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宋代诗人 > 范仲淹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案

范仲淹 2018-03-03 18:33:48
相关推荐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的一首词作。词的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一、导入诗歌:

听《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

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岳阳楼也因些篇名扬天下,也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

出示学习目标

二、释题:

“渔家傲”是什么?

“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看学案关于范仲淹的简介,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佑四年) 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的一首词作。词的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教案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一、导入诗歌:

听《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

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岳阳楼也因些篇名扬天下,也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

出示学习目标

二、释题:

“渔家傲”是什么?

“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看学案关于范仲淹的简介,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佑四年) 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三、自主学习,领会诗歌:

要求:1、读准字音;

2、弄清文意;

3、找出不明白的地方

四、朗读诗歌,赏景品情:

1、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雁去 长烟 落日 边声 千嶂 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 图

(落日归雁,长烟落日 边声四起 古城落日 归雁孤城 戍边图)

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 异声 异势

3、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 萧瑟 肃杀

4、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 寂寞 孤独 思乡

5、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 思乡 思亲 )

(燕然未勒 使命 责任 爱国 忧国)

(悠悠羌曲 无奈 凄凉 别愁 )

(人不寐 焦虑 苦闷 悲愤 担忧 )

(白发夫泪 悲怆 苍凉 壮志难酬 痛心 )

教师小结:.

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

6、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

五、赏析诗句,拓展诗词:

小小诗歌却包蕴意象万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个千哈姆雷特”,同一诗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请根据刚才的理解来赏析你喜欢的诗句,希望能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1)赏析本首词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例如:

"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景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老师只举一个例子即可)

(2)景再美,情再真,我们现在也难以跨上骏马驰骋到边塞,就让我们的笔生出万般情怀,抒写出范仲淹的情怀

用白话文改写,拓写上片或下片内容

例如:

(1)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2)一队人马在边塞的戈壁滩上缓缓前行,满身铠甲的将军猛地勒住枣红色的坐骑,马仰头长啸,嘶鸣声在狭长的山谷中激荡回响众人抬头,疲惫的眼神中顿时闪过熠熠的光彩将军古铜色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震颤的肌肉似乎要抖落满面黄沙“就地休息!”将军一扬手中的长鞭,雄浑的声音震荡着两面山上的碎石黄黄的斜阳,染黄了将军灰白的胡须,也给整个队伍洒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仿佛突降在这荒漠边缘的一队天兵天将站在秋天包裹着的西北边塞,天地仿佛在此相接边塞的苍穹似分外开阔空旷,寂寥深邃,没有浮云的嫌碍,只有荒凉而不透明的成熟南飞的大

(3)学生习作展示:

六、课堂小结:

一曲《渔家傲》唱出了范仲淹的思乡爱国,唱出了他的无奈与悲伤,也写出了他的壮志难酬更让我知道了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不完的情怀,写不尽的思乡,希望范仲淹那伟大的人格永远激励着我们每一位中国人!

七、课外积累推荐:

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拓展阅读:《渔家傲·秋思》赏析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三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 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 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 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