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实用文

数学书籍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实用文 2017-03-26 12:40:15
相关推荐

数学书籍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书籍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书籍读后感1

《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全书共有六个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其中记录了华老师的教学中的点滴,也有他听课的感受,让人读后能有思,有悟。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生动,感人,又蕴涵智慧,读后回味无穷。

华老师虽然是一名数学教师,但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文章中经常引古论今,从我国古代的名家到国外的学者;从诗歌到故事他都能结合课堂中发生的事,在全方位的反思中恰当地引用,而且他还善于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如农民种地、打篮球等事情联系到教师的教学,联系到数学。这些,都得益于他的喜读善思。一个工作繁忙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如此多的书籍,真的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现实中,我们自己总是抱怨没时间读书,时间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学上了。却不知道,我们平时的思考基本上是在做无米之炊。没有理论作指导,纵然想破脑袋,得出的也必然是肤浅的东西。

华老师的心思却极为细腻,所作随笔大都从细处入手。从老师的教具掉地上,孩子捡起来交给老师,老师没有道谢。到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到老师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么读分数……等等。这些细节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都会经常出现有的我有所注意,有的我根本就没放在心上。读了华老师的这些随笔,对我太有启发了。是的,教育就是要从小细节方面入手,小的不注意,大的即使注意了,对一个教育者的进步来说,也不会有特别大的作用。

华老师在课堂上的成功,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后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反思后的再实践。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正是他这种课前、课中和课后不断思索的精神,才成就了现在这个在课堂中游刃有余,让无数教师佩服,让无数学生喜欢的华老师。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好书,它以生动地形式教给了我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一种教学方法,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

数学书籍读后感2

数学的发展史也就是科学发展的历史。最初牙牙学语地创造丰富多彩的记数制度,然后在花季雨季之中为数学建立越来越多、越来越详尽的分支,到如今,展现它花样年华之时耀眼夺目的数学成果。每一步都包含艰辛,渗透着无限的思考,在这期间,有多少人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数学,给了这一门散发着无穷魅力的学科。

《数学史选讲》一书首先讲述了各种各样的记数方法,有象形文字中繁琐的数字记法,有楔形文字中造型独特的记数法,由中国古代简易的算筹记数,有玛雅以神的头像作为数字的奇异的记数法,还有沿用至今的印度—阿拉伯数码。从早期的记数制度演变中不难看出,就连数字的创造都是艰辛的,在那个时候,如何发明一种便于使用、耐于使用的记数法,是建立数学学科的至关重要的基础。可以说,若然没有了人类对数字以及记数制度这种最初的研究探索,力求创造出一种最为简易方便的记数法,往后数学的研究便加倍了曲折、加倍了困难。

而在漫长的数学发展史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无数为此奋斗一生的数学家,因为有了他们的辛酸血泪,有了他们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才为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给平面解析几何、微积分、无穷集合论等等的数学分支创造了诞生的机会。然而数学的发展史曲折的、艰辛的,数学家的研究里程更是如此。他们花尽一生的心思换来的创新思维和超时代理论,大多数在他们的有生之年都得不到世人的认同。希帕苏斯向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其他成员发表他对不可公度性的发现时,惊恐不已的成员将他抛进了大海;伽罗瓦提出的强有力的群论多次提交给科学院,最终得到的却是“完全无法理解”的评论;创造惊人的无穷集合论的康托尔最后带着诸多遗憾和无限的苦闷离开了人世;最怀才不遇的便是中学数学家阿贝尔,他经过无数努力最终证明了千古谜题——五次或以上的代数方程没有一般的求根公式,却遭到了一系列的冷遇,就连“数学王子”高斯看到论文的题目只说了一句“太可怕了,竟然写出这种东西来!”便连其正文都没看就把论文扔到了书堆里,尽管当时柏林大学已经认识到他的才华并任命他为数学教授,但阿贝尔早已在病魔侵袭的凄凉中与世长辞了。

尽管如今他们的理论得到世人的称赞,但在当初他们却受尽嘲笑与唾骂,他们不像当时就闻名于世的数学家那样,一有新的理论产生便受到全世界的重视,然后在钦佩与荣耀的光芒下继续他们的研究。虽然如此,他们仍旧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为自己的数学事业独立奋斗,深入探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就如康托尔那番充满信心的话语:“我的理论坚如磐石,任何想要动摇它的人都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种自信与坚定无不让人敬佩。

而许多的数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知识层面除了数学以外,还有其他的多个领域。譬如,泰勒斯是古希腊最早的数学家、哲学家,他几乎涉猎了当时人类的全部思想和活动领域;费马有丰富的法律知识,精通多门语言;莱布尼茨学习了拉丁文、希腊文、修辞学、算术、逻辑、音乐,还广泛阅读并研究了大量哲学和科学着作;在欧拉的工作中,数学紧密地和其他科学的应用、各种技术应用以及公众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它常常为解决力学、天文学、物理学、航海学、地理学、大地测量学、流体力学、弹道学、保险业和人口统计学等问题提供数学方法。由此可见,想要获得在一个学科的研究的成功,不仅需要精通该学科的知识,还需要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让这些知识为自己的研究服务。

自信、坚定、还有多领域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老师对他们的帮助也不可多得。牛顿在巴罗教授的课程中得到研究流数的灵感,欧拉继承微积分权威约翰·伯努利的衣钵成为“分析的化身”,阿贝尔在老师霍尔姆伯的鼓励与指导下,破解了五次或以上代数方程公式求解的未解之谜,伽罗瓦被里查德教授发现为千里马,成为了群论的开山祖师,康托尔师从库默尔、魏尔斯特拉斯和克罗内克等着名数学家,创立了无穷集合论,而华罗庚更是当年被熊庆来发掘,如今他又发掘了陈景润。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背后往往有一位劳苦功高的老师,也许他们的老师如今已不为人所知,但他们所做出的努力与教导并不亚于这些数学家,正因有了他们耐心的教导,给予的莫大支持、鼓励,才给了他们展露锋芒的机会,而这些数学家虚心从师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

除此之外,从数学家的努力探索之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研究所必需的过程。首先,要从细微的事情中发掘数学的道理、发现问题的存在,又或是对某一问题产生莫大的兴趣与研究精神。这一步许多人都能做到,就像牛顿对一个掉下来的苹果做出思考,从而创造万有引力定律一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对一些平常事物提出问题,在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有种想攻破它的冲动。然后,必须锲而不舍地做出深入的探究。这一步往往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但这偏偏就是最重要的一步,缺乏了它,前面的一切苦劳都只是白费。在遇到困难面前,依然能够怀有当初的冲动与勇气想要征服它的,往往就是伟大的开始、成功的关键。但只有这份冲动与勇气是不够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还必须拥有创新的精神,有对人们根深蒂固思想做出怀疑的精神,勇于打破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创造出自己的新思想,就像笛卡儿对坐标系的建立,牛顿和莱布尼茨对微积分的创立,高斯对非欧几何的确立,伽罗瓦对群论这一新概念的创造,康托尔对无穷集合论的坚信等等,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受万人瞩目的数学家,是与他们的创新思维分不开的。

总的来说,这些数学家成功的经验教会了我们学生在现阶段应如何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在思想上,我们应该培养创新思维、自信心、对自我坚定的信念、以及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精神。在行动上,要虚心从师,不耻下问,积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运用到日常生活的事情中。

“刘徽的割圆术比古希腊的穷竭法要晚几百年”、“笛卡儿和费马不约而同、殊途同归地建立解析几何”、“牛顿和莱布尼茨两位奠基人不约而同的努力,使得微积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立起来”……在数学史的发展历程中,不少相同的研究成果都重复地被人类发掘,这种数学研究的时间差无疑耽误了数学的发展,重复地为同一个问题而努力,却不知道事实上他人早已解决,如果世界能够更早地融合为一体,便能更好地互相交流数学文化,共同研究、共同进步,那么就不需要花上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重复地走同一条弯路,而能更快地推动数学的发展,也许世界数学的发展速度就不只现在的步伐了。

而此书也提到了数学创立的一个条件:“在实用的技术发明之后,那些并不直接为生活的需要或满足的科学才会产生出来。它首先出现在人们有闲暇的地方,数学科学最早在埃及兴起,就是因为那里的祭司阶层享有足够的闲暇。”这说明了“闲暇”对于科学兴起的重要性。的确,当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尚未分开时,人们无暇去发明科学,只有当享有闲暇时,人们才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花费在科学的创造中,才会从最初的玩弄数字起,逐渐深入探究,从生活琐事中发现数学的问题,从而创造谜题,再去解决,这样一步步地走来,才会有如今的数学学科。要是没有了闲暇,很可能就没有了后面的一切。同样,作为学生的我们也需要空出闲暇来认真研究数学,如果连每天的作业都难以按时完成,那么还哪说得上去破解数学的难题呢?

数学的发展还很长久,还有许多路要走,我们就像牛顿说的那般,只不过是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在我们面前仍有一片未知的真理的海洋,数学的无穷魅力就埋在这里面,等着我们去发掘,等着我们去探索。

数学书籍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书籍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书籍读后感1

《我就是数学》是华应龙老师的一本教育随笔,全书共有六个部分,即“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和“生活感悟”,其中记录了华老师的教学中的点滴,也有他听课的感受,让人读后能有思,有悟。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读起来让人倍感亲切,生动,感人,又蕴涵智慧,读后回味无穷。

华老师虽然是一名数学教师,但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文章中经常引古论今,从我国古代的名家到国外的学者;从诗歌到故事他都能结合课堂中发生的事,在全方位的反思中恰当地引用,而且他还善于以日常生活中的事,如农民种地、打篮球等事情联系到教师的教学,联系到数学。这些,都得益于他的喜读善思。一个工作繁忙的教育者,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了如此多的书籍,真的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了。现实中,我们自己总是抱怨没时间读书,时间都用在思考如何教学上了。却不知道,我们平时的思考基本上是在做无米之炊。没有理论作指导,纵然想破脑袋,得出的也必然是肤浅的东西。

华老师的心思却极为细腻,所作随笔大都从细处入手。从老师的教具掉地上,孩子捡起来交给老师,老师没有道谢。到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到老师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么读分数……等等。这些细节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都会经常出现有的我有所注意,有的我根本就没放在心上。读了华老师的这些随笔,对我太有启发了。是的,教育就是要从小细节方面入手,小的不注意,大的即使注意了,对一个教育者的进步来说,也不会有特别大的作用。

华老师在课堂上的成功,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后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反思后的再实践。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正是他这种课前、课中和课后不断思索的精神,才成就了现在这个在课堂中游刃有余,让无数教师佩服,让无数学生喜欢的华老师。

《我就是数学》是一本好书,它以生动地形式教给了我一种教学理念,教会了我一种教学方法,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

数学书籍读后感2

数学的发展史也就是科学发展的历史。最初牙牙学语地创造丰富多彩的记数制度,然后在花季雨季之中为数学建立越来越多、越来越详尽的分支,到如今,展现它花样年华之时耀眼夺目的数学成果。每一步都包含艰辛,渗透着无限的思考,在这期间,有多少人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数学,给了这一门散发着无穷魅力的学科。

《数学史选讲》一书首先讲述了各种各样的记数方法,有象形文字中繁琐的数字记法,有楔形文字中造型独特的记数法,由中国古代简易的算筹记数,有玛雅以神的头像作为数字的奇异的记数法,还有沿用至今的印度—阿拉伯数码。从早期的记数制度演变中不难看出,就连数字的创造都是艰辛的,在那个时候,如何发明一种便于使用、耐于使用的记数法,是建立数学学科的至关重要的基础。可以说,若然没有了人类对数字以及记数制度这种最初的研究探索,力求创造出一种最为简易方便的记数法,往后数学的研究便加倍了曲折、加倍了困难。

而在漫长的数学发展史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无数为此奋斗一生的数学家,因为有了他们的辛酸血泪,有了他们的严谨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才为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而给平面解析几何、微积分、无穷集合论等等的数学分支创造了诞生的机会。然而数学的发展史曲折的、艰辛的,数学家的研究里程更是如此。他们花尽一生的心思换来的创新思维和超时代理论,大多数在他们的有生之年都得不到世人的认同。希帕苏斯向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其他成员发表他对不可公度性的发现时,惊恐不已的成员将他抛进了大海;伽罗瓦提出的强有力的群论多次提交给科学院,最终得到的却是“完全无法理解”的评论;创造惊人的无穷集合论的康托尔最后带着诸多遗憾和无限的苦闷离开了人世;最怀才不遇的便是中学数学家阿贝尔,他经过无数努力最终证明了千古谜题——五次或以上的代数方程没有一般的求根公式,却遭到了一系列的冷遇,就连“数学王子”高斯看到论文的题目只说了一句“太可怕了,竟然写出这种东西来!”便连其正文都没看就把论文扔到了书堆里,尽管当时柏林大学已经认识到他的才华并任命他为数学教授,但阿贝尔早已在病魔侵袭的凄凉中与世长辞了。

尽管如今他们的理论得到世人的称赞,但在当初他们却受尽嘲笑与唾骂,他们不像当时就闻名于世的数学家那样,一有新的理论产生便受到全世界的重视,然后在钦佩与荣耀的光芒下继续他们的研究。虽然如此,他们仍旧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为自己的数学事业独立奋斗,深入探索,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就如康托尔那番充满信心的话语:“我的理论坚如磐石,任何想要动摇它的人都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种自信与坚定无不让人敬佩。

而许多的数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知识层面除了数学以外,还有其他的多个领域。譬如,泰勒斯是古希腊最早的数学家、哲学家,他几乎涉猎了当时人类的全部思想和活动领域;费马有丰富的法律知识,精通多门语言;莱布尼茨学习了拉丁文、希腊文、修辞学、算术、逻辑、音乐,还广泛阅读并研究了大量哲学和科学着作;在欧拉的工作中,数学紧密地和其他科学的应用、各种技术应用以及公众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它常常为解决力学、天文学、物理学、航海学、地理学、大地测量学、流体力学、弹道学、保险业和人口统计学等问题提供数学方法。由此可见,想要获得在一个学科的研究的成功,不仅需要精通该学科的知识,还需要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让这些知识为自己的研究服务。

自信、坚定、还有多领域的知识固然重要,但老师对他们的帮助也不可多得。牛顿在巴罗教授的课程中得到研究流数的灵感,欧拉继承微积分权威约翰·伯努利的衣钵成为“分析的化身”,阿贝尔在老师霍尔姆伯的鼓励与指导下,破解了五次或以上代数方程公式求解的未解之谜,伽罗瓦被里查德教授发现为千里马,成为了群论的开山祖师,康托尔师从库默尔、魏尔斯特拉斯和克罗内克等着名数学家,创立了无穷集合论,而华罗庚更是当年被熊庆来发掘,如今他又发掘了陈景润。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背后往往有一位劳苦功高的老师,也许他们的老师如今已不为人所知,但他们所做出的努力与教导并不亚于这些数学家,正因有了他们耐心的教导,给予的莫大支持、鼓励,才给了他们展露锋芒的机会,而这些数学家虚心从师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效仿。

除此之外,从数学家的努力探索之中,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研究所必需的过程。首先,要从细微的事情中发掘数学的道理、发现问题的存在,又或是对某一问题产生莫大的兴趣与研究精神。这一步许多人都能做到,就像牛顿对一个掉下来的苹果做出思考,从而创造万有引力定律一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对一些平常事物提出问题,在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有种想攻破它的冲动。然后,必须锲而不舍地做出深入的探究。这一步往往只有少数人能够做到,但这偏偏就是最重要的一步,缺乏了它,前面的一切苦劳都只是白费。在遇到困难面前,依然能够怀有当初的冲动与勇气想要征服它的,往往就是伟大的开始、成功的关键。但只有这份冲动与勇气是不够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还必须拥有创新的精神,有对人们根深蒂固思想做出怀疑的精神,勇于打破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创造出自己的新思想,就像笛卡儿对坐标系的建立,牛顿和莱布尼茨对微积分的创立,高斯对非欧几何的确立,伽罗瓦对群论这一新概念的创造,康托尔对无穷集合论的坚信等等,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受万人瞩目的数学家,是与他们的创新思维分不开的。

总的来说,这些数学家成功的经验教会了我们学生在现阶段应如何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在思想上,我们应该培养创新思维、自信心、对自我坚定的信念、以及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精神。在行动上,要虚心从师,不耻下问,积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运用到日常生活的事情中。

“刘徽的割圆术比古希腊的穷竭法要晚几百年”、“笛卡儿和费马不约而同、殊途同归地建立解析几何”、“牛顿和莱布尼茨两位奠基人不约而同的努力,使得微积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建立起来”……在数学史的发展历程中,不少相同的研究成果都重复地被人类发掘,这种数学研究的时间差无疑耽误了数学的发展,重复地为同一个问题而努力,却不知道事实上他人早已解决,如果世界能够更早地融合为一体,便能更好地互相交流数学文化,共同研究、共同进步,那么就不需要花上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重复地走同一条弯路,而能更快地推动数学的发展,也许世界数学的发展速度就不只现在的步伐了。

而此书也提到了数学创立的一个条件:“在实用的技术发明之后,那些并不直接为生活的需要或满足的科学才会产生出来。它首先出现在人们有闲暇的地方,数学科学最早在埃及兴起,就是因为那里的祭司阶层享有足够的闲暇。”这说明了“闲暇”对于科学兴起的重要性。的确,当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尚未分开时,人们无暇去发明科学,只有当享有闲暇时,人们才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花费在科学的创造中,才会从最初的玩弄数字起,逐渐深入探究,从生活琐事中发现数学的问题,从而创造谜题,再去解决,这样一步步地走来,才会有如今的数学学科。要是没有了闲暇,很可能就没有了后面的一切。同样,作为学生的我们也需要空出闲暇来认真研究数学,如果连每天的作业都难以按时完成,那么还哪说得上去破解数学的难题呢?

数学的发展还很长久,还有许多路要走,我们就像牛顿说的那般,只不过是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在我们面前仍有一片未知的真理的海洋,数学的无穷魅力就埋在这里面,等着我们去发掘,等着我们去探索。

数学书籍读后感3

《趣味数学》这本书和它的名字一样有趣。每次我都会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

“奥数乐翻天”讲的是两三个穿插有数学问题的生动小故事;“数学奇趣馆”是有关“头脑黑客”、“无敌计算王”、“布克”、“阿宝”四人之间的故事,并把数学问题蕴含在情节跌宕的故事中,浅显易懂。

我最喜欢的还是“数学名人堂”。

每一期“数学名人堂”都会告诉读者一位数学家从小时候不喜欢上学到最后成为数学家的故事。每一期故事,我都认真阅读,因为书里讲的每一位数学家他们从小对数学充满了热爱,虽然不喜欢考试,有时甚至逃学、旷课,可对知识的渴求和执着引领着他们,最终登上了成功的顶峰,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

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三秒给答案,不给是笨蛋”这个版块。数学知识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个版块主要就是教给大家同类题的做题规律。每一类型题只要找对了规律,甭说三秒,一秒就能说出答案。

最令我疑惑不解的就是“神秘的旅行”。编辑叔叔们列出的这些题目都是重量级的难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研究,然后把答案寄给《趣味数学》编辑部,如果正确,就能当上“探秘骑士”。以后,我要努力学习数学知识,争取早日当上“探秘骑士”。

《趣味数学》已经伴随我好几年了,让我们在趣味中学习,在快乐中进步。《趣味数学》是本好书,是我学习中的良师益友。它使我的学习充满乐趣,也使我变得热爱思考。

数学书籍读后感4

《我就是数学》读书体会林海燕今年开学初,我购买了华应龙老师的《我是数学》这本书,这是他的教育随笔总汇,记录了他平时教学生涯中的点点滴滴。他出生于农民家庭,因此对农民有一种天然的情结,他把教师对学生,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等同于农民对庄稼和农田的热情,那是一种出于生命本能的一种热爱。他爱学生,像农民精心选种那样钻研文本,选择教学内容;像农民翻耕农田那样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像农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呵护每一株庄稼那样,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庄稼长不好,农民会反思自己的播种施肥环节哪里出了问题,及时改正,补救;教学中也是样,每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二次备课,三次备课,用最适宜的方法传授知识。叶圣陶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细细品味这句话,是不是也是表达出了上面所讲的意思呢?在书中我也了解到华老师十分注重课中的求索,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他也能从中受益,他的这一举动,既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又对学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既显示了教师的一种精神,也显示了教师的一种气势。所以,年轻的我更应该学习这种无声的教育为自己修炼一堂人生之课,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才能更好的教学生如何做人。后来又读到“蹲下来与孩子对话”时,我真的是感受颇多,对于学生而言,老师们总是那么高高在上,总是那么有威严感,所以他们不容易与老师亲近,那我们的老师又该如何呢?

我们真的是要蹲下来与他们对话才行,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同等的位置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交流情感,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才会越来越近,我们的教学也会一跃而进的。

数学书籍读后感5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马小跳玩数学》。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淘气的马小跳和他的三个好朋友唐飞、毛超、张达,以及同桌冤家路曼曼。书里面讲述了马小跳与好朋友们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整本书把数学知识融合在了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让我找到了数学无穷的乐趣。其中,“春节压岁钱”那一章令我印象尤其深刻。

“春节压岁钱”讲的是马小跳要到他爸爸那儿领压岁钱,可马天笑先生却让他把27拆成若干个质数然后相乘等于几就拿多少。而马小跳为了拿到盼望已久的“喜羊羊”和漫画书,就决定算一下最多能拿多少压岁钱。过了一会儿他就算出来最多能拿910元。

看完整个故事和解题密码,我脑子里就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质数是什么?问了爸爸后才知道质数是大于1的自然数,除了可以分解成1和自身外,无法被其它数整除。就比如说:2,3,5,7,11......都是质数。

听了爸爸的一番解释,我重新“研究”起这道题来。如果把27分成两个质数:14+13,14不是质数;15+12,12和15都不是质数;16+11,16不是质数......好像27不能分成两个质数相加。那分三个吧!可以分成三组3,5,19;3,7,17和13,3,11。如果分四个呢?可以分成2,3,5,17和2,5,7,13这两组。2×5×7×13大一些,等于910。再往下算不可能把27拆成5个或5个以上的质数。那么最大的就是910元喽!

算完这道题后我不但对质数有了更详细的了解,还拓宽了自己的思维。这本书真是对我受益匪浅。

数学书籍读后感6

今年的暑假里我读了《马小跳玩数学》四年级版本,里面讲的是马小跳和他的同学们发生的数学故事。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外宾来了》,讲的是外国朋友要来学校参观,夏林果和路曼曼去参加迎宾训练了。每两个人间隔一米,一共站了25排,有24个间隔。小非洲说:“这条路长24米。”马小跳说:“当然了!”间隔等于株数减一,老师在植树问题里讲过!

夏林果站在校门口,路曼曼站在教学楼门口,这条路上两端都有人,所以这是一个非封闭路线两端都植树的问题。非封闭路线两端都植树的公式:全长=株数—1;株数=段数+1;株距=全长÷(株数—1)。

你看,是数学知识帮助小非洲解决了难题,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数学,学好数学,让数学走进我们的生活,帮助我们解决更多的问题,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增添更多的乐趣。

同时我们会发现,在课本中学过的知识,会在我们平时阅读的书里再次和我们不期而遇,阅读不仅可以学到新的知识,还可以温习旧的知识,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同学们赶紧阅读起来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