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现代作家 > 莫言

简析莫言《红高粱》的创作特色

莫言 2020-01-06 21:40:00
相关推荐

摘要:

《红高粱》以直白、朴实、别开生面的手法,描绘了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高密”农民古朴、野性的爱情生活故事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作品以崭新的角度在对历史的回溯中,窥探、展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世界,表现出中国农民顽强不屈的性格和朴实坦荡的精神风貌。其情节曲折跌宕、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又极具戏剧性。

《红高粱》创新了中国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手法;小说中的人物,个个形象逼真、性格鲜明、敢做敢为、朴实坦荡、爱憎分明,展示了丰富而复杂性的人物性格。体现出莫言小说创作粗犷、精致而不乏华丽的艺术特色和冷漠、诡谲多变的风格。

《红高粱》给我们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文学创作天地,展现了文学创作那原本应有的泥土的芳香。其在主题宣示与创作艺术上的成功探索,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创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红高粱 开创 创作手法 叙事风格 主题

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发表于上世纪的1986年。在当时乃至以后的几十年的中国文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以此为脚本改编的同名电影,曾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作品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富于感性化的创作风格、造就了崭新的艺术形式,对当代小说的文体模式,是一次有力的冲击。

莫言,男,生于1956年2月;当代著名作家。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等。

摘要:

《红高粱》以直白、朴实、别开生面的手法,描绘了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高密”农民古朴、野性的爱情生活故事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作品以崭新的角度在对历史的回溯中,窥探、展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世界,表现出中国农民顽强不屈的性格和朴实坦荡的精神风貌。其情节曲折跌宕、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又极具戏剧性。

《红高粱》创新了中国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手法;小说中的人物,个个形象逼真、性格鲜明、敢做敢为、朴实坦荡、爱憎分明,展示了丰富而复杂性的人物性格。体现出莫言小说创作粗犷、精致而不乏华丽的艺术特色和冷漠、诡谲多变的风格。

《红高粱》给我们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文学创作天地,展现了文学创作那原本应有的泥土的芳香。其在主题宣示与创作艺术上的成功探索,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创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红高粱 开创 创作手法 叙事风格 主题

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发表于上世纪的1986年。在当时乃至以后的几十年的中国文坛,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以此为脚本改编的同名电影,曾获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熊奖”。作品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富于感性化的创作风格、造就了崭新的艺术形式,对当代小说的文体模式,是一次有力的冲击。

莫言,男,生于1956年2月;当代著名作家。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作家。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等。

莫言的故乡在山东高密县,他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自从小说《白狗秋千架》中第一次出现“高密东北乡”这个概念后,他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小说,其中以中篇小说《红高粱》影响最大,思想和艺术成就也最高。

《红高粱》描绘了中国二、三十年代“我”的“爷爷、奶奶”古朴、野性的爱情生活和他们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过程,作品情节曲折跌宕,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极具戏剧性。其中的人物一个个坦诚挚热,朴实智慧;大爱大恨,大生大死。作品以崭新的角度在对历史的回溯中,窥探、展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世界,表现出中国农民顽强不屈的性格和朴实坦荡的精神品质。

《红高粱》创新了中国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手法;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逼真、个性鲜明、亦正亦邪、亦官亦匪、敢做敢为、朴实坦荡、爱憎分明,展示了那个时代“我”的故乡农民们粗狂、坦荡、真实、丰富、复杂的性格。精彩体现出莫言小说创作粗犷、精致而不乏华丽的艺术特色和冷漠、诡谲多变的风格。

一 探寻生命性格真实的创作手法

在中国传统的文学创作中,大家一贯沿循 “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原则。在人物刻画上,正反形象鲜明、对比强烈;正面人物一般都帅气、高大、威猛,完美无缺,给人以强烈的虚构和理想化感觉;而反面人物就显得外形丑陋、表情卑劣,令人讨厌。这种几近脸谱化、政治化的创作,给读者以强烈的虚幻印象----这些形象离生活太远,也就缺少震撼人们心灵的魅力。

《红高粱》的表达手法是全新的。它从人性的、本能的、原始的视角,用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描写,塑造了一群真正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为世人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充满生命活力与野性的乡土世界——高密东北乡,在这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对那个时代的中国农村和农民做了审美表达和批判,借此探究生命的本质意义。

《红高粱》情节充满暴力和血腥,风格张扬、浓烈,语言夸饰,富于想象;是震撼人心的悲剧。作品中的余占鳌的形象就是典型例证。余占鳌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抗日英雄,甚至有土匪习气,他“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莫言在塑造此形象时,着眼于历史和事实的原本真实,让他们停留在真正的农民形态和心态上。呈现出一个未经雕琢的人物原型,也反映出那个时代中国农村、农民生活状态和性格生命的真实;这也是《红高粱》创作上一个值得鉴赏和肯定的成就。

《红高粱》站在民间立场上以“我”的回忆方式,讲述了一段悲壮的爱情传奇和惊心动魄的抗日故事。这种民间立场首先体现在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这两个方面。对于抗战故事的描写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并不少见,但《红高粱》与以往革命历史战争小说的不同就在于,它以回忆的形式把全部笔墨都用来描写由司令余占鳌组织的民间武装,以及发生在高密东北乡这个乡野世界中的有农民演绎的一系列野性故事。

小说的情节是由两条线索交织而成的:主线写以“我”爷爷为司令的民间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整个战斗过程体现出一种民间自发的为生存而奋起反抗的暴力精神,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历史战争所具有的政治色彩,将其还原成了一种自然的本能的为生存而发起的搏斗。这场战争,打死了一名日本少将,而参战的“老乡”也牺牲巨大;但毕竟取得了胜利。在“我的故乡”高密引起重大反响,以致流传久远。 “为了为我的家族树碑立传,我曾经跑回高密东北乡,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调查的重点,就是这场我父亲参加过的、在墨水河边打死鬼子少将的著名战斗。我们村里一个九十二岁的老太太对我说:东北乡,人万千,阵势列在墨河边。余司令,阵前站,一举手炮声连环。东洋鬼子魂儿散,纷纷落在地平川。女中魁首戴风莲,花容月貌巧机关,调来铁耙摆连环,挡住鬼子不能前……"可见,这场战争以及“我”爷爷、奶奶的在“我”的故乡人们心中的影响。

后者由余占鳌与戴凤莲的爱情故事串起。余占鳌是戴凤莲出嫁时的轿夫,被戴凤莲的美貌所吸引,出于人的本能需求,一路上多次与她调情;当土匪劫道的危情发生时,余占鳌勇敢的率众杀退土匪并杀死一匪徒。后来,他在戴凤莲回门时埋伏在路边,把她劫进高粱地里,开始了人性原始的、充满野性的欢爱;再后来,余占鳌杀死了戴凤莲患麻疯病的丈夫,正式地成为她的情人。

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故事中,被突显出来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民间激情和对性爱的迷醉以及狂野不羁的原始野性生命力。这种对生活在民间世界里的农民直白、自由的、生动而形象的刻画,显然超越了政治意识形态的范畴。概括地说,《红高粱》在情节构成上是依照了自然的生存模式,尽管它讲的是抗日和爱情故事,但其中所突现出来的是民间真实存在的强悍生动的暴力与性爱内容。与此相关的是这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也一改传统意识形态的脸谱化模式,比如 “我爷爷”余占鳌是被突出的主要英雄,他的草莽性格和英雄气概都未经任何雕琢修饰,以其性格的真实还原出了人性的本色。这些特点也同样体现在 “我奶奶”戴凤莲和罗汉大爷等人物的身上。 “我奶奶”具有的那种温热、丰腴、泼辣、果断的女性的美,罗汉大爷的忠诚、坚韧、不屈不挠的农民秉性以及“我父亲”小豆官的莽撞冲动的性格,都彰显出一种原始的放纵和勃勃生力,这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创作上是空前的。

《红高粱》在表达手法上,开创了中国小说创作的新天地,展示出现代历史战争题材创作的一个鲜活生动的崭新世界。作者在小说开头有一段充满激情的感叹,极力赞美他的故乡,赞美他的那些豪气盖天的先辈,并称先辈的所作所为和他们的英勇悲壮,“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这种感叹贯穿在整部小说中,而且愈加变得浓烈感人。民间有自由自在、无法无天的空气,民间有生机盎然、热情奔放的状态,民间有辉煌壮阔、温柔淳厚的精神,这些都是人们所憧憬的自由、奔放、热情、豪迈的魅力所在。

《红高粱》是悲剧,但又不遵循传统的悲剧美学原则,不是为了激起人们的“悲悯”与“崇高”之感,而是借助反讽和黑色幽默等技巧,将读者引入新鲜廓大的悲剧审美空间。用“绞刑架下的幽默”这个名词来概括《红高粱》的幽默特征是比较合适的。

反讽和调侃也是莫言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写到最惨烈处,往往笔峰一转,把读者带入一个貌似“尴尬”的境地,给人一个更广阔的想象世界。在写孙五被日寇逼迫剥罗汉大爷的人皮时写到:“一股焦黄的尿水从两腿间一蹿一蹿地龇出来”、“父亲看到大爷的耳朵苍白美丽,瓷盘的响声更加强烈”;……“ 罗汉大爷的头皮褪下。露出了青紫的眼珠。露出了一棱棱的肉……父亲对我说,罗汉大爷脸皮被剥掉后,不成形状的嘴里还呜呜噜噜地响着。一串一串鲜红的小血珠从他的酱色的头皮上往下流。孙五已经不像人,他的刀法是那么精细,把一张皮剥得完整无缺。大爷被剥成一个肉核后,肚子里的肠子蠢蠢欲动,一群群葱绿的苍蝇漫天飞舞。人群里的女人们全都跪到地上,哭声震野。当天夜里,天降大雨,把骡马场上的血迹冲洗得干干净净,罗汉大爷的尸体和皮肤无影无踪。村里流传着罗汉大爷尸体失踪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竟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这种悲剧描写,生动、形象、真实,打破了统悲剧审美观念,创立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给人以如临其境、亲睹惨状的感受。

可以说,《红高粱》的创作是莫言对传统审美方式、表现模式和悲剧美学原则的创新演绎,这种探寻性格生命真实的创作手法,给人以新奇和丰富的审美意蕴。

二 独特的叙事风格

《红高粱》充分发挥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特长,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创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特色。

《红高粱》以“我”的主观视角去展开叙述。在具体的叙述中,将时间与空间、现实与幻想有机地揉合在一起,精确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中写“我”父亲在伏击的路上看见王文义脸上的血是这样写道:“他的腮上,有一股深蓝色的东西在流动。父亲伸手摸去,触了一下粘腻发烫的液体。父亲闻到了跟墨水河淤泥差不多、但比墨水河淤泥要新鲜得多的腥气。它压倒了薄荷的幽香,压倒了高粱的甘苦,它唤醒了父亲那越来越迫近的记忆,一线穿珠般地把墨水河淤泥、把高粱下的黑土、把永远死不了的过去和永远留不住的现在连系在起,有时候,万物都会吐出人血的味道。”

血的嗅觉将父亲的多种感觉引发出来,将他生活中的墨水河、高粱、黑土等联系在一起,将现实与过去有机地融合,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时空景象,准确地表达出了一个少年在去搏斗的路上、在生死紧急关头无比复杂的心理,展示了人性的自然、朴真 。

另外,“我”奶奶临死前的描述也颇具特色。在蓝天、白云、红高粱的辉映下,她看见“一群雪白的野鸽子,从高空中扑下来”,接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写了一系列这缤纷斑斓的幻象。从天上到地下,从过去到现在;尤其是关于“红高粱”的幻象,“它们呻吟着,扭曲着,呼号着,缠绕着”,歌颂了它们顽强的生命力。生动、深刻地表达出了奶奶对生命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眷恋,这也是人之将死时的真实心理世界展示。《红高粱》独特的叙事视角,使读者往往有置身其间的真实感觉,从而沉浸到作者创设的语言意境和故事氛围中,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度。

小说中的罗汉大爷只是个普通农民。他作为佃农,目光短小。当日本人要牵走东家的骡子时,他表现得低三下四,畏惧胆怯,毫无男子汉的阳刚威猛之气。小说写道:“罗汉大爷一次一次地扑向那个解缰绳的小个子伪军,但一次一次地都被那个大个子伪军用枪筒子戳退。初夏天气,罗汉大爷只穿一件单衫,袒露的胸膛上布满被枪口戳出的紫红圆圈。”在这里,罗汉大爷太过软弱,在日伪的枪口下,他敢怒而不敢言,被人骂做“老混蛋”也“一气不吭”;当日本人要他牵骡子走时,他也只能屈从。在工地干活,作者进一步对罗汉大爷的窝囊、猥琐做了细致生动的刻画。他挨鞭子也不敢吭声,受了气后“泪眼模糊”。这根本没有一点英雄的气质。莫言这样叙述,让大家感到到憋闷,但因为有着残酷环境的烘托、铺垫,我们才能相信这样的描写是真实的生活存在。险恶的环境映衬而使罗汉大爷的形象变得真实可信,也与后文他的反抗形成充分的对比。

罗汉大爷的性格变化自然而具有可信性。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会塑造人。当恐惧伴着情节的发展逐渐消失后,罗汉大爷的形象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在为日本人修路的工地,在年青人的激励下,他鼓足勇气逃脱了牢笼。他本来可以求生远离,但他听到东家的骡子叫时,又回身想带走它;因为罗汉受伤的脸型,骡子不认他而用蹄子踢他时,当他被那两头忘恩负义的骡子激荡起复仇的火焰。这时,他已经完成了人格的一次提炼和升华。“你怕了吗?畜生!你的威风呢?畜生!你这个忘恩负义吃里扒外的混账东西!你这个里通外国的狗杂种!”罗汉大爷骂的是骡子,但我们从他的语言里明显地能够品悟出另一重深刻的含义,那就是对日寇的深切痛恨。语意双关,作品内容变得深刻而丰富。罗汉大爷的倔强在他对骡子处以惩戒时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血性男儿的秉性得到了充足的刻画。从这个情节的暗示里,彰显了罗汉大爷作为平民英雄所具有的刚直勇猛的一面,这是在危难中人格精神的洗礼。在更深的层面上展示了中国农民由懦弱到奋争的真正蜕变过程。

小说运用了多处对比手法。比如罗汉大爷先前的退缩忍让和后来的勇猛刚强,中年人的果敢机智、奶奶的聪明机警、伪军的残忍凶狠和监工的蛮横等,都是罗汉大爷的成长的背景。这多重的对比,使罗汉大爷形象的真实性得到深刻的表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那边狗叫人喧,天亮了,从东边的高粱地里,露出了一弧血红的朝阳,阳光正正地照着罗汉大爷半张着的黑洞洞的嘴。”结尾的描写,完成了罗汉大爷英雄形象塑造的结论性表述。

莫言注重表达技巧的运用,罗汉大爷形象的成功转型,正是他向生活学习写作语言和真实表达人生的具体体现。

三 多种创作技巧的灵活运用

莫言说过:“没有象征和寓意的小说是清汤寡水的。”《红高粱》在现实主义的精神下运用了大量的现代主义文学技巧,象征、隐喻、暗示、借代等手法的动用,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深化了作品的内涵。

《红高粱》写到了抗日,“国破了,家亡了,同胞们快起来,拿起刀拿起枪,打鬼子保家乡……”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一支队伍,连聋带哑连瘸带拐不过四十来人;“不知道打伏击是怎么一回事”,却依然决然的走向和凶恶的日寇直面厮杀的战场。作者在这里要表达和赞美的实际上是一种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象征我们顽强的民族气节和生生不息的精神气质,一种为抵御外敌而宁死不屈的品质。

我的“奶奶”,不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她敢于悖逆传统的道德约束,显示出了生命的坚强和勇敢。莫言也毫不避讳这些人物野蛮、丑陋与愚昧的一面。通过这些人物形象,作者对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审视和批判。

《红高粱》的环境描写是十分成功的,充分地反映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驽能力。首先,作者善于运用暗喻,在无形中赋予静态事物以生命力。比如:“高粱的叶子在风中滋滋乱叫”、“风利飕有力,高粱前推后拥,一波一波地动,路一侧的高粱把头伸到路当中”,其中的“叫”、“前推后拥”、“伸”等词语把高粱人格化了,形象地展示出风吹高粱地时的景象。其次,生动的比喻可谓别具一格。像“石桥伏在水面上,像一个大病初愈的病人”、“枪声沉沉,像夜中阴沉的狗叫”、“过去的一切,像一颗颗香气馥郁的果子,箭矢般坠落在地”等等描写,作者打破常规选取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人和事物作为喻体,虽然缺少华丽的事物的高雅和美好,但却获得了一种丰富朴实、形象可感的真实的美。给读者以全新的体验和感官刺激。第三,遣词用字方面,作者独具匠心,他打破传统的模式,灵活地运用,达到了独特的效果。例如小说中作者写“奶奶鲜嫩茂盛,水份充足”,作者以植物的形容词来写人,生动地刻画出了奶奶的娇艳欲滴和青春貌美,给了读者一种出乎意外的感受。还有在奶奶中枪后,父亲的“身体弹到堤上”,一个“弹”字,巧妙地突出了父亲的心急如焚和惊恐万分的情感。

总之,多种创作技巧的综合运用,丰富和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内涵,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对当代小说过分的观念结构所形成的文体模式,是一次冲击。

四 情感深挚、旗帜鲜明的主题

《红高粱》通过“我奶奶”戴凤莲和“我爷爷”余占鳌的故事,以时空的顺序,借用意识流的表现方法,叙述了昔日发生在山东某乡村的一段悲壮的故事,奏响了一曲生命的颂歌,生动的展示出那个时代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觉悟、觉醒和成长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农民的深挚敬意的赞美。

在小说中,“我奶奶”“我爷爷”等一群农民形象,他们浑身上下焕发着原始的旺盛的生命力:“奶奶”年轻美丽,“走起路来双臂挥舞,身腰拨动,好似风中招飐的杨柳”。洋溢着生命活力,甚至有些放纵与风流。她16岁出嫁, 原本她“渴望躺在一个伟岸的男子怀抱里缓解消除孤寂”, 希望幸福美满的婚姻;谁知父亲把她嫁给了一个麻疯病人单扁郎,因为单家富甲一方,“奶奶”的生命刚刚结出花蕾,就面临凋零。这时“爷爷”出场,他劫走了三日后回娘家的“奶奶”,俩人以原始炽烈的生命热情,在红高粱地里翻云覆雨,共享生命的欢乐与灿烂,共播生命的种子。那时节,一切不复存在,只有赤裸的生命在疯狂。后来“爷爷”杀了单家父子,终于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此后的“奶奶”像鲜花一样饱满地开放了。

日本人来了,他们的生命又和战争联系在一起。管家刘罗汉大爷为保护“奶奶”和她家的财产被日本人残忍的剥皮杀害,“奶奶”端出纪念刘罗汉大爷的血酒,让已经成为民间武装司令的“爷爷”喝下,去打日本人。战争是悲壮然而热烈的,“爷爷”带着儿子豆官(“我父亲”),扛着土炮,在枪林弹雨中英勇厮杀。“奶奶”最终牺牲在战场上,临终前她仰望天空,为自己的一生能这样潇洒、激情地走过而感谢苍天。在小说中“奶奶”“爷爷”和以往的革命战争小说中的英雄形象完全不同,他们是在生命力的驱动下,为了生存,去生活、恋爱、繁殖、杀人、越货、抗日、牺牲。他们为解放生命而活,又为生命解放而死,慷慨激昂、敢做敢为,他们是生命意识层面上的真正“英雄”。可以说,《红高粱》是那个时代中国农民生活、生态、气质、精神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也是一曲中国农民民族气节和英勇不屈精神的颂歌!总而言之,莫言《红高粱》的创作给我们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文学天地,展现了文学创作那原本应有的泥土的芳香。其在主题宣示与创作艺术上的成功探索,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郭志刚著 中国现代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钱理群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吴秀明著 转型期的文学思潮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