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现代作家 > 贾平凹

贾平凹长篇小说中对人性弱点的批判

贾平凹 2013-06-28 16:56:55
相关推荐

作为一个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的城市作家,贾平凹熟悉并关心着农民和城市人群的生存状态。

在贾平凹的作品中,特别是小说当中,他发现了许多社会的弊病,包括社会的浮躁和混沌人性的弱点与缺陷。我们时时处处都可以觉察到作者对当代社会人性的弱点和缺陷的叙述与分析,“把兴趣转移到如何分析人性缺陷上”。有的是“在中华民族背景下分析人的本身,即人性中的弱点和缺陷”,有的则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性复归的理想与结果的对比去审视人性。贾平凹这种放在民族背景下和社会改革背景下的分析,使他的批判性更具有说服力,更具有现实的普遍意义,而他的过程与结果、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写法也使他的批判效果更加有力。

贾平凹前期的作品更注重于“社会大转型时期人性重构的勾勒,对大转型中人们心理的微妙变化的揭示,对社会情绪的流变的描绘”。作家通过在中国当代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人和事的叙述,来否定旧的人格格局,确立新的人物人格。特别是他的商州系列,像《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远山野情》、《古堡》等中短篇小说,都是借商州山地来表现他对人性的认识、开掘和希望,他把自己对人性的理解与理想都融注到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如小月、王才、郑老二、韩玄子等。但这种描绘不是孤单的,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

一对各种各样的人性弱点的分析批判

在《故里》中赵一仁的几个子女面对商品大潮的冲击,纷纷走出原有的生活圈子,打破旧的生活秩序,极力冲破赵一仁维护下的“正统”家庭观念。《腊月正月》中的韩玄子,是一个年近花甲、德高望重的乡村知识分子,顽固守卫着旧的生活秩序,极力阻挠和压制王才的改革。在这些人物身上,作者并不单单通过对家庭矛盾的描写去寻找和揭露赵一仁、韩玄子之流的保守固执、害怕变革、害怕新事物的人性弱点,而是把他们都推向社会大背景下去透视,让他们接受改革大潮的冲击,告诉读者,这些人物是改革中的人物,这些事件是发生在改革道路上的事件,从而告诉读者,这种人性的缺陷的存在是广泛的,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通的;不是个体的,而是民族的,并且告诫读者这种人性弱点对改革的危害。

《废都》更是把人的贪图享受、嫉妒、猜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憎恨等弱点和缺陷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家从人类存在和繁衍的“性”入手,来表现人的“颓废意识”,“在这里,生活就是各种器官的满足,就是享受现有的一切。吃、喝、穿、摆阔气、拉关系、搞女人、玩男人”,谁也不想去建造一种永恒的东西,并在永恒的创造上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是像庄之蝶一样靠无休止的性欲满足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获得心理上的慰藉。这是现代社会一个阴暗角落的写照,是现代浮躁社会生活压力的结果,是“废都人”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一种恐惧慌乱、束手无策、不甘失落而又不思进取的心理体现。

趋炎附势、下作、窝里斗、惟利是图也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弊病。在《浮躁》中,田家和巩家的斗争从解放前就开始了,这种窝里斗从历史的长河中漂流至今。作为正义与智慧化身的金狗则充当了田家欺上瞒下的工具,自己也不由自主地卷进了争权夺势的斗争之中。金狗为了遏止权势和恶霸势力对船队的控制而竞选队长,为了出人头地替他身边的农民撑腰,而当了记者。虽然他已经认清了田中正一伙的真面目,但又不敢和权势彻底决裂,甚至迫于田家的威势而和田英英结婚,而在他当记者期间,因为不甘忍受寂寞和空虚与石华保持一种肉体上的关系,这一切不仅仅反映了金狗身边人的人性弊病,而金狗本身也病得不轻,他的软弱性,对权势的奴婢心理,对生活的放纵,不正是那心灵深处的硬伤么?这种放纵来自于浮躁社会的影响,作者故意把金狗放在以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冲突为经、以权势金钱和质朴纯洁的斗争为纬结成的复杂网上,更深刻地表现了这个社会存在的弊病,以及人类种群所存在的人格缺陷。而雷大空的暴富过程更是通过与权势的勾结、用欺诈和行使贿的手段取得的。他本来是个农民,但是因为想赚钱而把假树种卖给农民,丧失了他的善良本性。而暴富后则是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至此,作品对雷大空的讽刺意味就不言而喻了。这些人类的弱点,不仅仅存在于小说中,也不仅仅存在于小部分人当中,而是存在于整个社会中,大多数现代人的内心和骨子里都有着这种人格的缺失和残破。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是现实生活中最能表现现代人内心残缺的代表性人物,在这些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性残缺,也最能体现出作者的目的所在。在《白夜》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善良、豁达,但又暴躁、固执的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夜郎。在生活上、爱情上、人际交往中,他都在努力地探寻自己的领地,搜索适宜自己的生存空间,但是他的内心是浮躁的,他的手段是缥缈的,在与社会的争斗中显得那样的软弱无力。仅仅就他在追求朝思暮想的爱情来说,面对自己仰慕的虞白,他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但是他也有着强烈的自卑心理,在处理与虞白的交往中,始终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找不到自己的属地,无法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在他的心里,虞白只能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影子。

贾平凹批判人性弱点的深刻性还可以从《高老庄》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几千年“光耀门楣”的思想,使本是大学教授的子路变得像个乡村俗子,他怀着崇敬的心情回乡祭祖,本想让父老乡亲认可他的孝道和尊祖,想在本来属于自己家乡的高老庄找到自己内心的某种情感和自尊,他力争还原自己的身份,融入高老庄的生活,为高老庄做自己应该做的贡献,从而体现自己也是这个村落的主人。但是,他的这种追寻得不到任何人的认可和接纳,所有这一切只因生他养他的父老乡亲已经不再把他看成是高老庄的人,反而陷入了无休止的情感纠葛之中,就连本想与丈夫夫唱妇随的妻子西夏,也受到了深刻的伤害。这不仅仅是主人翁腐朽的光宗耀祖的心理在作祟,也是整个高老庄的人的狭隘固本思想在作祟,他们不能认可子路的做法,认为子路不再是自己“根”上的人,所以子路的人性的追求变成了无限的伤害,他自己所认为的根本――“高老庄”也在他的失望中甄灭。所以子路说一切都变了,倾听到的是迷胡叔的琴声,古老,凄楚,哀怨,而琴声中飘飘然然的则是幽灵与亡灵;所看到的依旧是高老庄的破旧和残缺,还有那即将坍塌的房舍、家园。痛苦的子路热泪长流,在父亲的墓前磕头作最后的告别,说自己“恐怕再也不回来了”,这其实是他在追求自我价值遭到失败之后真实的内心表达。高老庄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不再仅仅是一种小农意识的东西,而是一种当代社会人的缩影,他们不接受“异类”文化,不肯改变固有的生活模式,不允许任何“侵害”村落的人和事物的出现,这是一种充斥着冲突的文化漂流的预示,甚至是一种与社会裂变相关的进步和堕落的形象勾勒。面对着历史悠久的遗存及沿袭,我们不允许任何人指责“高老庄”的贫困、落后、愚昧,以及那种缓慢进步中的守旧与迷惘,无疑是现存社会的种种冲突与尴尬――被意识到的或没有被意识到的。贾平凹说:“大风刮来,所有的草木都要摇曳,而钟声依然是悠远而舒缓地穿越空间……”我想,这便是我们面对的“现实”了;不仅仅是“高老庄”的现实,或其它乡村社会的现实,而是一种人类的现实,一种必然而又让人惆怅无奈的生存现实呵!是现代人性的弱点在乡村中人的真实体现。

贾平凹揭露人性弱点与缺陷的深刻性还表现在,他作品中的人物在追求人性解放和人性复归的结果与理想的落差对比上。例如,在《怀念狼》中,傅山本来就不满自己因为狼的稀少而失去的荣耀,在与“我”同去给仅存的十五只狼拍照的过程中,他仍然去追寻他的人格尊严和荣耀心理,他见狼就打,虽然明明知道有政府的禁令和狼种濒临灭绝的事实,可是他还是不由自主地去打。他打狼是一种无意识,是在追寻他的“英雄情结”,但是傅山面对自己对生态的破坏和对大众生存环境的打乱,没有任何的反思和忏悔。这并非是他自己认识不到,而是他的虚荣心和顽固心理在作祟。在这里他又是自私的,他追求自身的人性解放的代价是破坏整个人群的生存环境。但是他把十五只狼都打死后,他也疯了,他所追求的理想和他所得到的结果正好相反,他以放任疯狂和回归野性的手段去找寻他昔日的英雄梦,从而实现他人格和尊严的完整以及自我人性的回归,但是,他的这种放任手段使他自己也“变成狼了”,他的个性在他追求复归的过程中丧失了,这种理想与结果的反差,使作者对傅山执迷不悟、虚伪、自私的本性揭露得更加深刻。

作为一个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的城市作家,贾平凹熟悉并关心着农民和城市人群的生存状态。

在贾平凹的作品中,特别是小说当中,他发现了许多社会的弊病,包括社会的浮躁和混沌人性的弱点与缺陷。我们时时处处都可以觉察到作者对当代社会人性的弱点和缺陷的叙述与分析,“把兴趣转移到如何分析人性缺陷上”。有的是“在中华民族背景下分析人的本身,即人性中的弱点和缺陷”,有的则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性复归的理想与结果的对比去审视人性。贾平凹这种放在民族背景下和社会改革背景下的分析,使他的批判性更具有说服力,更具有现实的普遍意义,而他的过程与结果、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写法也使他的批判效果更加有力。

贾平凹前期的作品更注重于“社会大转型时期人性重构的勾勒,对大转型中人们心理的微妙变化的揭示,对社会情绪的流变的描绘”。作家通过在中国当代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人和事的叙述,来否定旧的人格格局,确立新的人物人格。特别是他的商州系列,像《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远山野情》、《古堡》等中短篇小说,都是借商州山地来表现他对人性的认识、开掘和希望,他把自己对人性的理解与理想都融注到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如小月、王才、郑老二、韩玄子等。但这种描绘不是孤单的,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一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

一对各种各样的人性弱点的分析批判

在《故里》中赵一仁的几个子女面对商品大潮的冲击,纷纷走出原有的生活圈子,打破旧的生活秩序,极力冲破赵一仁维护下的“正统”家庭观念。《腊月正月》中的韩玄子,是一个年近花甲、德高望重的乡村知识分子,顽固守卫着旧的生活秩序,极力阻挠和压制王才的改革。在这些人物身上,作者并不单单通过对家庭矛盾的描写去寻找和揭露赵一仁、韩玄子之流的保守固执、害怕变革、害怕新事物的人性弱点,而是把他们都推向社会大背景下去透视,让他们接受改革大潮的冲击,告诉读者,这些人物是改革中的人物,这些事件是发生在改革道路上的事件,从而告诉读者,这种人性的缺陷的存在是广泛的,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通的;不是个体的,而是民族的,并且告诫读者这种人性弱点对改革的危害。

《废都》更是把人的贪图享受、嫉妒、猜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憎恨等弱点和缺陷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家从人类存在和繁衍的“性”入手,来表现人的“颓废意识”,“在这里,生活就是各种器官的满足,就是享受现有的一切。吃、喝、穿、摆阔气、拉关系、搞女人、玩男人”,谁也不想去建造一种永恒的东西,并在永恒的创造上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是像庄之蝶一样靠无休止的性欲满足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获得心理上的慰藉。这是现代社会一个阴暗角落的写照,是现代浮躁社会生活压力的结果,是“废都人”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一种恐惧慌乱、束手无策、不甘失落而又不思进取的心理体现。

趋炎附势、下作、窝里斗、惟利是图也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弊病。在《浮躁》中,田家和巩家的斗争从解放前就开始了,这种窝里斗从历史的长河中漂流至今。作为正义与智慧化身的金狗则充当了田家欺上瞒下的工具,自己也不由自主地卷进了争权夺势的斗争之中。金狗为了遏止权势和恶霸势力对船队的控制而竞选队长,为了出人头地替他身边的农民撑腰,而当了记者。虽然他已经认清了田中正一伙的真面目,但又不敢和权势彻底决裂,甚至迫于田家的威势而和田英英结婚,而在他当记者期间,因为不甘忍受寂寞和空虚与石华保持一种肉体上的关系,这一切不仅仅反映了金狗身边人的人性弊病,而金狗本身也病得不轻,他的软弱性,对权势的奴婢心理,对生活的放纵,不正是那心灵深处的硬伤么?这种放纵来自于浮躁社会的影响,作者故意把金狗放在以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冲突为经、以权势金钱和质朴纯洁的斗争为纬结成的复杂网上,更深刻地表现了这个社会存在的弊病,以及人类种群所存在的人格缺陷。而雷大空的暴富过程更是通过与权势的勾结、用欺诈和行使贿的手段取得的。他本来是个农民,但是因为想赚钱而把假树种卖给农民,丧失了他的善良本性。而暴富后则是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至此,作品对雷大空的讽刺意味就不言而喻了。这些人类的弱点,不仅仅存在于小说中,也不仅仅存在于小部分人当中,而是存在于整个社会中,大多数现代人的内心和骨子里都有着这种人格的缺失和残破。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是现实生活中最能表现现代人内心残缺的代表性人物,在这些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人性残缺,也最能体现出作者的目的所在。在《白夜》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善良、豁达,但又暴躁、固执的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夜郎。在生活上、爱情上、人际交往中,他都在努力地探寻自己的领地,搜索适宜自己的生存空间,但是他的内心是浮躁的,他的手段是缥缈的,在与社会的争斗中显得那样的软弱无力。仅仅就他在追求朝思暮想的爱情来说,面对自己仰慕的虞白,他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但是他也有着强烈的自卑心理,在处理与虞白的交往中,始终无法摆正自己的位置,找不到自己的属地,无法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在他的心里,虞白只能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影子。

贾平凹批判人性弱点的深刻性还可以从《高老庄》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几千年“光耀门楣”的思想,使本是大学教授的子路变得像个乡村俗子,他怀着崇敬的心情回乡祭祖,本想让父老乡亲认可他的孝道和尊祖,想在本来属于自己家乡的高老庄找到自己内心的某种情感和自尊,他力争还原自己的身份,融入高老庄的生活,为高老庄做自己应该做的贡献,从而体现自己也是这个村落的主人。但是,他的这种追寻得不到任何人的认可和接纳,所有这一切只因生他养他的父老乡亲已经不再把他看成是高老庄的人,反而陷入了无休止的情感纠葛之中,就连本想与丈夫夫唱妇随的妻子西夏,也受到了深刻的伤害。这不仅仅是主人翁腐朽的光宗耀祖的心理在作祟,也是整个高老庄的人的狭隘固本思想在作祟,他们不能认可子路的做法,认为子路不再是自己“根”上的人,所以子路的人性的追求变成了无限的伤害,他自己所认为的根本――“高老庄”也在他的失望中甄灭。所以子路说一切都变了,倾听到的是迷胡叔的琴声,古老,凄楚,哀怨,而琴声中飘飘然然的则是幽灵与亡灵;所看到的依旧是高老庄的破旧和残缺,还有那即将坍塌的房舍、家园。痛苦的子路热泪长流,在父亲的墓前磕头作最后的告别,说自己“恐怕再也不回来了”,这其实是他在追求自我价值遭到失败之后真实的内心表达。高老庄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不再仅仅是一种小农意识的东西,而是一种当代社会人的缩影,他们不接受“异类”文化,不肯改变固有的生活模式,不允许任何“侵害”村落的人和事物的出现,这是一种充斥着冲突的文化漂流的预示,甚至是一种与社会裂变相关的进步和堕落的形象勾勒。面对着历史悠久的遗存及沿袭,我们不允许任何人指责“高老庄”的贫困、落后、愚昧,以及那种缓慢进步中的守旧与迷惘,无疑是现存社会的种种冲突与尴尬――被意识到的或没有被意识到的。贾平凹说:“大风刮来,所有的草木都要摇曳,而钟声依然是悠远而舒缓地穿越空间……”我想,这便是我们面对的“现实”了;不仅仅是“高老庄”的现实,或其它乡村社会的现实,而是一种人类的现实,一种必然而又让人惆怅无奈的生存现实呵!是现代人性的弱点在乡村中人的真实体现。

贾平凹揭露人性弱点与缺陷的深刻性还表现在,他作品中的人物在追求人性解放和人性复归的结果与理想的落差对比上。例如,在《怀念狼》中,傅山本来就不满自己因为狼的稀少而失去的荣耀,在与“我”同去给仅存的十五只狼拍照的过程中,他仍然去追寻他的人格尊严和荣耀心理,他见狼就打,虽然明明知道有政府的禁令和狼种濒临灭绝的事实,可是他还是不由自主地去打。他打狼是一种无意识,是在追寻他的“英雄情结”,但是傅山面对自己对生态的破坏和对大众生存环境的打乱,没有任何的反思和忏悔。这并非是他自己认识不到,而是他的虚荣心和顽固心理在作祟。在这里他又是自私的,他追求自身的人性解放的代价是破坏整个人群的生存环境。但是他把十五只狼都打死后,他也疯了,他所追求的理想和他所得到的结果正好相反,他以放任疯狂和回归野性的手段去找寻他昔日的英雄梦,从而实现他人格和尊严的完整以及自我人性的回归,但是,他的这种放任手段使他自己也“变成狼了”,他的个性在他追求复归的过程中丧失了,这种理想与结果的反差,使作者对傅山执迷不悟、虚伪、自私的本性揭露得更加深刻。

二人性分析深刻的原因

贾平凹对人性的分析是透彻的,揭露是到位的,批判是深刻的。他之所以能把人性剖析得如此深刻,是因为他对生活的熟悉和对生活的超越,“他在原有的对农村生活感受的基础上,提高思想内涵和表现人性的深度”,而生活在西安这座古老而陌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又渗透许多新思想的城市,“他对古都的体验和感触是颇多、颇深的”。

贾平凹之所以对人性分析得如此深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原因:

首先,贾平凹是一个出生并成长于黄土高原的农家子弟,他在农村生活了许多年,他的童年经验在他的小说和散文中时有出现。他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和参与,使他有一种深厚的农民情结,他负有解救农民走出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走上文明开化的健康发展道路的责任,他留恋淳朴的民风、质朴的山情、华美的野景,因此他热爱那里的农民。这种情感和责任使他有机会也有可能去了解农民,了解农民的人性,并把其呈现给世人。同时,他还是一个生活在城市的作家名人,他又很自恋他的市民情趣,他对城市生活熟悉的同时也有责任去开掘城市生活中的“废都”人的精神世界。

其次,贾平凹在城市里是一个被人认为很土的人,他很丑,这样就更加重了他本来就很严重的自卑心理,而他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度过……可以说贾家就是那个贾府(《红楼梦》)的一个小小缩影”。所以,作家的出身、文化结构、心理特征、成长历程,促使作家向人性自身的劣根性方面去思考,对人性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进行反思,从而“要争得的是自己的存在和被世人的认可”,同时也帮助他更清楚地认识到了人的本性。

再次,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暴露了许多缺点和不足,一些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社会弊病和人的思想认识,包括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已经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每一个作家都有责任去发现,去揭露,去批判,去疗治。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贾平凹对人性的批判是深刻的,但他没有去为这种弱点和缺陷去疗治,不能为补救这些弱点和缺陷去努力,这从他没有能给作品中的人物一个健全的人格、不能给那些追求人性复归和完美的人一个好的归宿上就可以看出来。这也许就像贾平凹自己所说的,“人是需要对抗的,这种人性恶的成分的表现我一时无力改变,我惟一能做的就是继续写我的作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