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文学 > 名著阅读 > 赤壁赋

文本解读与课堂深度-《赤壁赋》教学实录

赤壁赋 2017-03-30 09:44:41
相关推荐

课堂回放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PPT显示)

师:这是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阐述了自然山水具有消解士大夫“不得施于世”的悲剧意识的文化功能。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不得施于世”,“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自不待言。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等人生重大课题无可推脱地摆在了苏轼面前。在这种情形下,他在黄州除了躬耕渔樵、广泛交友外,最主要的活动恐怕就如欧阳修所说的“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了。苏轼自己也说,“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无往而不乐”。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再次来到黄州赤壁,试图以此“道羁臣之叹”,“写人情之难言”,思考宇宙人生,体味生命意义,调适内心冲突,实现人生突围。今天,让我们跟随苏轼,神游赤壁山水,走进他那崇高的内心世界,去感知独具苏轼特色的超越路径。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然后概括各段的内容。

(学生自由诵读,概括段意,略。)

师:文章情感变化的脉络是怎样的?

生:从赏景之中获得“乐”,因客之箫声而生“悲”,通过苏子之宽慰使客“喜而笑”。文章的情感脉络是“乐—悲—喜”。

师:很好。本文沿用了传统“赋”的主客对话模式,“主”与“客”都是指作者一个人。那么,作为“客”的苏轼,内心有着怎样的苦闷与悲伤呢?

生:功业无成、人生虚妄之悲。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可谓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固一世之雄”。这样一个功业卓著、名垂千古的英雄,又能怎样呢?“而今安在哉”,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烟尘之中。而作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等闲之辈、戴“罪”之臣,功业全无,理想旁落,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

生:生命短暂之悲。长江滚滚,悠悠不尽。宇宙自然,恒久永存。而生命却须臾飘忽,与之相比徒有羡慕之情。心中岂能不悲?

生:愿望与现实相左之悲。试图“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不可乎骤得”。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透彻!这样的悲,用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课堂回放

“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PPT显示)

师:这是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阐述了自然山水具有消解士大夫“不得施于世”的悲剧意识的文化功能。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不得施于世”,“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自不待言。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等人生重大课题无可推脱地摆在了苏轼面前。在这种情形下,他在黄州除了躬耕渔樵、广泛交友外,最主要的活动恐怕就如欧阳修所说的“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了。苏轼自己也说,“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无往而不乐”。元丰五年七月,苏轼再次来到黄州赤壁,试图以此“道羁臣之叹”,“写人情之难言”,思考宇宙人生,体味生命意义,调适内心冲突,实现人生突围。今天,让我们跟随苏轼,神游赤壁山水,走进他那崇高的内心世界,去感知独具苏轼特色的超越路径。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全文,然后概括各段的内容。

(学生自由诵读,概括段意,略。)

师:文章情感变化的脉络是怎样的?

生:从赏景之中获得“乐”,因客之箫声而生“悲”,通过苏子之宽慰使客“喜而笑”。文章的情感脉络是“乐—悲—喜”。

师:很好。本文沿用了传统“赋”的主客对话模式,“主”与“客”都是指作者一个人。那么,作为“客”的苏轼,内心有着怎样的苦闷与悲伤呢?

生:功业无成、人生虚妄之悲。曹操“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可谓既有“武功”又有“文治”,“固一世之雄”。这样一个功业卓著、名垂千古的英雄,又能怎样呢?“而今安在哉”,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滚滚烟尘之中。而作为“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等闲之辈、戴“罪”之臣,功业全无,理想旁落,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呢?

生:生命短暂之悲。长江滚滚,悠悠不尽。宇宙自然,恒久永存。而生命却须臾飘忽,与之相比徒有羡慕之情。心中岂能不悲?

生:愿望与现实相左之悲。试图“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不可乎骤得”。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矛盾,只能“托遗响于悲风”了。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透彻!这样的悲,用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就是一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二、细部探究,感悟“圜道”思想所达成的超越路径

1.“水月之喻”——基于宇宙自然的生命超越之途

师: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潜伏于苏轼心灵深处的苦闷与悲伤多么沉重。人们常说,心有郁结,必须要找到一个散郁化结的出口与通道,亦即要有一个合适的路径,方能走出心灵的阴霾。一般而言,这样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外释”,通过融合于外物以转移注意力,消除怨悱;另一种是“内释”,通过内在的心灵审视、通变,在自我观照中达到超越“旧我”走向“新我”的圆通之境。请问同学们,苏轼是以何种方式、何种路径感悟宇宙人生,化解郁结,超越人生困厄,最终走向旷达自适的呢?

生:您所说的两种路径,苏轼都采用了。

师:能详细说说吗?

生:就“外释”而言,苏轼畅游赤壁,借助外物摆脱萦绕于内心的失意与悲伤;就“内释”而言,“主”“客”对话,正是苏轼与自己的对话。

师:很好!苏轼从“外物”中获得了快乐吗?

生:获得了。面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月夜美景,他举酒诵诗,任船漂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如登仙境,怡然之乐,溢于言表,暂时忘怀一己之忧,忘却自身存在。

师:就“内释”而言呢?谁来说说?

生:苏轼以水月为喻,阐述了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师:苏轼的水月之喻,是针对“客”的“羡长江之无穷”而言的,提出了他著名的“何羡论”。你能就水“逝而未尝往”、月“盈虚而莫消长”,说说你的理解吗?

生:他好像看了世间万物是处在一个“圆周运动”之中的。圆圈上的万物能够周而复始,对立转化。月亮的变化是在“盈”与“虚”之间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无所谓起点,也无所谓终点。从这个角度看,月亮的确是“盈虚而莫消长”了。

师:说得好!你的看法好新颖啊!对课文的认识有一定的深度,也看到了苏轼之所以能从寄情山水之中走向旷达自适的真正原因。你的话,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古人所推崇的“圜道”思想。

“日夜一周,圜道也。物动则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则藏,圜道也。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吕氏春秋·圜道》)(PPT显示)

意思是说:太阳一昼夜绕行一周,这是圜道……万物有了活力就会萌发,萌发而后滋生,滋生而后成长,成长而后壮大,壮大而后成熟,成熟而后衰败,衰败而后死亡,死亡而后形迹消失,这是圜道。水泉东流,日夜不停。泉源永不枯竭,大海永不满盈,小泉汇成大海,重水化作轻云,这是圜道。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