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名著阅读 > 红楼梦

《红楼梦》史湘云读后感

红楼梦 2010-10-17 10:11:36
相关推荐

《红楼梦》中有许多个性鲜明的女子,相比于温暖婉约的薛宝钗,柔美多愁的林黛玉,史湘云这个人物虽少了一点清幽,输了一段婉约,缺了一份端庄,失了一份温雅,但她却是最真实的那一个,喜欢她的真善美。

她才情超逸,天真烂漫,心直口快,史湘云的出现,无疑让红楼梦多添了一重光彩……

篇一:《红楼梦史湘云读后感》

初中的时候同时买了《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结果《三国演义》还躺在书柜里面没有开封,《红楼梦》倒是完整地读了几遍。刚开始看《红楼梦》的时候,自己更多关注的是宝玉宝钗黛玉三位主角,后来多读了几遍后,自己渐渐喜欢上史湘云这个角色。她的天真烂漫,开朗乐观和才情洋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史湘云的命运相比林黛玉的更为可怜。撇开父母双亡不提,史湘云寄居在叔叔家里的日子并不比寄居在贾府的黛玉好过。但是,史湘云并不像黛玉那样常常垂泪悯人悲天。

在书中,湘云从来没有正面抱怨过自己的境遇,就连她常常在深夜里做针线活,每月的例银不够花等种种寄居篱下的艰苦,读者也是从宝钗的口中得知的。

每次湘云的出场都给大家带来欢乐。无论是穿着贾母的新衣去扑蝶结果摔了一身泥,还是打趣林黛玉将来找到一个咬舌的林姐夫,还是在宝玉生日的宴席上行酒令打趣丫鬟,醉卧海棠花丛,都塑造了一位阳光可爱,娇憨爽朗的女子形象,令人不禁心生怜爱。

史湘云的才气决不在宝黛之下。无论是向翠缕论述阴阳还是在中秋夜和黛玉在凹晶馆联诗,说出“寒塘渡鹤影”的名句,史湘云的才气都展露无疑。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芦雪庵领着一般脂粉香娃割腥啖膻,面对黛玉的讽刺,她毫不客气地回了句:“我们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直爽痛快,超凡脱俗。而且在后面联诗的情节中,湘云才思敏捷,经常抢着作诗,到最后竟是和黛玉,宝琴二人对战。让人看了酣畅淋漓,不禁心生敬佩。

史湘云的身上寄托了许多美好的品质。她不像黛玉那么多愁善感,尖酸刻薄,也不像宝钗那样世故圆滑。湘云的处世原则是很简单,对自己好的人好,对喜欢的人好。对袭人,平儿这些下人,她没有主子的款,反而时常挂念自己与袭人的情分,细心地托人为其带去金戒指,柔情似水。当得知邢岫烟被下人欺负是,她马上说我们去找二姐姐理论。侠骨豪情。让人不得不喜欢。

在高鹗的续写中,湘云最终是落得终身守寡的下场,而在其他红学的研究中,也有写湘云最终不幸沦为花船风尘女子,在刘心武先生的解密红楼中,湘云竟是最后陪在宝玉身边,最后在饥寒交迫中逝世的结局。无论是哪种结局,都令人唏嘘。

以上就是我对湘云这个角色的理解,没有像其他红学家那样深刻,更甚至是去考究湘云的原型。但是,无论理解的是不是到位,我都很喜欢这个天真烂漫,才思敏捷,带着侠气的真性情的女子——史湘云。

《红楼梦》中有许多个性鲜明的女子,相比于温暖婉约的薛宝钗,柔美多愁的林黛玉,史湘云这个人物虽少了一点清幽,输了一段婉约,缺了一份端庄,失了一份温雅,但她却是最真实的那一个,喜欢她的真善美。

她才情超逸,天真烂漫,心直口快,史湘云的出现,无疑让红楼梦多添了一重光彩……

篇一:《红楼梦史湘云读后感》

初中的时候同时买了《红楼梦》和《三国演义》,结果《三国演义》还躺在书柜里面没有开封,《红楼梦》倒是完整地读了几遍。刚开始看《红楼梦》的时候,自己更多关注的是宝玉宝钗黛玉三位主角,后来多读了几遍后,自己渐渐喜欢上史湘云这个角色。她的天真烂漫,开朗乐观和才情洋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史湘云的命运相比林黛玉的更为可怜。撇开父母双亡不提,史湘云寄居在叔叔家里的日子并不比寄居在贾府的黛玉好过。但是,史湘云并不像黛玉那样常常垂泪悯人悲天。

在书中,湘云从来没有正面抱怨过自己的境遇,就连她常常在深夜里做针线活,每月的例银不够花等种种寄居篱下的艰苦,读者也是从宝钗的口中得知的。

每次湘云的出场都给大家带来欢乐。无论是穿着贾母的新衣去扑蝶结果摔了一身泥,还是打趣林黛玉将来找到一个咬舌的林姐夫,还是在宝玉生日的宴席上行酒令打趣丫鬟,醉卧海棠花丛,都塑造了一位阳光可爱,娇憨爽朗的女子形象,令人不禁心生怜爱。

史湘云的才气决不在宝黛之下。无论是向翠缕论述阴阳还是在中秋夜和黛玉在凹晶馆联诗,说出“寒塘渡鹤影”的名句,史湘云的才气都展露无疑。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芦雪庵领着一般脂粉香娃割腥啖膻,面对黛玉的讽刺,她毫不客气地回了句:“我们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直爽痛快,超凡脱俗。而且在后面联诗的情节中,湘云才思敏捷,经常抢着作诗,到最后竟是和黛玉,宝琴二人对战。让人看了酣畅淋漓,不禁心生敬佩。

史湘云的身上寄托了许多美好的品质。她不像黛玉那么多愁善感,尖酸刻薄,也不像宝钗那样世故圆滑。湘云的处世原则是很简单,对自己好的人好,对喜欢的人好。对袭人,平儿这些下人,她没有主子的款,反而时常挂念自己与袭人的情分,细心地托人为其带去金戒指,柔情似水。当得知邢岫烟被下人欺负是,她马上说我们去找二姐姐理论。侠骨豪情。让人不得不喜欢。

在高鹗的续写中,湘云最终是落得终身守寡的下场,而在其他红学的研究中,也有写湘云最终不幸沦为花船风尘女子,在刘心武先生的解密红楼中,湘云竟是最后陪在宝玉身边,最后在饥寒交迫中逝世的结局。无论是哪种结局,都令人唏嘘。

以上就是我对湘云这个角色的理解,没有像其他红学家那样深刻,更甚至是去考究湘云的原型。但是,无论理解的是不是到位,我都很喜欢这个天真烂漫,才思敏捷,带着侠气的真性情的女子——史湘云。

篇二:《红楼梦史湘云读后感》3000字

史湘云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天真烂漫、富有才情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她得到了历代读者和论者的普遍赞赏。史湘云虽然幼年就失去父母,在叔婶跟前长大,但是她的性格却有男儿的豪气,而且娇憨纯真,受到贾府上上下下的喜爱。

她的出场总给人们带来欢乐,但是最终却逃不过悲剧的命运。《红楼梦》中对湘云的判词是这样描写的: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湘云是保龄侯尚书令史家的姑娘,贾府的老祖宗史太君的孙侄女。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命运多舛,依靠叔婶生活。而史家已经显露出败落的势头,叔叔、婶婶显然又没有把她放在心上,家道中落,自然不免夜夜做活到三更,且不得有任何抱怨。

每次来到大观园都是史湘云最高兴的时刻,这时候的她大说大笑,又活泼又调皮;可是当不得不回家时,情绪就冷落下来,一再嘱咐宝玉提醒贾母常去接她,凄凄惶惶地洒泪而去,由此可见在家过地很不痛快。

虽然遭遇不幸的命运,但史湘云总是以乐观、旷达的态度来对待生活,用笑声来驱逐阴霾。史湘云一出场,就是“大说大笑”地,和众女儿很不一样。她是大观园中笑得最多也最有特色的一位少女。

在宴请刘姥姥的饭桌上,她曾笑得“掌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芦雪庵联句时,她先是“笑弯了腰”,接着是“伏着,已笑软了”,最后干脆“只伏在宝钗怀里,笑个不住”。她就像大观园里的一颗开心果,难怪宝玉会说:“诗社里要少了她,还有什么意思?”缺了她一个就觉闷得慌,催促贾母快将其接来。

她不像林黛玉那样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用叹息和眼泪来折磨自己,她热爱生活,珍重生活中一些平凡而美好的事物。她在“菊影”诗中写道:“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她用暗香比喻菊影,也泛指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她是那样认真地寻觅着它们,小心翼翼地珍惜和看重它们。

湘云心直口快,极爱说话,对人对事都很热情。有一次看戏时,凤姐指着戏台上的一个小旦说:“这孩子打扮起来活像一个人。”众人都知道凤姐所指是何人,恐怕得罪人,只是不肯说出来,湘云却直言不讳:“我知道,像林姐姐。”这说明她心无城府,有话就直说从不避讳。

香菱要学诗,不敢打扰宝钗,就向湘云请教,她“越发高兴了,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宝钗批评她“不守本分”,“不像个女孩儿家”,湘云却不以为意。香菱求她教自己,湘云就热心教导,非常乐于助人。

史湘云行为自然洒脱,豪爽率真,具有独特的男儿气概。警幻仙曲对湘云的形容是“英豪阔大宽宏量”,“霁月光风耀玉堂”。

第二十二回宝玉前去看黛玉、湘云,只见“姊妹两个尚卧在衾内。那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而和睦。湘云却一把青丝,拖于枕畔;一幅桃红绸被,只齐胸盖着,那一弯雪白的膀子摞在被外,上面明显两个金镯子。宝玉见了叹道:”睡觉还是不老实!“通过两人的睡态描写,将黛玉的严谨细密与湘云的自然率性做了鲜明的对比。湘云还好着男装,文中有两处描写。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