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名著阅读 >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苏轼宋词赏析

水调歌头 2020-07-17 10:54:07
相关推荐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的作者是苏轼,被选入《全宋词》。此词是根据唐朝诗人韩愈(字退之)写音乐的名作《听颖师弹琴》改写的,大约作于公元1087年(元祐二年)苏轼在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作者:宋·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1、此词为元丰三年((1080)作,与《杨花词》同时。

2、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文忠是他死后的谧号。欧阳修是苏轼的座师。

3、退之《听颖师琴》诗:退之,韩愈帅字。颖师为名僧,唐宪宗元和年间在长安。师:当时对僧侣的通称。“颖”为此僧之名。李贺有《听颖师弹琴歌》。

4、建安:北宋时,浦城属建州,建州州治在建安,所以苏轼说邢建安章质夫。

5、隐括:依据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词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此指苏轼改韩愈《听颖师琴》诗为词。

6、昵昵儿女语:此句用韩愈原诗。昵昵:亲近、相爱。

7、那灯火”句:形容乐声和柔,情感沮存。

8、恩怨尔汝:出于相爱的责怨。尔汝.古代最亲近的人,才以“尔”、“妆”相称。

9、“一鼓”句:《左传·庄公十年》有“一鼓作气,之语,填然;鼓声洪大貌。

10、青冥:天空。“飞絮搅青冥”:即韩愈原诗“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11、“众禽里”三句:引韩愈原诗“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12、“跻[jī]攀”二句.引韩愈原诗“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13、指间风雨:变化的乐曲。14肠中冰炭:听演奏时感情急剧变化。韩愈原诗为:“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15、无泪与君倾.形容乐声感人之深,听者为之泪尽。韩愈原诗为“湿衣泪滂滂”。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的作者是苏轼,被选入《全宋词》。此词是根据唐朝诗人韩愈(字退之)写音乐的名作《听颖师弹琴》改写的,大约作于公元1087年(元祐二年)苏轼在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作者:宋·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1、此词为元丰三年((1080)作,与《杨花词》同时。

2、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文忠是他死后的谧号。欧阳修是苏轼的座师。

3、退之《听颖师琴》诗:退之,韩愈帅字。颖师为名僧,唐宪宗元和年间在长安。师:当时对僧侣的通称。“颖”为此僧之名。李贺有《听颖师弹琴歌》。

4、建安:北宋时,浦城属建州,建州州治在建安,所以苏轼说邢建安章质夫。

5、隐括:依据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词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此指苏轼改韩愈《听颖师琴》诗为词。

6、昵昵儿女语:此句用韩愈原诗。昵昵:亲近、相爱。

7、那灯火”句:形容乐声和柔,情感沮存。

8、恩怨尔汝:出于相爱的责怨。尔汝.古代最亲近的人,才以“尔”、“妆”相称。

9、“一鼓”句:《左传·庄公十年》有“一鼓作气,之语,填然;鼓声洪大貌。

10、青冥:天空。“飞絮搅青冥”:即韩愈原诗“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11、“众禽里”三句:引韩愈原诗“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12、“跻[jī]攀”二句.引韩愈原诗“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13、指间风雨:变化的乐曲。14肠中冰炭:听演奏时感情急剧变化。韩愈原诗为:“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15、无泪与君倾.形容乐声感人之深,听者为之泪尽。韩愈原诗为“湿衣泪滂滂”。

此词是根据唐朝诗人韩愈(字退之)写音乐的名作《听颖师弹琴》改写的,大约作于公元1087年(元祐二年)苏轼在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词的写作过程是对韩诗“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也即按照词牌的格式和声律来“矫制”韩诗,一则增添新内容,二则减去原作中的部分诗句,三则利用原诗句稍加变化,以创新意。韩愈的原诗如下:

昵昵儿女语,思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苏词从开头到下片的“一落百寻轻”均写音乐,写音乐的部分比韩诗增加了十个字,占了全词百分之七十多的篇幅,使得整个作品更为集中、凝练、主次分明,同时又保留了韩诗的妙趣和神韵。

词先写乐声初发,仿佛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一对青年男女在亲昵地切切私语,谈爱说恨,卿卿我我,往复不已。“弹指泪和声”倒点一句,见出弹奏开始,音调既轻柔、细碎而又哀怨、低抑。“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气宇轩昂的勇士,在镇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回首”两句,以景物形容声情,把音乐形象化为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极尽缥缈幽远之致。接着是百鸟争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颤着宛转错杂的啁哳之声,唯独彩凤不鸣。瞬息间高音突起,曲折而上,曲调转向艰涩,好像走进悬崖峭璧之中,脚登手攀,前行一寸,也要花费很大气力。正在步履维艰之际,音声陡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飘然坠入深渊,弦音戛然而止。至此,词人确乎借助于语言,把这位乐师的高妙弹技逼真地再现出来了。

最后五句,则是从听者心情的激动,反映出成功的弹奏所产生的感人的艺术效果。“指间风雨”,写弹者技艺之高,能兴风作雨;“肠中冰炭”,写听者感受之深,肠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热;并以“烦子”、“置我”等语,把双方紧密关联起来。音响之撼人,不仅使人坐立不宁,而且简直难以禁受,由于连连泣下,再没有泪水可以倾洒了。“无泪与君倾”,较之原诗中“湿衣泪滂滂”,更为含蓄,也更为深沉。

诉诸听觉的音乐美,缺乏空间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是很难捕捉和形容的。但词人巧于取譬,他运用男女谈情说爱、勇士大呼猛进、飘荡的晚云飞絮、百鸟和鸣、攀高步险等等自然和生活现象,极力摹写音声节奏的抑扬起伏和变化,借以传达乐曲的感情色调和内容。这一系列含义丰富的比喻,变抽象为具体,把诉诸听觉的音节组合,转化为诉诸视觉的生动形象,这就不难唤起一种类比的联想,从而产生动人心弦的感染力。末后再从音乐效果,进一步刻画弹技之高,笔墨精微神妙,可说与韩诗同一机杼,同入化境。

苏轼这首词的“隐括”,虽保留了韩诗的总体构思和一些精彩的描绘,但又在内容、形式以及两者的结合上,显示了自己的创造性,从而使此词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