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文学体裁 > 故事

禅道三题故事精选

故事 2018-12-14 23:52:44
相关推荐

1、流浪汉与老法师

一个年轻的流浪汉从小就失去了双亲,他一直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常常遭受欺凌污辱,饱尝了人间的酸楚。

有一天,他无意中来到了明月寺,只见寺院里香客不断,人来人往;檀香馥郁,香火缭绕,佛光普照。

流浪汉在寺院里徘徊踌躇,心灵不安。一位老法师瞧见他心神恍惚、愁眉苦脸的情形,便将他带到了禅房里。

老法师满面慈祥地问道:“孩子,你来寺院是否也来求佛?你爱佛吗?”

流浪汉神情冷漠道:“我无意中走进了寺院,并非来求佛,我也不爱佛,我恨一切。”

老法师说道:“恨只能毁掉一切,爱才能开启一切。”

流浪汉说道:“师父,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看尽了人间的冷眼旁观,受尽了人间的欺凌污辱。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爱,只知道一切是恨;我从来没有过爱,只有过恨。我多少次绝望,无数次想到过自杀,今天见到您,才感觉到一点人间爱的温情暖意。”

老法师说道:“孩子,你跟佛有缘,你就做我的弟子吧!让爱进驻你的心灵。”

于是,流浪汉虔诚地跪拜在地,叩拜老法师为师。

老法师双手扶起了流浪汉,尔后满怀深情地说:“徒儿,你一定要铭记——让爱进驻心灵,让爱开创一切;你一定要坚信——有爱的地方,一定有神;有神的地方,一定有灵;有灵的地方,一定有慧;有慧的地方,一定有光;有光的地方,一定有福。”

流浪汉时时感恩老法师的深情厚爱,他专心致志地跟随老法师修行求道,最终成了一位得道的高僧。

多年以后,老法师已经圆寂了,流浪汉脑海中时常浮现师父慈善博爱的形象,心中一直铭刻着师父的深情教诲。

流浪汉每当收徒时,便谆谆教导弟子道:“恨只能毁掉一切,爱才能开启一切!恨只能毁灭人生,爱才能成就人生!”

2、慧比天下与惠泽天下

一个青年作家向慧明禅师请教道:“我从小就喜爱文学,希望自己在文学方面能够取得大成就,成为文学方面的红人。我一直用心努力奋斗,然而却事与愿违,这是为什么呢?”

慧明禅师反问道:“你是怎样用心努力的呢?”

青年作家愁眉苦脸道:“我在校读书时,总是希望自己写的文章在全班甚至全校拿第一,与别人比智慧;我走向社会,在一家杂志社做编辑,凡事争强好胜,处处希望比别人强。我感到自己活得很苦很累。”

慧明禅师说道:“你是希望自己在文学上有所建树,成为真正的文人吗?”

青年作家说道:“是呀!这正是我的心愿。”

慧明禅师说道:“我现在赠送给你一句箴言。”

慧明禅师说着便在纸上写道:“穷者不可比富!富者不可比智!智者不可比惠!!!”

青年作家看后说道:“老师,惠应该是智慧的慧,你是否写错了呢?”

慧明禅师说道:“是惠泽天下的惠,而并非智慧的慧。做真正的文人应该是惠泽天下,而不应去慧比天下。”

青年作家困惑不解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

慧明禅师说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一味地追求比别人富贵,比别人才智高超,但总有人比你富贵,总有人比你才高,那样你就会越比越累、越比越苦,你的心胸就会越来越狭窄,最终苦了自己。相反,如果你追求创造比别人好,贡献比别人大,奉献比别人多,比是否能够惠泽天下,即使你没有达到目的,你的心胸也是开阔的,心情也是愉悦的,你的成就必然独特非凡。”

青年作家听了豁然醒悟——

心态不同,思想不同,精神不同,境界不同,其成就必然迥然不同!

3、天慧禅师与两个弟子

法海寺的天慧禅师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叫无明,一个叫悟明,他俩的品德智慧难分伯仲。

有一天,天慧禅师准备外出云游,临行时专门召见这两个徒弟。他对这两个弟子说:“我要云游四方,可能要过几年才能回来。我有两件宝贝,你们替我好生保管。”

天慧禅师随即交给无明弟子一本心经书,交给悟明弟子一本禅经书。

无明弟子拿到宝贝,小心翼翼地将它锁进了一个铁箱子里,隐藏在寺院一个神秘之地。

悟明弟子拿到宝贝,每天专心致志地钻研禅经,他不仅将禅经背得滚瓜烂熟,而且钻研得透彻心明。

第二年春季,天降滔天洪灾,将法海寺冲得翻天覆地。无明与悟明带着众僧人仓惶逃生,才侥幸逃过灭顶之灾。

灾后不久,天慧禅师回来,看见法海寺一片狼藉的情景,询问无明与悟明两位弟子,自己交给他俩的宝贝在哪里?

无明说道:“师父,你交给我的宝贝,我想方设法将它隐藏在最隐秘的地方,谁知一场前所未有的洪水降临,将寺院冲毁,那件宝贝也被洪水冲得不知去向。”

悟明弟子说道:“师父,你交给我的宝贝,我千方百计将它隐藏在心底,虽然滔天洪灾冲毁了寺院,但你交给我的宝贝已经完好无损地保存在我的心里。”

天慧禅师对两位弟子说道:“宝贝只有保存在心灵里,才能永生珍藏。厄运天灾可以毁掉很多宝贝财富,但它很难毁掉心灵里丰盛的智慧精神财富。我现在老了,从今天起,方丈之位由悟明接替,希望你能够重新振兴法海寺,将佛法佛道发扬光大。”

法海寺在悟明弟子的领导下,不仅很快得到了修复,而且香火也日益兴旺。

自己选择,让人批评

我有个基本观点:自由即选择,选择即负责。

为什么选择即负责?因为任何选择都会产生结果。结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不好。但不论好与不好,都得有人兜着或扛着。谁来兜着,谁来扛着?只能是做出选择的人。所以选择即负责。

既然选择即负责,那么,你在进行选择时,就只能服从自己的内心冲动。想想看,如果标准是别人的,埋单的却是自己,岂不亏大发了?更何况,别人帮你做的选择,能保证你的幸福吗?按照别人的标准去活,有意思吗?

同样,既然选择即负责,那就不能只往好处想。好处是任何人都不会拒绝的,需要担心的是不好的后果。这种后果,我们可能承担得了,也可能承担不了。承担不了,就只能放弃。承担得了,则何妨坚持?

要知道:迁就世俗,一时无忧;违背内心,永远痛苦。

所以,选择的时候,只用想两条:一、这是不是我非常想要或想做的?二、如果后果严重,兜不兜得了,扛不扛得住?如果两条都没问题,那就要!

人生能得几回“二”,何不潇洒“二”一回?

选择已定,则任人批评。他人的批评能时时提醒我们:你是有人反对的,你也是会犯错误的,因此你没有任何理由自以为是,得意忘形!

结果,我们就会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

也因此,我们要感谢批评者和反对派。

总之,决策时不妨“二”,执行和操作却一定要小心翼翼,认认真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旦功成名就,更必须“无一日敢懈怠,无一事敢马虎”。

1、流浪汉与老法师

一个年轻的流浪汉从小就失去了双亲,他一直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常常遭受欺凌污辱,饱尝了人间的酸楚。

有一天,他无意中来到了明月寺,只见寺院里香客不断,人来人往;檀香馥郁,香火缭绕,佛光普照。

流浪汉在寺院里徘徊踌躇,心灵不安。一位老法师瞧见他心神恍惚、愁眉苦脸的情形,便将他带到了禅房里。

老法师满面慈祥地问道:“孩子,你来寺院是否也来求佛?你爱佛吗?”

流浪汉神情冷漠道:“我无意中走进了寺院,并非来求佛,我也不爱佛,我恨一切。”

老法师说道:“恨只能毁掉一切,爱才能开启一切。”

流浪汉说道:“师父,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看尽了人间的冷眼旁观,受尽了人间的欺凌污辱。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爱,只知道一切是恨;我从来没有过爱,只有过恨。我多少次绝望,无数次想到过自杀,今天见到您,才感觉到一点人间爱的温情暖意。”

老法师说道:“孩子,你跟佛有缘,你就做我的弟子吧!让爱进驻你的心灵。”

于是,流浪汉虔诚地跪拜在地,叩拜老法师为师。

老法师双手扶起了流浪汉,尔后满怀深情地说:“徒儿,你一定要铭记——让爱进驻心灵,让爱开创一切;你一定要坚信——有爱的地方,一定有神;有神的地方,一定有灵;有灵的地方,一定有慧;有慧的地方,一定有光;有光的地方,一定有福。”

流浪汉时时感恩老法师的深情厚爱,他专心致志地跟随老法师修行求道,最终成了一位得道的高僧。

多年以后,老法师已经圆寂了,流浪汉脑海中时常浮现师父慈善博爱的形象,心中一直铭刻着师父的深情教诲。

流浪汉每当收徒时,便谆谆教导弟子道:“恨只能毁掉一切,爱才能开启一切!恨只能毁灭人生,爱才能成就人生!”

2、慧比天下与惠泽天下

一个青年作家向慧明禅师请教道:“我从小就喜爱文学,希望自己在文学方面能够取得大成就,成为文学方面的红人。我一直用心努力奋斗,然而却事与愿违,这是为什么呢?”

慧明禅师反问道:“你是怎样用心努力的呢?”

青年作家愁眉苦脸道:“我在校读书时,总是希望自己写的文章在全班甚至全校拿第一,与别人比智慧;我走向社会,在一家杂志社做编辑,凡事争强好胜,处处希望比别人强。我感到自己活得很苦很累。”

慧明禅师说道:“你是希望自己在文学上有所建树,成为真正的文人吗?”

青年作家说道:“是呀!这正是我的心愿。”

慧明禅师说道:“我现在赠送给你一句箴言。”

慧明禅师说着便在纸上写道:“穷者不可比富!富者不可比智!智者不可比惠!!!”

青年作家看后说道:“老师,惠应该是智慧的慧,你是否写错了呢?”

慧明禅师说道:“是惠泽天下的惠,而并非智慧的慧。做真正的文人应该是惠泽天下,而不应去慧比天下。”

青年作家困惑不解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

慧明禅师说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一味地追求比别人富贵,比别人才智高超,但总有人比你富贵,总有人比你才高,那样你就会越比越累、越比越苦,你的心胸就会越来越狭窄,最终苦了自己。相反,如果你追求创造比别人好,贡献比别人大,奉献比别人多,比是否能够惠泽天下,即使你没有达到目的,你的心胸也是开阔的,心情也是愉悦的,你的成就必然独特非凡。”

青年作家听了豁然醒悟——

心态不同,思想不同,精神不同,境界不同,其成就必然迥然不同!

3、天慧禅师与两个弟子

法海寺的天慧禅师有两个得意弟子,一个叫无明,一个叫悟明,他俩的品德智慧难分伯仲。

有一天,天慧禅师准备外出云游,临行时专门召见这两个徒弟。他对这两个弟子说:“我要云游四方,可能要过几年才能回来。我有两件宝贝,你们替我好生保管。”

天慧禅师随即交给无明弟子一本心经书,交给悟明弟子一本禅经书。

无明弟子拿到宝贝,小心翼翼地将它锁进了一个铁箱子里,隐藏在寺院一个神秘之地。

悟明弟子拿到宝贝,每天专心致志地钻研禅经,他不仅将禅经背得滚瓜烂熟,而且钻研得透彻心明。

第二年春季,天降滔天洪灾,将法海寺冲得翻天覆地。无明与悟明带着众僧人仓惶逃生,才侥幸逃过灭顶之灾。

灾后不久,天慧禅师回来,看见法海寺一片狼藉的情景,询问无明与悟明两位弟子,自己交给他俩的宝贝在哪里?

无明说道:“师父,你交给我的宝贝,我想方设法将它隐藏在最隐秘的地方,谁知一场前所未有的洪水降临,将寺院冲毁,那件宝贝也被洪水冲得不知去向。”

悟明弟子说道:“师父,你交给我的宝贝,我千方百计将它隐藏在心底,虽然滔天洪灾冲毁了寺院,但你交给我的宝贝已经完好无损地保存在我的心里。”

天慧禅师对两位弟子说道:“宝贝只有保存在心灵里,才能永生珍藏。厄运天灾可以毁掉很多宝贝财富,但它很难毁掉心灵里丰盛的智慧精神财富。我现在老了,从今天起,方丈之位由悟明接替,希望你能够重新振兴法海寺,将佛法佛道发扬光大。”

法海寺在悟明弟子的领导下,不仅很快得到了修复,而且香火也日益兴旺。

自己选择,让人批评

我有个基本观点:自由即选择,选择即负责。

为什么选择即负责?因为任何选择都会产生结果。结果可能是好的,也可能不好。但不论好与不好,都得有人兜着或扛着。谁来兜着,谁来扛着?只能是做出选择的人。所以选择即负责。

既然选择即负责,那么,你在进行选择时,就只能服从自己的内心冲动。想想看,如果标准是别人的,埋单的却是自己,岂不亏大发了?更何况,别人帮你做的选择,能保证你的幸福吗?按照别人的标准去活,有意思吗?

同样,既然选择即负责,那就不能只往好处想。好处是任何人都不会拒绝的,需要担心的是不好的后果。这种后果,我们可能承担得了,也可能承担不了。承担不了,就只能放弃。承担得了,则何妨坚持?

要知道:迁就世俗,一时无忧;违背内心,永远痛苦。

所以,选择的时候,只用想两条:一、这是不是我非常想要或想做的?二、如果后果严重,兜不兜得了,扛不扛得住?如果两条都没问题,那就要!

人生能得几回“二”,何不潇洒“二”一回?

选择已定,则任人批评。他人的批评能时时提醒我们:你是有人反对的,你也是会犯错误的,因此你没有任何理由自以为是,得意忘形!

结果,我们就会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

也因此,我们要感谢批评者和反对派。

总之,决策时不妨“二”,执行和操作却一定要小心翼翼,认认真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旦功成名就,更必须“无一日敢懈怠,无一事敢马虎”。

把辉煌当作一种幸运

夏日时分,在路边休憩的我忽然瞥到大樟树上的风筝。从外形上来看,风筝残破不堪,显然是春天时分被挂在树上的。与放在店里货架上时相比,它显然已经“人老珠黄”。

在春天时节,这棵年愈古稀的树也算得上辉煌。这是一个很宽阔的操场,它就立在广场中央。孩子们一窝蜂地在附近放风筝,被挂到树上的风筝也为数不少,蜈蚣形的,燕子型的,多啦A梦型的,喜羊羊型的,举不胜举。那时,这棵大树风光无限,浑身披彩,活像一个子孙绕膝的老人。

然而春天过去,孩子们便远离了它,它再也无法拥有五颜六色的外衣。到如今,只有一个风筝还倔强地守候着它,它的繁华似乎从未有过。

这让我联想到我的外婆。每年春节,舅舅阿姨、表哥表弟、表姐表妹全往家里挤。那些日子,外婆家里颇有些络绎不绝的.味道,烧菜的烧菜,聊天的聊天,打牌的打牌。外婆笑眯眯地坐在一旁,脸上无限满足。我想如果时间一直停留在那些天,外婆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然而年很快过去,工作的工作,上学的上学,家里便有些人去楼空的苍凉。外婆开始了平静的生活,她一个人烧饭,一个人干活,一个人看电视,一个人坐在墙边发呆。我问外婆,你不觉得孤独么?外婆回答,这才是我的常态,过年时的热闹算是我赚到的。

我有个同学,从小体育很好,小学毕业后被当地的少体校录取。当时的他风光无限,因为千把人当中,入选的仅他一人。他很快便成了一名举重运动员,接受正规的训练。不过三年,他便出现在当地一些大大小小的比赛里,名次或好或坏,但在我们看来,已经荣耀无比。五六年后,他参加国家级的赛事,家人乃至他的村庄都因此而风光无限。

我一直期待能在奥运会上看到他的身影,却不料他没被选中。年过三十,他退役了,当起了一名普通的体育教师。

有一次,我们在一起聊天,我问他,你曾经风光无限,怎么受得了现在的生活?他淡淡地说,如果把平凡当做人生的基调,那么你曾经的辉煌或成功便是上天对你的恩赐,如此,你便不会对人生有那么多的不满足,这不是自欺欺人,而是一种豁达的心态。他的一席话,说得我哑口无言。

把人的一生当成一条平静的河流,把偶尔飘落的柳絮和洒落的花瓣当作是一种幸运,方能宠辱不惊,得失不变。

快乐不是自来水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乾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一小片。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文/刘亮程)

感悟:万事万物皆有其存在的道理,我们在参悟这些道理的同时,就是在认识我们自己,丰富我们的情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又有几人能任情的活着?请试着对每一朵花微笑,因为正是他启迪我们的智慧。

快乐不是自来水

我有幸参加了一次以快乐为题的演讲,事后,有位女听众站起来说:“我真该带我的丈夫来听听这次演讲。”她解释说自己的丈夫老是很不快乐,虽然她很爱他,但和他生活在一起实在不容易。

这位女士的话让我想到理应该是这样讲的不管是谁,要把寻觅快乐当一回事。我告诉她,为了我们的另一半,我们的孩子、朋友,我们要尽量快乐。你若不同意我的意见,不妨去问问孩子跟不快乐的父母长大是什么滋味;或者问问做父母的,如果我们有一个不快乐的孩子有多痛苦。

其实,我自己的童年就不是特别快乐,而且跟大多数少年一样沉溺在不能自拔的痛苦中。但有一天我忽然醒悟,原来自己只是在害怕困难唯唯诺诺。要快乐起来也很容易,这种事不需花心思费力气。真正的成就在于金我所能以求快乐。

不少人并没有意识到快乐是必须去求去找才会有的。我们都以为快乐只是一种感觉,源自碰巧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好事,而那种好事会不会发生则非我们所能主宰。

快乐主要是有我们支配的,我们应该主动争取;真相却刚好相反,需要被动等待。希望自己有个快乐的人生,就必须克服一些障碍,其中三个障碍是:

第一,与别人比较。

多数人都拿自己

跟我们以为人生顺利的人比较,有些是亲友,有些是我们其实只听说过的人。我认识一个年轻人,是外表看去纯粹的事业有成、日子美满的那种人。他谈起他挚爱的妻女,谈起他在他中意的城市当电台节目主持人,喜不自禁。我记得当时我心里想的是怎么什么好事都让这个家伙碰上了。

然后我们谈起电脑和互联网。他告诉我,他感激这世界上有互联网,因为他可以从中查索关于多发性硬化症的资料——他妻子正在饱受此症煎熬。我先前认为他是人生的幸运儿,此时只觉得自己愚不可及。

第二,过于追求完美。

每个人都在追求着想象中最完美的生活。问题却是很少有人事业与家庭都合乎他们自己想象中的标准。

就我自己而言。我出身的家庭没有人离过婚,在我看来婚姻是一生一世的事。因此,当我和第一任妻子在结婚五年,儿子出世三年后离异时,我整个人都垮掉了,我距地自己还不如死掉。

接着我再婚,婚后向妻子芬尼坦承自己一直无法摆脱先前婚姻失败的阴影。这时,家里共有四人,我和儿子、她和她前夫的女儿。当芬尼问我觉得家里还有什么问题是,我老实回答,就是和儿子相处时间太短。

“那么你为什么不因此而开心

生活?”她问。理当如此。但首先我必须从自己内心想象的“完美”家庭中走出。

第三,过分在意自己的缺憾。

破坏快乐的有效方法莫过于对任何事物只集中注意瑕疵,假如望向天花板时只盯着缺了块天花板的那处地方。又如有个秃子对我说的:“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首先观察人群中有否另一个秃头。”

一旦你找出自己缺了哪一块天花板,就要探讨,若重新取得这块天花板是否真的可以使你快乐。然后你有三个行动选择;去找到这块天花板,或用另一块不同的天花板补上,又或者根本不予理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没掉的天花板。

我多年来研究快乐的道理,得到最重要的结论之一是:人的一生遭遇和他是否会获得快乐并不太大关系。稍加细想就会明白这道理,很明显。你一定也认识不少人,生活颇为顺利,但从根本上来说不快乐;我们也知道有些人吃过不少苦头,却能乐天知命的生活。

第一道秘方是感激。快乐都存于有感激之心的人,无感激之心的人不会快乐。我们总以为人是因为不快乐才抱怨,事实上,是抱怨促使人不快乐。

第二,要知道快乐是另一件事情的副产品。明显是快乐源泉是各种使我们生活有目标的活动,例如研究昆虫或打打球。当你用心投入自己喜好的

运动时,你获得的快乐将不计其数。

最后,应有如下的信念:这世界上有些永恒的事物是超越我们的,而且我们的生存有更重大的意义。这信念会使我们生活更快乐。我们需要精神上或宗教上的信仰,或者秉持自己的人生观。

无论你的人生观是什么,都该包含这个道理:如果你凡事都从好的方面看,对人生一定有好处;如果你总是往坏处想,日子就难过了。如果你想开心过日子的话,那么,请立即快乐起来。(文/迪尼斯·普雷格)

阅读提要:心理学家、社会演讲家迪尼斯.普雷格的童年生活并不特别快乐,而且跟大多数少年一样沉溺在自己以为的痛苦中。但有一天迪尼斯.普雷格忽然醒悟:其实我是在畏难而取易。要闷闷不乐并不难,那种事不需花心思力气。真正的成就就在于尽我所能求快乐。寄存“失败”

她曾经失败过,而且是惨败?当时,父亲没有过于严厉地横加指责,而是带着她去旅行散心。

每到一座城市,父亲都要让她留意都市火车站附近的行李寄存处。她满心不解:那有什么好看的﹖既不是景点,也非名胜!?

的确,在都市的火车站附近,常有不少行李寄存处,方便旅客把笨重的包裹、行囊卸下。寄存行包之后,使可以轻轻松松地看市景风情或办自己想办的事情,这就是寄存的好处。所以,行李寄存处常常生意盈门、顾客不绝。

父亲说,芸芸众生,寄存过“行包”的人自然不在少数。然而,我们可曾寄存过“失败”﹖其实失败也是一件行包,有时还是一件特别沉重的行包。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样的失败者不曾寄存过失败?他们非但没有寄存,反而把失败的行包紧紧地负载在身上,不仅让失败重压自己一时,甚至于浑然不觉中让失败大面积、恒久地重压自己一生一世。

一败涂地、一蹶不振——这样的失败者也不曾寄存过失败?他们被失败的行包瞬间彻底压垮,连站立的勇气都被压成了碎片。一地残骸、一地伤悲,想再度崛起,已经气若游丝,失去了支撑的力量。

当然,手提重物、捆绑沙袋,对于少林武僧练内功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对于寻常人生,我们寄存行包、寄存重物、寄存失败则更为可取。不是吗﹖

倘若寄存了失败,我们将轻松上路,一扫失利的阴霾,腾出被失败情绪占的道,我们定能收获多多、幸福多多。是的,因为寄存了失败,我们得以完成这样的能量转移,谛听成功的足音;因为寄存了失败,我们能够进行这样的能量重置,预览胜利的光标。

倘若寄存失败,我们将解放肩胛和背脊,进而解放被重负压得变形、变色的心灵,让血脉畅通,气贯长虹。神清气爽之后,我们定会获得搏击的力量。那时,春天是我们的,雨露是我们的,智慧是我们的,风华是我们的,世界也是我们的!

斜阳中,父亲语重心长的话语萦绕在她的耳边,回响在天边的晚霞里——像寄存行包一样,让我们也学会寄存失败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