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名著阅读 > 陋室铭

《陋室铭》中考复习要点归纳汇总

陋室铭 2018-05-10 06:49:45
相关推荐

陋室铭

刘禹锡

一、文学常识

1.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4)是陋室,惟(5)吾(6)德(7)馨(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9)儒(10),往来无白丁(11)。可以调(12)素(13)琴,阅(14)金经(15)。无丝竹(16)之乱耳,无案牍(17)之劳(18)形(19)。║南阳诸葛庐(20),西蜀子云亭。孔子云(21):“何陋之有?”

三、注释

(1) 陋室:简陋的屋子。(2) 名:出名。(3) 灵:成为灵异。

(4) 斯:这。(5) 惟:只,只是。(6) 吾:我,这里指陋室主人。

(7) 德:品德。(8) 馨:散布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德馨:品德高尚。(9) 鸿:大。(10) 鸿儒:大儒,学识渊博的人。

(11) 白丁:没有官职的人,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12) 调:弹奏。

(13) 素:不加装饰的。调素琴:弹琴。(14) 阅:阅览,阅读。

(15) 金经:指佛经。(16)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指奏乐的声音。

(17) 案牍:官府的公文。(18) 劳:使……劳累。(19) 形:形体,身体。

劳形:使身体劳累。(20) 庐:简陋的小屋子。(21) 云:说。

四、译文

山不一定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一定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只是主人我有美好的品德,(这就不显得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谈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往来的人中没有粗俗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览佛经。没有嘈杂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景仰。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陋室铭

刘禹锡

一、文学常识

1.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4)是陋室,惟(5)吾(6)德(7)馨(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9)儒(10),往来无白丁(11)。可以调(12)素(13)琴,阅(14)金经(15)。无丝竹(16)之乱耳,无案牍(17)之劳(18)形(19)。║南阳诸葛庐(20),西蜀子云亭。孔子云(21):“何陋之有?”

三、注释

(1) 陋室:简陋的屋子。(2) 名:出名。(3) 灵:成为灵异。

(4) 斯:这。(5) 惟:只,只是。(6) 吾:我,这里指陋室主人。

(7) 德:品德。(8) 馨:散布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德馨:品德高尚。(9) 鸿:大。(10) 鸿儒:大儒,学识渊博的人。

(11) 白丁:没有官职的人,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12) 调:弹奏。

(13) 素:不加装饰的。调素琴:弹琴。(14) 阅:阅览,阅读。

(15) 金经:指佛经。(16)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借指奏乐的声音。

(17) 案牍:官府的公文。(18) 劳:使……劳累。(19) 形:形体,身体。

劳形:使身体劳累。(20) 庐:简陋的小屋子。(21) 云:说。

四、译文

山不一定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一定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屋子,只是主人我有美好的品德,(这就不显得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谈笑的是学识渊博的人,往来的人中没有粗俗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览佛经。没有嘈杂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的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景仰。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五、字词、句式

1.字音、字形

陋室 德馨(xīn) 苔痕 鸿儒 案牍(dú) 诸葛庐 蜀(shǔ)

2.古今异义词

词语古义今义词语古义今义

在在于,动词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调弹奏调动

馨散布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芳香形形体,身体形状

3.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有龙则灵。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

惟吾德馨。馨:名词活用为动词,这里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上:名词作动词,长上。绿:名词作动词,变绿。

草色入帘青。青:名词作状语,使……变青。

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4.一词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何陋之有(倒装标志,不译)是斯是陋室(判断词,是) 当是时(这个、那个)

往来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名有仙则名(出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作动词,说出)

5.文言句式何陋之有:倒装句,应为“有何陋”。

六、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统领全篇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文中渲染陋室的清幽、雅致的环境的句子?(室外环境之优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文中比喻交友之妙境的句子(室中人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写作者生活清闲、高雅脱俗,表现作者不为琐事萦绕的句子(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写出了作者不受世俗、官场的干扰,厌倦世俗生活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9.文中应用虚实结合手法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其中,实写的部分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的部分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0.从居室环境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1.从交往人物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2.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3.作者使用类比手法,与仙人进行比较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4.彻底否认“陋室之陋”,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七、简答题

1.概括本文主旨:

作者通过描写陋室环境,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2.将本文分成三层(见原文),并分别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层--点明全文主旨,陋室值得铭颂是因为深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第二层--从陋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描写陋室,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第三层--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句起了什么作用?

引起下文,说明具有美好德行的室主人使陋室不陋。用类比、比兴手法,强调陋室也有名、灵的性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