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唐代诗人 > 杨玉环

杨玉环生死之迷

杨玉环 2013-03-04 09:38:04
相关推荐

杨玉环的生死之迷一直让人们非常的困恼。杨玉环作为历史上备受皇帝宠爱的妃子,她多才多艺,是一位绝色美女。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杨玉环的生死之迷,欢迎阅读!

死于马嵬坡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

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寻得。

《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后人传说贵妃没死,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死于佛堂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 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 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 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 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 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 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 指出:“所可注意者,乐 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 恐是受香山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 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 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良久兵解(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

杨玉环的生死之迷一直让人们非常的困恼。杨玉环作为历史上备受皇帝宠爱的妃子,她多才多艺,是一位绝色美女。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杨玉环的生死之迷,欢迎阅读!

死于马嵬坡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这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

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回宫,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未寻得。

《新唐书》中的记载与《旧唐书》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杨贵妃确实死于马嵬坡。后人传说贵妃没死,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死于佛堂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 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 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 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 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 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 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 指出:“所可注意者,乐 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 恐是受香山 (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 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 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中。陈玄礼及禁卫军的将官看着这个过程,确认杨贵妃已死后,再出来跟禁卫军士兵解释,"良久兵解(过了很久聚集的士兵才散去归队)"。

死于乱军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 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 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 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 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吞金而死

杨贵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说她系吞金而死。这种说法仅见于刘禹锡所用的《马嵬行》一诗。刘氏之诗曾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从这首诗来看,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曾对这种说法颇感稀奇,并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作了考证。陈氏怀疑刘诗“贵人饮金屑”之语,是得自“里儿中”,故而才与众说有异。然而,陈氏并不排除杨贵妃在被缢死之前,也有可能吞过金,所以“里儿中”才传得此说。

上皇自蜀还,令中使祭奠,诏令改葬。礼部侍郎李揆曰:"龙武将士诛国忠,以其负国兆乱。今改葬故妃,恐将士疑惧,葬礼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瘗时以紫 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 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乃令图其形于别殿,朝夕视之。(《旧唐书·卷五十一杨贵妃传》)

知识扩展:唐玄宗为什么喜欢儿媳杨玉环

唐明皇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曾经创造了开元盛世的大好局面,不过因为后期宠幸了杨贵妃,致使大唐王朝逐渐衰退下去,那么唐明皇为何喜欢上杨贵妃。一个是公爹,一个是儿媳,按理说二人没有交集,为何杨玉环能够进入唐明皇的法眼,这里却有几个原因:

其一,当时唐明皇宠幸的妃子武惠妃刚死,唐明皇内心寂寞,受到太监高力士的蛊惑,于是慢慢接触寿王妃杨玉环,于是慢慢接触这个美丽的女人,并且对此念念不忘。

其二、杨玉环长得很像唐明皇死去的宠妃武惠妃。所以当唐明皇第一次见到杨贵妃时,就一下子惊呆了。杨贵妃可能不是最美的,但她是最能吸引唐明皇眼球的,这就是男人们常有的恋旧心理:失去的东西和得不到的东西,都是最好的。唐明皇之所以对杨贵妃长期兴趣不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他拥有了杨贵妃的同时,他也就拥有了武惠妃。

其三,乱伦的快感。乱伦的冲动是一种古老的性变态心理,虽然是一种禁忌,但却是深藏在潜意识中的一种长久的记忆与诱惑,就像中国男人常常表现出来的: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这时的唐明皇显然是被这种乱伦的诱惑激动着兴奋着,完全失去了理智,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小男孩,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得到自己的儿媳妇。

好在大唐王朝是有乱伦的传统:当年唐高宗李治就是娶了他曾祖父的小老婆武则天的,而他的祖母武则天、他的姨妈太平公主、他的伯母韦后又个个都是色中女魔,所以唐明皇费了一番手脚后,终于能把儿媳妇归为已有,可以说,这个妃子给他的感觉,绝对与别的妃子大大不同。

其四、杨贵妃自身的聪明。和杨贵妃在一起是一种享受。皇帝对女人的爱,一大半是与性有关的,只要保存住了男人对自己身体的兴趣,就会保存住男人对自己的兴趣,所以杨贵妃在和唐明皇亲热时,坚持不点灯。

她只允许唐明皇感觉自己而不让他真正地看到自己,只要灯一亮,她必然已穿好了衣服,任唐明皇怎样要求,她最多就是让唐明皇看看自己性感的内衣。这种与别的女人百依百顺相比截然不同的做法不但没有激怒唐明皇,反而极大地激起了他对杨贵妃的兴趣。

其五,会吊唐明皇的胃口。唐明皇贵为一国之君,却无法看到杨美人的玉体,很是焦急。便采用了偷窥的方法,他趁杨贵妃在华清池洗澡的时候,趴在窗户外偷看,谁知被负责外围警戒的太监发现了,太监就要通知杨贵妃,唐明皇不许,这个太监知道杨贵妃在唐明皇心中的地位,就假装为难,说如果不报告娘娘,让她知道了会怪罪。

正心急火燎的唐明皇哪儿有心情和太监纠缠,马上重赏那太监打发他滚了蛋。等到再趴在窗户上时,杨贵妃已经听到动静穿好了衣服。你说这唐明皇在她面前可怜不可怜!就是偶尔闹了点别扭两人不说话了,杨贵妃也不向唐明皇求饶。

说也怪,别的女人越是赔礼道歉承认错误唐明皇火越大,杨贵妃呢?越是一副不稀罕他的样子,他就越是舍不得她,最后唐明皇一个人熬不住了,只好低三下四地让高力士再把她请回来,两人更加恩爱得像是新婚。很像现在的男人,越是送上门来的女人,越怀疑是不是该要,那些不正眼看他一眼的,他倒喜欢得如醉如痴。就这样,杨贵妃套牢了唐明皇,集三千宠爱于一身。

杨贵妃多才多艺,尤其是精通歌舞,当然对文艺也格外感兴趣。唐玄宗本来就是一个文学青年,且精通骑射,又对文艺很感兴趣,自然二人相互谈论的话题也很多,这是其他没有文化素养的女人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二人相谈甚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