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现代作家 > 季羡林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读后感(通用3篇)

季羡林 2008-05-27 04:32:01
相关推荐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读后感(通用3篇)

季羡林——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季羡林《一生的远行》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读后感篇1

人到了老年,每每喜好回想往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当然也不克不及成为例外。英国人常说什么“昔日的可爱的韶光”,实有会于我心。我这样的经历,已往的知识分子经历者恐怕不是太多。我对世事沧桑的阅历,情面世态的社会,恐怕有很值得别人借鉴的中央。本日年轻的知识分子,甚至许多中年知识分子,多数不克不及领会。有时候同他们谈一点已往的情况,他们每每瞪大眼睛,像是在听“天方夜谭”。我走到了一个支路口:一条路是桃花,一条路是雪。开满了桃花的路上,云蒸霞蔚,前程似锦,不由得你不想往前走。堆满了雪的路上,则是暗淡无光,摆在我眼前是终生青衾,老死学宫,每天为饭碗而屠杀,时时引“安静”为警戒。究竟何去何从?我逢到了平生第一次庞大抉择。

其实每小我私家都有相雷同的经历,当我们念兹在兹一样东西,而且将之珍贵地寄存于心中,不停的等待,却等待来了满目疮痍。或许是因为我们的心态不停活在残存的记忆了,然而期间是生长了,统统都处于变革之中。只是这种反差我们临时承受不外来,因此绝望悲凉了。直冒着一句话——你变了,变了。想想这黑白常离谱的话,统统都在变革,难道我的变革就有违犯人性,就应该受到谴责?只是处于你不克不及接受的自私吧。这样想的话,就会发现原来是自己活得狭隘了。但是我在此并不是要谴责季老的狭隘,只是为了表现一种变革的强势,让如此头脑开通前进的季老也承受不住,这多少是值得那时的中国人反思的。

我喜欢看书,但是不是全部作家的书都喜欢看,譬如像林语堂等装腔作势者,十分不屑,然而我甚爱季老的笔墨,平淡简洁,字字肌肤,语语经络。想想季老那本终身的远行,厚厚的,大大的,十分吓人。但是我却爱得不行,丝毫没有压抑的恐惧感,而是不尽的兴致与豪情。我追随着季老从山东到北京,再到黑龙江上亚欧大陆桥的轨道,过莫斯科,通瑞士。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读后感篇2

在离开德国35年后,1980年,季先生又回到了自己曾经留学十年的母校哥廷根大学。

从6岁离开家乡山东临清来到省城济南,然后19岁来到北平清华大学上学,再然后24岁去往德国留学,最后35岁再回到北京大学任教,直至终老燕园,先生一生都在离家一生都在远行。

“我终于要走了,沿了我自己在心里画下的一条鸿沟的这一岸的路走去。天知道我会走到什么地方去;这条路真太渺茫,渺茫到使我吃惊。以前我曾羡慕过漂泊的生活,也曾有过到外国去的渴望。然而当希望成为事实的现在,我又渴慕平静的生活了。”

这又是先生在《去故国》结尾时的自言自语,他说这条路太渺茫,渺茫到让他吃惊,但是,当时的他只是不舍故国的默默自语,那知道这一句自语后来却成了真,去国10年,流落异邦,一语成谶,终生漂泊。

《一生的远行》,这本书收集了季先生的一部分游记,包括欧游散记、非洲之行、下瀛洲、尼泊尔随笔、曼谷行、延边行、台游随笔、佛山心影八个专辑。说实话,这个集子收集的是比较失败的,在我的了解范围内,季先生散文随笔写的最上心的时候是大学期间,文笔精美、解剖深刻、思想犀利,其次是留学期间的一些记忆,承接了大学时的文风,加入了新的视野,而文革前后的随笔漫谈是先生遗留下来量最大的部分,除了文革后对牛棚生活的杂忆和对早年的点滴记忆以外,大量的文章属于应景之作,或者是应时之作。先生视野广阔、阅历丰富、知识积累丰厚,文章处处体现大家作风,信手拈来亦成佳作,但已经没有了早年的雕琢和矫情,也就失去了早年的锐利和思索,平实成了先生后期文章最大的特点。

《一生的远行》这本集子正是最显明地代表了先生散文随笔前后的巨大落差。其中,欧游散记部分是该集子中最让人爱读的部分,非洲之行部分是60年代的应时之作,下瀛洲、尼泊尔随笔、曼谷行、台游随笔这四部分则是普通的出游记忆,而延边行、 佛山心影部分我则以为可以归为应景之作。

有一位读者曾经在微博上对这本书留言:“但是才发现,除了第一篇之外,其余的都达不到,甚至远不及首页文章的水平。剩余的文章充满了对时代的赞美,但不免让人觉得是在迎合。所以常想,为什么写于30年代的文章可以如此洒脱倜傥,全然没有顾忌与逢迎?”

这位读者读后的感觉也是我自己的感觉,为什么经过几十年,先生的那种洒脱倜傥都不见了呢?当然,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书编辑的失策,他将这些文章汇集到一处反而突出了这种前后时期的反差,其实,季先生一生都在游走,他用脚和心灵在游走,他的许多现实和心灵游记都是非常优美吸引人的,可惜编者没有这样的感悟,没有选到合适文章,仓促成书,打着先生亲定的旗号反而误了先生的声誉。

当然,非要从《一生的远行》中选几篇吸引人的文章也不是选不出来,我自己觉得《去故国》、《听诗》、《重返哥廷根》这几篇还是很不错的,虽说这几篇都是先生初到德国留学时的感受,但是,读来亲切、睿智,还有些许感慨,应该是代表了先生游记中的精品。

《去故国》文中除了对自己远行的顾虑,最让人感动的是对现实母亲的思念。

“让母亲一个人凄清地躺在故乡的地下,忍受着寂寞的袭击,上面是萋萋的秋草。在白杨簌簌中,淡月朦胧里,我知道母亲会借星星的微光到各处去找她的儿子,借西风听取她儿子的消息。然而所找到的只是更深的凄清与寂寞,西风也只带给她迷离的梦。”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读后感(通用3篇)

季羡林——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季羡林《一生的远行》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读后感篇1

人到了老年,每每喜好回想往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当然也不克不及成为例外。英国人常说什么“昔日的可爱的韶光”,实有会于我心。我这样的经历,已往的知识分子经历者恐怕不是太多。我对世事沧桑的阅历,情面世态的社会,恐怕有很值得别人借鉴的中央。本日年轻的知识分子,甚至许多中年知识分子,多数不克不及领会。有时候同他们谈一点已往的情况,他们每每瞪大眼睛,像是在听“天方夜谭”。我走到了一个支路口:一条路是桃花,一条路是雪。开满了桃花的路上,云蒸霞蔚,前程似锦,不由得你不想往前走。堆满了雪的路上,则是暗淡无光,摆在我眼前是终生青衾,老死学宫,每天为饭碗而屠杀,时时引“安静”为警戒。究竟何去何从?我逢到了平生第一次庞大抉择。

其实每小我私家都有相雷同的经历,当我们念兹在兹一样东西,而且将之珍贵地寄存于心中,不停的等待,却等待来了满目疮痍。或许是因为我们的心态不停活在残存的记忆了,然而期间是生长了,统统都处于变革之中。只是这种反差我们临时承受不外来,因此绝望悲凉了。直冒着一句话——你变了,变了。想想这黑白常离谱的话,统统都在变革,难道我的变革就有违犯人性,就应该受到谴责?只是处于你不克不及接受的自私吧。这样想的话,就会发现原来是自己活得狭隘了。但是我在此并不是要谴责季老的狭隘,只是为了表现一种变革的强势,让如此头脑开通前进的季老也承受不住,这多少是值得那时的中国人反思的。

我喜欢看书,但是不是全部作家的书都喜欢看,譬如像林语堂等装腔作势者,十分不屑,然而我甚爱季老的笔墨,平淡简洁,字字肌肤,语语经络。想想季老那本终身的远行,厚厚的,大大的,十分吓人。但是我却爱得不行,丝毫没有压抑的恐惧感,而是不尽的兴致与豪情。我追随着季老从山东到北京,再到黑龙江上亚欧大陆桥的轨道,过莫斯科,通瑞士。

季羡林《一生的远行》读后感篇2

在离开德国35年后,1980年,季先生又回到了自己曾经留学十年的母校哥廷根大学。

从6岁离开家乡山东临清来到省城济南,然后19岁来到北平清华大学上学,再然后24岁去往德国留学,最后35岁再回到北京大学任教,直至终老燕园,先生一生都在离家一生都在远行。

“我终于要走了,沿了我自己在心里画下的一条鸿沟的这一岸的路走去。天知道我会走到什么地方去;这条路真太渺茫,渺茫到使我吃惊。以前我曾羡慕过漂泊的生活,也曾有过到外国去的渴望。然而当希望成为事实的现在,我又渴慕平静的生活了。”

这又是先生在《去故国》结尾时的自言自语,他说这条路太渺茫,渺茫到让他吃惊,但是,当时的他只是不舍故国的默默自语,那知道这一句自语后来却成了真,去国10年,流落异邦,一语成谶,终生漂泊。

《一生的远行》,这本书收集了季先生的一部分游记,包括欧游散记、非洲之行、下瀛洲、尼泊尔随笔、曼谷行、延边行、台游随笔、佛山心影八个专辑。说实话,这个集子收集的是比较失败的,在我的了解范围内,季先生散文随笔写的最上心的时候是大学期间,文笔精美、解剖深刻、思想犀利,其次是留学期间的一些记忆,承接了大学时的文风,加入了新的视野,而文革前后的随笔漫谈是先生遗留下来量最大的部分,除了文革后对牛棚生活的杂忆和对早年的点滴记忆以外,大量的文章属于应景之作,或者是应时之作。先生视野广阔、阅历丰富、知识积累丰厚,文章处处体现大家作风,信手拈来亦成佳作,但已经没有了早年的雕琢和矫情,也就失去了早年的锐利和思索,平实成了先生后期文章最大的特点。

《一生的远行》这本集子正是最显明地代表了先生散文随笔前后的巨大落差。其中,欧游散记部分是该集子中最让人爱读的部分,非洲之行部分是60年代的应时之作,下瀛洲、尼泊尔随笔、曼谷行、台游随笔这四部分则是普通的出游记忆,而延边行、 佛山心影部分我则以为可以归为应景之作。

有一位读者曾经在微博上对这本书留言:“但是才发现,除了第一篇之外,其余的都达不到,甚至远不及首页文章的水平。剩余的文章充满了对时代的赞美,但不免让人觉得是在迎合。所以常想,为什么写于30年代的文章可以如此洒脱倜傥,全然没有顾忌与逢迎?”

这位读者读后的感觉也是我自己的感觉,为什么经过几十年,先生的那种洒脱倜傥都不见了呢?当然,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书编辑的失策,他将这些文章汇集到一处反而突出了这种前后时期的反差,其实,季先生一生都在游走,他用脚和心灵在游走,他的许多现实和心灵游记都是非常优美吸引人的,可惜编者没有这样的感悟,没有选到合适文章,仓促成书,打着先生亲定的旗号反而误了先生的声誉。

当然,非要从《一生的远行》中选几篇吸引人的文章也不是选不出来,我自己觉得《去故国》、《听诗》、《重返哥廷根》这几篇还是很不错的,虽说这几篇都是先生初到德国留学时的感受,但是,读来亲切、睿智,还有些许感慨,应该是代表了先生游记中的精品。

《去故国》文中除了对自己远行的顾虑,最让人感动的是对现实母亲的思念。

“让母亲一个人凄清地躺在故乡的地下,忍受着寂寞的袭击,上面是萋萋的秋草。在白杨簌簌中,淡月朦胧里,我知道母亲会借星星的微光到各处去找她的儿子,借西风听取她儿子的消息。然而所找到的只是更深的凄清与寂寞,西风也只带给她迷离的梦。”

母亲,是先生一生中觉得最愧对的人,也是最最思念的人。无论是遇到困难、遇到伤心,抑或是遇到快乐,先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母亲。当他离开故国将要远行时,首先想到别离的就是自己的母亲,其实,那个时候先生的母亲已经离他而去两年多了,而在母亲去世前他也有8年时间没有见到母亲了,想来这对一位游子来说是莫大的遗憾和伤心。我们不知道这8年母子没有相见的确切原因,但是我们能够体会这8年对于母亲的煎熬对于游子的困扰。《去故国》让先生有一个机会去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愧疚,它远胜过一个普通游记的意义。

《听诗》,一个崭新的话题,但却是先生难忘的一段记忆。听,是先生文章中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光《听雨》先生就写过两篇文章,而写于1936年的《听诗》应该是先生听系列最早的作品吧。

对于听诗的兴奋,先生有过一段生动的记述:

“终于盼到念诗的日子,从早晨就下起雨来。在哥廷根,下雨并不是什么奇事。而且这里的雨还特别腻人,有时会连着下上七八天。仿佛有谁把天钻上了无数的小孔似的,就这样不急不慢永远是一股劲地向下滴,抬头看灰黯的天空,心里便仿佛塞满了棉花似地窒息。今天的雨仍然同以前一样,然而我的心情却似乎有点不同了。我的心里充满了喜悦,仿佛正有一个幸福就在不远的前面等我亲手去捉;在灰黯的不断漏着雨丝的天空里也仿佛亮着幸福的星。”

文中可见先生的兴奋和期盼!而这种兴奋和期盼也是属于游记范畴吗?我很困惑。对于编辑选文的动议实在不敢苟同。

《重返哥廷根》印象最深的是两首唐诗,第一首就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火车一停,我飞也似的跳了下去,踏上了哥廷根的土地。忽然有一首诗涌现出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儿童相看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怎么会涌现这样一首诗呢?我一时有点茫然、懵然。但又立刻意识到,这一座只有十来万人的异域小城,在我的心灵深处,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了。”

第二首就是杜甫的《 赠卫八处士 》。

当再次回到哥廷根后,很多故人的记忆涌上心头,但是,季先生反而不敢打听他们的情况了。“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 借用一句唐诗来表达对故人的思念与担心,因为,毕竟已经离开哥廷根35年了,故人的离去在所难免,但却不忍知道真相。

当见到自己昔日的恩师,围坐在一起时,季先生又想到了杜甫的诗句:“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人生不易相见,像参商两星一样难得相遇,有了相聚的时候就一定要好好珍惜。

再次回到哥廷根,季先生激动万分,这里在他心目中就是自己的故乡,于是他在文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我曾在这里度过整整十年,是风华正茂的十年。我的足迹印遍了全城的每一寸土地。我曾在这里快乐过,苦恼过,追求过,幻灭过,动摇过。这一座小城实际上决定了我一生要走的道路。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地要在我的心灵上打上永不磨灭的烙印。我在下意识中把它看作第二故乡,不是非常自然的吗? ”

一定程度上这已经不是游记了,这是游子归来的亲情自然流露,是亲人相见的互诉衷肠,是再次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总之,这并非游记,这是亲人相聚的难忘记忆。

没有收入这个集子文章有些给人印象深刻,《忆章用》是其中的一篇,这篇文章写于1946年,那个时候先生已经回到国内在北大任教了,但是文章记述的却是他在留德期间的事情。

章用,又名俊之,是季先生在哥廷根求学时的同乡,在哥廷根,他们有过一段短暂的交往,这篇文章就是纪念章用的。文中有大量风景描写,这是其中生动一段:

“哥廷根的秋天是美的,美到神秘的境地,令人说不出,也根本想不出去说。有谁见过未来派的画没有?这小城东面的"一片山林在秋天就是一幅未来派的画,你抬眼就看到一片耀眼的绚烂。只说黄色,就数不清有多少等级,从淡黄一直到接近棕色的深黄,参差地抹在这一片秋林的梢上,里面染冬青树的浓绿,这里那里还点缀上一星星的鲜红,给这惨淡的秋色涂上一片凄艳。”

想像一下季老所描绘的那片秋色山林吧,“颜色”令人心驰神往,“凄艳”让人黯然神伤。这种黯然神伤就是先生对逝去的友人章用的怀念。

《忆章用》里大段的景色描写都是伤感的,触景生情,把景色描写的美丽更激发了对曾经一起赏景的友人的怀念。也是读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听诗》中陪同先生前往听诗的朋友就是章用,可见二人在留学期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

先生一生都在远行,但却一生都想回到人生的起点。

在《去故国》的结尾,先生有了这样一段感慨:“我看了在豆棚瓜架下闲话的野老,看了在一天工作疲劳之余在门前悠然吸烟的农人,都引起我极大的向往。我真不愿意离开这故国,这故国每一方土地,每一棵草木,都能给我温热的感觉。但我终于要走的,沿了自己在心里画下的一条路走。我只希望,当我从异邦转回来的时候,我能看到一个一切都不变的故国,一切都不变的故乡,使我感觉不到我曾这样长的时间离开过它,正如从一个短短的午梦转来一样。”

无论走多远,心灵总是希望回到那个年轻时印象中的故园。

游子在外,心归故里。季羡林《一生的远行》读后感篇3

听季老叙述自己的一生,去了三十多个国家,精通九国语言。

让我不走觉得同样是人,差距真的是人猪的差距。人终会成为历史,在时间轴里大多数人是留不下什么的。

这次回家,不如上次有耐心了,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家人越来越没有耐心。奶奶在一旁说话也不像以前那么喜欢了,甚至会觉得不如独处。我讨厌这样的自己,想起回家来的时候,奶奶那么热的天才门口等了两三个小时。对比一下自己的态度,很是不对。回来之后帮奶奶洗澡洗头发,可总觉得做的不够好,总觉得心思不如以前了,多少有些义务的成份在里面。

去了姥姥家,姥姥认不出来我了,问我家里几口人几亩地,看样子是彻底不认识了。半年的时间,变化就这么大。回家四天了,时间过得好快。好像回到学生时代,漫长的假期看不到头,自在的日子不用算计,不用算计在家的日子还有多久,因为有大把大把的日子可以用来享受。

都说孩子有出息了不在家了未必是好事,不能陪你了,最多提供物质帮助。我不想这样,喜欢用心去孝敬自己的爸妈,让别人为自己现在得看法后悔,为爸妈也为自己争口气。

家里的风气好乱,希望自己不要被这种社会风气有所影响,做个自尊自爱独立自强的女人,爱家人爱父母!

在家的日子,可以把工作中的竞争暂时抛开一点,却做不到彻底。总是告诉自己不要挣名利,不要虚荣,却觉得自己不够自信,只有工作让自己有信心不自卑。看来修行差的还很多,修身的路还很长很长。

耐心,对人对事对这个社会!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