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实用文

苗族银器导游词

实用文 2014-08-20 04:52:10
相关推荐

苗族银器导游词

导语:来到苗族自治区内的景点旅游,面对苗族特色的银器,导游应该如何介绍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银器导游词,希望能够对你有帮助!

银器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到苗家做客。

大家都知道,苗族是一个爱唱歌的民族、一个爱跳舞的民族,更是一个爱美的民族。说到苗族,就不得不提他们身上华丽的银饰,特别是苗家姑娘的盛装,从头到脚,重达十多公斤、手工制作的、精美的银饰把姑娘打扮得绚烂夺目。因而苗家除了热烈的鼓舞、独特的民族风情、精美的蜡染和挑花以外,苗族的银饰则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银饰就是苗族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穿在身上的史书,是苗族最喜爱的装饰品。若论及饰银之盛,在中国广袤大地上,恐怕没有比苗族更甚者。尤其在苗族三大方言区之一的湘西,那里的苗族简直就是一个被熠熠银光包裹着的民族。但在这地处偏僻且远离白银产地,经济文化又相对落后的苗族,把价值不菲的银饰作为民族的群体选择,并成为中国各民族中的饰银首户,无疑是现实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

苗族的姑娘胸前大都佩戴着硕大的银锁,又叫“长命锁”、“银压领”等。它是苗族银装中的主要饰物之一,制作得十分精美,银匠在压制出的浮雕式纹样上再錾出龙、双狮、鱼、蝴蝶、绣球、花草等细部纹样,在银锁下沿垂有银链、银片、银铃等。她们从小就佩戴上,意在祈求平安吉祥,直到出嫁后方可取下。

苗族男青年亦有佩戴银饰的习俗,有的地方并将其作为未婚的标志。苗族男子盛装时穿青色大襟衣、腰系花带,头缠包头帕,颈戴银项圈,胸佩银链饰或银牌。男子佩戴3根银项圈表示未婚,佩戴两根银项圈的表示已婚。他们常年腰刀不离身,腰带上系着火药葫芦和牛角筒及银钩、荷包等物……绚烂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还有哪个民族像苗族那样喜欢银饰?这里的姑娘普遍喜欢佩戴银饰,而且以多为美,以重为贵。装扮起来全身银光闪闪、熠熠生辉。她们之所以如此偏爱银饰,是因为她们认为银是财富的标志,银饰美观、耐用,又易于制作。而且银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正气,佩戴上银饰,可以驱邪镇鬼、消灾祈福。当她们盛装出现在歌场、秋场上时,那满身的银饰叮当作响,清脆悦耳,不仅折射着太阳的光芒,还折射着她们美好的内心世界。假若将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米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得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佩戴银锁,背后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身上佩戴耳环、手镯等银制品。全身上下只有两只衣袖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她们此时不再是简朴的吊脚楼里走出的小阿妹,而是皇宫里走出的雍容华贵的公主,是九天下到凡尘的仙女,把平凡和世俗的生活抛在了万丈红尘外,真不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

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这些华丽繁复的苗族银饰,均由本民族银铁匠精心作成,世代相传,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苗族银饰出现于明代,流行于清代,至20世纪80年代达到一个高潮。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朴素实用到趋于华美的过程。明代出现的苗族银饰,是苗族服饰展现其审美价值进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产物。

在宏伟的创世史诗《苗族古歌》中,就记载了关于苗族先民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日造月的传说,大抵是迄今见到的该族最早涉及金、银的口碑资料。可以肯定,古歌创作者的头脑中还没有以银为饰的观念。然而古歌却折射出苗族先民重视金银的原始心理,这或许对今天苗族酷爱银饰的群体选择不无影响。

苗族最早的银饰艺术萌芽于巫术图腾活动之中。苗家笃信银器能驱邪逐祟、防阴气戕害。古时苗民戴上银脖圈,据说能战胜作恶的“老变婆”,确保合家平安。闻名遐迩的苗族大银角,其造型源自祖先蚩尤“头有角”的形象,旨在祭祀祖先,获得其护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银饰爱惜备至,奉若神明。他们创造了各式各样图案、款式的银饰造型,既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民间气息,又表现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也显示了一个大民族的气势。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游地区。经数千年的历史大迁徙,形成了如今大杂处小聚居的格局。苗族的历史文化是靠口头文学和服饰图画艺术来记录的。与许多无字民族不同的是,苗族不仅将历史传统倾注于口头文学之中,更将它倾注于图画之中,这主要表现在苗族服饰的刺绣、银饰图案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战争和压迫,迫使苗族自北而南,长期辗转迁徙,“老鸦无树桩,苗族无故乡”,正是他们居无定所的真实写照。这就为以方便携带,昂贵白银作为饰物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苗族服饰不仅款式种类繁多,样式各异,而且是最能代表该民族特征的物品。无论哪个民族都没有像苗族这样将服饰图案作为史书,深切地表述历史。苗族的服饰无处不向世人昭示:我们是苗族,我们来自黄河之滨、长江之畔;我们长途迁徙,历尽艰辛;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之下,苗家人倾其心血去绣、去染、去展示他们的情结,因而才有了如此优秀的、民族特色极强的苗族银饰艺术。因此,苗族的服饰,就是一部穿在身上的民族史书。衣服上不仅绣上故土的锦绣河山,还要绣上鸟、蝶、花、草、虫、鱼这些苗族人生活中亲密的伙伴。自然也少不了龙和风,他们早期是母系氏族,因此有时凤在上龙在下。龙也不像汉族的一样威严生猛,而是多了些温柔善良。

苗族银器导游词

导语:来到苗族自治区内的景点旅游,面对苗族特色的银器,导游应该如何介绍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银器导游词,希望能够对你有帮助!

银器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到苗家做客。

大家都知道,苗族是一个爱唱歌的民族、一个爱跳舞的民族,更是一个爱美的民族。说到苗族,就不得不提他们身上华丽的银饰,特别是苗家姑娘的盛装,从头到脚,重达十多公斤、手工制作的、精美的银饰把姑娘打扮得绚烂夺目。因而苗家除了热烈的鼓舞、独特的民族风情、精美的蜡染和挑花以外,苗族的银饰则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银饰就是苗族穿在身上的民族文化、穿在身上的史书,是苗族最喜爱的装饰品。若论及饰银之盛,在中国广袤大地上,恐怕没有比苗族更甚者。尤其在苗族三大方言区之一的湘西,那里的苗族简直就是一个被熠熠银光包裹着的民族。但在这地处偏僻且远离白银产地,经济文化又相对落后的苗族,把价值不菲的银饰作为民族的群体选择,并成为中国各民族中的饰银首户,无疑是现实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

苗族的姑娘胸前大都佩戴着硕大的银锁,又叫“长命锁”、“银压领”等。它是苗族银装中的主要饰物之一,制作得十分精美,银匠在压制出的浮雕式纹样上再錾出龙、双狮、鱼、蝴蝶、绣球、花草等细部纹样,在银锁下沿垂有银链、银片、银铃等。她们从小就佩戴上,意在祈求平安吉祥,直到出嫁后方可取下。

苗族男青年亦有佩戴银饰的习俗,有的地方并将其作为未婚的标志。苗族男子盛装时穿青色大襟衣、腰系花带,头缠包头帕,颈戴银项圈,胸佩银链饰或银牌。男子佩戴3根银项圈表示未婚,佩戴两根银项圈的表示已婚。他们常年腰刀不离身,腰带上系着火药葫芦和牛角筒及银钩、荷包等物……绚烂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还有哪个民族像苗族那样喜欢银饰?这里的姑娘普遍喜欢佩戴银饰,而且以多为美,以重为贵。装扮起来全身银光闪闪、熠熠生辉。她们之所以如此偏爱银饰,是因为她们认为银是财富的标志,银饰美观、耐用,又易于制作。而且银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正气,佩戴上银饰,可以驱邪镇鬼、消灾祈福。当她们盛装出现在歌场、秋场上时,那满身的银饰叮当作响,清脆悦耳,不仅折射着太阳的光芒,还折射着她们美好的内心世界。假若将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米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得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佩戴银锁,背后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身上佩戴耳环、手镯等银制品。全身上下只有两只衣袖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她们此时不再是简朴的吊脚楼里走出的小阿妹,而是皇宫里走出的雍容华贵的公主,是九天下到凡尘的仙女,把平凡和世俗的生活抛在了万丈红尘外,真不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

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这些华丽繁复的苗族银饰,均由本民族银铁匠精心作成,世代相传,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苗族银饰出现于明代,流行于清代,至20世纪80年代达到一个高潮。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朴素实用到趋于华美的过程。明代出现的苗族银饰,是苗族服饰展现其审美价值进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产物。

在宏伟的创世史诗《苗族古歌》中,就记载了关于苗族先民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日造月的传说,大抵是迄今见到的该族最早涉及金、银的口碑资料。可以肯定,古歌创作者的头脑中还没有以银为饰的观念。然而古歌却折射出苗族先民重视金银的原始心理,这或许对今天苗族酷爱银饰的群体选择不无影响。

苗族最早的银饰艺术萌芽于巫术图腾活动之中。苗家笃信银器能驱邪逐祟、防阴气戕害。古时苗民戴上银脖圈,据说能战胜作恶的“老变婆”,确保合家平安。闻名遐迩的苗族大银角,其造型源自祖先蚩尤“头有角”的形象,旨在祭祀祖先,获得其护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银饰爱惜备至,奉若神明。他们创造了各式各样图案、款式的银饰造型,既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民间气息,又表现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也显示了一个大民族的气势。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的先民在先秦时代就生活在长江中游地区。经数千年的历史大迁徙,形成了如今大杂处小聚居的格局。苗族的历史文化是靠口头文学和服饰图画艺术来记录的。与许多无字民族不同的是,苗族不仅将历史传统倾注于口头文学之中,更将它倾注于图画之中,这主要表现在苗族服饰的刺绣、银饰图案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战争和压迫,迫使苗族自北而南,长期辗转迁徙,“老鸦无树桩,苗族无故乡”,正是他们居无定所的真实写照。这就为以方便携带,昂贵白银作为饰物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苗族服饰不仅款式种类繁多,样式各异,而且是最能代表该民族特征的物品。无论哪个民族都没有像苗族这样将服饰图案作为史书,深切地表述历史。苗族的服饰无处不向世人昭示:我们是苗族,我们来自黄河之滨、长江之畔;我们长途迁徙,历尽艰辛;我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之下,苗家人倾其心血去绣、去染、去展示他们的情结,因而才有了如此优秀的、民族特色极强的苗族银饰艺术。因此,苗族的服饰,就是一部穿在身上的民族史书。衣服上不仅绣上故土的锦绣河山,还要绣上鸟、蝶、花、草、虫、鱼这些苗族人生活中亲密的伙伴。自然也少不了龙和风,他们早期是母系氏族,因此有时凤在上龙在下。龙也不像汉族的一样威严生猛,而是多了些温柔善良。

绣饰和银饰构成了苗族服饰的整体。以各种银饰为主要佩饰构成了苗族身体佩饰的一大特色。逢年过节,苗家女子都要穿花着银,精心装扮一番。身着花衣花裙,披银戴银的苗族少女,从四面八方会集在一起,展示工艺独特的民族服饰。她们以婀娜多姿的舞姿,楚楚动人的容貌,翩翩起舞,显现出“银角海洋”的壮丽景观。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在女盛装中,银饰是必不可少的饰物。其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中国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苗族丰富的银饰,绚丽的花衣构成了苗族身体装饰的独特风貌。

苗族的银饰,以湘西的工艺最高。湘西的青山绿水养育了一群心灵手巧的苗族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打造了一件件精美的苗族饰品。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刻、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

除了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设计上苗族银匠也堪称高手。苗族银匠善于从妇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同时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注重推陈出新。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当然,这—切都必须以不触动银饰的整体造型为前提。苗族银饰在造型上有其稳定性,一经祖先确定形制,即不可改动,往往形成一个支系的重要标志。

因为苗族人对银饰的偏爱,苗族的各个村寨中,都有银匠的踪迹,他们用最古老的方法,最简单的工具,打造出最精美的银饰。仅湘西境内,以家庭为作坊的银匠户便成百上千,从事银饰加工的人更是难以计数。家庭作坊多数为师徒传袭的父子组合,也有夫唱妇随的夫妻组合。这些作坊常是农忙封炉,农闲时节,村寨之中叮当之声不绝于耳,炭火炉烟荡然于户,一派繁忙景象。

银饰的制作,无论是粗活或细活,均经铸、炼、捶打、编结、洗涤等几个过程。所需工具主要是风箱、铁锤、钳、丝眼板、凿、坩锅、铜埚、花纹模型等。铸炼过程是将纹银放在坩埚内,于炉子上用风箱鼓风,高温熔化成液体后,就把它倒在长条状的糠糟内,使银水凝固,即取出来捶打。先捶成四方形的长条,再视制作什么而加工。如制银片便将它捶宽,制丝条即捶成圆形的细条,然后用丝眼板拉成各种粗细不同的银丝。

比起苗族银饰的历史,苗族银匠的历史要短得多。苗族银匠大约出现于清末,至今才有近百年历史。最初的苗族银匠大多挟铁匠之技艺改行拜师,向汉族工匠学习打制银饰。苗族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据《简史》记载:苗族普遍喜戴银制品,男女皆然,而以青年妇女为最。苗族银饰的制作,以湘西苗族工艺最好。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各种图案、款式的银饰,既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也体现出了一个民族深厚的底蕴。

苗族银饰种类繁多、造型精美,且大多保留着原始的韵味,并反映了苗族人民在社会历史演进的各个特定阶段的信仰追求和生活习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银饰文化”。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长年累月,积攒下的银质货币,几乎全都投入了熔炉。有些人家在女儿幼小时就开始为她逐年打造银饰,积攒起来,用专门的木箱存放,等女儿长成大姑娘了,在出嫁的喜日或苗族的盛大节日里,便把姑娘打扮得仙女一般,一这身银饰不仅给喜庆的日子增添了欢乐的气氛,同时也催开了姑娘胸中灿烂的心花。姑娘出嫁时,所有银饰都为她终身占有,丈夫是无权处理的。

湘西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单从佩戴部位上划分,大体可分为头饰、胸饰、背饰三大类。头饰有银帽、银盆、银冠、苏山、髻簪、耳环、项圈等;胸饰有胸链、针筒、围腰,外加手圈、戒指等,背饰有披肩、腰带等。其中的银冠,集银饰工艺之精华,在面积不大的冠架上,焊接的银花、银铃、银雀、银蝴蝶、银钟、银签等饰物,重约三、四十两,有数十件甚至百件之多,件件都是精工之作,闪耀着苗族人民的智慧之光。

粗犷豪放的苗族,有以多以大为美的习俗,强烈的夸富意识形成了苗族银饰的丰富多彩,银饰被普遍的用于订情、辟邪、祭祖等活动中,构成苗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他少数民族也有用金银饰、贵宝石等彰显身份与财富习俗,然而苗族的银饰工艺所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种将民族物质与精神文明密切结合的奇特文化现象,由这样工艺饰品中,极容易观察到苗族的图腾崇拜、宗教巫术、历史迁徙、民俗生活等方面的意涵,足以让人透过表相的呈现,体会苗族文化精神方面的本质。“服饰是文明的窗口,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服饰又是民族精神的外化,社会制度的表征”。苗族银饰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艺术的物质世界,而且展示了一个集合着各种观念的精神世界。它记载着苗族文化的变迁,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载体,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底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历史是一部感性化了的文化发展史。

每当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赶秋、槌牛、过年时,成百上千、成千上万的苗族人聚在一起,他们衣背上、裙摆上连续不断的涡旋纹、几何纹、银饰上的骏马纹图,随着身体的摆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如一个个美妙的音符飘扬在蓝天白云下,那种强烈的节奏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

苗族银饰以各种千奇百怪的变形图案为主题,这些图案都有动人的故事传说。“蝴蝶妈妈”由蝴蝶演化而来,“脊宇鸟”孵化出了人类的祖先,“牛角冠”象征蚩尤角等。其做工之细,图案之美,凝聚着苗家人的心智,堪称一绝。闻名遐迩的大银角,是对“人身牛首”准确的解释,寓意着“人身牛首”的神农为先,“人身牛蹄”的蚩尤为其后。因此,“人身牛首”与“人身牛蹄”的文化符号是具象的,有其特定的人文内涵。旨在祭祀祖先、获得其保佑。他们创造了各式各样图案、款式的银饰造型,既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民间气息,又表现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同时也显示了一个大民族的辉煌与气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