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文学体裁 > 诗经

《诗经》中的周代婚姻习俗

诗经 2015-06-14 04:18:58
相关推荐

画面描述了《诗经·甫田之什·鸳鸯》中的“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乘马在厩,摧之秣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乘马在厩,秣之摧之。君子万年,福禄绥之。

《诗经》中的周代婚俗

画面描述了《诗经·葛屦》中的场景。“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诗经》反映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中,有大量诗篇反映了周代的婚姻观念、婚姻形态和婚恋习俗,因此,通过对《诗经》的研读,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周代的婚俗原貌。

周代的婚姻形态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和两情相悦、自由恋爱的并存

《诗经》时代的婚姻,都要有媒人的,《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以伐柯用斧来比喻婚姻用媒。《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可以看出男女不能自主决定自己的婚姻,缔结婚约是要媒人从中牵线的。

《齐风·南山》:“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鞫止?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郑风·将仲子》:“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说明了父母之命的重要。《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也从侧面说明了父母对子女婚姻生活的干涉,父母之命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

经历了上古的群婚制、偶婚制,到了周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了婚姻成败的关键。 《礼记·曲礼》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礼的作用虽然是针对全社会的,但它的适用范围主要是统治集团内部。换句话来说,礼是贵族成员严格遵守的道德伦理规范,而对民间的庶民百姓的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周礼·地官·媒氏》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每到春天,官方就组织未婚青年男女相会的活动,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媒人,也可以自由结合,私奔都是允许的,不参加此项活动的未婚男女青年还要受到惩罚。周朝对民间的婚配给予了如此宽松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从繁衍人口、增加生产力和国力的角度来制定庶民的婚配政策的,但客观上也为民间的自由恋爱创造了条件。在《诗经》的很多诗篇中,随处可以听到那些歌唱至真至纯情感的天籁之音,随处可以见到帅哥美女自由约会和恋爱的情景。《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描绘了青年男女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自由定情的情景。《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一位打猎的男子遇到一位如花似玉、情窦初开的女子,以小鹿为赠。

画面描述了《诗经·甫田之什·鸳鸯》中的“鸳鸯于飞,毕之罗之。君子万年,福禄宜之。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乘马在厩,摧之秣之。君子万年,福禄艾之。乘马在厩,秣之摧之。君子万年,福禄绥之。

《诗经》中的周代婚俗

画面描述了《诗经·葛屦》中的场景。“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好人提提,宛然左辟。佩其象揥,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诗经》反映的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中,有大量诗篇反映了周代的婚姻观念、婚姻形态和婚恋习俗,因此,通过对《诗经》的研读,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周代的婚俗原貌。

周代的婚姻形态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和两情相悦、自由恋爱的并存

《诗经》时代的婚姻,都要有媒人的,《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以伐柯用斧来比喻婚姻用媒。《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可以看出男女不能自主决定自己的婚姻,缔结婚约是要媒人从中牵线的。

《齐风·南山》:“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鞫止?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郑风·将仲子》:“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说明了父母之命的重要。《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也从侧面说明了父母对子女婚姻生活的干涉,父母之命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

经历了上古的群婚制、偶婚制,到了周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了婚姻成败的关键。 《礼记·曲礼》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礼的作用虽然是针对全社会的,但它的适用范围主要是统治集团内部。换句话来说,礼是贵族成员严格遵守的道德伦理规范,而对民间的庶民百姓的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周礼·地官·媒氏》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每到春天,官方就组织未婚青年男女相会的活动,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媒人,也可以自由结合,私奔都是允许的,不参加此项活动的未婚男女青年还要受到惩罚。周朝对民间的婚配给予了如此宽松的政策,其主要目的是从繁衍人口、增加生产力和国力的角度来制定庶民的婚配政策的,但客观上也为民间的自由恋爱创造了条件。在《诗经》的很多诗篇中,随处可以听到那些歌唱至真至纯情感的天籁之音,随处可以见到帅哥美女自由约会和恋爱的情景。《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描绘了青年男女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自由定情的情景。《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一位打猎的男子遇到一位如花似玉、情窦初开的女子,以小鹿为赠。

一夫一妻制和媵妾制相伴

据考证,现代实行的一夫一妻制最早是从父系氏族社会开始的。女子出嫁,离开自己的氏族从夫居住,所生子女由父系来计算世系。在《周南·桃夭》中就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的句子,描绘的就是女子出嫁到男方家里。《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在众多的美女中,坚持自己所爱的人,表明男子对爱情的忠贞不二;《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诗句所展现的和现代的爱情专一观念不无二致;《卫风·氓》中,“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阁极,二三其德”,“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从中可以看出对爱情的专一已是一种通行的道德观念,这种观念只有在父系社会一夫一妻制确立时才可能产生。由此说明,《诗经》时代一夫一妻制已经确立下来。

进入现代文明之前,一夫一妻制实质是只对妇女而言而不是对男子。在周代的社会生活中,由于经济能力的差别,庶民或平民多实行一夫一妻制,而在周代的贵族男子中媵妾制更为流行。也就是说,周代的诸侯娶妻,多由妻子的妹妹或者侄女随嫁,这些女子称为“媵”。周代以后,媵制消亡,但妾制依然盛行。

婚姻礼俗

婚龄与婚时

周代指定周礼,因此在成婚的年龄、成婚的季节方面的礼仪也随之产生了。男子在20岁,女子15岁举行成年礼。举行过成年礼,就意味着长大成人,有了谈婚论嫁的资格。

关于成婚的年龄,也和统治者的人口政策有一定的关系。春秋时代战乱频仍,政府就鼓励大量生产人口,因此男女结婚的年龄可能会大大提前。《诗经》时代的成婚年龄,我们可以认定是男子在20岁至30 岁之间,女子的成婚年龄在15岁至23岁之间。

关于结婚的时令,《荀子·大略》说道:“霜降逆女,冰伴杀内”。可以看出,嫁娶时间多半是在秋末至春初的季节。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出嫁时桃花盛开,说明其时应该是仲春。班固《白虎通义·嫁娶》中,“嫁娶必以春者,春,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王风·丘中有麻》每节的首句,都是“丘中有麻”、“丘中有麦”、“丘中有李”,“麻”、“麦”、“李”三物都是秋初的农作物,可知婚期应该在秋季。

在这一时段成婚不是无缘由的:周代的婚姻六礼,都是以雁为礼物,所以也限制了婚礼的季节。吕思勉先生分析说,周代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秋末至春初季节刚好是农闲时分,在这时成婚既不耽误劳作,也有足够的农作物收获以筹备婚礼。古人冬则居邑,春则居野。在春、秋季节举行婚礼,取其阴阳交合之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