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文学体裁 > 故事

中华成语故事图片

故事 2016-08-24 13:18:19
相关推荐

成语故事大全是优美的语言素材,让我们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分享了成语故事图片,一起来看看吧!

绕梁三日

战国时期,韩国有一个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旅店的老板对韩娥很不礼貌,还辱骂她,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像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拚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韩娥的歌声,婉转动听,几天后,似乎还在耳边回响,在屋梁间飘荡。因此,后世就有了“绕梁三日”“余音绕梁”的成语典故。

——《列子·汤问》

狡兔三窟兔

春秋时期,在齐国有位名叫孟尝君的人,他非常喜欢与文学家还有侠客风范的人交朋友,为了能与他们常讨论国家大事,总喜欢邀请这些人到家中长住。在这些人当中,有位叫冯谖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住上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这地方讨债,但是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还把债倦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而心里充满感激。直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

一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

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

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此即成语“狡兔三窟”的来历。阅读时,可与“高枕无忧”的成语故事进行对照。由于焦点不同,所以即使是同一情节,在文字表述上也不尽相同。

——《战国策·齐策四》

成语故事大全是优美的语言素材,让我们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分享了成语故事图片,一起来看看吧!

绕梁三日

战国时期,韩国有一个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旅店的老板对韩娥很不礼貌,还辱骂她,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像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拚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韩娥的歌声,婉转动听,几天后,似乎还在耳边回响,在屋梁间飘荡。因此,后世就有了“绕梁三日”“余音绕梁”的成语典故。

——《列子·汤问》

狡兔三窟兔

春秋时期,在齐国有位名叫孟尝君的人,他非常喜欢与文学家还有侠客风范的人交朋友,为了能与他们常讨论国家大事,总喜欢邀请这些人到家中长住。在这些人当中,有位叫冯谖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住上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这地方讨债,但是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还把债倦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而心里充满感激。直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

一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

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

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此即成语“狡兔三窟”的来历。阅读时,可与“高枕无忧”的成语故事进行对照。由于焦点不同,所以即使是同一情节,在文字表述上也不尽相同。

——《战国策·齐策四》

急功近利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着名的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为博士官,以通晓《公羊春秋》闻名于世。他专心治学,三年不到花园游玩,很负盛名,当时的士人都以师礼尊奉他。

在汉武帝时期,因朝廷长期对外用兵和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赋役日益苛重,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孕育着严重危机。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董仲舒也被派遣到诸侯王那里担任了国相之职。但是没过多久,董仲舒却因才遭妒,备受其他官员的排挤,后因提出“灾乱说”而被人诬陷有颠覆国家的意图,差点被处死。汉武帝念及旧情,亲自出面赦免了他。后来,汉武帝听从丞相公孙弘的一间,将其派往胶西。让他做了胶西王国相。

公孙弘与董仲舒同为儒学经师。公孙弘擅长逢迎附和,深得汉武帝的器重,被任命为丞相。董仲舒却时常不识时务,正言直谏,汉武帝对他很头疼,所以敬而远之。公孙弘一直以来都嫉妒董仲舒的才华,这次,他找到了机会,希望可以一举铲除董仲舒。举荐,也是有计划的谋杀。

胶西王是汉武帝的兄长,依仗自己是汉室宗亲,有恃无恐,骄横暴戾。之前,朝廷派去的国相统统被他以各种罪名斩杀,无一幸免。幸运的是,因为董仲舒的声名与才学,胶西王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十分敬重他。有一次,胶西王对董仲舒说:“勾践的贤明,加上范蠡(lí)、文种的才能,我认为这是越国的‘三仁’,你怎么看待这三仁呢?当初齐桓公有问题请教管仲,我的疑虑就由先生解决了。”

董仲舒回答说:“我才疏学浅,没能力决断大王的疑虑。虽然如此,大王向我提问,我不能不尽我所知回答。我听说,过去鲁国国君问柳下惠:‘我想攻打齐国,你看怎么样?’柳下惠回答说:‘不行。’他退下来满脸忧愁地说:‘我听说,阴谋侵略邻国的,不会向仁爱者讨教,这次国君为什么问我呢?’可见,柳下惠连被问都觉得羞耻,更别说参与讨伐齐国了!由此看来,越国本来就没有一个‘仁’,哪来的‘三仁’?所谓仁人,是‘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端正自己奉行的道义而不谋求眼前的小利,修养自己信奉的理念而不急于取得成果)的仁。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而使社会风气大变,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尧、舜、禹就是榜样!”

——《春秋繁露·对胶西王》

举棋不定

春秋时期,卫国的国君卫献公残暴无道,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后来,卫国的大夫孙文子和宁惠子发动政变,将卫献公赶下台,另立卫殇公。

宁惠子临死前觉得自己错了,将儿子宁悼子叫到跟前说“我曾将献公赶出了卫国,我死以后,你要把他接回来。”说完,就去世了。

一直流亡在外的卫献公听说宁惠子已死,便开始了复国的活动。他派人同宁悼子联系,并许诺自己回国后让宁悼子掌权,自己不管朝政,只管宗庙、祭祀的事。

宁悼子有些心动,和诸位大臣们商议。

大家都反对。因为将卫献公接回来很简单,问题是卫献公虽然流亡多年,但残忍暴虐的脾气依旧没什么变化。大家也不相信他的为人,于是纷纷提反对意见。

其中一位大夫说:“12年前,你们宁家驱逐了卫献公,没有什么错。可现在又要接卫献公回来,我想这很危险。这如同下棋,棋手如果举棋不定就会遭到失败。对国君的废与立更是这样,犹豫不决会招来灭族之祸。”

宁悼子没有听从劝说,迎回了卫献公。

后来,果不其然,卫献公杀了宁悼子全家。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