以一个暗喻开头,“发黄的扉页”可能是诗人记载青春的一本日记,也可能只是记载时光流逝的一本普通日历,但不管怎样,她是诗人回顾从前的一个载体,勾起了诗人怅惘失落。但是今不如昔,扉页也变黄,时光不给人遐想,逝去的就是美好,剩下的,只是悲凉。因此诗人埋怨“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只因心中有结,无心欣赏。终于热泪满眶,一遍一遍,不忍卒读,只是读出了更深的伤感,或者是顿悟——青春,如此仓促。流露出诗人深深的惋惜和感叹。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