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唐代诗人 > 杨玉环

高力士向唐玄宗推荐杨玉环是为何

杨玉环 2018-02-07 23:55:30
相关推荐

高力士推荐杨玉环的动机我想主要有两个。首先,杨玉环的美貌和才华足以替代武惠妃。高力士懂唐玄宗,知道他喜欢什么样的女性。哪个皇帝不爱美女呢?唐玄宗也不例外,他的王皇后、武惠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等都是美女。杨玉环的美貌自不待言,所谓四大美女之一不是浪得虚名。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从成都返回长安,半路上专门派人去马嵬驿寻找杨贵妃的尸骸,结果只有一堆枯骨和一个香囊。《新唐书》记载说唐玄宗回到长安后,命令画工画了一幅杨贵妃像,挂起来日夜对画缅怀思念。唐玄宗曾写过一篇《王文郁画贵妃像赞》,看来这幅画就是王文郁画的杨贵妃像,唐玄宗在文中提到这样一句话:“忆昔宫中,尔颜类玉。”说杨贵妃长得像玉一样温润美丽。《旧唐书》也说她“姿色冠代”,意思是在当时无人可比。

而且杨贵妃的美还很符合唐朝的审美观——以胖为美。唐代文化的特点是气魄大,城市大,建筑大,连人也“大”。其实这是北朝遗风,北朝游牧民族文化崇尚健壮、肥白。今人对“肥”字特别忌讳,但那时可不这样,肥白意味着美,所以您翻开那时的史书,经常会看到用“腰带十围”来形容人长得好看。唐代也是一样,女性以肥白为美。香港范家伟先生专门研究过古人身体观,他搜集了大量史料,得出结论:“唐代女性以肥白为美的形体审美特征,女性肥白是健康和生育能力强盛的象征。”(《六朝隋唐医学之传承与整合?身体观与妇人病》)也就是说那时人认为胖美女生育能力强。还有一点,唐代以胖为美,并不意味着那时都是胖人,相反,正因为那时候营养水平和今天没法比,胖人数量一定不多,所以才以胖为美。任何时代,稀缺的才是美的,遍地都是的就不算美。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唐代留下来的壁画、陶俑中胖的也有,瘦的也有。艺术本来就是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理想的女性是胖的,写实的女性则是胖瘦均有。

高力士推荐杨玉环的动机我想主要有两个。首先,杨玉环的美貌和才华足以替代武惠妃。高力士懂唐玄宗,知道他喜欢什么样的女性。哪个皇帝不爱美女呢?唐玄宗也不例外,他的王皇后、武惠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等都是美女。杨玉环的美貌自不待言,所谓四大美女之一不是浪得虚名。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从成都返回长安,半路上专门派人去马嵬驿寻找杨贵妃的尸骸,结果只有一堆枯骨和一个香囊。《新唐书》记载说唐玄宗回到长安后,命令画工画了一幅杨贵妃像,挂起来日夜对画缅怀思念。唐玄宗曾写过一篇《王文郁画贵妃像赞》,看来这幅画就是王文郁画的杨贵妃像,唐玄宗在文中提到这样一句话:“忆昔宫中,尔颜类玉。”说杨贵妃长得像玉一样温润美丽。《旧唐书》也说她“姿色冠代”,意思是在当时无人可比。

而且杨贵妃的美还很符合唐朝的审美观——以胖为美。唐代文化的特点是气魄大,城市大,建筑大,连人也“大”。其实这是北朝遗风,北朝游牧民族文化崇尚健壮、肥白。今人对“肥”字特别忌讳,但那时可不这样,肥白意味着美,所以您翻开那时的史书,经常会看到用“腰带十围”来形容人长得好看。唐代也是一样,女性以肥白为美。香港范家伟先生专门研究过古人身体观,他搜集了大量史料,得出结论:“唐代女性以肥白为美的形体审美特征,女性肥白是健康和生育能力强盛的象征。”(《六朝隋唐医学之传承与整合?身体观与妇人病》)也就是说那时人认为胖美女生育能力强。还有一点,唐代以胖为美,并不意味着那时都是胖人,相反,正因为那时候营养水平和今天没法比,胖人数量一定不多,所以才以胖为美。任何时代,稀缺的才是美的,遍地都是的就不算美。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唐代留下来的壁画、陶俑中胖的也有,瘦的也有。艺术本来就是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理想的女性是胖的,写实的女性则是胖瘦均有。

所以说,高力士明白,要想给唐玄宗选妃子,精通音律这一点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要善于跳舞,当年武惠妃就是以舞姿迷住唐玄宗的。杨玉环毫无疑问符合这一要求,她不仅精通音律,而且尤其擅长舞蹈。在唐朝历史上,杨玉环假如不是一个贵妃,恐怕也会以女性舞蹈家的身份留诸史册。杨玉环入宫前大概就接受过良好的音乐舞蹈训练,后来当了贵妃,她又以跳《霓裳羽衣曲》和胡旋舞而著称。以上是高力士推荐杨玉环的第一个动机——看重杨玉环的美貌和才华。其次,高力士推荐杨玉环还有政治考量。

皇室婚姻,才貌从来都是其次,政治才是第一位的,所以高力士推荐人选也不可能脱离政治因素。我认为两个原因促使他觉得杨玉环是一个政治上信得过的人。第一,单纯。杨玉环性格单纯,在当时是典型的小女人,无野心,无政治欲望。其实一个人是否有政治欲望与其性格密切相关,了解了性格,便能对其政治欲望有大概的了解,因此杨玉环还未进宫高力士就能知道她的单纯。这一点很重要,唐玄宗一生最怕女人干政,前期就不断和女性政治集团展开斗争,掌握大权后又废掉了那个希望自己成为武则天第二的王皇后,后来的武惠妃,又是因为干政把自己吓死了。所以高力士明白,必须找一个无野心、单纯的女子,皇帝才能放心。第二,家族符合要求。唐代婚姻,尤其是皇室、贵族婚姻,非常重视门第。武则天当年想当皇后,遭到众臣激烈反对,理由之一就是嫌其门第低。杨玉环的生父是杨玄琰,本身官职不高,而且很早就去世了,但其先祖是弘农杨氏,所以杨玉环也算是有门第之人。另外,这里面有一个关键人物——高力士,他与武则天一派关系密切。陈寅恪先生指出,高力士身份特殊,一方面,他是唐玄宗最信赖的人,另一方面,他从小就和武家关系紧密。而杨贵妃呢?她出身弘农杨氏,与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是同族,可以被看作武家大集团出身。高力士之所以推荐杨玉环,一则当然是因为杨氏美貌,可以抚平唐玄宗的伤痛,二则是因为可以巩固李武韦杨婚姻集团,这是一个靠婚姻维系在一起的利益集团,也正是这个原因,陈先生说:“世人往往以贵妃之色艺为当时大唐帝国数千万女性之冠,鄙意尚有疑问,但其为此集团中色艺无双之人,则可断言,盖力士搜拔之范围原有限制……”(《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他的意思是杨贵妃固然美貌,但她只是这个集团内最美貌者,不见得是整个唐王朝最美丽的女子。

于是在高力士的运作之下,唐玄宗在华清宫接见了杨玉环,要看看这个女子真实面貌如何。按说,杨玉环嫁给李瑁是在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而此时是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既然杨玉环当唐玄宗儿媳已经五年了,他怎么会不知道杨玉环长什么样子呢?的确有这个可能性。首先,就礼法而言,皇子纳妃,皇帝不一定要到场,也就是说唐玄宗在李瑁大婚各个环节中可能都未参与。其次,每逢元日拜贺等节日活动,杨玉环可能随丈夫进宫见过唐玄宗,但那是集体活动,而且是大场合,大殿之上,唐玄宗即便见过杨玉环也是匆匆一面,且有可能是远距离。所以要想深入了解某人,尤其要了解其为人、性格,必须要单独安排见面。唐玄宗一生心思缜密,不会贸然接受一个不知底细、不知其秉性的女性。

《长恨传》记载说唐玄宗看到杨玉环如此美貌,龙心大悦,还特地令人奏起《霓裳羽衣曲》,这大概带点考试的意味在里面,因为唐玄宗很看重女性的舞蹈才华嘛。此情此景之下,估计杨玉环也一定少不了翩翩起舞吧。这个曲子配上舞蹈,据说飘飘然有仙气。这一年唐玄宗五十六岁,杨玉环二十二岁,二人年龄差距很大。唐玄宗对杨玉环可谓一见倾心,还赠送首饰作为定情物。至于杨玉环的心理,史料没有任何记载。想必她刚接到赴华清宫的谕旨之时一定十分震惊,心情估计也是很复杂的——皇帝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人,自己正风华正茂,而且和丈夫年龄相仿,更何况她和皇帝还有那一层众所周知的关系,所以她当时的顾虑应该是很多的。但是唐玄宗多才多艺,性格外向活泼,很有生活情趣,一句话,有女人缘,更何况皇帝的命令无人敢违抗,必须接受。所以此次见面,杨玉环的心情大概是惶恐、不得不接受,再加一点点憧憬吧。

唐玄宗决心要将杨玉环纳入宫中。当然,最大的障碍就是寿王李瑁。对于李瑁来说,这几年的重磅打击可谓接二连三。首先是母亲武惠妃去世,然后是母亲和自己所希冀的太子之位被李亨半路夺走,现在自己的王妃眼看又保不住。李瑁性格温厚,不是那种咄咄逼人之人,也懂得保护自己。父亲和母亲都很强势,现在母亲已经去世,父亲又对诸位皇子充满戒心,三位皇子之死可谓殷鉴不远,假如有所反抗,父亲一定会认为自己是对没当上太子不满而借此发难。所以对于李瑁来说,他只有默默地接受。李瑁后来的生活可谓小心翼翼,波澜不惊,于唐代宗时期得以寿终正寝。唐玄宗为了掩人耳目,让杨玉环以为唐玄宗的母亲窦太后追福为理由出家为女道士。时间大约是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年初。《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很多史料都是这么记载的。唯独《旧唐书》不一样,它说:“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见。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既进见,玄宗大悦。”这里值得注意的有两点:第一,它对杨玉环曾是寿王妃一事避而不谈;第二,它强调杨玉环见唐玄宗时已经是女道士。这就与其他史料不符,原因何在?

《旧唐书》是五代时写成,人们批评它说文笔不好,史料拣选不精,行文中甚至出现把唐朝皇帝叫作“今上”的情况,也就是说写的时候比较粗糙,大段摘抄唐代史料原文,没有加以仔细的选择。但是这个缺点同时也是优点,因为它能保留很多唐代史料的原貌。我认为上述那段记载就是唐代官方史料的原貌。官方史料忌讳说杨玉环曾是寿王妃,所以闭口不谈。而强调杨玉环初见唐玄宗时就已是女道士,也是为了掩人耳目,让大家以为杨玉环是先出家离开了寿王李瑁,然后才见到了唐玄宗。还有个事情也是例证,杨玉环幼年时父亲杨玄琰就去世了,她是被叔父杨玄璬养大的,但是当杨玉环入宫当了唐玄宗妃子后,唐玄宗只追赠其父亲的官职,对杨玄璬却没有丝毫的赏赐。个中缘由还是为了搪塞众人,因为以前在给寿王李瑁娶妻时唐玄宗曾发布《册寿王杨妃文》,里面已经将杨玉环称为“杨玄璬长女”,所以假如再给杨玄璬赏赐,就等于告诉大家这位新皇妃就是原先的寿王妃。至于官方为何大费周章篡改事实,想必也是基于以下原因:首先,在那个没有报纸没有网络的时代,不明情况的人很容易被各种混乱信息混淆视听,所以编出一套官方的说辞,至少这样可以隐瞒住一部分世人;其次,皇帝还要考虑史书会怎么评价这件事,至少让后世人对此事不明就里。当然,他这个隐瞒并不算成功,否则我们是怎么知道这层关系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