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名著阅读 > 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相关简介

岳阳楼记 2010-02-24 05:21:15
相关推荐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品,文章中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景物之间,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下面是文章的介绍,供大家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范仲淹画像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江苏市吴县)。为北宋名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生前与包拯同朝。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死后谥号文正,史称。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艺术手法

就艺术而论,《岳阳楼记》也是一篇优秀的文章。第一,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没有意思。范仲淹就是采取了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另说他的一套。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别出心裁,让人佩服。第二,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品,文章中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景物之间,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下面是文章的介绍,供大家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范仲淹画像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江苏市吴县)。为北宋名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思想家,生前与包拯同朝。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死后谥号文正,史称。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艺术手法

就艺术而论,《岳阳楼记》也是一篇优秀的文章。第一,岳阳楼之大观,前人已经说尽了,再重复那些老话没有意思。范仲淹就是采取了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题目,另说他的一套。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别出心裁,让人佩服。第二,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

《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第三,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力。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名家评价

南宋理学家朱熹《江陵府曲江楼记》:“予于此楼,既未得往寓目焉,无以写其山川风景、朝暮四时之变,如范公之书岳阳也。独次第敬夫本语,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后有君子,得以览观焉。”

北宋诗人陈师道《后山诗话》:“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尹师鲁读之曰:传奇体尔。传奇,唐裴铏所著小说也。”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可斋杂槁》尤焴原序:“文正《岳阳楼记》,精切髙古,而欧公犹不以文章许之。然要皆磊磊落落,确实典重,凿凿乎如五谷之疗饥,与世之图章绘句、不根事实者,不可同年而语也。”

明人孙绪:“范文正公《岳阳楼记》,或谓其用赋体,殆未深考耳。此是学吕温《三堂记》,体制如出一轴”“然《岳阳楼记》闳远超越,青出于蓝矣。夫以文正千载人物,而乃肯学吕温,亦见君子不以人废言之盛心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