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文学体裁 > 故事

中国名人故事

故事 2010-08-12 05:43:47
相关推荐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出现过许多有名的冷,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吗?

中国名人故事篇一:范缜

南朝的时候佛教盛行,齐国的竟陵王萧子良和后来梁国的武帝萧衍,都带头宣传佛教,萧子良亲自给僧众送饭送水,萧衍称帝后,也宣布只有佛教才是正道,要求王公百官全都信佛。他们都妄图用佛教迷信来麻醉人民,维持其统治地位。当时,有个名叫范缜(约450-515)的人,是位有名的无神论思想家。他坚决反对佛教迷信,亲自写了《神灭论》一书,宣传唯物论的道理,把形体比作刀刃,把精神比作刀刃的锋利,以此来说明精神不能离开形体。他还揭露佛教迷信是虚妄不实的,佛教宣扬的“天堂”、“地狱”,都是为了愚弄百姓。

《神灭论》问世后,在思想界引起不小震动,急坏了竟陵王萧子良。于是,他找来了全国最有名的和尚,以及他手下能说会道的宾客,当面和范缜辩论。他们向范缜提出了许多责难,都被范缜不慌不忙地一一反驳回去了。辩论进行了好长时间,那些和尚和宾客们始终没有找出一条象样的理由来证明真有鬼神存在,反倒一个个被范缜驳得哑口无言,前来观看辩论的人越来越佩服范缜,认为范缜讲得是对的。

公开辩论难不倒范缜,萧子良便派了一个名叫王融的人到范缜家里,企图私下收买他。王融对范缜说:“您坚持神不存在的理论,是和名教相违背的。您的才干如此超人,若是不这样固执,是不愁做到中书郎这样的大官的。”听到企图以高官厚禄收买他,范缜不由得哈哈大笑,说:“如果我卖论取官的话,恐怕早已做了更大的官了,何止区区一个中书郎呢!但是,人各有志,不能勉强,卖论取官我不为!”王融见范缜说得如此决断,只好灰溜溜地告辞而去了。

后来,萧衍做了皇帝,想继续用高压手段压服范缜,但不论他采用什么手段,范缜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无神论主涨。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出现过许多有名的冷,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他们的故事吗?

中国名人故事篇一:范缜

南朝的时候佛教盛行,齐国的竟陵王萧子良和后来梁国的武帝萧衍,都带头宣传佛教,萧子良亲自给僧众送饭送水,萧衍称帝后,也宣布只有佛教才是正道,要求王公百官全都信佛。他们都妄图用佛教迷信来麻醉人民,维持其统治地位。当时,有个名叫范缜(约450-515)的人,是位有名的无神论思想家。他坚决反对佛教迷信,亲自写了《神灭论》一书,宣传唯物论的道理,把形体比作刀刃,把精神比作刀刃的锋利,以此来说明精神不能离开形体。他还揭露佛教迷信是虚妄不实的,佛教宣扬的“天堂”、“地狱”,都是为了愚弄百姓。

《神灭论》问世后,在思想界引起不小震动,急坏了竟陵王萧子良。于是,他找来了全国最有名的和尚,以及他手下能说会道的宾客,当面和范缜辩论。他们向范缜提出了许多责难,都被范缜不慌不忙地一一反驳回去了。辩论进行了好长时间,那些和尚和宾客们始终没有找出一条象样的理由来证明真有鬼神存在,反倒一个个被范缜驳得哑口无言,前来观看辩论的人越来越佩服范缜,认为范缜讲得是对的。

公开辩论难不倒范缜,萧子良便派了一个名叫王融的人到范缜家里,企图私下收买他。王融对范缜说:“您坚持神不存在的理论,是和名教相违背的。您的才干如此超人,若是不这样固执,是不愁做到中书郎这样的大官的。”听到企图以高官厚禄收买他,范缜不由得哈哈大笑,说:“如果我卖论取官的话,恐怕早已做了更大的官了,何止区区一个中书郎呢!但是,人各有志,不能勉强,卖论取官我不为!”王融见范缜说得如此决断,只好灰溜溜地告辞而去了。

后来,萧衍做了皇帝,想继续用高压手段压服范缜,但不论他采用什么手段,范缜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无神论主涨。

中国名人故事篇二:白岩松

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一个边远小城,8岁那年,父亲不幸辞世,母亲用坚强和隐忍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平时给人印象总是不苟言笑的白岩松,小时候却是个淘气包,常常惹妈妈生气,被妈妈打。白岩松每天至少要挨两次打,要不然,连他自己都会感到奇怪。

由于太贪玩,白岩松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很差。一次,白岩松的考试成绩在全班倒数第二,他一生气,竟偷偷把张贴的成绩榜撕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贫寒的家庭环境磨砺了白岩松吃苦耐劳、敢于迎接挑战的坚强性格。渐渐地,白岩松的成绩跟了上来。高三那年,为了让成绩提高得更快,他把所有学过的课本都找出来装订起来,历史书一共有600多页,地理书一共有700多页,语文书一共有1000多页等等。然后,白岩松一天看每科30页书,另外还要做数学题。持之以恒,白岩松终于考上了大学。

现在回想这些,白岩松感慨地说:“青春最可爱的地方就在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挥霍,你可以犯无数的错误,因为你有改正错误的时间,但是当中年这杯下午茶端在你手里的时候,你就知道要赶紧做正确事,因为错了就没有改正的时间了。”

中国名人故事篇三:丁声树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一级研究员丁声树是一位忠于祖国的研究人员。在1944年夏,国民党中央研究院派池去美国考察,照惯例,他先要进国民党中央训练团“受训”。接待他的一位官员要他加入国民党,他说:“国民党这样腐败,我不参加。”在美国四年,他学业精进,但就在美好的前程向他招手之时,他却决定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当时,他的妻子关淑庄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呀呀学语的女儿。他拿不出举家而归的一笔钱,便先行回国。回国时间不长,解放军的炮声传到长江边上,国民党胁迫他到台湾去,他坚决拒绝了。南京解放后,丁声树见解放军纪律严明,爱国爱民,感到国家真正有了希望。从此,一封封家书飞往美国,敦促妻子归来。其中一封写道:

“我所以劝你和孩子早日归来,是因为新中国需要你,你也需要在新中国的新鲜空气中陶冶一番。孩子更不用说了,她本是新中国的女儿,不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住。我们做为中国人,应该为祖国服务,这是多么光荣多么美丽的事啊!”

中国名人故事篇四:刘伯承

刘伯承,原名明昭,字伯承,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开县农村。因父亲是个务农兼教私塾的“泥腿文人”,刘伯承从小就被督促读书练字,后靠族亲资助入县城高等小学堂。15岁时父亡家贫,刘伯承回家务农,还到镇上卖字。1912年,他到重庆考入军政府将校学堂,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当司务长、排长,此后因善于用兵在战火中职务不断提升。在丰都战斗中,一颗子弹从他的右太阳穴钻入,又从右眼飞出。德医诊所为他施手术共割74刀,他以当年关公刮骨之气概忍受,那个傲慢的日耳曼军医手术后称赞他是“军神”。

刘伯承虽被称为川军名将,却痛感旧军队和官场黑暗,经同乡共产党员吴玉章启发,他离川到北京等地同赵世炎等结交,接受了马列主义,于1926年4月加入共产党。顺泸起义失败后,他东下武汉,拒绝国民党要人的拉拢。这时,周恩来要到南昌组织起义,他对刘伯承倾慕已久,刚刚相见便邀他作为军事助手。1927年8月1日起义时,刘伯承任统辖全军的参谋团参谋长,从而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第一位总参谋长。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失败后,刘伯承转赴苏联,先入高级步兵学校,又入最高军事学府伏龙芝军事学院。1930年回国后到上海,刘伯承立即被中央任命为军委参谋长,党内领导还将他比作古代的兵圣孙子。1932年,刘伯承进入江西瑞金。毛泽东希望他像大革命时办黄埔军校那样,办一个“红埔”。长征到达贵州时,中央又要他复任总参谋长。进入四川后,他因熟悉当地情况,率先遣队行动,抢渡金沙江,又与彝民首领歃血结盟,保证全军安全通过,接着又去指挥抢渡大渡河。

抗战开始后,刘伯承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率部挺进太行山。在创建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斗争中,他与日寇作战时因地设伏,屡创歼灭战的奇迹。蒋介石在1938年洛阳的军事会议上也不得不表扬说,刘伯承智计过人,不愧是军事家。日本第一军专门组织敢死的“挺身队”,深入根据地,偷袭八路军总部并欲刺杀刘伯承等,刘伯承却以“敌进我进”的态度与之周旋。别人劝他注意安全,他不在乎地说:“自打从军起,我就做好了准备。路死路埋,沟死沟埋,狗吃了得个肉棺材。”解放战争中,他与邓小平一同率军挺进中原,决战淮海,进军大西南,在全国五大战略区中担负了打苦仗的重任。

解放后,刘伯承请辞西南军区司令员等职。当军委问他是否想任总参谋长时,他说,年纪大了,总长已当过四次了,还是去办学校、当教书先生吧!

1951年年初,在他主持下于南京成立了军事学院。1955年,他被授予元帅军衔,后受到不正确的批判。他自称是一名“残废军人”、“编外参谋”,潜心研究如何保卫国家安全。

60年代中后期,刘伯承身体日衰。1972年,他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口授信件,对战略问题提出看法。后来他失去思维能力。1986年病逝。

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战争起,刘伯承就威名远扬。他以一个旧军队名将的身份毅然投身于革命,被朱德赞誉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正是这种传统的美德与革命求新精神结合,为党的军事工作特别是其中的教育训练起到了奠基作用。

中国名人故事篇五:华佗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药,比西方的麻醉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名人小故事50字

2.世界名人故事之高尔基读书

3.世界有哪些名人故事

4.读世界名人故事有感

5.世界名人故事 图书

6.名人故事大全三年级上册100字

7.名人故事大全作文大全

8.世界名人故事音乐

9.世界名人故事 简短

10.世界名人故事:最高副统帅朱可夫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