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宋代诗人 > 王安石

王安石研究:“怪异”的王安石

王安石 2013-03-03 07:20:31
相关推荐

王安石(1020—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人。王安石在家中排居老大,下有两个弟弟:“友爱诸弟,俸禄入家,数月辄无……”做哥哥的姿态,还是令人赞赏的。

年少时的王安石,天资聪慧,酷爱读书,到了十五岁,经史子集贯于胸,而且过目不忘。写起文章来,动笔如飞,看起来像是随意挥洒,漫不经心,但见者皆服其精妙。当时的大文豪曾巩把王安石的文章带给文坛泰斗欧阳修审看,都叹为奇才,因而名动京师。

二十岁那年,王安石中进士,而且殿试得了状元,金榜题名。此后,朝廷便任命他为淮南判官、知鄞县令、舒州通判、度支判官……这是王安石四十多岁之前所任的地方官职。

相传,历史上的王安石,为人有两大特点:生性古怪;议论高奇。史载,他生活十分简朴、勤俭,最不喜欢华丽的衣服。不洗澡,不怎么洗脸,也不经常换洗,生活习惯怪癖,而且性格倔强,好唱反调,且没几人面上不服的。

后来,王安石被调往朝中任职,他仍改不了脾气怪异、才高思深的德性。有想与他见面相识的,他却鄙夷道:“此人俗物也,安敢与吾论天下大事?”而时任太子的赵顼却非常赏识他,认为他是管仲、诸葛亮式的一流人物,并引为太子庶子,以便常能听到他的高论。

有一次,赵顼问他:“治天下以何为先?”王安石答曰:“以择术为先。”赵顼道:“唐太宗如何?”王安石道:“陛下当法尧、舜,太宗算什么?”赵顼道:“唐太宗得魏征,刘备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二子诚不世出之才也。”王安石道:“陛下诚能为尧舜,则必有皋、羲、稷,诚能为高宗,则必有傅说、魏征、诸葛亮之流,何足道哉?”俨然以济世英才自居。

王安石(1020—1086年),字介甫,江西临川人。王安石在家中排居老大,下有两个弟弟:“友爱诸弟,俸禄入家,数月辄无……”做哥哥的姿态,还是令人赞赏的。

年少时的王安石,天资聪慧,酷爱读书,到了十五岁,经史子集贯于胸,而且过目不忘。写起文章来,动笔如飞,看起来像是随意挥洒,漫不经心,但见者皆服其精妙。当时的大文豪曾巩把王安石的文章带给文坛泰斗欧阳修审看,都叹为奇才,因而名动京师。

二十岁那年,王安石中进士,而且殿试得了状元,金榜题名。此后,朝廷便任命他为淮南判官、知鄞县令、舒州通判、度支判官……这是王安石四十多岁之前所任的地方官职。

相传,历史上的王安石,为人有两大特点:生性古怪;议论高奇。史载,他生活十分简朴、勤俭,最不喜欢华丽的衣服。不洗澡,不怎么洗脸,也不经常换洗,生活习惯怪癖,而且性格倔强,好唱反调,且没几人面上不服的。

后来,王安石被调往朝中任职,他仍改不了脾气怪异、才高思深的德性。有想与他见面相识的,他却鄙夷道:“此人俗物也,安敢与吾论天下大事?”而时任太子的赵顼却非常赏识他,认为他是管仲、诸葛亮式的一流人物,并引为太子庶子,以便常能听到他的高论。

有一次,赵顼问他:“治天下以何为先?”王安石答曰:“以择术为先。”赵顼道:“唐太宗如何?”王安石道:“陛下当法尧、舜,太宗算什么?”赵顼道:“唐太宗得魏征,刘备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二子诚不世出之才也。”王安石道:“陛下诚能为尧舜,则必有皋、羲、稷,诚能为高宗,则必有傅说、魏征、诸葛亮之流,何足道哉?”俨然以济世英才自居。

诚然,当时的北宋王朝确实也需要像王安石这样的人才来拯救时艰。王安石所处的时代,北宋已立国一百年。百姓生活日益困苦,社会风气日趋下降,国用财力严重不足。由于赵匡胤鼓励文臣武将多置歌妓、良田、美宅,到了宋仁宗时代,社会上就出现了豪强、地主占地千顷,农民无立足之地的局面,士大夫阶层极度腐朽。国力空虚,军备废止,几乎无甚战斗力可言,当时全国的马匹还不足三十万匹,武器装备在仓库里锈迹斑斑,每年还要向辽国输币数百万,可以说是个法度失衡、千疮百孔的朝代。

针对这种情况,王安石一旦被宋神宗命为宰相,就毫不犹豫地大胆实施变法革新。纵观王安石变法,大抵有以下内容: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法、农田水利法、免行钱法等。然而,此次推行新法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究其缘由,一是突然把“死马”当“活马”医,受惰性思维影响,社会心理上无法接受;二是新法严重触及到当权者和豪强大族的利益,遭到群起反对;三是全面变法,老百姓也不理解,无法消受。总之,这次以富国强兵之术为中心内容的变法的失败,说明王安石全面集中革新操之过急,无异于在大宋王朝虚弱身体的伤口处撒了一把盐。

在所有这些法令中,方田法和免行钱法直接冲击了当权者与豪强的利益,于是他们上下串通,以加重农民赋税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一来,法愈多,则百姓的赋税和负担愈重,百姓就怨声载道。究其根源,全归罪于变法,责任落到王安石头上,使他四面受敌,答辩不暇。

首先站出来反对变法的是著名史学家、保守派首领司马光。司马光曾与王安石是好友,他非常佩服王安石的才学,但王安石开始变法后,司马光立即反对,二人交恶。司马光给王安石接连写了三封信,让他取消新法,认为新法是废祖宗之旧制,改既定之成例,有悖先儒之教,使士大夫沸腾,黎民骚动。接信后,王安石写了有名的《答司马谏议书》,援引商鞅变法强大秦国的史例,指出家不变法则家败,国不变法则国亡。而且表明自己的态度:为了强大国家,就是刀架在脖子上也不会改变实施新法。

有司马光领头,朝中士大夫官员紧随其后,攻击新法。王安石变法后的第二年,枢密副使韩琦上疏宋神宗,指出新法有十大过失。欧阳修和苏洵父子等人也加入了保守集团行列,其中以苏轼反对尤烈,所以连续几次被王安石贬为地方团练副使,并斥苏轼是书生,未晓世事就妄谈天下大事。

保守派见这样攻击新法仍没有扳倒王安石,就亮出他们的最后王牌:以司马光为首去找慈圣、宣仁两位太后,要她们给宋神宗施加压力,废新法。两位太后对宋神宗哭诉:“安石乱天下,再不废新法,国家就完了”。

于是,神宗罢免了王安石的相位,任命他为观文殿大学士、江陵知府,自礼部侍郎转为礼部尚书。两年后,王安石再度入相,只一年又被罢免,改为镇南军节度使、同章事判江宁府,同时封为舒国公,后改为荆国公以示安抚。为时十年的变法就此不了了之。这真有点像我国的“文革”,十年内乱,一片乌烟瘴气,使国家不知倒退了多少年。

王安石离相后,由司马光执政。他当宰相后,尽废新法,尽逐朝中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大臣和地方官员,儿子也遭保守派迫害而自杀。王安石闻讯后,气得咯血,卧病不起,并对左右说:“腐儒败天下,三十年后必应吾言”。

从此,王安石愤而退居讲学,专做学问,不问政事。训释《诗》、《书》、《礼》、《春秋》等古籍,并附以自己的观点,取名为“王学”。同时赋诗作文,极富特色,成就不在韩愈、柳宗元之下,名重天下,成为文坛泰斗。他的政敌司马光,反对新法不遗余力,但佩服其学问说:“千载之下,无人可比。”

1086年,王安石因病辞世。新法被废后,天下一切照旧。1127年,距王安石变法失败仅三十八年,金国入侵,北宋因弱不能抵,国亡。如若王安石变法能拉拢主力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支持他,尤其是取得老百姓的大力拥护,也不至于使北宋如此疲弱不堪,雪上加霜,那么快就完蛋了。

纵观王安石的一生,在性情上:“性强忮,遇事无可否(从不考虑能不能办到),自信所见,执意不回。”(《宋史》)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如果要算,“偏狭固执、太过自信”这一条,能否搭上杠?

而在个人生活中,前面讲过:“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不拘小节的王安石的这种生活习惯,在苏洵眼里,就是“阴贼险狠”,那不爱干净的外表是装出来的。“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王安石的那些怪异行为,是一种奸诈的伪装。一个处心积虑伪装自己的人,必然包藏祸心,有所图谋。

苏洵的观点可否具有代表性,值得探讨。不过,王安石的一些怪异行为,也确实有些“出格”,不顾国情和百姓死活的全面革新就不说了,他的某些举动甚至遭到了皇帝的猜疑。在《邵氏见闻录》里,仁宗摆下“赏花钓鱼宴”,时任“知制诰”的王安石也参加了。有内侍端上鱼饵放在几上,王安石随手拿起就吃,不大一会儿工夫竟然全吃光了。仁宗皇帝注意到了,当时哑然,事后断言王安石是个“诈人”。仁宗的理由很简单,你没注意吃了一粒也就罢了,整个一盘全给吃了还没察觉,这可能吗?

然而,王安石在吃饭时,确实有心不在焉的毛病。据说在饭桌上他只吃离自己最近的菜,至于吃的什么,味道如何……等等,全不在意。

王安石平时生活十分节俭,有时甚至恬淡超脱得可以。据说,王安石做了高官后,有一次,其夫人吴氏见别的达官贵人都三妻四妾的,就给他也买了个妾。王安石见了十分惊诧,问:你是何人?那妾回答说:是夫人让我来伺候您的。王安石详细问过才知道,这妇人原来有家,丈夫因要赔偿损失的官款所以把她给卖了。王安石问要多少钱才能赔偿那笔损失?答:九十万。王安石就叫来那妇人的丈夫,给他九十万钱,让他把女人带了回去。可见,王安石固然节俭,自己舍不得吃,甚至招待客人都很简慢。可在有些地方,却又并不吝啬。

历史上,王安石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那场变法上。而作为一个人,他的与常人不大一样的品行,相对而言人们注意得较少。关于他的大部分传闻,又集中在诸如“怪僻”等表象上。而另外一些人,出于对他政治主张的赞许,又有意识地将其怪异表现忽略掉了。

现在看来,感觉到王安石的“怪”与不近人情,恐怕就是真实的。再看人们对他变法成败得失的分析与评价,觉得他的一些政治行为,与他的个性特征是有一定关联的。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事,可能真的就能反映出某个人的精神状态,在这些微不足道的点点情节中,我们或可体味到见微知著的一些东西。

我们甚至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人,一些特立独行的人,一些完全忽略别人怎么看自己的人,很可能在工作中会遭遇失败——这不一定是因为其主张、见解是荒谬离奇的,而是因他生活在一个因妒生恨、无法包容、不被认可、遭到排挤的群体里的缘故。这怎么能不影响他的事业与命运的成败得失呢?

有大才聚力嫌小,排众议孤掌难鸣。这应该是一个方面。关键是他能否把握现实局面,拥有稳固的权力,确定正确的使大家十分认同的方向,这个恐怕才是最重要的。王安石变法本身并没有错,而是遇到了“天时、地利、人和”都对他极为不利的境况。变法失败后,他转而为文,一举成为文坛泰斗,我们说,这是因他桀骜不驯的骨子里的成因促成的吗?显然又不是。

看来,想做个“怪异”的极富争议的人,也没什么不好的。青史留名的王安石的八匹马也拽不回来的倔强劲儿,谁能搭上这趟车,没准儿就是谁的福运和造化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