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名著阅读 > 离骚

《离骚》的人物形象分析

离骚 2008-12-12 12:30:25
相关推荐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屈原在《离骚》中,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体现了屈原的伟大思想和崇高的人格。下面是《离骚》的人物形象分析,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屈原在《离骚》中,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体现了屈原的伟大思想和崇高的人格。

首先,这是一位杰出政治家的形象。他有明确的“美政”思想,这与屈原改革弊政,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其最终目的是要“及前王之踵武”,使历史上曾兴旺发达的“三王”政绩发扬光大。亦即由楚国统一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

“美政”思想的实质是要巩固楚王的统治,它充满了儒家美好政治的色彩,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的要求,屈原不但有美政理想,也有实现它的具体办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君明臣贤”。要有好的国君,还要有忠于国君并且有才干的大臣加以辅佐,君臣和谐才能成功。因而他歌颂“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他极力主张选贤任能,赞美古代贤君“举贤而授能”,称颂“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今,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同时他还主张废斥群小,这也是实现“美政”的重要保证。

他在诗中极力揭露群小的罪恶,正是出于这种想法。他还主张“循绳墨而不颇”,强调以法度治国。他为此奋斗终生,充分显示了这一形象的政治家风度。

这一形象还体现了诗人勇于同黑暗腐朽势力作斗争的精神。诗人清楚地知道,楚国的不幸命运,以及诗人自己的不幸遭遇正是楚廷群小造成的。诗人对之极为愤恨,因而不遗余力地反复加以揭露和抨击,斥责他们“好蔽美而称恶”,竞进贪婪,嫉妒成性,朋比为奸,随波逐流,黑白颠倒。诗人还揭露了楚君的过失,说他反复无常,荒唐糊涂,宠信奸臣,疏远忠良,善恶不辨,致使诗人的“美政”理想落了空。显示了诗人同黑暗势力的勇敢斗争精神。

这一形象也是追求光明和真理的美好形象,体现了诗人坚持正义的刚毅不屈的伟大精神。他坚信真理和正义的存在,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他始终是“上下而求索”。他非常清楚地知道,他的高洁的品格,他的超群拔俗的崇高理想,都“不同于今之人”,因而招致“谣诼”诽谤,遭受种种迫害打击。在这种情况下,连他亲近的人都劝其随俗浮沉,不要“博謇好修”。可是,诗人却在诗中反复申明他决不能随波逐流的态度。在打击和迫害面前决不动摇,岿然如山,坚强不屈。诗中描写屈原三次求女嬃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然不懈地探索真理,寻求志同道合者,这种对光明和真理的追求与热爱的精神,正是他终生奋斗的力量源泉。这种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深远的。

诗人还通过这一形象,描绘了诗人自己思想感情的波澜,诗人把自己描绘成浑身披覆着香花和美玉的洁身好修,幽美芳香,妩媚奇特的超人,用来象征其纯洁高尚的内在美质。屈原内在美质的表现,最感人的就是他那强烈而真挚的爱国主义精神。

诗人自幼就立下为国尽忠的理想,他为此自修美德和才能,祖国被“党人的偷乐”搞得“路幽昧以险隘”,他为之而伤心,他一再表白“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为祖国的前途而忧心忡忡。他被群小打击迫害而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他始终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虽然为自己不幸的命运而痛苦忧伤,但他更关心的是国家和君王,他始终系心怀王,不忘楚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凭着屈原的杰出才能,他投奔别国也许会成为将相高官,但它否定了一切离楚远游的想法,非常形象,非常真挚地表现了屈原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屈原在《离骚》中,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体现了屈原的伟大思想和崇高的人格。下面是《离骚》的人物形象分析,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屈原在《离骚》中,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体现了屈原的伟大思想和崇高的人格。

首先,这是一位杰出政治家的形象。他有明确的“美政”思想,这与屈原改革弊政,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其最终目的是要“及前王之踵武”,使历史上曾兴旺发达的“三王”政绩发扬光大。亦即由楚国统一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

“美政”思想的实质是要巩固楚王的统治,它充满了儒家美好政治的色彩,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的要求,屈原不但有美政理想,也有实现它的具体办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君明臣贤”。要有好的国君,还要有忠于国君并且有才干的大臣加以辅佐,君臣和谐才能成功。因而他歌颂“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他极力主张选贤任能,赞美古代贤君“举贤而授能”,称颂“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今,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同时他还主张废斥群小,这也是实现“美政”的重要保证。

他在诗中极力揭露群小的罪恶,正是出于这种想法。他还主张“循绳墨而不颇”,强调以法度治国。他为此奋斗终生,充分显示了这一形象的政治家风度。

这一形象还体现了诗人勇于同黑暗腐朽势力作斗争的精神。诗人清楚地知道,楚国的不幸命运,以及诗人自己的不幸遭遇正是楚廷群小造成的。诗人对之极为愤恨,因而不遗余力地反复加以揭露和抨击,斥责他们“好蔽美而称恶”,竞进贪婪,嫉妒成性,朋比为奸,随波逐流,黑白颠倒。诗人还揭露了楚君的过失,说他反复无常,荒唐糊涂,宠信奸臣,疏远忠良,善恶不辨,致使诗人的“美政”理想落了空。显示了诗人同黑暗势力的勇敢斗争精神。

这一形象也是追求光明和真理的美好形象,体现了诗人坚持正义的刚毅不屈的伟大精神。他坚信真理和正义的存在,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他始终是“上下而求索”。他非常清楚地知道,他的高洁的品格,他的超群拔俗的崇高理想,都“不同于今之人”,因而招致“谣诼”诽谤,遭受种种迫害打击。在这种情况下,连他亲近的人都劝其随俗浮沉,不要“博謇好修”。可是,诗人却在诗中反复申明他决不能随波逐流的态度。在打击和迫害面前决不动摇,岿然如山,坚强不屈。诗中描写屈原三次求女嬃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然不懈地探索真理,寻求志同道合者,这种对光明和真理的追求与热爱的精神,正是他终生奋斗的力量源泉。这种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深远的。

诗人还通过这一形象,描绘了诗人自己思想感情的波澜,诗人把自己描绘成浑身披覆着香花和美玉的洁身好修,幽美芳香,妩媚奇特的超人,用来象征其纯洁高尚的内在美质。屈原内在美质的表现,最感人的就是他那强烈而真挚的爱国主义精神。

诗人自幼就立下为国尽忠的理想,他为此自修美德和才能,祖国被“党人的偷乐”搞得“路幽昧以险隘”,他为之而伤心,他一再表白“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为祖国的前途而忧心忡忡。他被群小打击迫害而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他始终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虽然为自己不幸的命运而痛苦忧伤,但他更关心的是国家和君王,他始终系心怀王,不忘楚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凭着屈原的杰出才能,他投奔别国也许会成为将相高官,但它否定了一切离楚远游的想法,非常形象,非常真挚地表现了屈原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拓展阅读:《离骚》节选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翻译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远末子孙啊,

伯庸是我已故去的尊敬的父亲。

当太岁在寅的寅年寅月,

就在庚寅那一天我出生降临。

我的父亲仔细揣度我的生辰啊,

通过占卜才赐给我相应的美名。

给我起名叫正则啊,

给我取字叫灵均。

我既有许多内在的美质啊,

同时又有优秀的才能。

我身披幽香的江离白芷啊,

又佩戴上串串秋兰浓郁芳芬。

时光流逝我唯恐赶不上啊,

岁月不等人啊令人担心。

早晨我爬上山顶采拔木兰花啊,

黄昏我采摘宿莽来到水洲江滨。

注释

①高阳:古帝颛顼(zhuān xū)的号。传说颛顼为高阳部落首领,因以为号。

②朕:我。先秦之人无论上下尊卑,皆可称朕,至秦始皇始定为帝王的专用第一人称代词。

③摄提:摄提格的简称,是古代“星岁纪年法”的一个名称。古人把天宫分为十二等份,分别名之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为十二宫,以太岁运行的所在来纪年。当太岁运行到寅宫那一年,称“摄提格”,也就是寅年。

④惟:句首语词。庚寅:古人以干支纪日,指正月里的一个寅日。

⑤皇:指皇考。览:观察,端相。揆:估量、测度。初度:初生之时。

⑥肇:借为“兆”,古人取名字要通过卜兆。

⑦则:法。屈原名平,字原,正则隐括“平”字义。

⑧字:用作动词,即起个表字。

⑨内美:指先天具有的高贵品质。

⑩修能:杰出的才能,这里指后天修养的德能。

辟:同“僻”,幽僻的地方。

纫:联缀、编织。

汩:水流迅速的样子,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与:等待。“不吾与”,即“不与吾”,是否定句宾语提前句式。

搴(qiān):楚方言,拔取。

宿莽:楚方言,香草名,经冬不死。朝、夕是互文,言自修不息。

日月:指时光。

代序:代谢,即更替轮换的意思,古“谢”与“序”通。

惟:思。

美人:作者自喻。

时光一刻也不停留啊,

春去秋来四季往复交替更新。

想起那草木在秋风中飘落凋零啊,

自己也要老了的忧虑凄然而生。

如不趁年华正好的时节扬污去垢啊,

为什么还不改变自己爱美的本性?

乘上骏马放开四蹄奔驰啊,

来,我甘愿做开路先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