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文学体裁 > 小说

赵树理及其小说《小二黑结婚》

小说 2014-10-21 16:46:30
相关推荐

赵树理与《小二黑结婚》

赵树理(1906-1970),原名树礼,1906年出生于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他出生到抗战以前的30多年间,在地主重压之下,家境日益困窘。幼年时的赵树理曾帮着父亲种地、放牛、拾粪,饱尝生活辛酸,对农民生活的艰难有着深切的体会。赵树理的父亲是一名农村知识分子,会算八字,看风水,也会治病,喜欢读小唱本,讲故事,是农闲休息时受大家欢迎的人物(《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就是以他为原形塑造出来的)。他的诙谐幽默给赵树理很大影响。此外,赵树理自幼喜爱民间文艺、戏剧和民间乐器,深受民间文艺的熏陶,曾加入当地农民组织的“八音会”。特定的出身,家庭影响及对传统民间文艺形式的熟稔,使赵树理从生活习惯到精神气质都彻底农民化了,而丰富的农村生活也成了赵树理一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1917年,赵树理入本村私塾念“四书”,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1925年,他考入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受到五四新文艺的影响,接触了一些进步的革命工作者,并于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把自己喜爱的新文学书刊推荐给农民朋友,但他们却根本不感兴趣。这使他觉察到了现代文学所存在的脱离民众的根本弱点,因此,当他开始文学创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让农民们听得懂,立志做一个"文摊文学家",一步步去夺取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开始独自进行文学大众化、通俗化赵树理与《小二黑结婚》的探索。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政府实施“清党”,赵树理被捕。出狱后,赵树理辗转于各地农村,更熟悉了农民的生活,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文学信念。

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赵树理积极参加革命队伍,从事宣传与民政工作。1939年夏,他被调到《黄河日报》“路东版”编副刊。1940年夏,创办“中国人”报,任副刊编辑,直至1942年冬。这一时期的赵树理,极力宣传文艺的大众化问题。认为民众语言、民族形式、深入生活是写出通俗化作品的重要前提。据说当年赵树理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创办《新大众》通俗杂志时,有一条编辑方针就是:粗通文字的干部群众能看懂,不识字的干部群众能听懂。并且还规定每篇文章中,生字、生词不能多用,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拦路虎多了,把群众就挡住了,就起不到要起的宣传教育作用了!”本着这样的原则,他创作了《还债》等三个剧本。

1943年夏,赵树理到中共中央华北局党校学习。这时,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传到太行山区。赵树理读完之后异常兴奋,他的"文艺大众化"的主张和主流政治不谋而合,是一种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是最能体现毛泽东的《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长期以来对于文艺大众化的自觉追求,加上受到延安讲话精神的鼓舞,使赵树理的创作潜能迅速释放出来。

1943年5月,他发表了《小二黑结婚》,在解放区引起强烈反响。这成了现代文学转型的一个标志,它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整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并以其为首开创了"山药蛋" 一派。此后佳作连篇,代表作还有短篇小说《罗汉钱》;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1946年8月,周扬在延安发表《论赵树理的创作》一文,充分肯定了赵树理的艺术成就。1947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正式提出了赵树理方向。他的影响迅速从解放区扩展到了全国,部分作品还被介绍到了国外,引起了世界的注意。

赵树理的文艺主张和毛泽东的《讲话》是暗通的,有一种内在的契合,但是在毛泽东的《讲话》发表之前,他的主张始终得不到文艺界多数同行的首肯,双方在"文艺形式的新旧之争"上纠缠不清,先是互相嘲笑,后来就变成了公开的争论。自从读了《讲话》后, "讲话"精神就成了赵树理艺术生命的灵魂。赵树理与《小二黑结婚》

1949年全国解放后,他来到北京,任《工人日报》记者。这期间,他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小经理》、《福贵》、《邪不压正》、《传家宝》、《田寡妇看瓜》等作品。

但是,赵树理始终是站在"为农民"的立场上的,这就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为政治"存在着一种潜在的矛盾,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1970年,赵树理死于文革之中。

赵树理与《小二黑结婚》

赵树理(1906-1970),原名树礼,1906年出生于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他出生到抗战以前的30多年间,在地主重压之下,家境日益困窘。幼年时的赵树理曾帮着父亲种地、放牛、拾粪,饱尝生活辛酸,对农民生活的艰难有着深切的体会。赵树理的父亲是一名农村知识分子,会算八字,看风水,也会治病,喜欢读小唱本,讲故事,是农闲休息时受大家欢迎的人物(《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就是以他为原形塑造出来的)。他的诙谐幽默给赵树理很大影响。此外,赵树理自幼喜爱民间文艺、戏剧和民间乐器,深受民间文艺的熏陶,曾加入当地农民组织的“八音会”。特定的出身,家庭影响及对传统民间文艺形式的熟稔,使赵树理从生活习惯到精神气质都彻底农民化了,而丰富的农村生活也成了赵树理一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1917年,赵树理入本村私塾念“四书”,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1925年,他考入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受到五四新文艺的影响,接触了一些进步的革命工作者,并于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把自己喜爱的新文学书刊推荐给农民朋友,但他们却根本不感兴趣。这使他觉察到了现代文学所存在的脱离民众的根本弱点,因此,当他开始文学创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让农民们听得懂,立志做一个"文摊文学家",一步步去夺取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开始独自进行文学大众化、通俗化赵树理与《小二黑结婚》的探索。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政府实施“清党”,赵树理被捕。出狱后,赵树理辗转于各地农村,更熟悉了农民的生活,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文学信念。

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赵树理积极参加革命队伍,从事宣传与民政工作。1939年夏,他被调到《黄河日报》“路东版”编副刊。1940年夏,创办“中国人”报,任副刊编辑,直至1942年冬。这一时期的赵树理,极力宣传文艺的大众化问题。认为民众语言、民族形式、深入生活是写出通俗化作品的重要前提。据说当年赵树理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创办《新大众》通俗杂志时,有一条编辑方针就是:粗通文字的干部群众能看懂,不识字的干部群众能听懂。并且还规定每篇文章中,生字、生词不能多用,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拦路虎多了,把群众就挡住了,就起不到要起的宣传教育作用了!”本着这样的原则,他创作了《还债》等三个剧本。

1943年夏,赵树理到中共中央华北局党校学习。这时,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传到太行山区。赵树理读完之后异常兴奋,他的"文艺大众化"的主张和主流政治不谋而合,是一种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是最能体现毛泽东的《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长期以来对于文艺大众化的自觉追求,加上受到延安讲话精神的鼓舞,使赵树理的创作潜能迅速释放出来。

1943年5月,他发表了《小二黑结婚》,在解放区引起强烈反响。这成了现代文学转型的一个标志,它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整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并以其为首开创了"山药蛋" 一派。此后佳作连篇,代表作还有短篇小说《罗汉钱》;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1946年8月,周扬在延安发表《论赵树理的创作》一文,充分肯定了赵树理的艺术成就。1947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正式提出了赵树理方向。他的影响迅速从解放区扩展到了全国,部分作品还被介绍到了国外,引起了世界的注意。

赵树理的文艺主张和毛泽东的《讲话》是暗通的,有一种内在的契合,但是在毛泽东的《讲话》发表之前,他的主张始终得不到文艺界多数同行的首肯,双方在"文艺形式的新旧之争"上纠缠不清,先是互相嘲笑,后来就变成了公开的争论。自从读了《讲话》后, "讲话"精神就成了赵树理艺术生命的灵魂。赵树理与《小二黑结婚》

1949年全国解放后,他来到北京,任《工人日报》记者。这期间,他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小经理》、《福贵》、《邪不压正》、《传家宝》、《田寡妇看瓜》等作品。

但是,赵树理始终是站在"为农民"的立场上的,这就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为政治"存在着一种潜在的矛盾,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1970年,赵树理死于文革之中。

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小说于1943年5月出版后,立即在解放区引起了轰动,仅半年时间,就在解放区发行了三四万册,群众自发地将这个故事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正是这部作品的成功,奠定了赵树理在解放区文坛的地位。

作品描写的是抗日根据地太行山区一个名叫刘家峧的村庄,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恋爱遭到各种阻挠,并最终在民主政权的支持下取得婚姻胜利的故事。

赵树理与《小二黑结婚》小说六个人物分成了三组,形成了两组相互对立的矛盾冲突。小二黑和小芹代表的是根据地的新生民主力量,二诸葛和三仙姑是当时农村封建意识的体现者,金旺和兴旺兄弟俩是当时混进乡村政权里的坏分子。小说写的并不是小二黑的"结婚",而是对"结婚"的几种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二诸葛和三仙姑反对小二黑的婚事,

是出于封建迷信和某种压抑至深的心理原因,其中三仙姑把小芹许配给一个退职旅长当填房,也是出于对财礼的羡慕和对权力的向往,金旺弟兄则纯粹是出于私心和以权压人。小二黑、小芹和二诸葛三仙姑的冲突,是民主意识和封建意识的冲突,和金旺、兴旺的冲突,是民主力量和乡村恶势力的冲突,对这种种冲突的揭示,反映了40年代抗日根据地农村中阶级斗争的新动向,而小二黑和小芹在民主政权的支持下喜结良缘,地痞流氓金旺兴旺在斗争大会上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糊涂落后的家长备受嘲弄后也相继认输,被迫进行自我改造,二诸葛收起了自己的那一套阴阳八卦,三仙姑则把30年来装神弄鬼的香案也悄悄地撤去了,说明了作者对历史进步倾向的准确把握。赵树理与《小二黑结婚》

小说的成功是多方面的:不仅表现了新的生活和主题、确立了一种评书体的小说样式,而且塑造了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小说的主人公小二黑和小芹具有敢爱敢恨、敢于斗争、意志坚定、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和情感力量,是根据地、解放区农村出现的新人。他们的性格突出表现了新时代农民的诸多特征。二诸葛、三仙姑虽然是作为主人公的陪衬者出现的,但相比起来,性格塑造得却更加丰满。他们虽然都是封建意识的代表人物,却都并不是坏人,作者突出刻画的是他们性格中的愚昧迷信、自私荒唐等旧意识、旧思想、旧观念,对其进行善意的批评,让他们出乖露丑,揭示他们的心态和行为的不合时宜,这种包含善良的调侃、嘲弄,使作品具有了一种难得的乡村幽默风味。

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小说围绕着阎家山改选新政权与减租减息两个问题,表现了根据地创建初期复杂的阶级斗争和人民内部矛盾,真实描写了革命斗争的艰巨性与曲折性。

赵树理与《小二黑结婚》阎家山过去曾被山西军阀长期统治,村中封建势力根深蒂固。抗战以后,这里成了根据地,可是恶霸地主阎恒元,依靠阎喜富、刘广聚等爪牙走狗,仍然操纵着村里的实际政权。他拉拢蜕化变质的干部陈小元,欺骗来村里指导工作的章工作员,欺压贫苦农民,在村中一手遮天。面对他的专制统治,李有才和“小字辈”农民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但由于缺乏经验而失败。最后只是在老杨同志贯彻党的正确路线,脚踏实地深入调查并且成立了工会,组织农民进行斗争后,才推翻了阎恒元的统治,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众多人物当中,李有才性格较丰满,他诙谐幽默而又韧性十足,利用快板的形式与恶霸势力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小字辈”青年农民系列面目比较模糊,缺乏个性,但他们毕竟是农村中涌现的新型农民的代表,其典型意义不可低估。

《李有才板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配合情节发展,夹杂着大量假托李有才创作的清新活泼的快板词,强化了作品的泥土气息和民族化风格,所以小说名叫"李有才板话"。

此外,赵树理的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以庞大的结构反映了山西从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的农村岁月,描写了一个村子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战胜利近20年间所发生的变化;中篇《邪不压正》形象地提出了土改运动中"侵犯中农利益赵树理与《小二黑结婚》的问题",揭露了封建思想对执政共产党内部的腐蚀问题;短篇小说《孟祥英翻身》写了一个受婆婆、丈夫欺压、虐待的年轻媳妇孟祥英解放成长为度荒英雄的故事。其它如《福贵》、《刘二和与王继圣》、《田寡妇看瓜》等,也都是相当成功的作品。

赵树理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赵树理作为解放区文学的一面旗帜,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独特的,其成就主要体现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

首先,在思想上,以新的生活和新的主题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局面。

赵树理的小说开辟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新天地,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社会关系的变革,塑造了历史变革中的农民形象,歌颂了新的人物和新的风尚。

赵树理的小说主要塑造了以下几种农民的典型形象:一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还没有觉醒、背负沉重的历史传统的老一代农民,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李有才板话》的老秦,《传家宝》里的金桂婆婆等;二是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而发生蜕变的年轻一代农民和某些知识分子及干部,如《李有才板话》中的小元、《邪不压正》中的小昌;三是代表社会进步力量的人物形象,如小二黑、小芹、李有才、孟祥英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变革中的农民系列。

其次,在艺术上,还创造了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新评书体", 为中国现代小说的通俗化、大众化提供了艺术经验。

赵树理的小说在结构上,情节连贯,故事性强,结构严谨,首尾照应;在人物描写方面,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方法,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及语言来表现他们的性格,少有静止的景物和心理描写;在语言方面,朴实生动、幽默风趣,表现力强,真正做到了语言的大众化;另外,赵树理的小说都是以晋东南农村为背景,具有浓厚的山西味道和晋阳气息,后来在其影响下形成的"山药蛋派"作家群,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最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流派之一。

他的作品标志着知识分子叙述者全面让位于政治话语主体,标志着"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真正开始了整体结构的转型。但是从农民文化角度去表现农民,也使赵树理在一定程度上迁就了农民的文化心理的欣赏水平,带来了其小说创作的局限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