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文学体裁 > 散文

作家散文欣赏

散文 2019-07-19 01:58:25
相关推荐

近代的散文名家创作不少的优秀作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作家散文欣赏篇一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本文来自织梦

1925年10月在北京。

近代的散文名家创作不少的优秀作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作家散文欣赏篇一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本文来自织梦

1925年10月在北京。

作家散文欣赏篇二

西红柿王

毕淑敏

前陆军少将、集团军军长沈三山,愁肠百结地蹲在地上。

那个最大的西红柿红了,早上还是趣青一团,象新枪烤蓝似的绿得发黑。中午便象被人猛击一掌,变得惨白。下午就露出了缕缕网络般的红晕,天还未黑,便火烧云似地红成一片了。

沈三山曾希望它一直长下去,直至成为这个世界上从没有人见过的西红柿王。

然而现在,它开始红了。红了的西红柿不会再长大。

腰痛得厉害。那里嵌着一块同瘦肉颜色差不多的日本原装的弹片,沈三山的肉皮很随和,当年宽宏大量地接纳了这块金属弃物,用血脉筋络象包饺子一样,把它裹得严丝合缝。以至于解放后医生认为,把它取出来的危险比搁在里头还大。医生说完这话时,紧张地盯着年富力强的少壮军官,生怕他非要动刀,出了事不好交待。

其实医生想错了。沈三山是乡下人,最懂得尊重医生。于是弹片与他和平共处,友好睦邻。但近年来情况好象有所恶化,特别是从他废寝忘食开始摆弄这块西红柿地以来,那铁家伙似乎颇不满意,迅速长大,并生出许多梳齿一样的尖刺来。每逢劳作稍多,它就毫不客气地噬咬他的腰背肌,直让他觉得那里已是千疮百孔。

沈三山狠狠地捶击后腰。短暂地麻木。然后,真的不疼了——但也不能动,钢板一样稳固而坚强。

他很想看看那块弹片是什么模样,有时好奇得要命。但这愿望恐怕是实现不了了。他遗憾地想到:只有当他化成灰的那一天,这家伙才会炙手可热地躺在骨灰盒里。

人总是要死的。他不悲哀。西红柿也总是要红的。

沈三山为自己的婆婆妈妈感到有点可笑。他伸手将西红柿王摘下来。他做过试验,摘下来的西红柿比依旧留在枝头的,红透的速率要稍慢些。

尽管他的双手已经做了承受重物的准备,那西红柿的分量还是使他吃了一惊。象一只被枪击中的肥鸭,笔直地坠落下来,险些砸在地上。

摘下来的柿子没有了羽状绿叶的掩映,更显得硕大无比,在夕阳的映照下,油润水滑,象是一个从土地中蹦出来的精灵。

这块土地很肥沃。祖居在这里的农民把它以高得吓人随后又后悔不迭的价格卖给军队之后,都进城当工人了。每逢深翻土地时,沈三山都会挖出黑海绵样的豆蔓和瘪臭虫样的豆籽,这里想必原是无边的豆田。

现在这里象是一所条件很优越的幼儿园。一幢幢青砖小楼,水刷石墙壁,淡蓝色木窗,半圆形晒台。楼与楼之间有弯弯曲曲的甬石小路相连,绿篱围绕着茵茵草坪、山石小树。

没有属于孩子们的滑梯、转椅和无邪的笑声。这里居住着曾经统帅过数十万军队的将军们。

休干所的奠基者们考虑得甚为周全,专门给各家辟出一块镂空花砖圈起的空地,配备有完善的喷溉设施和专备盛放农具的空房以及地下室。这块面积颇为可观的自留地,成了离休军人们最后一次行使权力和想象力的地方。

多数人种了树。十年树木,他们希望后代能记住自己。少数人种了花,并架起大理石面的桌椅,以享受多年来未曾尝过的闲情逸致。极少数荒芜着,一如他们的主人在病塌上缠绵。

沈三山全都种上了西红柿。事出偶然。春天他散步时路过一块西红柿秧田,起秧的小伙子,不知是看他脸色黝黑天生象个莱农,还是自己库存太多急于推销,拼命怂恿他多买。他至今没槁清这个被吹得天花乱坠的优良品种,是叫“佳粉”还是叫“夏肥”,这两个称呼都不大象农作物的名字,但那个小伙子就是这样连连说着,塞给他了一大包。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本着“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原则,他把它们全种下了。当时也并没遵循什么章法,随手种下。种完一看,横平竖直,竟象会操的队列一样整齐。

沈三山开始喜欢起这块菜地了。锄草、浇水、整枝、搭架,操劳不止。西红柿们在将军的侍弄下,步伐整齐地向上生长。它们的叶子绿得发黑而且在同一个早晨灿然开花。西红柿是一种很诚实的植物,有一朵花就坐一个果。那些青杏般的小柿子,象被施了魔法一样地迅速长大,到了某个神秘莫测的极限,就突然停顿下来,然后先是遮遮掩掩,羞羞涩涩,最后就肆无忌惮无可遏制地红起来了。

一大片西红柿统一红起来,也蔚为壮观。到处都象有一簇簇火苗在燃烧,映得叶子也若明若暗地泛出红色,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然而哪个也没这个西红柿王红得灿烂辉煌。它宛如红玛瑙雕成,晶莹剔透,光彩照人。

沈三山不记得给过它什么特殊的优待。它长在最密不通风光照最不充足的地方。也许是它底下埋过一个死人?沈三山打过那么多仗,他相信每寸土地上都可能死过人。这座城市是和平解放,这他知道。但以前呢?中国历史上打过多少年仗?这个西红柿王,也许是什么壮士的魂灵所化?这和沈三山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并没什么不符合。物质不灭嘛,人死了,总要变成另外一种东西。

当然,也可能什么都不因为,它就是要长得最大。一如战场,你为什么活着,他为什么就死了?没人知道理由。

西红柿王半仰着婴孩头一样滚圆的脸,注视着鬓发如霜的将军。

别的不想吧。先找个地方把它安顿起来。

沈三山拧亮地下室的灯。洁净的水泥地板象一块青钢石面,几百个西红柿庄严肃穆地排列着,宛若一幅巨大的画布。沈三山把这个最大的西红柿放在前排中央处,象给这支队伍委派了一个红司令。

西红柿的成熟期极为集中,这是身经百战的将军始料不及的。他很小的时候给地主种过菜,那时中国尚没有这种俗名“洋柿子”的菜肴。后来骑马打仗,倒是吃过,却再不曾注意它是土里结的还是树上长的。

最初的胜利果实他是放在冰箱里。然后是家里的窗台、地板……西红柿前赴后继地红着,家里很快柿满为患。不得已便开辟地下室为第二战场。幽暗中的西红柿的确放慢了变红的速度。但这个慢,也很有限度。西红柿不知是从大地还是从太阳那里得到一架生物钟,在暗无天日中依旧不屈不挠地红

真真丰收成灾了。

地上流淌着一条棕红色的小溪,象蜿蜒的血迹。他循序找去,见一个西红柿崩裂了皮,汁液泪水样地正往外渗。

真见鬼!果皮不再长大,果肉还在膨胀,于是便层出不穷地出现溃烂。沈三山心痛地把它甩了出去,象对待一个无可奈何的伤兵。腐烂的汁液是有毒的,象鼠疫一样,会传播给整个柿群。

一个……又一个……沈三山挑拣着破溃了的西红柿,长满茧子的手有些颤抖,心也痛苦地紧缩起来。这都是他用汗水一滴滴换来的呀!

他把西红柿王捧回家里去了。冰箱里怎么也能挤出块空间。

晚饭四菜一汤。西红柿炒(又鸟)蛋、糖拌西红柿、奶油蕃茄、蕃茄沙拉。汤自然是西红柿(又鸟)蛋甩袖汤。

“罗阿姨,您这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地里下来什么就天天吃什么。我身上出的汗都是西红柿味的了。明天改善改善伙食怎么样?”儿子沈小山捏着两根筷子,半天不肯张开。

“山山,莫同我讲。问你爸爸!”从小把儿子抱大的罗阿姨,随着女主人的去世,已再不用请示谁,径直安顿这一老一小两个男子汉的生活了。关于吃什么菜的问题,她深知沈三山是赞同这安排的。

沈三山被一口酸汤呛得说不出话来,半天才痛下决心般地说:“是不是送些给邻居?”

不是他吝啬。戎马一生的军人们,没有馈赠与人或是接受馈赠的习惯。那更象是一种施舍,会伤了沈三山那颗高贵的心。但享至如今,只得如此,总不能看着西红柿烂在地里。

“这我早想到了!送过了,前楼的,后楼的……”老女人忙着显示她的先见之明。

“那好哇!”沈三山喜形于色,把大西红柿托了起来:“把这个也送给他们瞧瞧,地下室里还有好多哪!”

西红柿王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象一枚巨大的勋章。

罗阿姨的脸色却转阴了:“人家不要了!第二次去送,前楼的说有糖尿病,西红柿太甜,吃多了怕添‘十’号,后楼的说牙不好,酸倒了牙都吃不成别的了,谢谢好意……”

同是一个“佳粉”(也许叫“夏肥”),这家嫌甜,那家嫌酸,白吃枣还要嫌核大,怎么这么难侍候!老子不送了,都自己吃,吃!

饭桌上的气氛很沉闷。还是沈小山体谅老子,大口吞吃,最后连盘子底的汤都喝光了。然后说:“也不要东送西送的了,人家还以为您故意显示劳动成果。我倒有个好主意……”

“你那个主意我早试过了。”罗阿姨吃不下多少菜,心里很有点不过意,于是便抢着搭话。

“什么?”这下轮到沈小山吃惊了。一个半文盲老太太,竟能同他这个经济系毕业生“英雄所见略同”?

“不就是做西红柿酱吗?做了做了。你们看看!”老大太很利索地把冰箱门打开。

一排排输液用的澄清玻璃瓶,灌满了红色的浆液,象血浆一样带着凛冽的寒气,矗立在那里。

沈三山把西红柿王放在一边。看来得给它另找归宿了。

“哎呀我的罗阿姨,您就饶了我吧!一个夏天没吃够,冬天还得接茬吃呀?”沈小山明白跟这个老女人真是说不清了,便把脸转向沈三山,还是同这场灾难的肇事者,西红柿产权的所有人,直接对话吧。 织梦内容管理系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