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名著阅读 > 离骚

《离骚》课文重难点

离骚 2015-09-26 04:06:31
相关推荐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下面是《离骚》课文重难点,欢迎阅读借鉴。

1、《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

课文所选部分中,诗人讴歌理想,追求理想,展开想象,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诗人以花草蕙、茞、芰荷、芙蓉以及鸷鸟比喻自己,表现他坚持高尚美好、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诗人对理想的讴歌与追求是通过两方面来表现的。其一,他受到众小人的嫉忌与中伤诽谤,但他宁死也决不像众小人那样“追曲”、“周容”。“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复”。这些写君王听信奸邪之人的谗言,拒绝他的进谏,排斥贬责他。综观他以上遭遇,从反面说明他所追求的是君王英明、没有奸佞小人的善政。其二,他喜欢用香草香花装饰自己,追求“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其实这都是比喻,从正面描写对理想的歌颂与追求。

2、课文中的比喻、对偶诗句及表达效果:

比喻句:

⑴“既替余蕙薌兮,又申之以揽茞。”其中“蕙薌”、“揽茞”比喻高尚的德行。

⑵“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喻灵心,“蛾眉”喻高尚的德行,“众女”喻许多小人。

⑶“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比喻准则。

⑷“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

⑸“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⑹“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以“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的感情。

对偶句:

⑴“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指斥众小人追求邪曲、竞相以苟合取悦为常法。

⑵“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叙自己宁受委曲、忍受耻辱,但决不改变道路。

⑶“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写自身要保持芳洁与美好的感情。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下面是《离骚》课文重难点,欢迎阅读借鉴。

1、《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

课文所选部分中,诗人讴歌理想,追求理想,展开想象,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诗人以花草蕙、茞、芰荷、芙蓉以及鸷鸟比喻自己,表现他坚持高尚美好、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诗人对理想的讴歌与追求是通过两方面来表现的。其一,他受到众小人的嫉忌与中伤诽谤,但他宁死也决不像众小人那样“追曲”、“周容”。“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复”。这些写君王听信奸邪之人的谗言,拒绝他的进谏,排斥贬责他。综观他以上遭遇,从反面说明他所追求的是君王英明、没有奸佞小人的善政。其二,他喜欢用香草香花装饰自己,追求“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其实这都是比喻,从正面描写对理想的歌颂与追求。

2、课文中的比喻、对偶诗句及表达效果:

比喻句:

⑴“既替余蕙薌兮,又申之以揽茞。”其中“蕙薌”、“揽茞”比喻高尚的德行。

⑵“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喻灵心,“蛾眉”喻高尚的德行,“众女”喻许多小人。

⑶“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比喻准则。

⑷“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

⑸“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⑹“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以“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的感情。

对偶句:

⑴“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指斥众小人追求邪曲、竞相以苟合取悦为常法。

⑵“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叙自己宁受委曲、忍受耻辱,但决不改变道路。

⑶“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写自身要保持芳洁与美好的感情。

3、文中名句及启示:

最喜欢的诗句是:

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⑵“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抒发坚持美德的思想感情。

⑶“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抒发宁死不与众小人之丑态相合的思想感情。

⑷“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抒发要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的思想感情。

⑸“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抒发保持美好不考虑世人是否了解自己的思想感情。

⑹“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抒发无论受到怎样打击也不改变自己高尚心志的思想感情。

以上令人喜欢的句子给人的启发是:诗人忧国忧民、坚持美德、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誓死坚持正道、决不改变高尚志节的思想品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值得永远学习并发扬光大。

4、如何把握本诗的节奏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其一般规律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部分,中间用虚词连接,前一部分占两拍,后一部分看起来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

(空拍或加语尾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下面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虚词皆加括号。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亏。

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在的“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拓展阅读:《离骚》教学设想

第一步营造氛围:

1、结合屈原两次被贬的原因及经过,突现其才华和正直的品格:

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旷世之才,却被小人陷害,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正直的人遭到不幸,同样有深刻的震撼力。突出渲染诗人的才华和正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小人的憎恨,对诗人的景仰和惋惜之情,为与文本对话作好准备。

2、介绍后人凭吊屈原的对联,进一步渲染悲剧气氛,为学习文本蓄势:

向学生介绍后人凭吊屈子的几副对联,如“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等,让学生从对联中概括凭吊者的感情。学生很快从对联中抓住“悲”字,体味到后人的悲叹和惋惜之情。

3、介绍屈子名句,展示诗人情怀:

让学生将课下搜集的屈原的名句拿来互相交流。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等,通过这些名句的介绍、玩味来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崇高人格。在营造足了氛围之后,开始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第二步披文入情:

首先,采用问题发现法,鼓励学生自主认知。

鼓励学生将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讲给大家听,讲句意,讲自己的感受、理解或句中的情感,目的在于督促学生主动去探讨课文内涵。因为分析对象为自主选择,避免了被动状态。在师生互动的状态中完成对诗句内涵的理解。

其次,整合学生认知,梳理诗人情感。

要求学生找出诗中表现情感的词,并总结每一种情感针对的对象及产生的原因。内容概括如下:哀——民生多艰怨──君王不察悔──相道不察忧──国运艰难愤──奸佞当道这一步,就是对学生自主认知的进一步整合。通过这样一个整合,照顾自主认知不主动的一部分同学,也照顾善于课后领悟、复习的同学,同时,让学生更深入地体味诗人的情感,做到以“情”领起,以“情”贯穿。

第三,披文入情,品味人情美。

在整合文本中蕴涵的情感之后,顺势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人情美,将教学深化一步。

这段引导不妨这样设计:“人情美是指融注在诗歌意境中的人的感情所产生的美感,是真挚、纯洁、高尚、无私、诚实、善良的,而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强烈的忧愤、怨恨之情,那么它的人情美是怎么体现的?”这样就由抓文中直接表露的情感深入到思考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忧愤、怨恨之情不是仅因个人遭遇产生的,更是因为楚国民生的艰难,那一声“长太息”中蕴藉了诗人太多的忧和痛。

第三步沿情寻志:

1、探究人格:

在对诗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后,继续深入,鉴赏诗中蕴涵的人格美,达到沿情寻志的目的。在此,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关键在于诗人的清高、忠心、执著决定了这样一个归宿。清高使他不愿向世俗低头,他不违背为臣的原则,执著的信念,使他对理想不言放弃。在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他选择了汨罗江。

2、追寻理想:

这一步的实施,先引导学生借助文前的阅读提示,学生很快就抓住了“美政”,这时,老师向学生介绍屈原的“美政”思想:“圣君贤相”和“民本”。整个教学过程,层层递进,以情贯穿,以美提升,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将人文精神落到实处。再回味悼念屈子的对联:“湘流应识九歌心”。整个教学用三个课时,重铺垫,重设疑,精心设计导语,注重步步深入,既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感受悲剧色彩,又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净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