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宋代诗人 > 陶渊明

深入了解“陶渊明”

陶渊明 2018-11-23 13:36:59
相关推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摘自陶渊明《饮酒·五》

陶渊明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有三点

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发现田园自然之美。这一发现不仅拯救了他,也成就了他,更为后人提供了一块精神栖息的绿地。

二、“不为五斗米折腰。”——展现了文人的傲骨。他的这种傲骨来自生命的天性,来自菊花的启迪,来自心灵的守持,是一种人性之美的呈现。

三,“桃花源”的理想。这种理想超越他个人的情感纠葛和沉浮得失而直抵历史走向,社会民生。这是一种慈悲,一种大爱,一种责任,呈现的是一种思想之美。这三种美构成了陶渊明的人格魅力,一直影响着后人,为后世推崇和景仰。

陶渊明的“东篱”美学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最大。宋李清照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便脱胎于“采菊东篱下”。与其说这句词成就了李的词名,不如说陶成就了她。元代的散曲家马致远干脆自号“东篱”。后世文人如孟浩然、白居易、陆游等对陶都有高度的评价。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更给予了他千古一人的最高抬爱。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和“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便有五柳先生“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和其放逐“南山”的影子。其文中“与民同乐”的思想则与陶文中作客“桃花源”“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及作客“亲旧”“置酒而招之”(《五格先生传》)等有着一脉相承的熟识。实际上,欧阳修就是一个十折不扣的“陶迷”。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更是传承了陶渊明的傲骨。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摘自陶渊明《饮酒·五》

陶渊明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有三点

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发现田园自然之美。这一发现不仅拯救了他,也成就了他,更为后人提供了一块精神栖息的绿地。

二、“不为五斗米折腰。”——展现了文人的傲骨。他的这种傲骨来自生命的天性,来自菊花的启迪,来自心灵的守持,是一种人性之美的呈现。

三,“桃花源”的理想。这种理想超越他个人的情感纠葛和沉浮得失而直抵历史走向,社会民生。这是一种慈悲,一种大爱,一种责任,呈现的是一种思想之美。这三种美构成了陶渊明的人格魅力,一直影响着后人,为后世推崇和景仰。

陶渊明的“东篱”美学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最大。宋李清照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便脱胎于“采菊东篱下”。与其说这句词成就了李的词名,不如说陶成就了她。元代的散曲家马致远干脆自号“东篱”。后世文人如孟浩然、白居易、陆游等对陶都有高度的评价。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更给予了他千古一人的最高抬爱。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和“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便有五柳先生“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和其放逐“南山”的影子。其文中“与民同乐”的思想则与陶文中作客“桃花源”“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及作客“亲旧”“置酒而招之”(《五格先生传》)等有着一脉相承的熟识。实际上,欧阳修就是一个十折不扣的“陶迷”。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更是传承了陶渊明的傲骨。

当今世上,有多少人,做了官,却为保官升官忙忙碌碌,费尽心机,一生视“官”如命。有多少人,有了钱财,或继续赚取做大,或沉浸骄奢淫逸,一生以“钱”为乐;有多少人,做不了官,赚不了钱,劳心劳形,不辞辛苦,不惜恣睢,一生为“苦”所困。生而为人,各有各的活法,原本无可厚非。我想说的是,陶渊明是什么活法呢?他想干就干,想闲就闲;来走去留,由我随我;醉我所醉,得我所得;俗我想俗,雅我想雅;忧我所忧,乐我所乐;我就是我,非你非他。他这个活法,并非由我妄为,任我乱行,而是有尺度,有分寸,有持守。这个标尺就是心灵原则——纯朴,本真;善良,悲悯;自由,唯美……

我喜爱陶渊明。不仅喜爱其诗文“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语),更喜爱他人——“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苏轼语)——他诗“真”文“真”人“真”,真真一“真”人也。

陶渊明出身官宦世家。其曾祖、祖父皆官高位显。从父辈开始,家道没落。不过,他想当官还是很容易的,他有很多“亲旧”在朝野为官。凭他的才学,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并非难事。偏偏,他又赶上污浊黑暗的时代。就拿他的彭泽县令来说吧。他不怕与民同疾苦,就怕与官场打交道。领导让他晋见,他不会送礼。领导就借故查他政绩。查就查吧,不贪不懒,他也不怕。可是,对他们,他得下跪,得作揖,得笑脸相迎;他得陪吃,陪喝,陪玩。最后,他还得让他们明敲暗拿。好家伙,一次检查下来,他俸禄五斗米,结果赔进了五斗余。他不舍得搜刮民脂民膏,却让领导把他搜刮得骨瘦如柴。你说,这个官干着还有啥意思?思来想去,从仕十三年的他选择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归隐生活。从此,他一边耕读采菊,一边饮酒著文,自娱自乐,直至终老。他满腹才学,不想为时代所用,就像三国时的徐庶走进曹营一样。因为他对这个社会深恶痛绝。他拒绝了,放弃了。

陶渊明辞官后,失去了经济来源,日子贫寒困苦,不得不靠“亲旧”接济。他在《与子俨等疏》中写道:“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是啊,他自己可以像颜回一样“安贫乐道”,但是,他的行为活法,邻居怎么看呢?老婆怎么想呢?因为他们不是“二仲”“莱妇”啊。就是现在,我也不完全赞同他的这一活法,“乐道”可以,但不能“安贫”,更不能贫至“乞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陶诗《乞食》)孔子的学生曾子,没有从仕,做生意了。还有范蠡,功成身退,弃官经商,又成为天下富贾。不是很好吗?我想,陶渊明的心中也曾充满了无尽的矛盾和痛苦,孤独和无奈。这是肯定的。

陶渊明毕竟是陶渊明。他非常聪慧。很快,他在农舍的粗茶淡饭里,在田园的耕耘种作间,在夕阳的山气飞鸟中悟得:“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他真的“忘言”了吗?不,当然不是。因为这里的“真意”就是说了,当时的世人们也不会懂。与其对牛弹琴,不如干脆“忘言”。在这里,他有一个伟大的发现——发现了日常生活中的田园自然之美。我们知道,陶渊明独爱“菊”。因为他发现“菊”和他有着很多相似的品格。秋天,寒气肃杀的秋天,多像他生活的时代;菊花傲霜,他傲世;菊花独开无蜂蝶,他孤独人世无知音;菊花不与春天百花同绽,他不与浊世同流合污……就这样,他用田园自然之美中的恬淡与祥和,取代了他心中的孤独和痛苦。接下来,他又用诗文的方式,在田园自然之美中彻底回归了他生命的本真!也正是他的这种发现,让历代文人学者,特别是内心有着孤独和痛苦的文人学者,成为他的“粉丝”。如果他在孤独中沉沦,在痛苦中溺水,他还会得到后世的推崇和景仰吗?不会,当然不会。人人都有孤独和痛苦,但超越如他者几人?陶渊明,率性自然的陶渊明,如同涅槃的凤凰一样,浴火重生了!我不禁想起唐代元稹的《菊花》诗,喃喃诵吟: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