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现代作家 > 老舍

老舍《月牙儿》读后感

老舍 2011-12-23 03:59:37
相关推荐

我喜欢的文学作品《月牙儿》。

《月牙儿》是我国著名文学艺术家老舍创作的中篇小说。我喜欢这部文学作品,因为它平实生动的语言,因为它感人的情节,也因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感悟。

《月牙儿》以简洁的语言勾勒了一位旧社会女性的悲惨生活。“月牙儿”这一意象贯穿全文,它带着种种不同的感情在斜挂在她记忆中的碧云上,守候着她的孤独,见证着她的苦难。

月牙儿无情,赋予它感情的是人的心境。

她的苦难开始于父亲的病重和去世,熬药时,葬礼上,幼小的她看到了月牙儿,“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寒冷袭入了她的生活。幼小的她不理解月牙儿为什么就是那这么歪歪着,斜着,但无情的现实就是这样,畸形的社会在等着她,悲苦的命运在等着她。凄凉的坟头上,冷漠的当铺外,月牙儿照着她的泪。母亲改嫁,她又看见了月牙儿,轿子前面那个月牙冷漠地看着她对未来和未知的恐惧。接下来三四年的时间里她“似乎没再看见月牙”,这几年温饱的生活中她感受到了快乐,受到了教育。但好景不长,继父没了,母亲做了歌女,她的生活又陷入了悲苦,孤苦伶仃地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她“心中的苦处假若可以用个形状比喻起来,必是个月牙儿形的”,她不敢看清冷的月牙儿,但月牙儿成了她痛苦时心灵的寄托。

在希望和失望两极徘徊着,在生存线上挣扎着,终于,她不再自悒自怜,她知道自己年轻好看,她要活着,新的希望在心中升起,她看见了清亮而温柔的月牙儿在向自己微笑。生活似乎有了转机,微笑的月牙儿见证了她纯洁的爱情。然而她也早知道,一点云就能把月牙遮住,春梦过去,爱情破碎了,她也更加清楚地认识了现实,“最后的黑影”一步步迈近了,想保住清白,靠劳动挣饭吃又举步维艰,她明白了社会现实,“和母亲一样了”。

暗娼的生活悲苦的如凄冷的月牙儿,侵蚀了她的身体,夺去了她的灵魂。当她试着走出这种生活状态时,她被送进了感化院,又被投入了监狱中。“狱里是个好地方,它使人坚信人类的没有起色;在我作梦的时候都见不到这样丑恶的玩艺。自从我一进来,我就不再想出去,在我的经验中,世界比这儿并强不了许多。我不愿死,假若从这儿出去而能有个较好的地方;事实上既不这样,死在哪儿不一样呢。”现实是多么的残酷,以至于奋斗者寻觅不到一点希望,苟活者体会不出生死的分别。在狱中,她又看到了月牙儿,她的“老朋友”,她想起了一切,因为月牙儿的寒光中有她的悲苦记忆,有她的凄惨一生。

贯穿《月牙儿》全文的,还有矛盾。人物内心的矛盾几乎无处不在,爱与恨,悲与喜,记恨与原谅,坚守与屈服┅┅在矛盾中主人公成长和沦落。社会与人的矛盾也随处可见,社会满足不了她的需要,社会没有回馈她的努力,社会没有同情她的凄苦,然而,她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矛盾塑造了她,矛盾毁掉了她,矛盾引起了我的共鸣,让我感叹,让我惋惜,让我感悟。她每次看见月牙儿的心情都是不同的,因为她的生活状态的改变,月牙儿伴随了她的孤独和痛苦。我每次阅读《月牙儿》,感受也是不同的,因为伴随着成长,对社会的认识也在渐渐变化。虽然我理解能力有限,不能完全弄懂小说的思想内涵,但在生活和成长在新的社会里,透过《月牙儿》叙述的故事,我还是感悟到了很多。

看过《月牙儿》,首先看到的是旧社会的黑暗,在那个吃人的世界里,没有男性的支撑,女性便难以维持生活,即使勤劳能干,即使聪慧过人,但除了委身于男人 ── 一个或多个,她便难以生存。她恨过母亲,恨她为维持生计所做的事,她害怕也不愿意走上母亲的路,他想靠自己的努力生活,也曾因单纯而受到了男人的愚弄,当爱情的迷梦破灭后,她还是走上了母亲的道路。旧社会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男女老少都在为生计奔波,为了生存,甚至要“卖掉一切”,包括肉体,包括尊严,包括梦想。我同情她的遭遇,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幸福,同样生于百姓家庭,虽无权势,但我们有机会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权利捍卫自己的尊严,可以不辱人格地活着,生存并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再读《月牙儿》,感受到的常常是另一个层面 ── 关于坚守和改变。《月牙儿》里主人公很早便隐约看见了自己的未来,但她没有轻易屈服,而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推迟那个日期”。她努力过,挣扎过,有过理想,也憧憬过爱情,她一度看到了希望,但最终也只是推迟了“那个日期”而已。她认识到“体面、道德是有钱人说给别人听的,女人,得承认自己是女人,得卖肉”,黑暗的社会并没有给这个抗争的心灵任何出路,她没能走脱宿命,她屈服了。不禁要问:“人生真有命运安排吗?”我是个性格内向但追求完美的人,我对自己不满意,想去改变自己,希望自己能开朗一些,热情一些,希望自己能很好地融入自己所在的每一个集体并成为其中活跃的一份子。于是来到大学后很积极地投入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加入了很多社团,但是在热闹中我真的很难找到自我,经常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给自己留一份清静,对自己说:“热闹是他们的。”于是几年下来,发现自己并没有改变,然而,自己为什么还在努力逃出自己现在的生活呢?如果清净简单的生活是我的宿命,那么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挣扎着要摆脱,“推迟着那个日期”。也许,性格决定的发展趋势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所以我还会努力让自己变得开朗大方一些。也许,终会有一天,我会听从心的召唤,静静打造自己的天空。我们的选择不会有她那么痛苦,但也常常会徘徊在“宿命”和坚守之间。

长大的过程中读过很多格言感悟,也经历了一些事,几年走过来回首前路,自己早已不是那个愤世嫉俗的小鬼,学会了逆来顺受,原来看不惯的一些事也已经见怪不怪了。有朋友说这是适应社会的过程。这话听来感觉有些惶恐,这是适应社会吗?想起了月牙儿,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也算适应了社会,尽管那是个丑恶的社会。她失去了肉体和心灵的纯洁,因为要生存。也许我们可以说她不应该做暗门子苟且偷生,她可以有尊严地活着,尽管会在抗争中死去,但死的高洁而光荣,然而用她的话说:体面、道德是有钱人说给别人听的。月牙儿的光照亮不了夜空,面对黑暗的社会,孤独的她有多大力量去反抗呢?现在我们也在适应社会,虽不至于牺牲那么多,也不见得要背弃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但未必是理想中的生活。虽说今非昔比,现在社会给了我们很广阔的空间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有其局限性的,社会上总有很多不平等,总是不完美的,而作为个人,当残酷的现实拷问我们的原则时,应该委身于社会的不完美,还是固守最初的纯洁梦想呢?父辈们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要学会适应社会。他们很多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时,他们对即将要面对的社会的阴暗面早有准备,曾暗下决心:

即便自己改变不了社会,也不要让社会改变了自己。但在碰了很多钉子吃过不少苦头之后渐渐明白,如果你不能改变社会就必须要适应它,而且在适应了社会之后,便也逐渐感觉世界很美好。又有这样的说法:你只有适应了社会才可能有能力去把它变得更好,否则,你只能做一个孤独的理想主义者。但问题是,当我们适应了社会,还有心思有锐气去改变它吗?韩寒的成名作《杯中窥人》论述了人在社会中的浮沉,几年前读时理解不了,随着自己慢慢成长,也意识到,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它影响着我们、左右着我们,也许很多人最初会选择抗争,但这其中的很多人在染缸里泡久后便丢掉了自己的本色,他们不算是懦夫而只是普通人。当然,社会染缸的颜色也是在变化的,因为总有人不甘心与世俗同流,尽其一生与染缸中阴暗的落后的的色素抗争,放散美好的进步的色彩,他们是伟人。人会为社会和生活所影响,也能影响社会和生活。

从《月牙儿》中我学到了很多,阅读《月牙儿》后我感悟了很多。它让我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也提醒我注意社会的影响,它让我更好地面对生活。

我喜欢的文学作品《月牙儿》。

《月牙儿》是我国著名文学艺术家老舍创作的中篇小说。我喜欢这部文学作品,因为它平实生动的语言,因为它感人的情节,也因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感悟。

《月牙儿》以简洁的语言勾勒了一位旧社会女性的悲惨生活。“月牙儿”这一意象贯穿全文,它带着种种不同的感情在斜挂在她记忆中的碧云上,守候着她的孤独,见证着她的苦难。

月牙儿无情,赋予它感情的是人的心境。

她的苦难开始于父亲的病重和去世,熬药时,葬礼上,幼小的她看到了月牙儿,“带着寒气的月牙儿确是带着寒气”,寒冷袭入了她的生活。幼小的她不理解月牙儿为什么就是那这么歪歪着,斜着,但无情的现实就是这样,畸形的社会在等着她,悲苦的命运在等着她。凄凉的坟头上,冷漠的当铺外,月牙儿照着她的泪。母亲改嫁,她又看见了月牙儿,轿子前面那个月牙冷漠地看着她对未来和未知的恐惧。接下来三四年的时间里她“似乎没再看见月牙”,这几年温饱的生活中她感受到了快乐,受到了教育。但好景不长,继父没了,母亲做了歌女,她的生活又陷入了悲苦,孤苦伶仃地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她“心中的苦处假若可以用个形状比喻起来,必是个月牙儿形的”,她不敢看清冷的月牙儿,但月牙儿成了她痛苦时心灵的寄托。

在希望和失望两极徘徊着,在生存线上挣扎着,终于,她不再自悒自怜,她知道自己年轻好看,她要活着,新的希望在心中升起,她看见了清亮而温柔的月牙儿在向自己微笑。生活似乎有了转机,微笑的月牙儿见证了她纯洁的爱情。然而她也早知道,一点云就能把月牙遮住,春梦过去,爱情破碎了,她也更加清楚地认识了现实,“最后的黑影”一步步迈近了,想保住清白,靠劳动挣饭吃又举步维艰,她明白了社会现实,“和母亲一样了”。

暗娼的生活悲苦的如凄冷的月牙儿,侵蚀了她的身体,夺去了她的灵魂。当她试着走出这种生活状态时,她被送进了感化院,又被投入了监狱中。“狱里是个好地方,它使人坚信人类的没有起色;在我作梦的时候都见不到这样丑恶的玩艺。自从我一进来,我就不再想出去,在我的经验中,世界比这儿并强不了许多。我不愿死,假若从这儿出去而能有个较好的地方;事实上既不这样,死在哪儿不一样呢。”现实是多么的残酷,以至于奋斗者寻觅不到一点希望,苟活者体会不出生死的分别。在狱中,她又看到了月牙儿,她的“老朋友”,她想起了一切,因为月牙儿的寒光中有她的悲苦记忆,有她的凄惨一生。

贯穿《月牙儿》全文的,还有矛盾。人物内心的矛盾几乎无处不在,爱与恨,悲与喜,记恨与原谅,坚守与屈服┅┅在矛盾中主人公成长和沦落。社会与人的矛盾也随处可见,社会满足不了她的需要,社会没有回馈她的努力,社会没有同情她的凄苦,然而,她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矛盾塑造了她,矛盾毁掉了她,矛盾引起了我的共鸣,让我感叹,让我惋惜,让我感悟。她每次看见月牙儿的心情都是不同的,因为她的生活状态的改变,月牙儿伴随了她的孤独和痛苦。我每次阅读《月牙儿》,感受也是不同的,因为伴随着成长,对社会的认识也在渐渐变化。虽然我理解能力有限,不能完全弄懂小说的思想内涵,但在生活和成长在新的社会里,透过《月牙儿》叙述的故事,我还是感悟到了很多。

看过《月牙儿》,首先看到的是旧社会的黑暗,在那个吃人的世界里,没有男性的支撑,女性便难以维持生活,即使勤劳能干,即使聪慧过人,但除了委身于男人 ── 一个或多个,她便难以生存。她恨过母亲,恨她为维持生计所做的事,她害怕也不愿意走上母亲的路,他想靠自己的努力生活,也曾因单纯而受到了男人的愚弄,当爱情的迷梦破灭后,她还是走上了母亲的道路。旧社会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男女老少都在为生计奔波,为了生存,甚至要“卖掉一切”,包括肉体,包括尊严,包括梦想。我同情她的遭遇,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幸福,同样生于百姓家庭,虽无权势,但我们有机会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权利捍卫自己的尊严,可以不辱人格地活着,生存并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再读《月牙儿》,感受到的常常是另一个层面 ── 关于坚守和改变。《月牙儿》里主人公很早便隐约看见了自己的未来,但她没有轻易屈服,而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推迟那个日期”。她努力过,挣扎过,有过理想,也憧憬过爱情,她一度看到了希望,但最终也只是推迟了“那个日期”而已。她认识到“体面、道德是有钱人说给别人听的,女人,得承认自己是女人,得卖肉”,黑暗的社会并没有给这个抗争的心灵任何出路,她没能走脱宿命,她屈服了。不禁要问:“人生真有命运安排吗?”我是个性格内向但追求完美的人,我对自己不满意,想去改变自己,希望自己能开朗一些,热情一些,希望自己能很好地融入自己所在的每一个集体并成为其中活跃的一份子。于是来到大学后很积极地投入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加入了很多社团,但是在热闹中我真的很难找到自我,经常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给自己留一份清静,对自己说:“热闹是他们的。”于是几年下来,发现自己并没有改变,然而,自己为什么还在努力逃出自己现在的生活呢?如果清净简单的生活是我的宿命,那么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挣扎着要摆脱,“推迟着那个日期”。也许,性格决定的发展趋势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所以我还会努力让自己变得开朗大方一些。也许,终会有一天,我会听从心的召唤,静静打造自己的天空。我们的选择不会有她那么痛苦,但也常常会徘徊在“宿命”和坚守之间。

长大的过程中读过很多格言感悟,也经历了一些事,几年走过来回首前路,自己早已不是那个愤世嫉俗的小鬼,学会了逆来顺受,原来看不惯的一些事也已经见怪不怪了。有朋友说这是适应社会的过程。这话听来感觉有些惶恐,这是适应社会吗?想起了月牙儿,从某种意义上讲,她也算适应了社会,尽管那是个丑恶的社会。她失去了肉体和心灵的纯洁,因为要生存。也许我们可以说她不应该做暗门子苟且偷生,她可以有尊严地活着,尽管会在抗争中死去,但死的高洁而光荣,然而用她的话说:体面、道德是有钱人说给别人听的。月牙儿的光照亮不了夜空,面对黑暗的社会,孤独的她有多大力量去反抗呢?现在我们也在适应社会,虽不至于牺牲那么多,也不见得要背弃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但未必是理想中的生活。虽说今非昔比,现在社会给了我们很广阔的空间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有其局限性的,社会上总有很多不平等,总是不完美的,而作为个人,当残酷的现实拷问我们的原则时,应该委身于社会的不完美,还是固守最初的纯洁梦想呢?父辈们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要学会适应社会。他们很多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时,他们对即将要面对的社会的阴暗面早有准备,曾暗下决心:

即便自己改变不了社会,也不要让社会改变了自己。但在碰了很多钉子吃过不少苦头之后渐渐明白,如果你不能改变社会就必须要适应它,而且在适应了社会之后,便也逐渐感觉世界很美好。又有这样的说法:你只有适应了社会才可能有能力去把它变得更好,否则,你只能做一个孤独的理想主义者。但问题是,当我们适应了社会,还有心思有锐气去改变它吗?韩寒的成名作《杯中窥人》论述了人在社会中的浮沉,几年前读时理解不了,随着自己慢慢成长,也意识到,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它影响着我们、左右着我们,也许很多人最初会选择抗争,但这其中的很多人在染缸里泡久后便丢掉了自己的本色,他们不算是懦夫而只是普通人。当然,社会染缸的颜色也是在变化的,因为总有人不甘心与世俗同流,尽其一生与染缸中阴暗的落后的的色素抗争,放散美好的进步的色彩,他们是伟人。人会为社会和生活所影响,也能影响社会和生活。

从《月牙儿》中我学到了很多,阅读《月牙儿》后我感悟了很多。它让我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也提醒我注意社会的影响,它让我更好地面对生活。

一轮月牙儿,带着点寒气,以微弱的光亮照着大地。它的软光儿清亮纯净,但只要一片云飘来,便能笼罩住它的光芒,让世界坠入无边的黑暗之中。

这便是老舍的《月牙儿》,在月光般的诗意语言中,渗透着浓郁的悲剧气氛。小说用一个少女的回忆讲述了母女两代烟花女子的苦楚生涯,“我”幼年丧父,安葬父亲和随母亲上坟的时候,月牙儿都带着寒气挂在天际。母亲在贫困得折磨下不得已再嫁,过了一段安稳日子后,继父却又无端失踪,母亲走上了做暗娼得道路,当母亲与我分离后,我经历了一连串的失意——失业、被人完弄、沦为暗娼,月牙儿蒙受了一层乌云, “我”终于理解母亲别无选择的困境,当母女团圆的时候,我已经重蹈母亲的覆辙,为了生存下去而出卖自己的肉身,最后被捕入狱。

小说用舒缓从容的笔调,刻画了“我”一步步走向坠落的经过。这种坠落背后有一只黑手推着,而我全是茫然无措。虽然继父的出现与青年的出现让我暂时过上相对舒适的生活,但这宛若是月牙儿的光芒,一会儿就消失了。在她关进监狱以后,发现“世界比这儿并强不了多少”,她所生活的那个世界,简直就是监狱的缩影,黑暗阴冷,令人窒息。

在这里, “月牙儿”代表着一种残缺,它是“月牙儿”是主人公悲剧命运的诗意象征:

首先是社会的残缺,正是整个旧世界把母女逼上了绝路,社会中缺乏良好的秩序,只有钱、权、肉的赤裸裸的交易。社会秩序的混乱使得如我一样的花般的少女成为暗娼。胖校长虽然大度地容留了我,但是也给不了我钱。甚至有的嫖客手里就攥着一块钱,唯恐上了当。整个社会都陷入一种极端的贫苦之中,这个时候钱成了财富的象征,成了沙漠中的水,对于“钱”与“人”的关系,“我”认识得很透——“钱比人更利害一些,人若是兽,钱就是兽的胆子。”

其次,社会的残缺引起人性的残缺,人性变成了原始性情,真善美一步步地走向泯灭。岁月磨去了“我”的天真,“悟”出了爱情是吃饱了没事做的事。一个少女竟然对爱情都失去一份天真,那不能不说是人性的悲哀。母亲不择手段地挣钱,不择手段地抢嫖客的钱,因为她觉得她们是拿十年当一年活啊,连肚子都顾不了,哪里有工夫去顾什么善呢?至于美,我和母亲青春的容颜,便一点一滴地消磨在生活的折磨中。“我的皮肤粗糙了,我的嘴唇老是焦的,我的眼睛里老是灰漉漉地带着血丝。”更重要的是,她们心中那份对美的追求的泯灭。母亲从每天照镜子,再嫁后还喜欢戴花,到最后的全然不顾形象,而我对于那纯洁清凉地月牙儿也很久没有看,不敢去看。人性的真善美都被社会“强大的黑手”蹂躏着,扭曲着,发出无力的呻吟与悲凉的呐喊。

再次,是“爱”的缺失,就像女主人公所说的“爱死在我心里”了。她和母亲之间隔着一层用穷做成的障碍,男女之间的爱更是“织成了网,互相捕捉,有钱的,网大一些,捉住几个,然后从容地选择一下。”女人永远是男人附属品。至此,我也只能退缩到爱自己了——“‘我’老在我的心上,因为没有人爱我,我爱我自己,可怜我自己,鼓励我自己,责备我自己。……我身上有一点点的变化都使我害怕,使我欢喜,使我莫名其妙。我只能顾眼前,没有将来,也不敢深想。”如此幽幽的自伤自怜之中,也控诉着旧社会中下层人民非但生活无处容身,精神上的栖息空间更是狭小得可怜。

面对人生的残缺,母女俩也不是完全地放任自流。像“我”刚开始也在寻求一份可以自食其力的工作,却不得已地失业,“我”告诉自己:“我年轻,我好看,我要活着。”还有最后的“我这样的生命是没有什么可惜的,可是它到底是个生命,我不愿撒手。……我爱活着,而不应当这样活着。我想象着一种理想的生活,象作着梦似的。”这些都是本能的对命运的反抗,对生活所抱的一种模糊的憧憬。虽然“我”已经堕落,却又始终比周围的许多人单纯善良。当青年的妻子找上门来的时候,“我”不不预备跟她发生什么冲突,很容易就离开了,甚至在青年抛弃他的妻子后还对他的妻子产生了一丝同情。由于不甘心为挣钱而讨好小饭馆的客人,“我”愤然放弃那份工作。当母亲为了钱与嫖客发生争执的时候,“我”觉得母亲那样做有点过分——“不错,既干了这个还不是为钱吗?可是干这个似乎不必骂人。”但是,这些就像那月牙儿,这点光是极其微弱的,很快就会被黑暗吞噬。

当时农村经济的破产,败兵抢掠敲诈,民不聊生,月牙儿是这场人间悲剧的见证者。这不禁让人想起安徒生陆续写于1840至1855年间的小品文《月亮看见了》,那是一部以童话形式写就的散文集,通过月亮的口吻记叙了月亮每夜的见闻,通过月亮的视角写了城市角落里落魄的歌女,荒原山丘上的饮酒诗人,还有逃难的农民和绝望的小丑演员。这个世界就象月光一样冷清真实。而在同一片天空下,同一个月牙儿的见证下,还有着多少如母女两人一样的人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着?

月牙儿对此也只能旁观而无能为力,它的光是冷的,给不了她们温暖。它只能目睹或喟叹,或陪伴着她们,而无计可施。这种状况也是老舍当时的心态吧。老舍只是用笔去书写他们内心的挣扎和抗争,但是并无随着“潮流”为人物安排一条“革命的道路”。就像老舍说的: “在书里,虽然我同情劳苦人民,敬爱他们的品质,我可是没有给他们找到出路,他们痛苦地活着,委屈地死去,这是因为我只看见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的一面,而没有看到革命的光明。不认识革命的真理,但是,艺术作品不同于宣传材料,为什么一定要它给人找到出路,或者一定要说出穷人应该造反呢?”老舍来自下层人民,几乎没有一个作家能够比老舍更深切的体味到社会角落里受侮辱和受损害的人群,没有人比他更贴近下层人民的心。他的作品不是为艺术而艺术,对生活和下层人民的热爱,使他的笔端迸出生命的火花,异常的灿烂。

本篇没有老舍惯用的幽默,而是严肃沉痛的,对现实有着强烈的揭露和控诉。这大概是因为《月牙儿》是烈火过后的重生吧。

1928年春夏之间,对于济南来说是一个累累弹痕,斑斑血迹的回忆。 “五三惨案”(称“济南惨案”)在这里发生,1930年暑假,初到济南老舍,在惊讶于济南的“来自天然”的美丽与“诗境”的同时,也敏锐地注意到了那次惨案留下地遗痕,并由此牵动了创作的欲望。

这个时候,《大明湖》也就是《月牙儿》的前身,新鲜出炉了,这是老舍归国后的第一部长篇作品,书写了一对母女的悲惨命运。然而,这个鲜活的“婴儿”,刚刚离开母体,就被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毒火烧死了。

《大明湖》被焚后,老舍十分沉痛,他写作素来没有留底稿。从记忆中抢救出来的一篇短篇《月牙儿》,使一对母女的命运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再现,故事的进展仍以爱情为联系,这里所谓的爱情并不是花前月下的那一套,而是直截了当地追求肉与钱的获得。

然而,这种重新的整理毕竟已经变形,而且离开了“五三惨案”的大背景,她们的真实面目似难以复制的,随着上海“一、二八”的那场大火,全都付之一炬。但是,日本侵略者的毒火没有能够把它烧掉,由此也可以看出它顽强的生命力。似乎老舍的创作也需要这样一场火的洗礼,后来才能写出笔尖上滴出的血与泪的《骆驼祥子》等名篇。另外,因为对故事已经写过一遍,所以对情节和人物和情节也是烂熟于心,刻画人物心理十分细嫩,“我”对母亲的感情变化从敬佩,惊讶,埋怨,到理解,再到有了自己的看法。人物思想感情一步步的变化,从容不迫,舒缓玲珑,读来如饮清泉舒心宁静,又若春雨润物于无声。这是老舍唯一的一篇“以近似散文诗的笔法”写的小说,这无论对老舍,还是对中国现代文学来说,都是一个积极的有益的尝试。

在老舍先生诞辰105周年的时候, 电视剧《月牙儿与阳光》开拍,《月牙儿》的故事也即将搬上银屏,用另外一种形式去诠释老舍先生的作品。 这表明《月牙儿》是现实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作品,有着极大的艺术空间可以让我们去挖掘。

《月牙儿》对残缺人生的诠释十分独到,品读《月牙儿》眼前展开一副城市底层贫苦市民的生活图景,耳边响起一个受尽蹂躏,而又常常被忽视的群体发出的撼人心魄的呼喊和控诉,一股月光般的清冷和苍凉,直抵内心的深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