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现代作家 > 毕淑敏

探究毕淑敏小说作品中的医者形象

毕淑敏 2018-06-29 13:25:51
相关推荐

毕淑敏在疾病叙事中,大量选取医护人员作为文本故事的主角,并赋予了其社会性的讽喻或象征性的美学功能。毕淑敏笔下的医者都具有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以及仁爱的医心,她通过这样的设置批判社会不良现象,展现医护人员的大爱情怀,完成自身对社会与生命的思索和对爱与美的追求。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探究毕淑敏小说作品中的医者形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探究毕淑敏小说作品中的医者形象

《南齐褚事遗书》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在疾病叙事中,毕淑敏选取医护人员作为文本故事的主角,这些医者都具有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以及仁爱的医心,她通过这样的设置批判社会不良现象,展现医护人员的大爱情怀,呼唤普渡众生的高尚的医魂,完成自身对社会与生命的思索和对爱与美的追求。

一、医术

《回春录序》中说:“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在医生对病人疾病的治疗中,如果发生差错,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在毕淑敏的小说中,作为主角的医生与护士人员都一直坚守在与病魔斗争的第一战线,刻苦钻研,精通业务,以精湛的医术完成对病人身体的医治与灵魂的拯救。《生生不已》中的袁大夫,只是无意间耳闻一位母亲闲话自己女儿的表现,就能凭借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判定女孩得了重病,在病人家属的悲痛与歇斯底里中,他冷静的将疾病病情和治疗方法以病人能听懂的语言通俗的告知病人。在孩子死亡、女人重病后,他想出治疗女人心理伤痛的方法,并帮助她完成再生一个孩子的心愿。《最后一支西地兰》中的“牛鬼蛇神”焦如海仅凭脸色就可以推断出岳北之来自全军区最高的哨卡,因为他的脸色就是高原病的招牌。凭借多年的行医经验练就的精湛医术,他从一口痰就可以察觉出郁臣患有某种严重的疾病,也最终证实他的推断是正确的。连放射科的医生也禁不住的夸赞:“现在手术,一切还来得及!谁给你诊断出来的?他有一双X光的眼睛!”①为自己开出“红处方”的戒毒医生简方宁,她审视的目光像B超一样,从戒毒病人全身扫过,就知道他们有没有复吸。她仅仅看了几眼,就戳穿了吸毒者张大膀子的谎言,因为凭借这精湛的医学技术,她看出张大膀子的腹部伤口,不像是正规医生的手法,而那腐蚀性伤疤的形状也不像是火碱烧灼而成的。

医生护士们除了器质性疾病的有效治疗外,对于心理情感方面的疾病也给与了准确的治疗与拯救。在“拯救乳房”的心理治疗小组中,来自不同生活背景、年龄、性别的人,伟大导师程远青针对不同人不同的心理症结,开出不同的心灵药方,最终拯救的不仅是乳房,还是患者们的心灵。《女心理师》中贺顿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考试,用婚姻换取了自己的心理诊所,在每日不同案例的诊断中,她帮助人们一步步走出阴影。为了一个无法判断和诊治的案例,她勇敢的揭开自己的伤口,进行彻底的清创和疗治,最终完成自救与救人的和谐统一。

二、医德

孙思邈在《论大医精诚》中说:“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虐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载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这句话指出了医生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医生在与病人接触的过程中,必须诚恳耐心,认真谨慎,拥有高尚的医德。因为在医生观察病人时,病人也在观察医生,甚至比医生观察得更为仔细。医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每个细小的表情和用语,对病人都有特殊的含义,直接影响着病人的情绪,进而影响到病人病情的变化。《拯救乳房》中,程远青在治疗中特意安排癌症患者们面对自己熟悉的陌生人――医生。仅仅面对用白大衣堆成的医生模型,病人们就充满了害怕和痛恨,因为这群癌症病人面对的医生们没有将他们要承受地病痛悉数告知,没有将病人当作人来关爱。他们将病人当作试验品,陈列病人的伤口任人触摸;他们清高冷漠,使病人对医生、医院、医疗丧失信心,变成讳疾忌医的鸵鸟。与之相反,毕淑敏设置了一系列具有高尚医德的医者们,他们能“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以诚恳的态度告诉病人病情,增强病人的信心,开除正确的药方,最终解除病人的痛苦。程远青在为癌症病人进行心理疗救时从小组活动的选址、房间桌椅的摆设到衣服妆容的设计,小组的各种活动她都十分仔细慎重;她对组员直呼其名,因为她心里没有阶级意识,不攀高,不贬低,当知道鹿路是娼妓时,她没有鄙视与远离,有的是无限的关爱与鼓励;无论程远青多么劳累,她倾听病人的哭声没有丝毫倦怠。《红处方》中的戒毒医生简方宁,更是倾注了作者满腔的热爱。她气质典雅,人格崇高,有高贵的奉献精神。病人身上发出恶臭以及恐怖的伤口让旁人倒吸凉气连连退后,简方宁却能镇定自若,毫不嫌弃的为其近前诊断。②她与戒毒病人做朋友,鼓励他们重生,为他们保守秘密,却不取分毫。面对病人表现出的种种病态丑态,她从容自信,指挥若定,连最顽劣的瘾君子也被她的为人和风度所折服。她还有着精卫填海般为医学献身的精神,为了戒毒病人,她忽略了家庭,把全部身心都献给了自己钟爱的医学事业。

三、医心

毕淑敏在《医生提笔》一文中写到:“因为淤积的苦痛太多,医生便冷漠。因为对死亡无能为力,医生便凄凉。因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医生便悲壮。因为经年累月地用处方……那雪白的笺纸上写着:‘爱人’。”③医生因为对生命有透彻的体验,胸怀着对生命的挚爱,存在着敬畏生命、拯救生命的自觉意识,这便构成了医者最核心的品质,构成了医者仁心。

毕淑敏的中篇小说《最后一支西地兰》让读者看到了医者焦如海的仁心仁术。在医者焦如海眼中,一条名叫阿随的狗和人的生命一样的宝贵神圣,他说:“阿随是一条生命,而生命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宝贵的东西。”④面对奄奄一息的阿随,焦如海意识到“医生的职责就是修补生命,延续生命。生命是平等的,神圣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都是大自然的恩赐。②”怀着对生命深深的敬畏与挚爱,焦如海毫不犹豫地献出了维系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支西地兰,阿随得救了,而医者焦如海却逝去了。《教授的戒指》中陶若怯教授是一位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医生,他用毕生精力研究出一枚神奇的戒指,实际上是一个极为精巧的人体生物电流传感器,以这枚戒指为病人把脉,医生就会在诊断的一瞬间幻化为病人,设身处地感受到病人的痛苦进而分析症状,教授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体验了无数切筋入骨的病痛,筋疲力尽,最终英年早逝。教授对这个结局心知肚明,却依旧无怨无悔,他说,“医学是一桩需要献身精神的事业,我只能如此……经历的苦痛愈多,愈坚定我济世救人之心。”⑤

毕淑敏小说中的医生护士都是善良优秀的,《最后一支西地兰》中的焦如海,《教授的戒指》中的陶教授,《红处方》中的简方宁、《生生不己》中的袁大夫,《血玲珑》中的钟先生和魏晓日、《拯救乳房》中的程远青等这一系列以悬壶济世为使命的医生形象因仁心而美丽,因善良而优秀,毕淑敏对医者形象的完美书写,虽有“高大全”的嫌疑,但她对真、善、美的坚定呼喊是值得肯定与称赞的。

毕淑敏在疾病叙事中,大量选取医护人员作为文本故事的主角,并赋予了其社会性的讽喻或象征性的美学功能。毕淑敏笔下的医者都具有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以及仁爱的医心,她通过这样的设置批判社会不良现象,展现医护人员的大爱情怀,完成自身对社会与生命的思索和对爱与美的追求。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探究毕淑敏小说作品中的医者形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探究毕淑敏小说作品中的医者形象

《南齐褚事遗书》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在疾病叙事中,毕淑敏选取医护人员作为文本故事的主角,这些医者都具有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以及仁爱的医心,她通过这样的设置批判社会不良现象,展现医护人员的大爱情怀,呼唤普渡众生的高尚的医魂,完成自身对社会与生命的思索和对爱与美的追求。

一、医术

《回春录序》中说:“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在医生对病人疾病的治疗中,如果发生差错,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在毕淑敏的小说中,作为主角的医生与护士人员都一直坚守在与病魔斗争的第一战线,刻苦钻研,精通业务,以精湛的医术完成对病人身体的医治与灵魂的拯救。《生生不已》中的袁大夫,只是无意间耳闻一位母亲闲话自己女儿的表现,就能凭借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判定女孩得了重病,在病人家属的悲痛与歇斯底里中,他冷静的将疾病病情和治疗方法以病人能听懂的语言通俗的告知病人。在孩子死亡、女人重病后,他想出治疗女人心理伤痛的方法,并帮助她完成再生一个孩子的心愿。《最后一支西地兰》中的“牛鬼蛇神”焦如海仅凭脸色就可以推断出岳北之来自全军区最高的哨卡,因为他的脸色就是高原病的招牌。凭借多年的行医经验练就的精湛医术,他从一口痰就可以察觉出郁臣患有某种严重的疾病,也最终证实他的推断是正确的。连放射科的医生也禁不住的夸赞:“现在手术,一切还来得及!谁给你诊断出来的?他有一双X光的眼睛!”①为自己开出“红处方”的戒毒医生简方宁,她审视的目光像B超一样,从戒毒病人全身扫过,就知道他们有没有复吸。她仅仅看了几眼,就戳穿了吸毒者张大膀子的谎言,因为凭借这精湛的医学技术,她看出张大膀子的腹部伤口,不像是正规医生的手法,而那腐蚀性伤疤的形状也不像是火碱烧灼而成的。

医生护士们除了器质性疾病的有效治疗外,对于心理情感方面的疾病也给与了准确的治疗与拯救。在“拯救乳房”的心理治疗小组中,来自不同生活背景、年龄、性别的人,伟大导师程远青针对不同人不同的心理症结,开出不同的心灵药方,最终拯救的不仅是乳房,还是患者们的心灵。《女心理师》中贺顿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考试,用婚姻换取了自己的心理诊所,在每日不同案例的诊断中,她帮助人们一步步走出阴影。为了一个无法判断和诊治的案例,她勇敢的揭开自己的伤口,进行彻底的清创和疗治,最终完成自救与救人的和谐统一。

二、医德

孙思邈在《论大医精诚》中说:“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虐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载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这句话指出了医生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医生在与病人接触的过程中,必须诚恳耐心,认真谨慎,拥有高尚的医德。因为在医生观察病人时,病人也在观察医生,甚至比医生观察得更为仔细。医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每个细小的表情和用语,对病人都有特殊的含义,直接影响着病人的情绪,进而影响到病人病情的变化。《拯救乳房》中,程远青在治疗中特意安排癌症患者们面对自己熟悉的陌生人――医生。仅仅面对用白大衣堆成的医生模型,病人们就充满了害怕和痛恨,因为这群癌症病人面对的医生们没有将他们要承受地病痛悉数告知,没有将病人当作人来关爱。他们将病人当作试验品,陈列病人的伤口任人触摸;他们清高冷漠,使病人对医生、医院、医疗丧失信心,变成讳疾忌医的鸵鸟。与之相反,毕淑敏设置了一系列具有高尚医德的医者们,他们能“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以诚恳的态度告诉病人病情,增强病人的信心,开除正确的药方,最终解除病人的痛苦。程远青在为癌症病人进行心理疗救时从小组活动的选址、房间桌椅的摆设到衣服妆容的设计,小组的各种活动她都十分仔细慎重;她对组员直呼其名,因为她心里没有阶级意识,不攀高,不贬低,当知道鹿路是娼妓时,她没有鄙视与远离,有的是无限的关爱与鼓励;无论程远青多么劳累,她倾听病人的哭声没有丝毫倦怠。《红处方》中的戒毒医生简方宁,更是倾注了作者满腔的热爱。她气质典雅,人格崇高,有高贵的奉献精神。病人身上发出恶臭以及恐怖的伤口让旁人倒吸凉气连连退后,简方宁却能镇定自若,毫不嫌弃的为其近前诊断。②她与戒毒病人做朋友,鼓励他们重生,为他们保守秘密,却不取分毫。面对病人表现出的种种病态丑态,她从容自信,指挥若定,连最顽劣的瘾君子也被她的为人和风度所折服。她还有着精卫填海般为医学献身的精神,为了戒毒病人,她忽略了家庭,把全部身心都献给了自己钟爱的医学事业。

三、医心

毕淑敏在《医生提笔》一文中写到:“因为淤积的苦痛太多,医生便冷漠。因为对死亡无能为力,医生便凄凉。因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医生便悲壮。因为经年累月地用处方……那雪白的笺纸上写着:‘爱人’。”③医生因为对生命有透彻的体验,胸怀着对生命的挚爱,存在着敬畏生命、拯救生命的自觉意识,这便构成了医者最核心的品质,构成了医者仁心。

毕淑敏的中篇小说《最后一支西地兰》让读者看到了医者焦如海的仁心仁术。在医者焦如海眼中,一条名叫阿随的狗和人的生命一样的宝贵神圣,他说:“阿随是一条生命,而生命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宝贵的东西。”④面对奄奄一息的阿随,焦如海意识到“医生的职责就是修补生命,延续生命。生命是平等的,神圣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都是大自然的恩赐。②”怀着对生命深深的敬畏与挚爱,焦如海毫不犹豫地献出了维系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支西地兰,阿随得救了,而医者焦如海却逝去了。《教授的戒指》中陶若怯教授是一位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誉的医生,他用毕生精力研究出一枚神奇的戒指,实际上是一个极为精巧的人体生物电流传感器,以这枚戒指为病人把脉,医生就会在诊断的一瞬间幻化为病人,设身处地感受到病人的痛苦进而分析症状,教授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体验了无数切筋入骨的病痛,筋疲力尽,最终英年早逝。教授对这个结局心知肚明,却依旧无怨无悔,他说,“医学是一桩需要献身精神的事业,我只能如此……经历的苦痛愈多,愈坚定我济世救人之心。”⑤

毕淑敏小说中的医生护士都是善良优秀的,《最后一支西地兰》中的焦如海,《教授的戒指》中的陶教授,《红处方》中的简方宁、《生生不己》中的袁大夫,《血玲珑》中的钟先生和魏晓日、《拯救乳房》中的程远青等这一系列以悬壶济世为使命的医生形象因仁心而美丽,因善良而优秀,毕淑敏对医者形象的完美书写,虽有“高大全”的嫌疑,但她对真、善、美的坚定呼喊是值得肯定与称赞的。

拓展阅读:毕淑敏《预约死亡》读后感

喜欢读女作者的文章,好像因为同性之间比较容易引起共鸣吧。最早喜欢的是冰心、三毛、张爱玲、萧红、琼瑶、尤金,港台地区的有很多,也喜欢,但老记不住她们的名字。最早的还有一个叫做遇罗锦(因为她结过六次婚,又是英雄遇罗克的妹妹)的,戴厚英的等等,最近又迷上了毕淑敏。

记得她的名字是从《素面朝天》这篇文章开始的。总之是让女人卸下假面以真脸示人。后来就觉得她是个很高深的人,她的文字总能深入到人的内心当中去。不愧为是中国的第一位心理学女博士啊。

她的起点并不高,15岁在高原当兵,之后做了卫生员,之后当了军医,之后就当了一位女作家,心理学应该是她的一个兼修的职业吧,而她现在还有一个身份是北京儿童医院的院长。各种经历造就了这样一个不简单的人。她素面朝天,然她令人肃然起敬,甚或是闻之生畏。

因为她是医生,所以她能看透人的表面,因为她是作家,所以她能打动人的内心,因为她是心理学博士,所以她就能深入到人的内心中去。任何人见了她会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吧,因为每个人的心里或多或少会有些心事甚至见不得人的阴暗面,而她轻而易举的就能识破这些,并会用她犀利的文笔给表现出来甚至给予一点讽刺。

好在,她是宽容的,她虽有大智慧,但是并不咄咄逼人,非要将人的阴暗面暴晒到所有人面前。在她的文章当中,我们总可以找到自己的那些阴暗点,但又会舒出一口长气。幸亏她不是写的我。幸亏她不认识我。

死亡一向是中国人忌讳谈论的话题。我们有句人人皆知的话叫做“好死不如赖活着”。而毕淑敏竟敢深入到这个领域当中去进行“死亡关怀”,不能不令人佩服她的胆大。人之将死究竟是怎样的凄惶怎样的无奈怎样的悲凉怎样的恐惧,我们每个人都不愿去设想当我们老去时的情形,可是哪个人能够不走这条不归路呢。或长或短的人生,早晚会有死亡的那一天。临终的人应该都是睿智而清醒的,他们能坦然的看待生死。

这是一颗求索的心灵的独语。如同王蒙所说,毕淑敏“太正常、太良善,甚至于是太听话了”,她有“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死亡是最高的哲学命题。毕淑敏完成了对这一最高哲学命题的个体思考,并着手构建起她的中性生命观。死亡是不可逃避的,也不是用来逃避的,而是用来构成生命的,是成长的最后阶段。这不是悲观的论调,而是在一种必然性中,相信有限生命中无限存在的可能。因而,面对生命这一幅白绢,毕淑敏为自己也为读者涂写了坦然、善意、理性和有尊严、有价值的生命世界。

从生命、人生到具体的生活和个人幸福,从亲情、爱情到小家大爱,从身体人生到健康心灵,还有饮食男女、自然世界、城市风情、世相人态、古语今言乃至作者创作的经验感想,无处不凝结着作者体悟和思考的精华。作者的思考不可谓不博,也不可谓不深。而这些思考的点滴里都透着作者关怀的精神:“我愿用我的书握住你的手。用力。紧紧。”

死亡是高贵的,日本救援队对一位体面死去的中国妇女给予了最高的礼节,赢得了中国人的敬佩,甚至中日之间的坚冰也开始为之融化。我们能做的是对每一位行将离世的人给予临终关怀,让他们体面的离开这个世界。也应该也是现在世界先进国家基本普及的“临终关怀事业”的目的吧。好像我们的孔圣人也有过这种论调,要让人的葬礼一切都合乎礼仪,以示对人活一生的重视。

我更喜欢人的生死循环论。死后也许会化为一抔尘土,也许会长成一棵植物,还可能会变为动物体的一部分,总之他还在这个世界里存活着。所以,坦然的看待生死,就是一种豁达的智慧。据说人即将离世时并不痛苦,而是觉得自己即将羽化成仙了,轻飘飘的飞起来。

我听过一个故事,一位年轻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夭折而难过,日日以泪洗面。上帝派人将她接到了天宫,她发现每个天使都那么美,过得那么幸福,更重要的是每个天使手中都举着一只美丽的蜡烛,而只有一个孩子的手中的空的,她问为什么啊,上帝笑着说,这是你的孩子,他本来有个最好的蜡烛,可惜总是你的泪水给浇灭。这位母亲于是从此快乐的生活,她要让她的天使在那里举着最亮的蜡烛。

拯救人的肉体,同时也拯救人的灵魂,毕淑敏做到了鲁迅先生的理想中该做的事。她不漂亮但高贵,她朴素但能施予给别人关怀,她生活的普通但能关注整个世界。她是这个时期我所敬佩的人。

更多关于毕淑敏作品推荐阅读★★★★★:

1、毕淑敏作品精选及相关介绍

2、毕淑敏作品《自信第一课》教学设计

3、毕淑敏作品选读

4、毕淑敏作品《梦幻小屋和蓝手镯》赏读

5、毕淑敏作品《赔》赏读

6、毕淑敏作品《妈妈福尔摩斯》赏读

7、毕淑敏作品《西红柿王》赏读

8、毕淑敏作品《男生,我大声对你说》简介

9、毕淑敏作品《生命线》赏读

10、毕淑敏作品《养心的妙药》简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