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名著阅读 > 劝学

《劝学》的优秀教学设计

劝学 2016-07-29 18:06:38
相关推荐

《劝学》的优秀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劝学》的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劝学》的优秀教学设计1

1、认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

2、掌握文言词语绝、强、假、望、闻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体会荀子文章的风格。

理解、掌握绝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如何结合时代的需要,使学生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

四读法。(自己总结的。)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师导入新课,简介荀子

1、荀子的思想:

⑴ 天人相分,自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⑵ 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⑶ 性恶论。人性本恶,所以需要学习和教化。

⑷ 礼是治国之本。

2、作品风格:是学者之文,朴素、深厚、缜密,多用排比和比喻。

二、通读全文,概括大意(一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正音。

注意如下字的读音:

中(zhòng) 智(zhì) 躁(zào) 有(yòu)

(其它参见教材注释。)

2、学生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明确:学不可以已。

(意思对即可。)

3、学生分小组笔译课文最后一段,注意语言准确;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检查,组织全班同学交流笔译的情况,重点指导如下句子的翻译:

⑴ 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⑵ 筋骨之强:强健的筋骨。(倒装句式。)

⑶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三、完成课后练习,重点学习文言词语

1、学生做练习二,掌握绝、强、假、望、闻的用法。

2、教师检查完成情况;

3、学生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商务印书馆),增加义项和例句。注意:绝的义项比较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师指名学生背诵绝、强、假、望、闻等词语的义项和课文中的例句。

二、细读课文,理清思路(二读。)

1、学生自读全文,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2、教师检查,全班交流。

(各组先推荐一人上黑板,还可以由其他同学不断完善,直到满意。)

参考思路:

学不可以已──智明行无过──常人成君子──积累、持恒、专一

(中心) (意义) (作用) (方法)

三、研读课文(重点是最后一段),分析讨论(三读。)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比喻论证的语段和句子,对比喻进行分类、归纳。(学生可以自己确定分类标准)

2、讨论比喻论证的作用、效果。

3、教师总结,明确本文比喻巧而理至。

第三课时

一、审读课文,评价创新(四读。)

1、教师引导:本文有哪些知识性错误,有哪些地方可以进一步完善,请指出来。

2、学生审读课文,找出不足的地方。

3、师生交流审读结果。

参考:

⑴ 知识性错误,如蟹六跪而二螯,(应是八跪;一说正确)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自己建筑巢穴,不用蛇鳝之穴)。

⑵ 在论证方面,只是从自我的角度来论证。本文只谈了学不可以已的两点作用,即提高自己,弥补不足。还可以从社会发展趋势和需要的角度来谈。

二、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1、以《新劝学》为题,列提纲,分组发言。要求进一步充实荀子的论证。

2、教师补充终身学习的有关内容,学生讨论终身学习的重大意义。

补充:终身教育看来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它超越了启蒙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传统区别。它响应迅速变革之世界的挑战。要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第8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 教育科学出版社)

劝学

《荀子》

智明行无过

常人成君子

学不可以已 终身学习

积累、持恒、专一

(社会、时代的需要)

《劝学》的优秀教学设计2

1.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和“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1.第一课时落实学习目标1-2,第二课时落实学习目标3-4;

2. 第一课时落实基础演练1-3,第二课时落实基础演练4-5;

3. 第一课时落实合作探究1-4,第二课时落实合作探究5-10;

4. 第一课时落实巩固训练1-8,第二课时落实巩固训练9-13;

1.关于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方法。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勉励人们学习须持之以恒,以求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2.关于劝学的名言名句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民国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

3.关于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 本体 ”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 喻体 ”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 喻词 ”(像、是、如等)。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比喻论证不是议论文写作的主要论证方法,要求慎重使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靛青( ) 蓼蓝( ) 木直中绳( ) 参省( )

须臾( ) 以为轮( ) 跬步( ) 生非异也( )

槁暴( ) 骐骥( ) 驽马( ) 跂而望矣( )

二螯( ) 锲而不舍( ) 金石可镂( ) 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劝学(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3)吾尝跂而望矣( ) (4)假舆马者( )

(5)而绝江河( ) (6)风雨兴焉( )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9)驽马十驾( ) (10)用心躁也( )

(11)学不可以已( ) (12) 金就砺则利( )

(13)而闻者彰( ) (1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15)用心一也( ) (1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17)木直中绳,以为轮( ) (18)声非加疾也( )

(19)非能水也( ) (20)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3.名句默写填空。

(1)(20xx江苏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20xx福建高考)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

(3)(20xx天津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20xx全国高考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

4.找出文中的20个比喻句。

5.结合已学知识,说明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⑥蟹六跪而二螯( )

(2)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

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3)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② 善假于物也 ③ 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 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

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

一、说说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根据提示,梳理本文内容

文本围绕“ ”从三方面展开说理分析,其中第二段从学习的 说明道理,运用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 、 、 ,第三段从学习的 说明道理,运用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 、 、 ,第四段从学习的 说明道理,运用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要求 、 、 。

三、分析第一段五个比喻句所表达的意思。

四、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理解成自主学习、从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前人,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说说理由。

五、分析第三段五个比喻句所表达的意思。

六、我们今天认为,在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途径上,“思”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应该怎样理解?

七、分析第四段十个比喻句所表达的意思。

八、结合文本,说说本文比喻说理的特点

九、荀子认为学习可以改变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君子,对此,你有着怎样的评价和认识?

十、在知识急增的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劝学》的优秀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劝学》的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劝学》的优秀教学设计1

1、认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

2、掌握文言词语绝、强、假、望、闻的意义和用法。

3、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体会荀子文章的风格。

理解、掌握绝等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如何结合时代的需要,使学生认识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

四读法。(自己总结的。)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师导入新课,简介荀子

1、荀子的思想:

⑴ 天人相分,自然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⑵ 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⑶ 性恶论。人性本恶,所以需要学习和教化。

⑷ 礼是治国之本。

2、作品风格:是学者之文,朴素、深厚、缜密,多用排比和比喻。

二、通读全文,概括大意(一读。)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正音。

注意如下字的读音:

中(zhòng) 智(zhì) 躁(zào) 有(yòu)

(其它参见教材注释。)

2、学生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明确:学不可以已。

(意思对即可。)

3、学生分小组笔译课文最后一段,注意语言准确;教师巡回指导。

4、教师检查,组织全班同学交流笔译的情况,重点指导如下句子的翻译:

⑴ 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⑵ 筋骨之强:强健的筋骨。(倒装句式。)

⑶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三、完成课后练习,重点学习文言词语

1、学生做练习二,掌握绝、强、假、望、闻的用法。

2、教师检查完成情况;

3、学生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编,商务印书馆),增加义项和例句。注意:绝的义项比较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师指名学生背诵绝、强、假、望、闻等词语的义项和课文中的例句。

二、细读课文,理清思路(二读。)

1、学生自读全文,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

2、教师检查,全班交流。

(各组先推荐一人上黑板,还可以由其他同学不断完善,直到满意。)

参考思路:

学不可以已──智明行无过──常人成君子──积累、持恒、专一

(中心) (意义) (作用) (方法)

三、研读课文(重点是最后一段),分析讨论(三读。)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比喻论证的语段和句子,对比喻进行分类、归纳。(学生可以自己确定分类标准)

2、讨论比喻论证的作用、效果。

3、教师总结,明确本文比喻巧而理至。

第三课时

一、审读课文,评价创新(四读。)

1、教师引导:本文有哪些知识性错误,有哪些地方可以进一步完善,请指出来。

2、学生审读课文,找出不足的地方。

3、师生交流审读结果。

参考:

⑴ 知识性错误,如蟹六跪而二螯,(应是八跪;一说正确)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自己建筑巢穴,不用蛇鳝之穴)。

⑵ 在论证方面,只是从自我的角度来论证。本文只谈了学不可以已的两点作用,即提高自己,弥补不足。还可以从社会发展趋势和需要的角度来谈。

二、联系实际,拓展运用

1、以《新劝学》为题,列提纲,分组发言。要求进一步充实荀子的论证。

2、教师补充终身学习的有关内容,学生讨论终身学习的重大意义。

补充:终身教育看来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它超越了启蒙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传统区别。它响应迅速变革之世界的挑战。要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第8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 教育科学出版社)

劝学

《荀子》

智明行无过

常人成君子

学不可以已 终身学习

积累、持恒、专一

(社会、时代的需要)

《劝学》的优秀教学设计2

1.熟读并背诵课文,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12个文言常用实词和“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2.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

1.第一课时落实学习目标1-2,第二课时落实学习目标3-4;

2. 第一课时落实基础演练1-3,第二课时落实基础演练4-5;

3. 第一课时落实合作探究1-4,第二课时落实合作探究5-10;

4. 第一课时落实巩固训练1-8,第二课时落实巩固训练9-13;

1.关于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方法。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勉励人们学习须持之以恒,以求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2.关于劝学的名言名句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民国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

3.关于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被比方的事物叫 “ 本体 ” ,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 “ 喻体 ” ,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 喻词 ”(像、是、如等)。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如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比喻论证不是议论文写作的主要论证方法,要求慎重使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靛青( ) 蓼蓝( ) 木直中绳( ) 参省( )

须臾( ) 以为轮( ) 跬步( ) 生非异也( )

槁暴( ) 骐骥( ) 驽马( ) 跂而望矣( )

二螯( ) 锲而不舍( ) 金石可镂( ) 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劝学(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3)吾尝跂而望矣( ) (4)假舆马者( )

(5)而绝江河( ) (6)风雨兴焉( )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9)驽马十驾( ) (10)用心躁也( )

(11)学不可以已( ) (12) 金就砺则利( )

(13)而闻者彰( ) (1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15)用心一也( ) (1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17)木直中绳,以为轮( ) (18)声非加疾也( )

(19)非能水也( ) (20)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3.名句默写填空。

(1)(20xx江苏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20xx福建高考)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

(3)(20xx天津高考)____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20xx全国高考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

4.找出文中的20个比喻句。

5.结合已学知识,说明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 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

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⑥蟹六跪而二螯( )

(2)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

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 B.①⑤⑥ C.③⑦⑧ D.④⑤⑧

(3)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② 善假于物也 ③ 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 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

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⑤⑥ D.②④⑥

一、说说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根据提示,梳理本文内容

文本围绕“ ”从三方面展开说理分析,其中第二段从学习的 说明道理,运用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 、 、 ,第三段从学习的 说明道理,运用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能够 、 、 ,第四段从学习的 说明道理,运用 个比喻句分析了学习要求 、 、 。

三、分析第一段五个比喻句所表达的意思。

四、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理解成自主学习、从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超越前人,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说说理由。

五、分析第三段五个比喻句所表达的意思。

六、我们今天认为,在一个人获得教养的途径上,“思”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应该怎样理解?

七、分析第四段十个比喻句所表达的意思。

八、结合文本,说说本文比喻说理的特点

九、荀子认为学习可以改变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恶”的本质,从而具备圣心,成为君子,对此,你有着怎样的评价和认识?

十、在知识急增的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

《劝学》的优秀教学设计3

总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初步了解关掌握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3.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5.掌握一些基本古文学常识

课时按排:8-10课时

求学之道——①劝学

教学目标: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3)掌握一些基本古文学常识。

教学重点: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导入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一、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主张“明礼义而化之”,即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善人性的恶,所以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强调教育的功能,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本性。他的思想体现在荀子一书中.《荀子》是后人为其编,大部分是荀子的作品。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比喻排比,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二、自学提示:请同学们查古汉语字词典,掌握重点词,并思考几个问题

劝,君子,已;蓝,青,虽,挺,就,暴;须臾,望,疾,至,能水,绝,生,闻;跬,驾,镂,用,跪,强,躁

1、中心论点是什么?怎么理解?

2、分了那几个论点论述?

3、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找出相关句子

三、课文分析:

1、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是什么意思?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什么意思? “劝勉”。“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学习。

2、文章结构:(分析同时串讲课文)

* 论点:学不可以已(开门见山)

已:停止11]一生都不能停止 2]方法态度是:持之以恒

* 论证过程:为什么学?怎么学?

1] 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古今异义。此处增强论据力度[曰:学不可以已[停止]。青[n.],取之于蓝[于蓝取之],而青[adj.]于蓝;冰,水为[凝结]之[代冰],而寒于水。木直中[合于]绳。輮[糅,以火烘木,使之弯曲]以为[做成]轮,其曲[弯度]中规。虽[即使]有[又]槁暴[曝,晒干],不复挺[直]者,輮使之然[(弯曲成)这样]也。故[所以]木受绳[经墨线量过]则直,金[金属刀,借代。]就[接近,靠近]砺[磨刀石,即金属刀拿到磨刀石上磨]则利,君子博学[广泛学习]而[并列]日[n作状,每日]参省[参,检查。省,省察]乎[于]己,则知[智]明而行无过矣。

青——蓝;水——冰;木——轮;金——利

外物加工结果

1 博学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

五个比喻(尝试背诵)

2] 吾尝[曾经]终日而[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也;吾尝跂[提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眺望[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强,宏大]也,而闻者彰[清楚,明显(欲盖弥彰)]。假[借助,利用]舆[车]马者,非利足[脚步快]也,而致[达到。注意字形]千里;假舟楫[桨,这里是用作借代指船]者,非能水[n作动,游水]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性,本性,资质]非异[(同一般人)没有差别]也,善假于物也。

1 顺风而呼闻者彰;登高而招见者远;假舆马至千里;假舟楫绝江河

善假于物的结果 君子生非异

1 学习的结果能: 提高改变自身;弥补不足学不可以已

五个比喻(尝试背诵)

3] 积土成山,风雨兴[兴,起]焉[兼词,于此];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神明”即“神灵”]自得[“自”是自然,“得”是通.全句意为:精神智慧就得到提升],圣心备焉[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焉,表肯定的语助词]。故不积跬[半步]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千里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马拉车走一天为一驾],功[成功]在不舍[停止]。锲[用刀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蚓无爪牙之利[难点:之,定语后置标志,锋利的爪牙],筋骨之强,上食埃土[细土],下饮黄泉[地下泉水],用心一也[旧版,用:以,因为。一,专一]。蟹六跪[脚]而二螯[钳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藏身]者,用心躁[浮躁,不专心]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积水成渊,蛟龙生 积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积1、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朽木不折 舍1、

驽马十驾;金石可镂 不舍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专1、

六跪二骜-非蛇鳝之不可寄托 躁

学习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心

十个比喻(尝试背诵)

* 论证手法:比喻:形象生动

排比:说理透彻气势磅礴

对比论证:鲜明有理

四、知识点小结:(字词句段)

* 第一组:通假字

(l)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ōng砺lì参cān省xíng跂qì臾yú螯áo

(3)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4)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虚词温故知新

于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介词:从青取之于蓝

苛政猛于虎介词:比而青于蓝

告之于帝介词:向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有蒋氏者,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君将哀而生之乎连词:并列关系知明而行无过矣

潭西南而望连词:修饰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连词:转折关系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连词:顺接关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

* 取之于蓝(介宾后置);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

* 见文章结构 分析。

《劝学》的优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

一、掌握、积累文言词语

1、掌握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

2、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

3、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二、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三、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四、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设想:

一、抓住文眼,确定教学重点。中心论点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个分论点从三个角度论述、体现本文的思想性和逻辑性,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以及比喻论证,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不仅可以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而且一些文言词句的重要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 和教学重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课后思考和练习、补充练习以及熟读、背诵等反复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 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介绍作者、解题;

三、正字正音;

四、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五、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 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 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 ,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山东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勤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l)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zhōng 砺lì 参cān 省xíng 跂qì 臾yú 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虚词: 而 温故而 知新

于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

苛政猛于虎 介词:比 而青于蓝

告之于帝 介词:向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 有蒋氏者, 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而君将哀而生之乎 连词:并列关系 知明而行无过矣

潭西南而望 连词:修饰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连词:转折关系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连词:顺接关系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矣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泽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 :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

4.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二、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三、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分段试译,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1.结合课文段落层次分析,讨论第一、二题: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听学光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2.讨论第三题: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眼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布置作业 。

1.书面作业 :思考和练习一;补充练习。

2背诵全文。

3.预习《师说》:

(l)认真阅读注释,运用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中的词句。

(2)认真阅读预习提示,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对比的论证方法。

(3)说说本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参看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文言常用实词表》)

补充练习

一、在括号里写出通假字的读音,并指出它们与本字的读音有怎样的关系:

1.知( )明而行无过

2君子生( )非异也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

4.虽有( )槁暴( ),不复挺者

二、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词义,并说明这些词义在现代汉语中有什么变化:

1.故木受绳则直

2.金就硕则利

3.蟹六跪而二鳌

4.蚓无爪牙之利

三、说明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木直中绳

2.而绝江河

3.非利足也

4.上食埃土

四、填写本文不同设喻方法的例句:

l正反对照的形式,如

2.反复形式,如

3.先用比喻,再引出道理,如

4单说比喻,不提论断,使道理隐含其中,如

5.先设喻引出道理,再用另外的比喻作进一步论证,如

五、比较《为学》和《劝学》两篇课文,它们设喻方法有什么不同?

六、作文《善假物小议》;《赞锲而不舍》

要求:

1.两题中任选一题;

2写出提纲;

3.用设喻方法;

4.字数400左右。

《劝学》的优秀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