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其他类 > 影视大全

朗读者观后感杨乃斌篇观后感

影视大全 2017-11-10 01:07:12
相关推荐

杨乃斌和他的同桌妈妈的故事感动着你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生命的朗读者。

朗读者观后感杨乃斌篇观后感一

除了蒋雯丽分享与艾滋病患者“亲密”故事外,另一位感动无数国人的“同桌妈妈”陶艳波也将和儿子杨乃斌一起走上《朗读者》的舞台。因为16年坚持陪伴患有听力障碍的儿子杨乃斌读书,“同桌妈妈”陶艳波曾获评“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从无法说出一个词汇,到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杨乃斌16年的学习生涯,全部都有母亲陪伴,这中间历尽艰辛,旁人无法想象。不过,陶艳波从未有过怨言,她说,“教育乃斌是我一辈子的职责。这是一个母亲会做的,为了孩子,一切都值得。只是坚持走的路比别人长一点。”

为了报答母亲的付出,在《朗读者》的舞台上,杨乃斌将朗读冰心的散文《不为什么》,“献给我的母亲,如果不是她16年的陪伴,可能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当所有人都想要放弃的时候,只有她还一直坚持,一直鼓励我。”他还分享说,之所以来到这个舞台,是因为这么多年,他都想跟妈妈说一声谢谢,但是一直没有好的表达方式。杨乃斌还推荐听障孩子以朗读作为康复训练,“对于一些听障孩子来说,这样的朗读相当于一次康复训练,是有实质帮助的,我小时候也每天都朗读训练。朗读对于听障孩子来说是有特殊的意义的。”

杨乃斌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发高烧用错了药,双耳失聪。10个月时,做了一次手术,使左耳可以有60%-70%的听力。然而,同龄的孩子开始咿呀学语时,杨乃斌却一个字也不会说。

杨乃斌和他的同桌妈妈的故事感动着你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生命的朗读者。

朗读者观后感杨乃斌篇观后感一

除了蒋雯丽分享与艾滋病患者“亲密”故事外,另一位感动无数国人的“同桌妈妈”陶艳波也将和儿子杨乃斌一起走上《朗读者》的舞台。因为16年坚持陪伴患有听力障碍的儿子杨乃斌读书,“同桌妈妈”陶艳波曾获评“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从无法说出一个词汇,到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杨乃斌16年的学习生涯,全部都有母亲陪伴,这中间历尽艰辛,旁人无法想象。不过,陶艳波从未有过怨言,她说,“教育乃斌是我一辈子的职责。这是一个母亲会做的,为了孩子,一切都值得。只是坚持走的路比别人长一点。”

为了报答母亲的付出,在《朗读者》的舞台上,杨乃斌将朗读冰心的散文《不为什么》,“献给我的母亲,如果不是她16年的陪伴,可能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当所有人都想要放弃的时候,只有她还一直坚持,一直鼓励我。”他还分享说,之所以来到这个舞台,是因为这么多年,他都想跟妈妈说一声谢谢,但是一直没有好的表达方式。杨乃斌还推荐听障孩子以朗读作为康复训练,“对于一些听障孩子来说,这样的朗读相当于一次康复训练,是有实质帮助的,我小时候也每天都朗读训练。朗读对于听障孩子来说是有特殊的意义的。”

杨乃斌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发高烧用错了药,双耳失聪。10个月时,做了一次手术,使左耳可以有60%-70%的听力。然而,同龄的孩子开始咿呀学语时,杨乃斌却一个字也不会说。

十聋九哑,陶艳波心里很清楚,错过了最佳的语言学习期,儿子可能就永远不会说话!从杨乃斌上学前班开始,妈妈就成了孩子的同桌,在白天的课堂上,妈妈是杨乃斌的耳朵,老师讲的内容,妈妈一字不落全都记在本子上,放学回家,妈妈又成了孩子的家庭老师,就这样朝夕相处,不离不弃16载,直到杨乃斌大学毕业,成为天津市残联的一位工作人员。

直到今天,杨乃斌说话依然不那么清晰,但让一个“哑巴会说话”,本身就是一位母亲创造的奇迹。

在朗读者现场,杨乃斌满怀深情朗读了冰心的作品《不为什么》,也许还有有些磕磕巴巴,但从观众来说,那是孩子献给母亲最好的赞歌。

朗读者观后感杨乃斌篇观后感二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

杨乃斌是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机械工程系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11级本科生,患有严重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后来,通过植入人工耳蜗,他的一只耳朵勉强获得了70%的听力。就是靠着这一只耳朵70%的听力,在母亲的坚持与扶助下,他自强不息,和正常孩子一样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顺利考上了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并且在上学期间成绩优异。

2013年,中央电视台《流行无限》栏目播出了杨乃斌母子的事迹,反响强烈;杨乃斌和自己的“同桌妈妈”陶艳波被评为“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

昨天,杨乃斌登上了《朗读者》的舞台,讲述着他和“同桌妈妈”的故事。

妈妈,感谢“同桌的你”!

1993年,一场高烧让陶艳波8个月的儿子杨乃斌因耳膜出血失去了听力。为了教会儿子说话,陶艳波毅然辞职专程跑到北京学习唇语。在陶艳波的不懈努力下,小乃斌在5岁生日时,忽然抬起头喊出一声“妈”。这更坚定了陶艳波的信心:儿子能说话,将来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读书、工作。

因为单靠读唇语,小乃斌根本无法跟上课。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陶艳波就开始陪儿子一起在教室里上课。2011年,杨乃斌考入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而陶艳波也已给儿子当了16年“同桌”。16年来,儿子听课,她记笔记,回家以后再为儿子梳理讲解,是她的主要生活。而同时,为了贴补家用,她在校园里卖过早点,当过快递员,每天4点就要起床,一番忙碌后,再打起精神跟儿子去上课。

杨乃斌的专业是测量技术与仪器仪表,很多人会问,“你的专业是自己选的,还是听妈妈的?”每次他都会很自豪地回答,“是我自己选的。”在兴趣志向上,妈妈完全尊重他的意见,她所做的,是尽力帮助孩子实现梦想。

在儿子杨乃斌的眼里,妈妈的伟大不仅仅是通过辛苦陪读16年,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学生,更重要的是,她使自己像正常孩子一样,拥有了做梦的权利和追梦的能力。

爱,不喧哗,自有声。

杨乃斌总是憨厚地笑着说:“老师和同学们给我的帮助最大,我为他们做点儿小事,这都不算啥!”

从杨乃斌考入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的那天起,学校、老师和同学都为这对母子勇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所感动,纷纷向他们提供帮助。

据辅导员高松岩介绍,自2012开始,学校设立的沈安俊奖学金连续三年对杨乃斌进行资助。机械学院对这对母子也给予很多关怀和帮助,学院团委曾为其组织捐款数千元。由于杨乃斌的听力障碍,母子二人每次共同听课时,同学们都帮助他占第一排的座位,让陶妈妈尽量能听的清楚明白。在课余时间,任课教师也经常在家或者办公室对这对爱学习的母子进行单独辅导。通过大家的帮助以及他自身的努力,大学期间杨乃斌的成绩在班里一直处于中上等,比许多健全的同学做的都要好。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这是杨乃斌写在笔记本扉页上的一句话。为了心中的那份梦想,他时时刻刻鞭策自己,不轻言放弃。

杨乃斌明白,唯有努力奋斗,不断用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由于听力与常人相差甚远,课堂上,他总要聚精会神地一边听,一边看老师的口型;遇到不懂的知识点,他就利用休息时间请教老师和同学,直到弄懂学会为止。就这样,他大学四年里的成绩优秀,连年获得奖学金。

“乃斌特别倔,有股子韧劲儿,虽然他妈妈在陪读,经常帮着他记笔记,但是最终考试的时候还是要靠他自己,所有的知识他都要融会贯通,所以经常能够看到他学习到深夜,很辛苦!”他的同学们无不敬佩地说。

杨乃斌的妈妈常年陪读在他身边,家里只靠父亲一人打工支撑,经济上并不富裕。他孝顺懂事,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生活上勤俭朴实,从不奢侈、浪费,乱花一分钱。2012年,在学校老师们的帮助下,杨乃斌与其他同学在校园里合作开了一家快递店,每天中午和晚上下课后,他都会跟伙伴们一起为同学们派送快递物件。夏天,身上的T恤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冬天,眉毛上都挂着霜。“我很喜欢这份工作,一想到不仅能为同学们做点儿事,能自食其力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还能锻炼能力,为进入社会,融入社会做准备,就是再苦再累也值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