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宋代诗人 > 陶渊明

《陶渊明集笺注》读后有感

陶渊明 2019-04-04 00:27:33
相关推荐

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流人物,也是第一个大量表现饮酒的诗人。《陶渊明集》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扑鼻的酒香,因而我认真选取集子中提到酒的诗句并将其汇成表格。本文是主要通过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概述、与酒有关诗句的详述以及陶渊明相关影响的总述来展开。

关键词:陶潜 陶集 陶诗 饮酒 影响

一、 陶潜其诗其人的概述

陶渊明,字渊明,又字元亮,生于东晋,晋宋易代之后,改为潜。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其祖父陶茂,曾为武昌太守。其父早亡,陶诗《命子》称其父“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对陶渊明影响至深的亲戚是外祖父孟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称其祖父:“始自总发,至于知命,行不苟合,言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傍若无人。”史传记载,陶渊明早年并未做过官。二十九岁时,《宋书》本传说:“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其后,又曾辞州主簿之聘。过了六七年,在三十五六岁时,才又在江州刺史桓玄的州府中任官吏,一二年后又因母丧退归。在家期间曾写了著名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表示了归耕的愿望。四十岁时又复出为刘裕镇军将军军府参军,明年转为江州刺史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同年八月,为彭泽令。十一月,因程氏妹之丧,弃职返里。此时,陶渊明四十一岁。此后再也未出仕。

陶渊明集今存诗文一百三十多篇,这些诗文随处流露出对真善美的追求。苏轼评陶“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刘克庄评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陶诗表面平淡而内含丰富的特点。读《陶渊明集》,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我看到了一个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热爱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是其隐逸生活的象征。其实,青少年时代的陶渊明也有过济苍生和复故土的远大志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渊明的壮志逐渐消磨。但其用世之心并未消失。《荣木》一诗,“千里虽遥,孰敢不至”。《杂诗》中又有“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之语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之叹。即使在完全归隐后,他还写下了一些金刚怒目式的句子,以及《咏荆轲》那样悲壮豪放的作品。嫉恶如仇的他为荆轲未能成功刺秦而惋惜,为精卫填海而感动,为与帝争神的刑天而感慨。因此龚自珍说他“二分梁父一分骚”。陶渊明诗歌的内容,大多数是描写田园,歌颂田园的自然风光。陶渊明的文,《五柳先生传》写自己的生性,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著文章以自娱;嗜酒,家贫。《归去兮辞》写陶渊明下决心离开官场归田的轻松和喜悦。《桃花源记》则是东晋的美文,勾勒出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闲情赋》好比是作者的一封情书。

综观陶渊明的一生,大约可分三个时期,即出仕前的青少年时期,出仕游宦时期和归隐时期。年轻的陶渊明胸怀兼济天下的大志。另一方面,陶渊明生性又爱好丘山。第二时期,《宋书》本传说:“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陶渊明初仕,年近三十岁,出仕的原因,主要是家贫,为生活计。在陶渊明看来,官场是一个巨大的“尘网”又似牢笼。让他觉得污浊且不自在。第三时期,陶渊明40岁左右,他终于突破尘网和樊笼。回归田园,《归去来兮辞》。晚年,陶渊明理性地思考人的生命,甚至自制挽歌,自写祭文。陶渊明在刘宋进入到第八个年头,在贫病中离开了人世。

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流人物,也是第一个大量表现饮酒的诗人。《陶渊明集》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扑鼻的酒香,因而我认真选取集子中提到酒的诗句并将其汇成表格。本文是主要通过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概述、与酒有关诗句的详述以及陶渊明相关影响的总述来展开。

关键词:陶潜 陶集 陶诗 饮酒 影响

一、 陶潜其诗其人的概述

陶渊明,字渊明,又字元亮,生于东晋,晋宋易代之后,改为潜。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其祖父陶茂,曾为武昌太守。其父早亡,陶诗《命子》称其父“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对陶渊明影响至深的亲戚是外祖父孟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称其祖父:“始自总发,至于知命,行不苟合,言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傍若无人。”史传记载,陶渊明早年并未做过官。二十九岁时,《宋书》本传说:“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其后,又曾辞州主簿之聘。过了六七年,在三十五六岁时,才又在江州刺史桓玄的州府中任官吏,一二年后又因母丧退归。在家期间曾写了著名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表示了归耕的愿望。四十岁时又复出为刘裕镇军将军军府参军,明年转为江州刺史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同年八月,为彭泽令。十一月,因程氏妹之丧,弃职返里。此时,陶渊明四十一岁。此后再也未出仕。

陶渊明集今存诗文一百三十多篇,这些诗文随处流露出对真善美的追求。苏轼评陶“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刘克庄评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陶诗表面平淡而内含丰富的特点。读《陶渊明集》,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我看到了一个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热爱的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是其隐逸生活的象征。其实,青少年时代的陶渊明也有过济苍生和复故土的远大志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渊明的壮志逐渐消磨。但其用世之心并未消失。《荣木》一诗,“千里虽遥,孰敢不至”。《杂诗》中又有“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之语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之叹。即使在完全归隐后,他还写下了一些金刚怒目式的句子,以及《咏荆轲》那样悲壮豪放的作品。嫉恶如仇的他为荆轲未能成功刺秦而惋惜,为精卫填海而感动,为与帝争神的刑天而感慨。因此龚自珍说他“二分梁父一分骚”。陶渊明诗歌的内容,大多数是描写田园,歌颂田园的自然风光。陶渊明的文,《五柳先生传》写自己的生性,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著文章以自娱;嗜酒,家贫。《归去兮辞》写陶渊明下决心离开官场归田的轻松和喜悦。《桃花源记》则是东晋的美文,勾勒出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闲情赋》好比是作者的一封情书。

综观陶渊明的一生,大约可分三个时期,即出仕前的青少年时期,出仕游宦时期和归隐时期。年轻的陶渊明胸怀兼济天下的大志。另一方面,陶渊明生性又爱好丘山。第二时期,《宋书》本传说:“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陶渊明初仕,年近三十岁,出仕的原因,主要是家贫,为生活计。在陶渊明看来,官场是一个巨大的“尘网”又似牢笼。让他觉得污浊且不自在。第三时期,陶渊明40岁左右,他终于突破尘网和樊笼。回归田园,《归去来兮辞》。晚年,陶渊明理性地思考人的生命,甚至自制挽歌,自写祭文。陶渊明在刘宋进入到第八个年头,在贫病中离开了人世。

二、 与酒有关诗句的详述

饮酒是陶诗的重要题材。据逯钦立先生统计,陶渊明现存诗文142篇,凡说到饮酒的有56篇,占其全部作品的40%,其中年代可考的有四十余篇。白居易称陶诗“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言”,委婉地道出了陶诗“篇篇有酒”的旨意。再如,袁行霈先生说:“他(陶渊明)饮酒是饮出了深味的,他对宇宙、人生和历史的思考所得出的结论,他的这些追求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返归自然的素心,有时就是靠着酒的兴奋与麻醉这双重刺激而得到的。”可见,陶渊明是引酒入诗,以酒寄怀。

鲁迅先生说过,要了解一位作家或诗人,应该读他的全集。陶渊明集注释有数家,如王瑶《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逯钦立《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龚斌《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杨勇(香港)《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王叔岷(台湾)《陶渊明诗笺证稿》,中华书局,2007年版。我选择了凤凰出版出版由陈庆元和邵长满注评的《陶渊明集》,此书收录了陶渊明全部的作品,难度适中,通俗易懂。我通过阅读此书,对陶渊明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并摘取其中涉及到与“酒”有关的诗句。(表格略)

综上,显而易见,“酒”是陶渊明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意象。正如萧统在《陶渊明集序》里说的一样,“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迹为酒也。”那么,为什么要饮酒呢?

王瑶《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总结了魏晋名士饮酒的原因:“一是饮酒可以达到物我两泯的自然境界,是求得一种超越境界的实践。陶诗言‘酒中有真味’,饮酒是达到任真,达到欢乐境界的手段。二是魏晋人借饮酒来逃避现实,保全生命。把酒变成享乐的工具,尽情纵欲。”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酒的意象主要是忘忧和纵情。陶诗中的“酒”是为了化解自己理想未能实现的忧愁,是为了填补人格建构中所缺失的部分的遗憾。无论从酒文化史还是诗歌史的角度来说,陶渊明都是一个有着特殊贡献的人物。

三、 陶潜相关影响的总述

魏晋是一个政治动乱的年代,但在文学史上却是孕育新生命和转机的时代,是一个文学高度自觉的时代。陶渊明的诗作是此时的巅峰之作,更是山水田园诗的开启之作。钟嵘《诗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萧统为之编集、作序,突出的是对他人格的敬佩。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水龙吟》:“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林语堂在《人生的爱好者:陶渊明》中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

鲁迅曾经这样评价过,“陶渊明正是因为并非浑身都是‘静穆’的,所以才伟大”。陶渊明以他强烈的生命意识在中国古代诗歌领域中开辟了一方别致的审美天地。那陶渊明在当时和后时的接受又是如何呢?

陶渊明的诗在当世,在南朝前期,并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陶渊明所处之时,是文风变化之时,以富艳繁密为贵,而其追求恬淡自然,很显然是不受重视的;加之他身份不显贵,因而没有知名度。钟嵘《诗品》将他例入中品,评价在陆机、潘岳、左思、张协、谢灵运之下。刘勰《文心雕龙》竟未提到他。沈约为之立传,载入《隐逸传》,对其文学则评价不高。至唐代,王、孟诗派当然以他为楷模,而李白、高适、杜甫、柳宗元、白居易等都对他有较高的评价并有所借鉴。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云:“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习而得其性之所近”。虽然昭明太子萧统为陶渊明编集子,并为集子作了序,萧统对陶诗,甚至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但是,真正对陶诗欣赏,引起更多人的共鸣,是在宋代以及宋以后。北宋以来,陶渊明更受重视,评论、注释很多,欧阳修、王安石都给予很高评价,苏轼特别喜爱陶诗,追和109首,影响很大。参考文献:

[1]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2]孟二冬注评.陶渊明集译注及研究[M].昆仑出版社,2008年版

[3]郭维森,包景诚译注.陶渊明集全译[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陈庆元,邵长满注评.陶渊明集 [M]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