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文学体裁 > 故事

长征小故事:小毛驴帮助红军走出长征路

故事 2014-12-07 07:26:03
相关推荐

引导语:红军长征至今有80个春夏秋冬了,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事迹,长征的精神要永远的继承与弘扬。下面小编分享一篇长征故事给大家。

长征小故事:小毛驴帮助红军走出长征路

周天浩是红军长征的一员。1936年春,红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走出草地,进入西康境内。

在与敌人的一次激烈战斗后,周天浩突然得了伤寒,发起高烧。因为部队马上要投入新的战斗,周天浩被送到15公里外的临时后方治疗。由于缺少药品和足够的休息,他的病情很快就加重了。那几天周天浩一直高烧不退,大部分时间昏昏沉沉的,不省人事。

等周天浩清醒时,发现自己躺在一个大娘家的炕上。周天浩一脸茫然,以为自己在做梦呢,忙问大娘怎么回事。原来,当天夜里后方部队紧急转移,把他就地安置在大娘家里,他已经在这里昏睡5天了。大娘对周天浩说:昨晚给你喂了辣椒汤,后半夜出了一身大汗,看来是挺过来了。周天浩心里明白,大娘照顾自己担着很大的风险,敌军随时会来,如果被发现,她会受到连累。看着大娘熬红的眼睛,周天浩心里非常过意不去,心想这条命是大娘给他拣回来的。

周天浩当时身体还非常虚弱,但心里牵挂着队伍,就决定到外面看看情况。大娘不肯让他出去,说怕他暴露,而且他的病刚刚好,怕再着凉。周天浩再三恳求,大娘才同意陪他一起出去探探风。临近中午时,有老乡跑过来,说有队伍过来了。由于不知是什么队伍,他们都很紧张,大娘劝周天浩躲一躲,他们就藏在老乡家向外张望。远远有3个人过来,看样子不像敌人,待走近一看,正是周天浩他们连的战士,其中一个还是他们班的。战友相见,说不出的激动。原来他们连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正在执行牵制敌人的任务,马上就要过来。不到一个钟头,连队果然上来了,连长和指导员也到了。虽然当时情况比较危急,但看到部队回来,周天浩和大娘都松了一口气。

因为这次要长途转移,战友们坚决要带周天浩一起走。周天浩也早想归队了,可身体太弱了,一动就浑身冒虚汗,根本跟不上队伍。他怕拖累大家,就表示先留下,待好了以后再追队伍。连长和指导员坚决不同意落下他,他们商量后,决定派人去找毛驴驮着周天浩走。

当地老乡养毛驴的很多,他们想雇用,老乡听说是红军,坚决不要报酬,路上还给他们引路。第二天,又换了一个老乡牵着毛驴来驮周天浩。这样,每走到一个地方,就有老乡用毛驴驮着他送一程。那些天,部队边行军、边作战,地面上有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围堵,天上有敌机扫射轰炸,但战友们从没有嫌周天浩是累赘,是包袱,老乡们也没有丢下他不管。周天浩连续骑了五天的毛驴,才能下地与战友们一起行军。

大病初愈的周天浩拍了拍要分别的毛驴,说:“多亏你啦,小毛驴,要不是你,我恐怕走不出长征啊。”

王玉清讲长征故事

85岁的老红军王玉清几乎每天都要散步5公里,有时还约上几个老友去打门球。

1935年11月初,贺龙率领的红2、6军团解放贵州黔西县城,举家逃难至此的流浪儿王玉清跑去看热闹。

“人们传说,‘红胡子’杀人不眨眼,专吃小孩子。”14岁的王玉清有点害怕,远远看着在街上行走的红军战士,“当时,地主都把贺龙的部队称为‘红胡子’。”

“看了一会儿,我发现,红军对穷苦百姓很和气,很好,对地主很凶。”长期忍饥挨饿、受人欺负的王玉清随即参加了红军,成为红2军团军团部无线电台的一名战士。

参军第4天,部队离开黔西。从此,转战南北、九死一生的王玉清与家人失去联系。直到解放后的1950年,他才通过在《贵州日报》上登寻人启事找到家人。

几天后,王玉清随部队转移到湖南桑植县的刘家坪,从那里踏上漫漫长征路。

“我很快就学会了电台那一套。”聪明的王玉清利用行军间隙,虚心向老战士请教。“贺老总好喜欢我,常常用手指弹我的脑袋,还常把重要电报交给我发。”

“长征太苦了,又要赶路,又要和敌人作战。”王玉清说,每到行军最艰难的时候,贺老总都会出现在他们直属队的队列中,给大家鼓劲,“很远就能听到他那爽朗的笑声,他常用亲切的口气问我们‘累不累?苦不苦?’”

1936年3月,在贵州盘县,一直守在电台旁边的王玉清突然接到朱德、张国焘的电令,要求红2、6军团北渡金沙江,西进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接到电令,我好高兴,立刻把它交给贺老总。”虽已过去几十年,王玉清仍记得电令的主要内容——“最好你军在第三渡河点或最后路线北进与我们会合一同北进。”

“蒋x石很快察觉到我们要过金沙江,调重兵和飞机围堵我们。”王玉清回忆,尽管红军抢占了石鼓渡口,但江上没有桥,船又少又小。“贺老总很着急,平常行军中他总喜欢开玩笑,这时候他的神情非常严肃,两道浓眉拧成了疙瘩。”

“我们用木排代替木船过了江。”王玉清说,贺老总又变得谈笑风生了,“他右手拿着烟斗,左手指着对岸幽默地对我们说:‘老子胜利了,龙云这小子失败了,看他怎样向主子蒋x石交差!’”

“粮食好难搞。”要爬雪山了,王玉清和战友们去筹措粮食,“藏民不了解红军的政策,受当地反动势力的煽动,跑光了。”

“雪山上,死了好多人。”王玉清说。

最苦的还是草地。

进入草地没几天,王玉清就断粮了。电台的炊事班长知道后,把自己仅有的两把炒面给了王玉清。

“我对班长说,你把粮食给了我,你怎么渡过难关?”王玉清回忆说,“班长说,走一步算一步吧。他是湖南人,后来我们走散了,我再也没有见到他。”

后来,连野菜都找不到了。王玉清说,“这个时候,部队已经不成建制了,各走各的。不少战友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身边的战友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帮着将刚刚牺牲的战友掩埋好。”

“我也没有信心走出草地,就坐在一条水沟边休息。”四五天没有吃一点东西的王玉清,浑身无力。“水沟里好像有鱼,但我又没有力气下去捉,即使有力气,也不敢下去,好多战友陷入这样的水沟里,再也没有出来。”

就在王玉清绝望的时候,他突然想起来,军帽上不是别着两根缝衣针吗?为什么不去钓鱼呢?

“我将针烧红后弯成钩,拴上线,在沟里碰碰运气。”王玉清说,“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居然钓到了两条小鱼,高兴极了,第一感觉就是还能多活几天。”

“后来,这个方法被许多战友借鉴。”直到今天,王玉清还为当年自己在草地中的“发明”感到自豪。

解放后,王玉清曾任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等职。晚年,他作诗一首永远铭记那次远征——“长征路上历艰险,遵义会议转危安;红军将士是好汉,跋山涉水奔陕甘。行程二万五千里,三军欢呼大团圆;中华儿女洒热血,峥嵘岁月打江山。”

引导语:红军长征至今有80个春夏秋冬了,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事迹,长征的精神要永远的继承与弘扬。下面小编分享一篇长征故事给大家。

长征小故事:小毛驴帮助红军走出长征路

周天浩是红军长征的一员。1936年春,红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走出草地,进入西康境内。

在与敌人的一次激烈战斗后,周天浩突然得了伤寒,发起高烧。因为部队马上要投入新的战斗,周天浩被送到15公里外的临时后方治疗。由于缺少药品和足够的休息,他的病情很快就加重了。那几天周天浩一直高烧不退,大部分时间昏昏沉沉的,不省人事。

等周天浩清醒时,发现自己躺在一个大娘家的炕上。周天浩一脸茫然,以为自己在做梦呢,忙问大娘怎么回事。原来,当天夜里后方部队紧急转移,把他就地安置在大娘家里,他已经在这里昏睡5天了。大娘对周天浩说:昨晚给你喂了辣椒汤,后半夜出了一身大汗,看来是挺过来了。周天浩心里明白,大娘照顾自己担着很大的风险,敌军随时会来,如果被发现,她会受到连累。看着大娘熬红的眼睛,周天浩心里非常过意不去,心想这条命是大娘给他拣回来的。

周天浩当时身体还非常虚弱,但心里牵挂着队伍,就决定到外面看看情况。大娘不肯让他出去,说怕他暴露,而且他的病刚刚好,怕再着凉。周天浩再三恳求,大娘才同意陪他一起出去探探风。临近中午时,有老乡跑过来,说有队伍过来了。由于不知是什么队伍,他们都很紧张,大娘劝周天浩躲一躲,他们就藏在老乡家向外张望。远远有3个人过来,看样子不像敌人,待走近一看,正是周天浩他们连的战士,其中一个还是他们班的。战友相见,说不出的激动。原来他们连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正在执行牵制敌人的任务,马上就要过来。不到一个钟头,连队果然上来了,连长和指导员也到了。虽然当时情况比较危急,但看到部队回来,周天浩和大娘都松了一口气。

因为这次要长途转移,战友们坚决要带周天浩一起走。周天浩也早想归队了,可身体太弱了,一动就浑身冒虚汗,根本跟不上队伍。他怕拖累大家,就表示先留下,待好了以后再追队伍。连长和指导员坚决不同意落下他,他们商量后,决定派人去找毛驴驮着周天浩走。

当地老乡养毛驴的很多,他们想雇用,老乡听说是红军,坚决不要报酬,路上还给他们引路。第二天,又换了一个老乡牵着毛驴来驮周天浩。这样,每走到一个地方,就有老乡用毛驴驮着他送一程。那些天,部队边行军、边作战,地面上有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围堵,天上有敌机扫射轰炸,但战友们从没有嫌周天浩是累赘,是包袱,老乡们也没有丢下他不管。周天浩连续骑了五天的毛驴,才能下地与战友们一起行军。

大病初愈的周天浩拍了拍要分别的毛驴,说:“多亏你啦,小毛驴,要不是你,我恐怕走不出长征啊。”

王玉清讲长征故事

85岁的老红军王玉清几乎每天都要散步5公里,有时还约上几个老友去打门球。

1935年11月初,贺龙率领的红2、6军团解放贵州黔西县城,举家逃难至此的流浪儿王玉清跑去看热闹。

“人们传说,‘红胡子’杀人不眨眼,专吃小孩子。”14岁的王玉清有点害怕,远远看着在街上行走的红军战士,“当时,地主都把贺龙的部队称为‘红胡子’。”

“看了一会儿,我发现,红军对穷苦百姓很和气,很好,对地主很凶。”长期忍饥挨饿、受人欺负的王玉清随即参加了红军,成为红2军团军团部无线电台的一名战士。

参军第4天,部队离开黔西。从此,转战南北、九死一生的王玉清与家人失去联系。直到解放后的1950年,他才通过在《贵州日报》上登寻人启事找到家人。

几天后,王玉清随部队转移到湖南桑植县的刘家坪,从那里踏上漫漫长征路。

“我很快就学会了电台那一套。”聪明的王玉清利用行军间隙,虚心向老战士请教。“贺老总好喜欢我,常常用手指弹我的脑袋,还常把重要电报交给我发。”

“长征太苦了,又要赶路,又要和敌人作战。”王玉清说,每到行军最艰难的时候,贺老总都会出现在他们直属队的队列中,给大家鼓劲,“很远就能听到他那爽朗的笑声,他常用亲切的口气问我们‘累不累?苦不苦?’”

1936年3月,在贵州盘县,一直守在电台旁边的王玉清突然接到朱德、张国焘的电令,要求红2、6军团北渡金沙江,西进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接到电令,我好高兴,立刻把它交给贺老总。”虽已过去几十年,王玉清仍记得电令的主要内容——“最好你军在第三渡河点或最后路线北进与我们会合一同北进。”

“蒋x石很快察觉到我们要过金沙江,调重兵和飞机围堵我们。”王玉清回忆,尽管红军抢占了石鼓渡口,但江上没有桥,船又少又小。“贺老总很着急,平常行军中他总喜欢开玩笑,这时候他的神情非常严肃,两道浓眉拧成了疙瘩。”

“我们用木排代替木船过了江。”王玉清说,贺老总又变得谈笑风生了,“他右手拿着烟斗,左手指着对岸幽默地对我们说:‘老子胜利了,龙云这小子失败了,看他怎样向主子蒋x石交差!’”

“粮食好难搞。”要爬雪山了,王玉清和战友们去筹措粮食,“藏民不了解红军的政策,受当地反动势力的煽动,跑光了。”

“雪山上,死了好多人。”王玉清说。

最苦的还是草地。

进入草地没几天,王玉清就断粮了。电台的炊事班长知道后,把自己仅有的两把炒面给了王玉清。

“我对班长说,你把粮食给了我,你怎么渡过难关?”王玉清回忆说,“班长说,走一步算一步吧。他是湖南人,后来我们走散了,我再也没有见到他。”

后来,连野菜都找不到了。王玉清说,“这个时候,部队已经不成建制了,各走各的。不少战友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身边的战友不管认识不认识,都帮着将刚刚牺牲的战友掩埋好。”

“我也没有信心走出草地,就坐在一条水沟边休息。”四五天没有吃一点东西的王玉清,浑身无力。“水沟里好像有鱼,但我又没有力气下去捉,即使有力气,也不敢下去,好多战友陷入这样的水沟里,再也没有出来。”

就在王玉清绝望的时候,他突然想起来,军帽上不是别着两根缝衣针吗?为什么不去钓鱼呢?

“我将针烧红后弯成钩,拴上线,在沟里碰碰运气。”王玉清说,“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居然钓到了两条小鱼,高兴极了,第一感觉就是还能多活几天。”

“后来,这个方法被许多战友借鉴。”直到今天,王玉清还为当年自己在草地中的“发明”感到自豪。

解放后,王玉清曾任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等职。晚年,他作诗一首永远铭记那次远征——“长征路上历艰险,遵义会议转危安;红军将士是好汉,跋山涉水奔陕甘。行程二万五千里,三军欢呼大团圆;中华儿女洒热血,峥嵘岁月打江山。”

老红军讲述过草地的故事

如果说长征是一出恢弘史剧,过草地就是即将胜利前的英勇悲壮一幕。

老红军刘运坤话音悲壮―――当年就快走出草地了,人却到了极限,怎么也挪不动步,摇摇欲坠,幸亏战友高玉明一把扶住,架着左臂,一边鼓励一路同行。可在出草地前夜,高玉明自己却不行了,临终前,拼力抖索着双手捧出他负责掌管的团部军旗,闭眼前最后喃喃一句:“团旗,不能倒!”

在茫茫大草地上,英勇红军,意志如钢……

噙着泪深鞠一躬

浑身的热血,刹那间都沸腾了起来!

红四方面军战士宋云鹤悲愤心痛:“重返草地时,每走不远,就有一具红军战士的遗体―――那都是第一次过草地时牺牲的战士,全保持着当初的样子。”老红军张毅亲见:有的,两三个人倒在一起;有的,呈往前爬行的姿势;有的,手里还攥着泥土和青草。

三过草地,老红军张明汉印象最深的不是危险的沼泽,而是遍地的忠骨。

一次一次,战士们每当看到战友遗骸都会噙泪驻足,深鞠一躬。

那天高秋悲,那四望无涯,那英风烈迹。只有草地上的草自茂盛着,只有草地上的风自吹拂着,一年又一年。

这些事,老红军陈行庚不愿提,就是因为“心里难受。”

七十载,往事仍清晰。中央红军万里长征,历经艰辛终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正要展开北上大计,却被张国焘分裂,令红四方面军孤军南下,甚至一度另立中央,与北上的中央红军正确方略南辕北辙,直至一年后难以为继,才再度北上。万里长征两年,中央红军走了一年,这里又耗了一年。战士们三过草地,在茫茫原野上,以生命书写忠诚坚定。而三过草地的"转战,也让老红军蒲润三负重伤:第一次被子弹打断手腕,白骨森森,一咬牙捏着继续打,战斗结束再包扎,居然三月自愈;第二次伤在头上,昏死两天两夜后,突然自行醒转;第三次伤在左脚,血流如注,直到现在肉还长不起来。

三过草地,老红军王纪芝所在的队伍有一次走迷了路,走了两天怎么也走不到头,只好折回找当地藏民。可藏民一听惊恐瞪眼:“要过草地?那是魔鬼居住的地方!”

三过草地,战士们是无畏的、英勇的。老红军李哲民记得,南下的红军十多天连克绥靖、丹巴、东化,在雅安金鸡关以机枪击落了一架敌机,飞机坠落后机尾还挂在电线杆上。只是南下难以为继,所以,起初的攻城掠地疾如秋风扫落叶,随后的失守却也接二连三……

“那片草地,我来回走了三趟……”老红军廖文光缓缓地说:“重回草地见一堆堆遗骸,我们用草皮替战友盖上,擦干泪继续前行!”

“其实从长征到过草地,我从没想到会走那么远,历经艰险,我和战友们只一个念头―――将来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一句话,老红军张云说了一分多钟,眼睛盯着前方,没有任何游离……

艰难中坚韧的源泉

过草地,团结就是力量。

说起这,老红军贺文玳不禁动容:“过夜时,战士们总是自觉地将干的草地留给年纪大的同志,湿草地则被小青年们抢着睡。”说起这,老红军刘天佑不禁神往:“第二次过草地,走了一夜,就地休息,大家背靠背睡着了。突然大雨滂沱,全团官兵都没有雨具,一起淋得湿透,真是‘风雨浸衣骨更硬,官兵一致共甘苦’!”说起这,老红军谢元珍不禁泪涌:“有次我一脚踩进水草地,水已经没过胸口,一位骑马的干部伸出大手拉了一把救了一命。死里逃生,可现在都不知那干部名字……”

是同志,是战友,是兄弟。多少次,一人陷下,不断伸来的援手又不断陷下。老红军钟明说,最难受的,就是在草地里看到东一堆西一堆的遇难战友手手相连,实践着“同生死共患难”的誓言。老红军谢光堂掉了队独自倒下,第二天,折返的战友们终于找到还有一丝气息的他,立即抱上担架,三个人轮流抬了一路,没有一个人想过扔下重伤的他,“只要还有一口气,我们就不会扔下你不管!”

过草地第二天,一条河上游涨水,“我们的党总支书明知有危险,仍抢在前面探路,在被水冲走淹没的一刹那,还拼命挣出两句:‘水急,换……’手在水面上拼力摇摆。那是在告诉我们水急、要小心。他以自己的牺牲,换得众人的生路……”老红军真房说着沉默了,大颗泪珠在眼眶中转……

死亡是近在咫尺的。老红军刘星当年在草地上一觉醒来站起,背靠背一夜的营长却依然直直坐着,鼻下已没了气息。但红军战士们志同道合,患难与共,心与心贴得更紧。老红军罗玉琪过草地最难忘一位李副连长:“当时我们掉了队的二三十人都躺在地上,李副连长来了,二十七八岁瘦个儿背着一个红小鬼,一见就发火了:‘起来,这儿怎么能躺下,同志们,要咬紧牙关,一定要赶上去。’上山后,李副连长鼓动大家烧起了火,又不知去哪打了一只山羊回来,大家打牙祭,他却悄悄躲在一边吃野菜,被伤员发现后才拿了块羊肝。第二天前进时,一个重伤员昏倒了,喷了好几口冷水才苏醒。这时,李副连长从挎包里掏出一个树叶包,递了过去。解开小包,那个重伤员颤抖了,里面竟是只咬去一小点的那块羊肝……”

过草地时,谢觉哉为减轻负担,扔掉了心爱的毛毯。董必武路过认出,就背在身上继续赶路,到了宿营地物归原主。谢老深受感动,后来到了延安,又把毛毯送回给董老见证革命友情。

老红军张明秀在草地上遇见两位伤员,一把扶起,坚定地说:“我背也要把你们背出草地。”可一个弱女子,谈何容易。她背一个伤员,没走几步就一起倒在污泥里。挣扎爬起,扶着伤员一步一步向前挪动。不久,干粮和水又几乎断绝……

最终,明秀与两位伤员一起走完了长征中最后也是最艰难的路程!

走出草地第一仗

刚出草地第一仗,攻打天险腊子口。

老红军王承登记得:敌人的子弹四面八方,好像山里建着无数碉堡,而通道就一条路那么宽。红军战士们几乎把手里的所有手榴弹都扔出去了。武器质量本来就差,加上受潮,扔出去五个手榴弹,只有两个是爆炸的。翻过腊子口,王承登一脚踩下去,踏到的不是山石,而是手榴弹堆成的“小槛”,都是没有爆炸的哑弹,足足半米厚。

天险腊子口,中央红军出草地打过,红四方面军后来出草地也打过。“那一仗打得真叫惨!”老红军毋广仁当时接到的命令是:一定要在两小时内拿下这个山头。下午1点,他们营兵分两路,一路正面攻击,一路迂回到敌人身后,恶战一个半小时终于拿下。但山上的树都在燃烧……

老红军康渡当时在突击队,7个人一组,力夺腊子口。不过,每人只有十几发子弹,首长又严格规定,因弹x严重吃紧,100米内才能开枪!当晚,康老他们爬了一夜的山,终于在凌晨交上火,他那组,5位战友壮烈牺牲。

老红军王其仁回忆说,敌军溃败了,士气低迷,过一条河时连埋在桥旁的炸弹都来不及引爆就急急忙忙逃了。而走出草地的红军,坚韧如钢!

老红军赵本清当时所在的营,“进草地时400人,三周后走出草地时,只剩100人左右。”

老红军陶立功泪光闪烁:“走出草地之后,部队到了甘南,找到许多大豆。一个多月没吃过一顿饱饭的战士们狼吞虎咽,结果有的人活活被胀死。”

老红军刘金国终身难忘,最后一夜宿营草地时,眼看要走出草地了,第二天军号一响,他起身一看,背靠背的一大片战士都安安静静坐着,再也没起来……

但从草地走出的英勇红军,为革命保存下了“金子中的金子”,培育出了惊天动地的士气与坚韧不屈的斗志,深远影响绵延至今。

刚进草地时,来自江西石城一位姓郑的小宣传队员,精神抖擞,不停地讲故事、唱山歌,柴火拣重的背,工作拣难的做。但在进入草地不久,他突然发起了高烧,病倒了,尽管团政委杨成武把马让给他骑,把干粮匀给他吃,但他的病情还是恶化了。临终前,他用微弱的声音对杨成武说:“政治委员,我不行了,感谢你对我的照顾。我知道党的事业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胜利!……”最后,经过一阵急促的喘息,他说:“希望党的路线胜利,革命快胜利。胜利后,如果有可能,请告诉我家里,我是为执行党的路线,为了革命的胜利牺牲的!”

这是历史的真实一幕,这是红军的普通一兵,这是长征的伟大闪光!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红军长征的故事大全

2.长征故事画

3.长征故事有哪些

4.关于红军长征的5个小故事

5.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无名红军与红军英名的长征故事

6.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长征故事:生命总要与长征会师

7.红军长征故事:听刘忠将军谈湘江之战

8.红军长征的故事:李克农--被敌人称为中共最危险的人物之一

9.长征故事巧渡金沙江

10.红军长征的战役故事:翻越夹金山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