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唐代诗人 > 柳宗元

柳宗元文学特点散文

柳宗元 2017-06-25 22:37:51
相关推荐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文学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他的散文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的散文的文学特点,欢迎阅读!

柳宗元的散文的文学特点

柳宗元的散文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先秦之后隋唐以前,骈文统治着文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骈文已经无法满足时代进步的要求,极大地限制了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柳宗元积极响应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反对当时流行的华而不实的文风,力主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他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的主张,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在创作实践中,柳宗元除了写作许多政论外,还有不少传记、杂文、寓言、游记之类的文学散文,这些创作,风格独特,语言精粹,显示了散文在艺术表现上的优越性。

柳宗元的文学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以元和为分界线,之前柳宗元科名和仕途一帆风顺,其一直在为政治抱负而奋斗,重要作品不多,成就也不大。元和后,柳宗元遭贬,有机会接近下层人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一时期对于他的先进的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他的文学作品也更加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纵观柳宗元的散文作品,无论是山水游记、传记散文,还是寓言故事,都体现了他的儒家民本思想,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抗议。他的散文或正话反说,如《答问》、《起废答》、《愚溪对》等作品,或借形似之物来抨击现实,如《骂尸虫文》、《宥蝮蛇文》、《憎王孙文》、《斩曲几文》等。他一改前人的陈规,将浓郁的情感融入散文之中,彰显了文学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使古文上升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首先,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对《水经注》的继承和发展。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作品中的的精华。在此类作品中,作者寓情于物,在描写山水景物之时,抒写了自己的不幸遭际和对现实的不满。作品中凸显的是为世所弃的自然界美丽景色,这些景色正如他那不为世用的卓越才华一样远弃遐荒。作者将自己的身世遭遇不着痕迹地融入到对自然的描写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独特的“凄神寒骨”之风格。

在最为人称道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作者用简练而又生动的文笔写景状物,水石草木,光影游鱼,或静或动,给人“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感觉。在篇末,作者写道:“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细细品读,清冷寂寥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心为之怦然而动,此时也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作者遭贬的悲苦心态。在《钴坶谭西小丘记》中,他把一个普通的小丘描绘得有血有肉,同时借小丘“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来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可以说这类作品就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有机结合体。

其次,柳宗元的传记散文是对《史记》人物传记的一种发展。

柳宗元传记散文的主人公都是来自下层的小人物。作者通过对这些下层人物的描写来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和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痛苦。他往往借题发挥,大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也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捕蛇者说》一文中,通过对蒋氏三代经历的描写,表现了蒋氏内心的痛苦,有力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剥削,突出了“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主题。读后感觉全文“含无限悲伤凄婉之态”(《古文观止》卷九)。又如《祭吕衡州温文》,全文气势磅礴,感情跌宕起伏,读之令人荡气回肠。可谓“但见泪痕,不睹文字”。文章表达了作者的巨大悲痛和对吕温的深切哀悼,同时也表现出时局暗弱和对国家民族强烈的忧患意识。与《史记》相比,柳宗元的传记散文兼具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上的创造性,在表现方法上也有独到的选择。他从小人物身上挖掘了普通人所具有的闪光点。这些面貌全新的小人物群,为传记文学的画廊增添了新的内容。

再次,柳宗元的寓言作品闪烁着周秦诸子的风格。

在柳宗元之前,寓言虽然已有发展,但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往往只是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柳宗元汲取了诸子寓言的传统,借鉴了六朝以来的小说和杂文的写作技巧,创作了大量的寓言,使寓言从先秦时期政治伦理作品的附属上升为一种独立的完整的文学样式。柳宗元为寓言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柳宗元的寓言作品大都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在他的寓言中,最成功之处就是运用叙事和描写技巧来生动地塑造寓言形象。诸如麋、驴、鼠等形象,直至今天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些鲜活的形象同时也曲折地表达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在《��传》里,作者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了一个生动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又发一点简要的议论,把讽刺的矛头直指“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而智若��的贪官污吏,令人产生无限的思考与回味。

总之,柳宗元的散文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推陈出新,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自己的文学主张,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语言精练生动的优秀散文。无论是他的文学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为中国文学的丰富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文学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他的散文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的散文的文学特点,欢迎阅读!

柳宗元的散文的文学特点

柳宗元的散文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先秦之后隋唐以前,骈文统治着文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骈文已经无法满足时代进步的要求,极大地限制了文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柳宗元积极响应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反对当时流行的华而不实的文风,力主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他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的主张,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在创作实践中,柳宗元除了写作许多政论外,还有不少传记、杂文、寓言、游记之类的文学散文,这些创作,风格独特,语言精粹,显示了散文在艺术表现上的优越性。

柳宗元的文学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以元和为分界线,之前柳宗元科名和仕途一帆风顺,其一直在为政治抱负而奋斗,重要作品不多,成就也不大。元和后,柳宗元遭贬,有机会接近下层人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一时期对于他的先进的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他的文学作品也更加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纵观柳宗元的散文作品,无论是山水游记、传记散文,还是寓言故事,都体现了他的儒家民本思想,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抗议。他的散文或正话反说,如《答问》、《起废答》、《愚溪对》等作品,或借形似之物来抨击现实,如《骂尸虫文》、《宥蝮蛇文》、《憎王孙文》、《斩曲几文》等。他一改前人的陈规,将浓郁的情感融入散文之中,彰显了文学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使古文上升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首先,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对《水经注》的继承和发展。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作品中的的精华。在此类作品中,作者寓情于物,在描写山水景物之时,抒写了自己的不幸遭际和对现实的不满。作品中凸显的是为世所弃的自然界美丽景色,这些景色正如他那不为世用的卓越才华一样远弃遐荒。作者将自己的身世遭遇不着痕迹地融入到对自然的描写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独特的“凄神寒骨”之风格。

在最为人称道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作者用简练而又生动的文笔写景状物,水石草木,光影游鱼,或静或动,给人“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感觉。在篇末,作者写道:“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细细品读,清冷寂寥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心为之怦然而动,此时也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作者遭贬的悲苦心态。在《钴坶谭西小丘记》中,他把一个普通的小丘描绘得有血有肉,同时借小丘“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来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可以说这类作品就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有机结合体。

其次,柳宗元的传记散文是对《史记》人物传记的一种发展。

柳宗元传记散文的主人公都是来自下层的小人物。作者通过对这些下层人物的描写来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和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痛苦。他往往借题发挥,大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也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捕蛇者说》一文中,通过对蒋氏三代经历的描写,表现了蒋氏内心的痛苦,有力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剥削,突出了“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主题。读后感觉全文“含无限悲伤凄婉之态”(《古文观止》卷九)。又如《祭吕衡州温文》,全文气势磅礴,感情跌宕起伏,读之令人荡气回肠。可谓“但见泪痕,不睹文字”。文章表达了作者的巨大悲痛和对吕温的深切哀悼,同时也表现出时局暗弱和对国家民族强烈的忧患意识。与《史记》相比,柳宗元的传记散文兼具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上的创造性,在表现方法上也有独到的选择。他从小人物身上挖掘了普通人所具有的闪光点。这些面貌全新的小人物群,为传记文学的画廊增添了新的内容。

再次,柳宗元的寓言作品闪烁着周秦诸子的风格。

在柳宗元之前,寓言虽然已有发展,但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往往只是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柳宗元汲取了诸子寓言的传统,借鉴了六朝以来的小说和杂文的写作技巧,创作了大量的寓言,使寓言从先秦时期政治伦理作品的附属上升为一种独立的完整的文学样式。柳宗元为寓言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柳宗元的寓言作品大都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在他的寓言中,最成功之处就是运用叙事和描写技巧来生动地塑造寓言形象。诸如麋、驴、鼠等形象,直至今天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些鲜活的形象同时也曲折地表达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在《��传》里,作者用简洁的文字勾勒出了一个生动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又发一点简要的议论,把讽刺的矛头直指“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而智若��的贪官污吏,令人产生无限的思考与回味。

总之,柳宗元的散文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推陈出新,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自己的文学主张,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语言精练生动的优秀散文。无论是他的文学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为中国文学的丰富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者简介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字子厚,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在文章方面,他与韩愈并称为“韩柳”;在诗歌方面,他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柳宗元出生于文化气息浓厚家庭,他的父亲柳镇信奉传统儒学,具备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正不阿的品德;他的母亲则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同时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父母双亲在言传身教和学识方面,给予柳宗元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

柳宗元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刚刚平定二十年,太平盛世不再,政治腐败、藩镇割据等社会矛盾逐渐显露出来。但柳宗元并没有受大形势的影响,年少得志的他,20 岁中进士,几年后便步入官场,开始参与政治。

经过十多年的历练,柳宗元对政治黑暗和社会现实的认识更加深刻,萌发了革新的想法。顺宗即位后,开始任用他和王叔文、王伾等大臣进行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可惜,改革进行不到半年,就失败了。柳宗元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贬到湖南永州任司马,时间长达十年。这一件事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被贬期间,柳宗元并没有消极颓废,而是将主要精力放到了著书立说方面,对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议题,他都进行了研究。他给后人留下的最大一笔思想财富就是:统合儒释。

儒、释、道三家,在魏晋时期已形成了鼎立格局,到了唐代,三家合流已是大势所趋,但还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柳宗元“统合儒释”的主张,为当时学说繁杂的局面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为以后的儒、释、道三教合流奠定了基础。

他用儒家经典解释佛教,表明了儒家和佛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都可以不断丰富、相互融合,也只有这样双方才能都获得发展。

作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唐代是儒家思想进一步被尊为正统的时代,也是佛教盛行的时代,但柳宗元并没有受到所谓主流思想的束缚,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思想问题。这种博采众长的哲学思维方式,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其他学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