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文学体裁 > 诗经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诗经 2010-03-11 08:49:49
相关推荐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诗中所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不曾干,诗人来寻所谓“伊人”。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像藏身在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每章一、二两句写景,以下六句写伊人所在。

1、蒹(兼jiān):荻。葭(加jiā):芦。苍苍:鲜明貌。《传疏》:“蒹葭,即萑(环huán)苇之未秀者。” 《毛传》:“苍苍,盛也。”

2、所谓:所念。伊人:犹“是人”或“彼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集传》:“伊人,犹言彼人也。”

3、方:边。在水一方:就是说在水的另一边。

4、溯(素sù):逆水而行。这里是说傍水走向上游。看下文“道阻且跻”可知是陆行而非水行。洄:回曲盘纡的水道。从:就。

5、阻:难。

6、游:通“流”,流是直流的水道。

7、宛:可见貌,犹言“仿佛是”。从以上四句见出彼人所在的地点似是一条曲水和一条直流相交之处。诗人如沿直流上行,就看见彼人在曲水的彼方,好像被水包围着;如走向曲水的上游,虽然可绕到彼人所在的地方,但道路艰难而且遥远。

8、萋萋:犹“苍苍”。

9、晞(西xī):干。

10、湄(梅méi):水草交接之处。

11、跻(基jī):升,升高。

12、坻(迟chí):水中高地。

13、采采:犹“萋萋”。

14、涘(似sì):水边。

15、右:古读为“已”,迂曲。

16、沚(址zhǐ):小渚(主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诗中所写的是: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不曾干,诗人来寻所谓“伊人”。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像藏身在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每章一、二两句写景,以下六句写伊人所在。

1、蒹(兼jiān):荻。葭(加jiā):芦。苍苍:鲜明貌。《传疏》:“蒹葭,即萑(环huán)苇之未秀者。” 《毛传》:“苍苍,盛也。”

2、所谓:所念。伊人:犹“是人”或“彼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集传》:“伊人,犹言彼人也。”

3、方:边。在水一方:就是说在水的另一边。

4、溯(素sù):逆水而行。这里是说傍水走向上游。看下文“道阻且跻”可知是陆行而非水行。洄:回曲盘纡的水道。从:就。

5、阻:难。

6、游:通“流”,流是直流的水道。

7、宛:可见貌,犹言“仿佛是”。从以上四句见出彼人所在的地点似是一条曲水和一条直流相交之处。诗人如沿直流上行,就看见彼人在曲水的彼方,好像被水包围着;如走向曲水的上游,虽然可绕到彼人所在的地方,但道路艰难而且遥远。

8、萋萋:犹“苍苍”。

9、晞(西xī):干。

10、湄(梅méi):水草交接之处。

11、跻(基jī):升,升高。

12、坻(迟chí):水中高地。

13、采采:犹“萋萋”。

14、涘(似sì):水边。

15、右:古读为“已”,迂曲。

16、沚(址zhǐ):小渚(主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诗经故事:

褒姒是很美的。

秦逸重十三岁那年跟随父亲去勤王,曾在烽火台下见过褒姒,虽说是离的很远,虽说是周围的兵士大人一遍怨骂声起,虽说是大家骂的都是幽王身边那个一身素白的女子,可秦逸重远远的看见了她时,看见了站在烽火台上,长发缭绕、衣袂飘飘、双眉紧蹙的褒姒时,心头似被什么敲击了一下,他正待张开随大伙一块漫骂的嘴,就怎么也骂不出了,是的,尽管很高很远,秦逸重却真的看清了那紧蹙的双眉。

其实秦逸重很早就定了亲了,他的媳妇是原上方里长家的小兰,只是才十一岁,得过几年才为他们成亲;可自从勤王归来后,秦逸重就时常的去原上看小兰兰了;小兰是知道他来原上的,小兰的很多小伙伴也知道他,所以一看见他来,就忙迭迭的去叫小兰,一边叫还一边笑着喊叫道:“小兰,小兰,你的汉子又上了原……”小兰那好意思这样啊,红着脸早躲了出去,因此秦逸重每一次去,最好的情景就是看见一个女孩子在老远的地方一闪过,就再也没了踪影,他只是到了小兰家中,送上带去礼物,行了礼,吃过小兰家招待他的酒饭,行礼告辞后,又下了原回家。始终没有见上小兰的一个正面的,清晰的侧面和背影也没看清过。

去的多了,那影子也飘现的多了,身材高挑了,步伐轻盈了,身上的衣袂也随风舞动了起来;常常是静静的立在那里看他,等到快要看清时,那人影一闪,就出了视野,不知道藏那里去了。

如果是这样发展下去,那这个故事就完了。

正当两家都张罗着办喜事时,秦襄公的王令到了,襄公说:犬戎龚击了周王室,杀死了周幽王,抢走了褒姒,天下诸候震动,多在观望,而秦是要为周王室尽力的;秦襄公尽力兴周,秦逸重的喜事就办不成了,他随了襄公去了镐京,又护送周平王去了洛邑,接着就近十年的征战,等把犬戎赶得西去,再回到故土时,家乡的一切都变了,残垣断壁,野草蔓蔓,他的父老乡亲不知了去向,原上的小兰一家也没了踪影。

打听了很久后,他才得知,他离开家后,犬戎的人马就杀了过来,原上原下的人四处逃难,有的随军去了镐京、洛邑,更多的是进了南边的大山,听人说,他的父老和原上岳父家一道也进了南山。

现在的秦逸重是要去寻找他的父母乡亲了,去寻找他从未看清过的那个妻子小兰了。

翻过了一座座的青山,趟过了一道道的山涧,很多的夜晚是在树洞里与小兽为伴,很多时间里,三四天也见不着个人面,他一直朝南走着,直到走到褒国,才遇上两个以前在原上认识的乡亲。双方问清认定了是老乡后,就紧紧的抱在了一团,过了很久,秦逸重对两人说:“眼下犬戎已被赶得很远了,秦襄公又恢复了秦国,周地,乡亲们可以回家了。”两位高兴的把他引到了秦民们聚居的地方。

在那里秦逸重知道了父母亲人和小兰家的消息;犬戎来时,两家人合做了一起朝南山逃去,翻大山时,小兰的父母就双得了病,病亡在了深山中的老树林里,小兰随了秦逸重的父母,到了褒国后,又遇上了野人袭击,秦逸重的父亲为护家人和乡亲,和野人搏击而死,他的母亲伤心过度哀号三天三夜、水米不进,也随了去,那兰儿哀求着同路的乡亲,藏了两位老人,就一直朝南走了,谁也不知道她去了那里。

秦逸重听了后,眼前一黑就晕了过去,醒时见众人都在收拾着回家乡了,有人知道他立下了战功,襄公封赏的也很厚重,官职也不小,就央着他领着大伙儿一块回去,并愿意都做他的属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