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实用文 > 礼仪常识

国外生活礼仪文化

礼仪常识 2015-10-11 01:07:41
相关推荐

生活可以很德国

德国人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却也极度重视休闲生活,始终保有自我的心灵休憩时间,因为他们认为,最舒适的生活应该是不被繁琐事务所羁绊,让心灵与周遭事物回归简单朴实。

德国人的休闲生活

对德国人而言,休闲时光极为重要。即使热衷工作的人也深信唯有充分休息才能彻底充电、恢复活力。德国上班族每年有三十至四十天的有薪休假,而且人人都认为把假期消化完毕是理所当然之事。

假期的使用方法,基本目的是要让身体心灵回归平静。如果有个长达二至三周完整假期的机会,德国人大都会前往湖光山色而且很宁静的养生度假中心(长期停留居住的处所)。在那里可以不花钱自己野炊、运动、阅读,与家人共度一段怡然自得的时光。

如果有小孩的家庭,学校的假期主要有暑假和寒假这两个长时间的假期。

德国学校的假期采取机动调整的方式,不同州的暑假或寒假时间会错开。我小时候这些休假日程表会刊登在杂志上,现在则设立专门网页公布。我们可以自己上网查询居住的州所属的春夏秋冬各时期的休假日并预作安排。

德国陆地与许多邻国接壤,因此以车辆代步的移动人口极多,如果大家都挤在同一时间出门的话,高速公路肯定大塞车。将休假日错开,不仅可以纾解交通流量,也方便民众安排假期。

另外,巴登州是德国中部的避暑胜地,每年暑假都会涌进众多游客。传统上每年都会视情况最后才能决定要如何安排暑假。因此巴登州有许多私人经营的民宿应运而生,每年假期的变动对于接待者与被接待者来说都是一件辛苦的事。

生活可以很德国

德国人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却也极度重视休闲生活,始终保有自我的心灵休憩时间,因为他们认为,最舒适的生活应该是不被繁琐事务所羁绊,让心灵与周遭事物回归简单朴实。

德国人的休闲生活

对德国人而言,休闲时光极为重要。即使热衷工作的人也深信唯有充分休息才能彻底充电、恢复活力。德国上班族每年有三十至四十天的有薪休假,而且人人都认为把假期消化完毕是理所当然之事。

假期的使用方法,基本目的是要让身体心灵回归平静。如果有个长达二至三周完整假期的机会,德国人大都会前往湖光山色而且很宁静的养生度假中心(长期停留居住的处所)。在那里可以不花钱自己野炊、运动、阅读,与家人共度一段怡然自得的时光。

如果有小孩的家庭,学校的假期主要有暑假和寒假这两个长时间的假期。

德国学校的假期采取机动调整的方式,不同州的暑假或寒假时间会错开。我小时候这些休假日程表会刊登在杂志上,现在则设立专门网页公布。我们可以自己上网查询居住的州所属的春夏秋冬各时期的休假日并预作安排。

德国陆地与许多邻国接壤,因此以车辆代步的移动人口极多,如果大家都挤在同一时间出门的话,高速公路肯定大塞车。将休假日错开,不仅可以纾解交通流量,也方便民众安排假期。

另外,巴登州是德国中部的避暑胜地,每年暑假都会涌进众多游客。传统上每年都会视情况最后才能决定要如何安排暑假。因此巴登州有许多私人经营的民宿应运而生,每年假期的变动对于接待者与被接待者来说都是一件辛苦的事。

礼貌就是“不让对方感到不舒服”

丈夫远渡美国展开大学留学生涯的时期,据说生活上最让他紧张的是吃饭这件事。

提到餐桌礼仪,我们会想象一张桌子上排满刀叉的情景,取用时要由外而内依次使用才是应有的餐桌礼仪,但是这个规矩是受邀前往贵族举办的晚宴的礼仪。平日生活并没有这些礼仪限制,完全不需要挂虑。

日本的餐桌礼仪和西欧国家的餐桌礼仪基本上相同。一起用餐时只要留意避免让同桌的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能做到这一点就足够了。话虽如此,但实际上是否会觉得不舒服,取决于文化差异。一般德国人的家庭,母亲教育的餐桌礼仪如下:

首先,最没礼貌的行为就是用餐时发出声音,这是非常没有品位的举止。声音包括啜饮汤汁的声音、食物含在口中发出含混说话声、餐具敲击盘子的声响,等等。当你将食物送入口中时,假如正好有人问话,请以手遮口,用眼神示意请对方稍候一下,等你嚼碎吞下食物之后再回答,这样才有礼貌。

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人会使用工具吃饭。用手(吃带骨的肉类除外)抓取食物或是以口就碗盘等动作一律禁止。孩童时期的我,经常急着吃完盘子里剩下的最后一口食物,就会直接用手把食物叉在刀叉上来吃,因此被大人纠正过无数次。所以用餐时要留意先将食物切割成易于入口的大小再食用,吃生菜时,同样也要使用刀叉将食物送入口中。

用餐时坐在椅子上的姿势要端正,面向正前方,双手要放在桌上。将手藏在桌子底下,仿佛你想做什么坏事似的,因此规定双手要放在眼睛所能及的地方。

想让自己更有自信使用刀叉的最佳秘诀,就是去欧洲的餐厅观察别人的使用方式。餐厅是最能见习到优雅人士举止之处。至于刀锋要朝上或朝下,这类比较细节的礼仪则是依据国情各有差异,这都是晚宴才会遇上的问题。平日用餐的话,知道大致上的餐具排放方式就可以了。

在欧洲,摆盘是叉子在盘左方,刀子在盘右方,甜点用的汤匙叉子则是在盘子上方。刀叉按照摆放的顺序使用,不可左右手对调顺序。但是美式用餐礼仪则允许在切割食物后,将叉子换到右手以方便将食物送入口中。

在西欧,即使是在拘谨严肃的高级餐厅,很意外地大家仍能自在享用美食。观察各种人的做法,只要掌握到别让对方感到不舒服的个人风格就没问题了。拥有个人风格,你就能有余裕充分享受用餐的乐趣。

跨越国界的和睦相处之道

人们总觉得谈起自己生长的国家心情会比较好。因为我们能够清楚知道怎么做比较好,也晓得每件事情的正确做法,只要事情能做得对,人就会比较有安全感。然而世界上还是有许多文化差异。

瑞典家具商IKEA大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进入德国市场,店内规定员工一律要佩戴名牌,但这件事却引发轩然大波。瑞典人和美国人习惯直呼对方的名字,因此他们就在名牌上印制每个人的名字。但是在德国,绝大多数员工无法适应让不认识的人直呼自己的名字,因此心中产生强烈的排斥感,最后迫使德国IKEA只好将名牌印上员工的全名,并且在名牌上标示“Ja(Yes)”或“Nein(No)”,“Ja (Yes)”代表你可以直呼他的名字,而“Nein(No)”代表请你喊他的姓,以此来做区分。

像这类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事,跨越国界之后有时会变得大不相同。在此我为读者介绍几个代表性的文化差异。

坚定地握手

在德国,与人见面时要打招呼,握手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无形中可以从握手的方式来判断对方是怎样的人。态度坚定明确地握手是最好的握手方式。我有一位德国女性好友,与人握手时仿佛刚和对方签完约似的,她会用力握紧你的手,上下摆动。

手部完全不施力,随便摸一下的握手方式,外公称这种方式叫做“湿抹布”。这种握手方式用在对于对方完全没有任何好恶感的人身上。基本上与人握手时,最好是带着善意且态度坚定,才能将诚意传达给对方。

受邀到访的时间

初次接受瑞士友人邀约到他家共进晚餐,我特意稍微延迟十五分钟抵达,结果友人却是希望我分秒不差地准时到访。据说因为他习惯根据客人抵达的时间,决定何时将肉送进烤箱,十五分钟的时间差距对肉块的炙烤状态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然而我揣摩自己的情况,认为当我邀请别人到家中用餐时,总是忙于准备餐点到最后一刻,所以若客人太早到反而让我感到太困扰。

因此到底要准时到达,还是稍微晚点抵达,得视聚会的形态而定,必须视当时状况来思考应对。

瑞典人的拥抱文化

在我们的印象中,瑞典这个国家除了福利好、气候冷,大概还有忧郁和自杀的标签伴随。今年,在斯德哥尔摩小住两次,那里的风景美得毋庸置疑,在城市里行走,就像走在一张大大的明信片里。但其实这并不是瑞典最吸引我的地方——让我对瑞典这个国家充满好感的,是那里的人。

在北京居住的这些年,我接触到一些瑞典人,他们给我的印象是并不善于主动与人沟通,聚会上夸夸其谈的那个通常不会是瑞典人——他们通常充当的是安静的倾听者角色。有人觉得瑞典人害羞或者冷漠,但我在瑞典却感受到瑞典人无处不在的温暖礼貌,在瑞典时,“礼仪之邦”这个过去用来形容我们自己国家的词时常从深深的脑海中浮现出来。

瑞典人喜爱拥抱,这是朋友间见面最为普遍的打招呼方式,轻轻唤着对方的名字,一边打招呼一边用一只或者两只手拥住对方的肩膀,在我看来这是标准的瑞典式拥抱。不过,不要忘了,瑞典人并不是热情四射型的,拥抱并不会发生在初次见面的人之间。我跟着当地朋友在斯德哥尔摩参加了很多聚会,很多的“初次见面”同时发生,那时他们只是略带腼腆地向我伸出右手,然后用带着瑞典味儿的英语跟我寒暄一会儿,几乎每个人都表达了对中国的向往和喜爱。他们很多人看起来对中国并不了解,表达向往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客套,但在当时热闹的派对中,我这个看不懂也听不懂瑞典语、极易备感冷落的中国人却实实在在感受到他们每个人释放的温暖善意。聚会结束告别的时候,我得到的告别方式就成了拥抱。

说到告别拥抱,简直是聚会亮点。聚会中瑞典人的拥抱是要落实到每个人的,那就是每个参加聚会的人都要拥抱所有人。我第一次参加超过20人规模的聚会时,见识了告别拥抱的“连绵不绝”,平均每两个人寒暄5分钟,20个人相互寒暄拥抱共需要多长时间?反正一群人在门口都说要回家了,而半个小时前就提前离席跟我拥抱告别过的朋友还在最前头拥抱没有出门……深夜两点,酒吧已经关门了,告别拥抱仪式还没有完全结束。

瑞典人真的很热爱拥抱。在我这个异乡人眼中,瑞典人的庞大朋友聚会,基本上上半场是用来进行见面拥抱仪式的,而下半场就是用来再见拥抱。

还有几件小事,都令我印象深刻。一是在朋友的妈妈家吃饭,他妈妈每次要跟他用瑞典语说话前都会跟我抱歉道:“我们说一会儿瑞典语,希望你别介意。”二是我和朋友在下班的高峰时段在市区的小便利店购物,一条狭小的店内通道上我因为太好奇某样物品停下脚步,朋友迅速把我拉开。他后来告诉我,当时是一个男人略带焦虑和略微大声地在我身后说:“你怎么不走啊?”我被拉开之后,那个男人马上非常歉意地补充说:“真的不好意思,我本意不是想像刚才那么粗鲁。”三是,有一天坐公交车,某一站,车停了很久也不开,司机还起身往车厢后部看。我这个不耐烦的中国人也转头看了看,原来一位老妇人颤颤巍巍地正在落座,她落座之后,公交车马上启动了。每次登公交车刷卡时,司机会向每个乘客微笑说:“你好!”

偶尔我也会嘲笑瑞典朋友的繁文缛节,例如那难以结束的告别拥抱,但当然这只是玩笑话,我想表达的重点,其实被我的朋友、旅居瑞典的北京人Foxrina一语道破:“我在这里感触最深的就是拥抱,因为每一次拥抱都将心与心的距离贴得很近。”礼貌这件事,在瑞典人的社交中是最重要的,在社会表情中,你很难寻找到发怒、争吵和焦躁。令人惊讶的是,我总觉得瑞典人许多内在的东西跟中国人很像,其实应该说瑞典文化跟中国传统的文化很像,并不像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中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