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宋代诗人 > 李清照

李清照《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

李清照 2014-05-19 13:34:58
相关推荐

引导语: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人,她寓南渡之恨的词作,对南宋一些词人,如辛稼轩、姜白石等,影响都很大。下文是小编收集她的《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

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

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

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

可怜春似人将老。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上巳:阴历三月上旬之巳日。

永夜:漫漫长夜。

恹恹:精神不好,像得病样子。

长安:本汉唐朝故都,后人遂以为京师之称。此处借指北宋府汴京。

认取:认得。

为:如果、假使。另说,当为了讲。

草草:指简单草率,不丰盛。

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是一首寄寓南渡之恨的力作。

引导语: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人,她寓南渡之恨的词作,对南宋一些词人,如辛稼轩、姜白石等,影响都很大。下文是小编收集她的《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

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

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

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

可怜春似人将老。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辞海》1989年版)

上巳:阴历三月上旬之巳日。

永夜:漫漫长夜。

恹恹:精神不好,像得病样子。

长安:本汉唐朝故都,后人遂以为京师之称。此处借指北宋府汴京。

认取:认得。

为:如果、假使。另说,当为了讲。

草草:指简单草率,不丰盛。

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是一首寄寓南渡之恨的力作。

长夜漫漫让人恹恹欲睡少了欢意,梦中到了汴京,看到汴京的宫阙城池。听说今年春色和往年一样好,繁花月影本应相互映照。 杯盘虽然凌乱酸梅酿造的美酒,和自己辛酸的怀抱是相称的,醉意朦胧中,花儿不要笑我,可怜人就像这春天一样快要衰老了。

上片首句“永夜恹恹欢意少”开门见山。南渡以后,清照隽永含蓄的风格,一变而为沉郁苍凉。上巳虽是传统的水边修禊节日,但词人此时心情不愉,欢意甚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写长夜辗转反侧,梦见汴京,看到汴京的宫阙城池,然而实不可到,故说“空”,抒写对汴京被占的哀思和沉痛。二句写“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今年的自然春色和往年一样好,而今年的政局远远不如从前了。“为报”二字,点明这春天的消息是从他人处听来的,并非词人游春所见。实际上是说,今年建康城毫无春意,虽是朝花夜月如故,而有等于无。“宜相照”的“宜”字,作“本来应该”解。“相照”前著一“宜”字,其意似说它们没有相照,更确切一点,是词人对此漫不经心,反映出她的忧闷。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承上启下,点明题旨,透露了女主人公并无心过好这个上巳节日,酸梅酿成的酒,和自己辛酸的怀抱是相称的。这两句,貌似率直,其实极婉转,极沉痛。“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这里把“花”拟人化。“花莫笑”,就是不要笑我老大,这一层词意,与末句“可怜春似人将老”紧接,意思是说最需要怜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样快要衰老了,“春”暗喻“国家社稷”,“春将老”国将沦亡。

《蝶恋花》是一首六十字的词,这首词题是“上巳召亲族”,带含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厚的感伤情绪,写得委婉曲折,层层深入而笔意浑成,具有长调铺叙的气势。写出作者的国破家亡之恨,寄寓词人对国家社稷的赤子之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