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现代作家 > 莫言

莫言《檀香刑》中人性的卑污

莫言 2019-11-26 18:27:00
相关推荐

导语:《檀香刑》是莫言创作的一部重要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莫言塑造了咸丰皇帝、袁世凯、钱丁等刑罚审判执行者的卑污人性,同时也从受刑者、行刑者、看客等角度,对卑污的人性进行全面剖析。莫言通过《檀香刑》,揭示了卑污人性实际上是人性在欲望当中的沉沦,并且对这种卑污人性进行深刻的批判和讽刺。

莫言在其小说创作当中,尤其注重对于人间最为痛苦的刑罚进行抒写,在其经典的小说作品《檀香刑》当中,莫言将丑陋的人性和痛苦的刑罚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七次刑罚过程的细致讲述,突显出人性的卑污和丑陋。在《檀香刑》中,莫言并不直接抒写丑陋的人性,而是透过无情的刑罚来表现出人性的罪恶。这一点也让莫言的《檀香刑》带有更为强烈的感染力。莫言之所以将人性的卑污和酷刑结合在一起,并不是因为莫言的文学审美上和大众产生了差异,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丑恶的人性进行审丑。酷刑背后是一种精神上的极端感受,对追求和平的人类而言,暴力和刑罚本来就应该受到人类社会普遍的批判。因此,莫言的《檀香刑》以刑罚作为切入点,对不同社会阶层当中人性的卑污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和审视,比如审判者、执行者、地方长官、围观者等所具备的卑污人性,都通过《檀香刑》进行了揭示。

一 《檀香刑》中审判者的卑污人性:咸丰皇帝、袁世凯的残酷

这一点在《檀香刑》当中讲述钱雄飞被凌迟处死、小虫子受刑的时候都能够体现出来。小虫子当时是因为偷偷贩卖七星鸟枪,从而触犯了清朝的法律,当时的统治者咸丰皇帝决定采用一种尤为特别的酷刑,因为他已经对于过去那些刑罚完全麻木了,犹如有种猎奇的心态一样。小说里面讲到专门勘定刑罚的慎刑司,主管慎刑司的官员如同报各种菜色的名字一样,不断地报给咸丰皇帝听,但是咸丰皇帝都不满意,用“陈汤剩饭”来形容慎刑司报上来的刑罚名字,后来交由刑部勘定设计了一种新的刑罚“阎王闩”。咸丰皇帝在这个过程当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扭曲的心理,完全表现出封建主义审判者内心世界的卑污。《檀香刑》特别生动地描绘了咸丰皇帝当时亲自去观看小虫子受刑的场景,一方面小虫子作为一个囚徒,承受着阎王闩刑罚的痛苦,在那里撕心裂肺地惨叫;另一个方面,莫言写到“咸丰爷双眼瞪得溜圆,脸色是足赤的黄金”,咸丰皇帝带着观赏一场戏剧的心态,看着阎王闩这种刑罚的表演。刑罚本身的意义应该是用来发挥阻止犯罪,目的是告诫后来者要畏惧法律的威严,从而服从统治,因此刑罚本身不应该被滥用,也不应该作为一种统治者猎奇的工具。这一点从慎刑司这个勘定刑罚机关的名称也可以看出来,封建主义的皇帝也认同“仁者爱人”的观点,因此,提出对刑罚的勘定和使用要慎重的观点。不过在《檀香刑》小说中,咸丰皇帝不过就是把血淋淋的刑罚作为一场猎奇的表演,超出了刑罚本身意义的残忍,成为刺激皇帝慵懒神经的兴奋药,这无疑是暴露出咸丰皇帝作为统治者扭曲和卑劣的心态。

导语:《檀香刑》是莫言创作的一部重要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莫言塑造了咸丰皇帝、袁世凯、钱丁等刑罚审判执行者的卑污人性,同时也从受刑者、行刑者、看客等角度,对卑污的人性进行全面剖析。莫言通过《檀香刑》,揭示了卑污人性实际上是人性在欲望当中的沉沦,并且对这种卑污人性进行深刻的批判和讽刺。

莫言在其小说创作当中,尤其注重对于人间最为痛苦的刑罚进行抒写,在其经典的小说作品《檀香刑》当中,莫言将丑陋的人性和痛苦的刑罚结合在一起,通过对七次刑罚过程的细致讲述,突显出人性的卑污和丑陋。在《檀香刑》中,莫言并不直接抒写丑陋的人性,而是透过无情的刑罚来表现出人性的罪恶。这一点也让莫言的《檀香刑》带有更为强烈的感染力。莫言之所以将人性的卑污和酷刑结合在一起,并不是因为莫言的文学审美上和大众产生了差异,而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丑恶的人性进行审丑。酷刑背后是一种精神上的极端感受,对追求和平的人类而言,暴力和刑罚本来就应该受到人类社会普遍的批判。因此,莫言的《檀香刑》以刑罚作为切入点,对不同社会阶层当中人性的卑污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和审视,比如审判者、执行者、地方长官、围观者等所具备的卑污人性,都通过《檀香刑》进行了揭示。

一 《檀香刑》中审判者的卑污人性:咸丰皇帝、袁世凯的残酷

这一点在《檀香刑》当中讲述钱雄飞被凌迟处死、小虫子受刑的时候都能够体现出来。小虫子当时是因为偷偷贩卖七星鸟枪,从而触犯了清朝的法律,当时的统治者咸丰皇帝决定采用一种尤为特别的酷刑,因为他已经对于过去那些刑罚完全麻木了,犹如有种猎奇的心态一样。小说里面讲到专门勘定刑罚的慎刑司,主管慎刑司的官员如同报各种菜色的名字一样,不断地报给咸丰皇帝听,但是咸丰皇帝都不满意,用“陈汤剩饭”来形容慎刑司报上来的刑罚名字,后来交由刑部勘定设计了一种新的刑罚“阎王闩”。咸丰皇帝在这个过程当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扭曲的心理,完全表现出封建主义审判者内心世界的卑污。《檀香刑》特别生动地描绘了咸丰皇帝当时亲自去观看小虫子受刑的场景,一方面小虫子作为一个囚徒,承受着阎王闩刑罚的痛苦,在那里撕心裂肺地惨叫;另一个方面,莫言写到“咸丰爷双眼瞪得溜圆,脸色是足赤的黄金”,咸丰皇帝带着观赏一场戏剧的心态,看着阎王闩这种刑罚的表演。刑罚本身的意义应该是用来发挥阻止犯罪,目的是告诫后来者要畏惧法律的威严,从而服从统治,因此刑罚本身不应该被滥用,也不应该作为一种统治者猎奇的工具。这一点从慎刑司这个勘定刑罚机关的名称也可以看出来,封建主义的皇帝也认同“仁者爱人”的观点,因此,提出对刑罚的勘定和使用要慎重的观点。不过在《檀香刑》小说中,咸丰皇帝不过就是把血淋淋的刑罚作为一场猎奇的表演,超出了刑罚本身意义的残忍,成为刺激皇帝慵懒神经的兴奋药,这无疑是暴露出咸丰皇帝作为统治者扭曲和卑劣的心态。

《檀香刑》为了更为深刻地揭示出统治阶级、审判者的卑劣心态,还以钱雄飞被凌迟处死作为另外一个范例,从而对统治者的扭曲心态进行批判。袁世凯让赵甲对钱雄飞采取凌迟处死的方式,也就是分别用五百刀,一刀一刀地割下钱雄飞的血肉。钱雄飞的这种痛苦自然是无法想象,单纯在钱雄飞刑场上的五千士兵,小说中也描写到“单纯看到晕倒有几十人”。小说中塑造的钱雄飞,本来是北洋官兵中一个优秀的人,但是由于反对袁世凯,甚至背叛了袁世凯,所以袁世凯采取了最为直接的方式进行报复,那就是处决。但是袁世凯之所以采取极为残酷的刑罚,目的有两方面,第一个目的是为了一解自己心头的愤怒,第二个目的是杀鸡儆猴,为了不再让人萌生背叛或者反对的思想。所以从《檀香刑》这部小说中,通过残酷的刑罚,不断地批判和反思专制主义者所采取的刑罚本身所具备的人性丑恶。

二 《檀香刑》中执行者的人性卑污:钱丁从矛盾走向卑污

相对比咸丰皇帝或者袁世凯这些统治机关的高级领导者而言,小说当中所塑造的另外一个人物县官钱丁则有所不同。小说当中的钱丁是受到了自己良知和道德各方面的批判和撕扯,因为钱丁非常清楚自己不能够施行这么残酷的刑罚,可是钱丁没有办法改变这些,在腐朽的专制集体之中,任何不人道的行为都是集体意志,这些集体意志不是一个区区的县官所能够推翻的。小说当中的钱丁还一度对于袁世凯或者赵甲等人抱有幻想,他还对于孙丙这个决定走向刑场的人感到可惜。但是《檀香刑》小说中的这种专制主义的氛围,让卑污的人性成为了一种集体意志,钱丁的正义感只能够在这种卑污的人性当中受到挤压,随之也产生了一种扭曲的心理。钱丁运用了自己的斗争才能,从而斗赢了孙丙,甚至还报复性地打断了小奎的一双腿,乃至于企图牺牲孙丙和赵甲的生命保住自己的权位。这些实际上都表现出了作为一个统治集团中的一员,钱丁也具备了卑污的人性。从矛盾的心理最终衍生出更为可怕的卑污人性,也驱使着本来性格中有着脆弱性的钱丁,最终被贪婪的人性所吞噬。

钱丁本来就知道孙丙在行为上是具备先进性的,也明确地知道孙丙本来就是一个正义的人,可是小说当中的钱丁完全没有办法保护孙丙这个英雄形象。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钱丁逮捕了孙丙,并且把孙丙送到了刑场之上。《檀香刑》小说里刻画了钱丁内心世界的各种矛盾,但是这些矛盾归根结底都无法让钱丁的良知觉醒,莫言笔下的钱丁,尽管具备了对正确伦理道德的认知,但是钱丁囿于趋利避害的天性,只有将别人牺牲了,保全了自己,可以看出人性的卑污和罪恶。可是,从《檀香刑》最后钱丁拼尽自己的生命,让孙丙的檀香刑暂停,可以看出,最后钱丁还是被一种天赋的良知所引导,做出了正义的行为。

可见,在《檀香刑》小说中,钱丁和统治阶级中如咸丰皇帝或者袁世凯都是不同的,因为钱丁非常清楚,正义是需要坚持的,而正义的英雄更是应该被保护起来。钱丁和大多数的人一样,天生有着趋利避害的天性,他也会在专制主义的统治者面前感到害怕,不敢真正地和统治者发生抵触。但是钱丁和大多数围观者不同的是,他内心的人文主义,依然没有在专制主义的重压下渐渐消亡,反之,这种人文主义的精神,随着钱丁社会阅历的增长,慢慢成为了一种内心的价值观,和其他的统治阶级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所以,《檀香刑》小说中,咸丰皇帝不会宽恕刑罚中的罪犯,是因为咸丰皇帝内心的价值观已经扭曲,他已经把观看刑罚作为一种人生的乐趣,甚至为了满足这样一种扭曲的观赏欲望,要求所有的人都要陪衬他一起看,乃至于要求刑部和慎刑司研究出一种新的刑罚;而袁世凯更多是表现出残忍和报复,他的人性堕落,是起因于他杀鸡儆猴的欲望,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得不采取杀伐果断的方式,以此获得自己的威权,根本上看,其人性的卑污也是在于欲望。然而钱丁这一个人物形象,在《檀香刑》当中,虽然也会趋利避害,但是钱丁却被良知唤醒了,这无疑是具备非常深刻的反省意味。在所有的人都已经彻底堕落和腐化,尤其是在统治集团当中,即便是默不作声的集体噤声,也足以保全自己,钱丁完全可以在孙丙承受了檀香刑之后,从精神上给予自己安慰,认定孙丙的受刑和自己并无关系,或者用宿命论来掩盖自己的不作为。但是,钱丁在良知的煎熬下,最终选择了让孙丙免受檀香刑之苦,足以表明,钱丁的个人良知强烈战胜了趋利避害的人性卑污,从而促使钱丁从沉默中走出,选择了舍身阻挡。 三 《檀香刑》中人性卑污的本质:人性的贪婪与冷漠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