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现代作家 > 郭沫若

郭沫若身份曝光

郭沫若 2014-09-27 20:21:15
相关推荐

郭沫若在1958年12月公开宣布入党以前,一直以“无党派民主人士”的身份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其实,早在1927年8月,他就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所迫,曾长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以致有人怀疑他已“自动脱党”,所以才在建国后“重新入党”。1978年6月,郭沫若逝世后,经中共中央调查取证,才搞清楚历史真相。原来,郭沫若一直是一位“无党无派”的中共秘密党员。

“四·一二”政变前发表讨蒋檄文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誓师北伐。郭沫若在周恩来、孙炳文等人的推动和推荐下,毅然投笔从戎,担任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宣传科长兼行营秘书长,开始以反动派左派人士的身份投身于国民革命。同年10月,经邓演达提议,郭沫若被蒋任命为政治部副主任,随即前往南昌主持政治部在总司令部行营和江西方面的工作。

当时,郭沫若直接在蒋手下工作,蒋欣赏郭沫若的才干,希望他可以成为自己信赖、倚重的幕僚。然而,事与愿违,郭沫若并非趋炎附势之人,他在政治上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与蒋共事,使郭沫若逐渐看清了蒋的庐山真面目。3月31日,郭沫若奋笔疾书写了著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公开宣布了与蒋的决裂。

在蒋发动“四·—二”政变之前十多天,郭沫若的这篇讨蒋檄文犹如一颗巨型政治炸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在大革命失败前后的血雨腥风中,郭沫若是第一个公开站出来反蒋的文人。

恼羞成怒的蒋下令缉拿郭沫若,声称:“郭沫若趋附共产,甘心背叛,请开去党籍,通电严拿归案惩办。”郭沫若随即被开除反动派党籍,成为了一名在逃的“政治犯”。

郭沫若在1958年12月公开宣布入党以前,一直以“无党派民主人士”的身份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其实,早在1927年8月,他就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所迫,曾长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以致有人怀疑他已“自动脱党”,所以才在建国后“重新入党”。1978年6月,郭沫若逝世后,经中共中央调查取证,才搞清楚历史真相。原来,郭沫若一直是一位“无党无派”的中共秘密党员。

“四·一二”政变前发表讨蒋檄文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誓师北伐。郭沫若在周恩来、孙炳文等人的推动和推荐下,毅然投笔从戎,担任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宣传科长兼行营秘书长,开始以反动派左派人士的身份投身于国民革命。同年10月,经邓演达提议,郭沫若被蒋任命为政治部副主任,随即前往南昌主持政治部在总司令部行营和江西方面的工作。

当时,郭沫若直接在蒋手下工作,蒋欣赏郭沫若的才干,希望他可以成为自己信赖、倚重的幕僚。然而,事与愿违,郭沫若并非趋炎附势之人,他在政治上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与蒋共事,使郭沫若逐渐看清了蒋的庐山真面目。3月31日,郭沫若奋笔疾书写了著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公开宣布了与蒋的决裂。

在蒋发动“四·—二”政变之前十多天,郭沫若的这篇讨蒋檄文犹如一颗巨型政治炸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在大革命失败前后的血雨腥风中,郭沫若是第一个公开站出来反蒋的文人。

恼羞成怒的蒋下令缉拿郭沫若,声称:“郭沫若趋附共产,甘心背叛,请开去党籍,通电严拿归案惩办。”郭沫若随即被开除反动派党籍,成为了一名在逃的“政治犯”。

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着郭沫若公开举起反蒋的旗帜,他与共产党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四·一二”政变后,郭沫若到上海向周恩来汇报了蒋在九江、安庆捣毁党部、工会,屠杀民众的严重情况,并劝周恩来迅速离开上海。周恩来联系到宁波、杭州、南京、上海等地发生的类似郭沫若反映的情况,随即会同赵世炎、罗亦农等人起草了致中共中央意见书《迅速出师讨伐蒋》,但没有被接受,大革命最终归于失败。

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与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发动并领导了南昌起义。郭沫若于8月3日晚到达南昌参加起义,并被委任为新成立的中国反动派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宣传委员会主席、总政治部主任。随后,在起义部队南下至瑞金途中,郭沫若由周恩来、李一氓作为介绍人,与贺龙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据李一氓后来回忆:“在瑞金的时候,周恩来同我商量,要介绍郭沫若入党。究竟是郭沫若提出在先,还是组织上要他入党在先,现在无从说起。我看这不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当时对郭沫若来讲,入党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当时,不管郭沫若是主动还是被动入党,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毅然参加了共产党,这的确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胆量,不是一般常人所能做到的。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失利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郭沫若于1928年2月底去了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流亡生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疯狂侵略,郭沫若忧心如焚,一心寻求时机回国抗日。时至1937年5月18日,长期为郭沫若回国一事奔走的挚友郁达夫,一日之内给郭沫若连发两信,信中写道:“今晨因接南京来电,嘱我致书,谓委员长有所借重,乞速归。”

原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随着国共关系的改善和日本侵华步伐的加快,反动派内开明人士如陈仪、邵力子、张群、何廉、陈布雷等人不断向蒋“进言”,要求取消对郭沫若的通缉令,允许他回国为抗日贡献力量。经过不懈努力,蒋终于答应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郭沫若毅然忍痛抛下心爱的日本妻子安娜和五个孩子,于7月25日离开日本,三天后回到上海。

几天后,反动派政府登报取消了对郭沫若的通缉令。此后,郭沫若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抗战时期的政治部第三厅厅长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为了适应抗战形势的需要,蒋决定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下设立政治部,由陈诚任部长,周恩来和第三党的黄琪翔任副部长,并请郭沫若出任负责战时宣传工作的第三厅厅长。

在郭沫若的领导下,第三厅利用一切可能条件,使其成为了国统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战斗堡垒。

1940年9月。反动派政府假借政治部改组,撤消了第三厅,调任郭沫若为政治部部务委员,实际等于变相免去了郭沫若的厅长职务。结果引起了三厅全体工作人员的强烈不满,他们集体提出辞职,要与郭沫若共进退。

反动派政府迫于压力,只好同意另组文化工作委员会,仍隶属于政治部,由郭沫若任主任。但反动派政府明文规定:“文工会只能做研究工作,不能从事对外政治活动。”不过,郭沫若可以将已辞去三厅职务的那些朋友重新安排到文工会共事,使这样一支文化队伍最终没有被反动派打散,从而得以继续发挥战斗作用。

在反动派陪都重庆,郭沫若的寓所成为了进步文艺工作者经常聚会的场所。郭沫若在重庆为朋友们撑起了一小片自由的天空,所以大家都把郭沫若的寓所称为“重庆的小延安”、“国统区里的解放区”。

建国后重新入党和历史真相的澄清

1958年12月27日,《日报》发表了这样一条报道:“中央国家机关党组织增添新力量,三百余名优秀分子光荣入党——郭沫若、李四光、李德全、钱学森等同志开始过党的生活。”不了解郭沫若历史的人一定认为,这是郭沫若第一次入党,因为此前他一直以“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政治身份出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逝世后,他的夫人于立群向党中央提出,希望在悼词中确认郭沫若的真正入党时间,并解释说:“大革命失败后,郭老去了日本,不少人认为郭老自动脱党;1958年报上发表郭老重新入党的消息,举国皆知,误认为这时郭老才是共产党员。事实不是这样的。郭老去日本以前,周恩来同志代表党曾经和郭老谈话,告诉他这是党中央的决定,派他去日本,党籍保留。郭老不是自动脱党。郭老不计较个人的事,所以多少年来,一直不提。我希望党考虑这个问题。”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