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实用文

说课稿汇编5篇

实用文 2017-08-20 01:02:00
相关推荐

说课稿汇编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第五单元美化校园窗2——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第67—69页。

2.说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测量和计算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乐于思考的数学素养。

3.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 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交流、善于合作和主动探究的数学素养。

4.说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在对于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

1.说导入方法:

本节课的导入采取了回顾旧知,为新知识作铺垫的方法进行,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了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个情境,目的在于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周长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做好铺垫,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2.说新授教学采用的方法:

①情境串教学法。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创设给花坛围护栏、算游泳池周长、篮球场的周长、给手帕加花边等一系列生活化的情境串,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②猜想验证法。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这一知识点时,先让学生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教学中,通过猜想,让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自己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③讲解法。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归纳总结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将知识点进一步巩固、深化。

④迁移法。在学习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法进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学习,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说巩固新知的方法

①分层练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设置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和发展练习三种不同层次的练习,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②操作法。在练习中加入了先量一量,再计算图形的周长的题目,目的在于通过测量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周长的意义和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两张长4cm,宽2cm的长方形纸片的拼图游戏,进一步练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初步探究长方形的周长是与其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③归纳整理法。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链。

三、说学法

1.说学生的认知基础

学生们前面已经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及其特点,结合具体情境能理解周长的意义,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及算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动手操作和分析综合的能力,所以我觉得这节课让学生参与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模式:动手操作,创设情境——操作体验,初步感知——探索知识由来,抽象概括新知——实践操作,运用延伸。

2.说学法

①小组合作学习。在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整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②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四、说教学程序

(包括情境创设、各环节及设计意图、课件的应用说明、板书设计)

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每块花坛需要多少米护栏?(出示课件:目的在于回顾图形周长的意义。)

同学们,我们来帮花匠老爷爷算一算每块草地都需要多少护栏。

提问:三角形的周长怎样求?

四边形的周长怎样求?

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我们三年级一班也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将负责管理学校门口一个长8米,宽4米的花坛。(课件出示情景图)

2、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给长方形花坛围上护栏,需要多少钱?(师板书)

师:要求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算出什么?

生: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坛围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第三环节:积极思考,引导猜想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师:根据花坛的长和宽,你能求出花坛的周长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猜想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第四环节:操作验证,总结方法

(一)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出现:

(1)8+4+8+4=24(米)

板书:长+宽+长+宽 =周长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8×2=16(米)

4×2=8(米)

16+8=24(米)

板书 长2+宽2=周长

(3)(4+8)×2=24(米)

板书:(长+宽)x2=周长

小结:先算一条宽和一条长的长度,乘以2表示有这样的两份。

分别让每一种做法的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出示不同算法的课件,将学生的算理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喜欢用那种方法?为什么?

4、怎样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8米表示长方形的什么,4米呢?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和熟练运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想的素养;对学生各种不同的算法,只让他们说清算理即可。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在多次的计算过程中,会逐步实现多种算法的自我优化。算法多样化并不要求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算法多样化的核心是每一个学生个性的思考。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帮助学生选择最简单、最方便的计算方法。

5、求护栏的钱数

(1)师:求出长方形花坛的周长也就算出护栏的长度,需要多少钱?我们还需要什么条件?

(2)老师这里有两种护栏的价格,甲种护栏8元/米,乙种护栏9元/米,选择你喜欢的护栏,列式算出需要多少钱。

6、跟进练习:(课件出示题目)

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长25米,宽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求出游泳池的周长吗?

7、思考:假如我们要求教室地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呢?

(二)正方形的周长

1、师:学校又新建了一个花坛,也要围上护栏,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课件出示情景图)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3、那你们能求出这个花坛的周长吗?

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

生1:(7+7)×2=28(米) 28×8=224(元)

生2:4×7=28(米) 28×9=252(元)

4、全班交流。

(1)让不同做法的学生谈想法。

(2)你喜欢哪种方法?能具体说一下吗?

5.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直接用边长乘4就可以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6、跟进练习:(课件出示题目)

12厘米

8米

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学生在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因此这个环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护栏计算钱数,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后,教师稍作引导,学生便可以在自我思维碰撞中实现算法的自我优化,培养了学生善于运用知识、方法的迁移解决新问题的素养。

第五环节: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师:今天大家真不简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大的本领,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大家。现在我们也来证明一下自己的本领吧!

1、小小测量师

有四个图形分别测出周长,想:算周长之前应该干什么?

2、篮球场的周长

你们知道篮球场是什么形状的吗?(长方形)老师还知道它的长是28米,宽15米,你们能求出篮球场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全班汇报。

3、为了把这张画装饰得更漂亮,要给它的一周围上边框。要做多长的边框?你看小明做得对吗?(课件出示题目,根据学生作出的判断显示“笑脸”或“哭脸”)

4、老师有一块长为10厘米、宽为8厘米的长方形手帕,想镶上一圈花边,需要多少厘米呢?(课件出示题目。)

师:你想怎样计算?为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5、如果用刚才的那条花边装饰这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够用吗?、拼一拼,算一算。

引导学生说明原因。

6、每组有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片。请你们小组合作分别量出纸片的长和宽,再动手拼一拼,看一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并算一算拼成图形的周长,最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拼一拼,算一算,组内交流。

7、拓展题(课件出示题目,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题意)

利用围墙的一边,用铁栏杆围出一个长方形花圃,长25米,宽10米,要用( )米长的铁栏杆。

学生组内交流,独立计算。

师:为什么只算3条边?

一面广告墙要装上霓虹灯,你能帮设计师算出所需霓虹灯的米数吗?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数学学习的应该是生活中的知识,因此练习的设计注重从现实生活入手,体现层次性、灵活性、有效性,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第六环节:回顾小结,梳理知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能仔细观察、积极动脑,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谈收获,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和再现;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周长的问题,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素养。

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宽+长+宽+长 8+4+8+4

宽×2+长×2 8×2+4×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4+8)×2

7+7+7+7=28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7×4=28

说课稿汇编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第五单元美化校园窗2——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第67—69页。

2.说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测量和计算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乐于思考的数学素养。

3.说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 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交流、善于合作和主动探究的数学素养。

4.说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在对于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二、说教法

1.说导入方法:

本节课的导入采取了回顾旧知,为新知识作铺垫的方法进行,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了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个情境,目的在于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周长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做好铺垫,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2.说新授教学采用的方法:

①情境串教学法。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创设给花坛围护栏、算游泳池周长、篮球场的周长、给手帕加花边等一系列生活化的情境串,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②猜想验证法。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这一知识点时,先让学生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教学中,通过猜想,让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自己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③讲解法。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归纳总结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将知识点进一步巩固、深化。

④迁移法。在学习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法进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学习,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说巩固新知的方法

①分层练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设置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和发展练习三种不同层次的练习,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②操作法。在练习中加入了先量一量,再计算图形的周长的题目,目的在于通过测量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周长的意义和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两张长4cm,宽2cm的长方形纸片的拼图游戏,进一步练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初步探究长方形的周长是与其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③归纳整理法。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链。

三、说学法

1.说学生的认知基础

学生们前面已经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及其特点,结合具体情境能理解周长的意义,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及算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动手操作和分析综合的能力,所以我觉得这节课让学生参与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模式:动手操作,创设情境——操作体验,初步感知——探索知识由来,抽象概括新知——实践操作,运用延伸。

2.说学法

①小组合作学习。在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整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②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四、说教学程序

(包括情境创设、各环节及设计意图、课件的应用说明、板书设计)

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每块花坛需要多少米护栏?(出示课件:目的在于回顾图形周长的意义。)

同学们,我们来帮花匠老爷爷算一算每块草地都需要多少护栏。

提问:三角形的周长怎样求?

四边形的周长怎样求?

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我们三年级一班也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将负责管理学校门口一个长8米,宽4米的花坛。(课件出示情景图)

2、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给长方形花坛围上护栏,需要多少钱?(师板书)

师:要求需要多少钱,必须先算出什么?

生: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坛围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第三环节:积极思考,引导猜想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师:根据花坛的长和宽,你能求出花坛的周长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猜想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第四环节:操作验证,总结方法

(一)探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出现:

(1)8+4+8+4=24(米)

板书:长+宽+长+宽 =周长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8×2=16(米)

4×2=8(米)

16+8=24(米)

板书 长2+宽2=周长

(3)(4+8)×2=24(米)

板书:(长+宽)x2=周长

小结:先算一条宽和一条长的长度,乘以2表示有这样的两份。

分别让每一种做法的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出示不同算法的课件,将学生的算理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喜欢用那种方法?为什么?

4、怎样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8米表示长方形的什么,4米呢?

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和熟练运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想的素养;对学生各种不同的算法,只让他们说清算理即可。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在多次的计算过程中,会逐步实现多种算法的自我优化。算法多样化并不要求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算法多样化的核心是每一个学生个性的思考。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帮助学生选择最简单、最方便的计算方法。

5、求护栏的钱数

(1)师:求出长方形花坛的周长也就算出护栏的长度,需要多少钱?我们还需要什么条件?

(2)老师这里有两种护栏的价格,甲种护栏8元/米,乙种护栏9元/米,选择你喜欢的护栏,列式算出需要多少钱。

6、跟进练习:(课件出示题目)

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长25米,宽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师:你能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求出游泳池的周长吗?

7、思考:假如我们要求教室地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呢?

(二)正方形的周长

1、师:学校又新建了一个花坛,也要围上护栏,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课件出示情景图)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3、那你们能求出这个花坛的周长吗?

学生可能出现的做法:

生1:(7+7)×2=28(米) 28×8=224(元)

生2:4×7=28(米) 28×9=252(元)

4、全班交流。

(1)让不同做法的学生谈想法。

(2)你喜欢哪种方法?能具体说一下吗?

5.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直接用边长乘4就可以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板书: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6、跟进练习:(课件出示题目)

12厘米

8米

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学生在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因此这个环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护栏计算钱数,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后,教师稍作引导,学生便可以在自我思维碰撞中实现算法的自我优化,培养了学生善于运用知识、方法的迁移解决新问题的素养。

第五环节: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师:今天大家真不简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大的本领,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大家。现在我们也来证明一下自己的本领吧!

1、小小测量师

有四个图形分别测出周长,想:算周长之前应该干什么?

2、篮球场的周长

你们知道篮球场是什么形状的吗?(长方形)老师还知道它的长是28米,宽15米,你们能求出篮球场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全班汇报。

3、为了把这张画装饰得更漂亮,要给它的一周围上边框。要做多长的边框?你看小明做得对吗?(课件出示题目,根据学生作出的判断显示“笑脸”或“哭脸”)

4、老师有一块长为10厘米、宽为8厘米的长方形手帕,想镶上一圈花边,需要多少厘米呢?(课件出示题目。)

师:你想怎样计算?为什么?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5、如果用刚才的那条花边装饰这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够用吗?、拼一拼,算一算。

引导学生说明原因。

6、每组有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片。请你们小组合作分别量出纸片的长和宽,再动手拼一拼,看一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并算一算拼成图形的周长,最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拼一拼,算一算,组内交流。

7、拓展题(课件出示题目,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题意)

利用围墙的一边,用铁栏杆围出一个长方形花圃,长25米,宽10米,要用( )米长的铁栏杆。

学生组内交流,独立计算。

师:为什么只算3条边?

一面广告墙要装上霓虹灯,你能帮设计师算出所需霓虹灯的米数吗?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数学学习的应该是生活中的知识,因此练习的设计注重从现实生活入手,体现层次性、灵活性、有效性,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第六环节:回顾小结,梳理知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能仔细观察、积极动脑,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谈收获,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和再现;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周长的问题,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素养。

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

宽+长+宽+长 8+4+8+4

宽×2+长×2 8×2+4×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4+8)×2

7+7+7+7=28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7×4=28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选自江苏苏教版出版社思想品德教育七年级下册第十七课《成长不烦恼》。《敞开心扉 学会沟通》是《成长不烦恼》中的第二小块,它在第四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一课《长大的感觉》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解决长大后会遇到的烦恼的方法,并且对后面的课文《多彩的情绪》和《与快乐相伴》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也是顺承第17课第一课时,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重点讲述如何让成长不烦恼。

(二)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坚持以学生自我学习为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落脚石,在大胆整合的基础上,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乐观正确的对待成长中的烦恼,懂得中学阶段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应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充分认识到青春期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意义,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注意克服闭锁心理,愉快的度过人生的美好青春时光,为一生的成长奠定基础。

知识目标

1、知道青春期是人生最宝贵的阶段,了解青春期产生烦恼是正常现象。

2、正确的`对待和消除青春期的烦恼。

能力目标

1,了解和掌握与别人沟通的正确方法,做到成长不烦恼

3、培养开朗的性格,提高应对烦恼、保持乐观开朗心情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敞开心扉,学会沟通,清春闭锁现象是血多青春期孩子都会出现的正常现象,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克服闭锁,敞开心扉,有助于青春期良好人格的形成。

教学难点:青春期的孩子如何克服闭锁心理,掌握沟通技巧,培养乐观性格

(四)说教情与学情

教情: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师要善于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的闪光点的发现者以及向学生学习的学习者。因此,本课中我善于运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地位,发动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思维。在师生、生生互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知识的掌握。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资源。

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过渡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步的增强,渴望得到正确的帮助和引导。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很多情况下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会产生很多青春期出现的烦恼和困惑,他们厌倦父母的说教,认为父母的说教式多余的,不能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良苦。本课中涉及到许多青春期学生面临的敏感问题,在课堂上能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烦恼和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在课堂上给予解决。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针对教情学情,我决定注重引导学生活动,预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的民主亲和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诉说烦恼的同时,通过同龄人的对话及师生对话来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努力实现动态的生成,使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使用恰当的多媒体情景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景冲突中认识青春、感悟青春、生化青春。

2、合作探究法。引导同学通过预习和分工,确定课堂活动主题,教师在其中发挥学习方法引导、指导的作用。

学法:

1、合作学习。即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共同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

2、自我探究法。即学生要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对知识的理解,这也是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的体现。

三、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依旧贯彻以学生为主的路线,让学生来演绎课堂,让老师来引导课堂。

新课导入

情境导入 小敏的烦恼

“小敏不善于交际,与别人的交往多建立在若即若离之间,不太热情也不太冷淡。如果不是出了一件令她伤心的事,她可能永远会这样下去。那天,同宿舍的人都去看电影了,小敏一人在宿舍看书。室友们回来后,突然有人说自己的几十元钱不见了,几个人都一齐盯着小敏看,看得小敏心里不安:你们无缘无故地怀疑我干什么?

结果她与室友们吵了起来,几天后小敏干脆搬出了宿舍。后来,她听说原室友的钱是记错了存放的地方,已经找到了,但室友却没有对自己道歉。 小敏从那以后性情大变,极其敏感多疑,处处设防,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有些同学曾关心过她,但她的冷漠终于使他们失望而去。她非但没有检讨自己的行为,却认定别人都虚伪可疑、不怀好意。在极度孤独苦闷之中,她仿佛老了许多,让人不敢相认。”

问题:1、如果你是小敏,面对室友怀疑,你会怎么办?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2、小敏从一个仅不善交际的女孩,到后来性情大变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该情境设置贴切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在分析评论情境中人物行为的同时诉说出自己的烦恼,贴切的情景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情景中感受青春的烦恼,目的是引出本次教学主题,也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讲授新课

(一) 师生互动,课堂小调查,引出青春期的普遍现象——闭锁心理

你的变化

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对父母讲

家中来了客人

和小学相比,对老师的提问

和小学相比,对学校的活动

对别人的误解

对别人翻看自己的东西

有心里话更倾向于

对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调查采访的形式,体现师生的互动性,拉近心灵距离,也正是契合本堂课主题:敞开心扉、学会沟通。同时通过问题“你是如何看待你的变化的”引出青春期闭锁心理的现象,为接下来探究“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原因、危害、克服方法”三大问题埋下伏笔。

(二) 生活在线:以小见大——探究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原因、危害

设计意图:结合漫画,让学生产生共鸣,保持继续探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剖析漫画中的行为的产生原因得出结论:

1、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独立意识增强,对待身边发生的现象有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自己能自主地决定、处理问题,不再人云亦云,表现出成熟的一面。

2、但由于心智不是很成熟,担心自己的想法引起别人的轻视或耻笑,在日常生活中又会将内心许多想法藏起来,不与人诉说、交流,表现出不成熟的一面。

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提出讨论话题:大家讨论这种现象会有何后果?

通过教师概括总结:“青春是美好的,但如果我们不能正视“心理闭锁”现象,就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使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任其发展下去,会形成有缺陷的人格”。得出青春期闭锁心里的危害。引起大家的重视,为接下来继续探究该现象的解决途径做感情上的铺垫。

(三)再现教材案例,探究克服方法

小玲过生日,同学们纷纷送上贺礼,小娟也送去了花一晚上精心制作的贺卡。没想到,她在班里遭受了“白眼”……小娟不明白,到底是不是自己错了?一位原来很活泼的女孩子在班里沉默了许多……

1、讨论:如何帮小玲解决心理问题?

2、你能总结克服闭锁心理的途径吗?

v 1、学会在交往中分享友谊,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v 2、积极与同学交往;相信父母和老师;

v 3、有想不通的问题应大胆向别人倾诉,

不让某些问题长期困扰自己;

v 4、多参加集体文娱活动,放松心情;

v 5、也可以写日记来倾吐、宣泄等。

v 6、加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为美好人生迈出坚实一步。

设计意图:将教材和学案结合起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得出克服青春期闭锁心里的有效途径,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四)情景模拟、学以致用——突破难点

1、分析两封信——苦恼的女儿、烦心的父母让大家思考双方的障碍是什么

2、案例分析

小美晚上有重要的事情想和爸爸商量,造成出门时叮嘱爸爸早点回来。晚上6点爸爸准时到家,小美却抱怨爸爸回来得太晚,而爸爸认为他已经回来得够早了。

1、为什么爸爸认为回来得够早了而小美却嫌爸爸回来得太晚了呢?

2、小美该怎样对爸爸说才能避免误会?说明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大家经常碰到的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困难现象,分析其产生原因,进而引导大家去解决问题——如何与父母朋友进行沟通,即,总结沟通的技巧主动交流、 认真倾听、 主动道歉 、控制情绪、善于体谅

3、学以致用

1.有一天,女儿有事回家迟了,母亲十分恼火:“你就是不守信,只想到自己!”女儿:“我怎么没守信了,我今天有事!”母亲:“有什么事,我不想听你讲。”女儿:“我本来也不想讲。”

女儿可以这样对母亲说: ______________

2.张华与刘铭打篮球,一不小心把刘铭的眼镜打了下来,摔坏了,刘铭喊到:“喂,小子,你赔我眼镜!” “是你先踩我,我手才碰到你的。”“你想甩赖!”“谁让你先踩我的!”两人闹的不可开交。

张华与刘鸣可以这样做:__________

(五)课堂小结:青春寄语

青春是多姿多彩的,青春期的心理就是在矛盾中形成并慢慢趋于成熟的,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们要加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为拥有美好人生迈好坚实的一步。

四、板书设计

敞开心扉 学会沟通

1、 青春闭锁心理

含义

原因

危害

克服方法

2、 学会沟通

如何与父母、朋友沟通?(掌握沟通技巧)

设计意图:我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纲目清楚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认知结构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设计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着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环节,比较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基本能达到教学的预设,基本能符合学生的实际,不足之处在于教学的逻辑上不太严密,希望各位多多指教。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望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优美的文章。这一单元的主题为“人与自然”,表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望月》一文融散文、诗歌、童话三个独特的视角为一体,展示了月亮女神的柔美、圣洁、仁慈与祥和。课文以月亮与人的关系为主线,用生动的笔调抒写了“我”在甲板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表现了甥舅二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从古至今,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神圣的象征。千百年来被许多骚人墨客所吟哦诵咏,而《望月》这一课对于月文化含量的汇集,恰恰是激发学生爱月的情怀,引导学生积累“月景”的最好凭借。通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品读、感悟中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同学们共同学习这一课,我们将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利用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积累描写月亮的诗句,领略诗词意境,体会“月亮”所具有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探究月亮与人的关系。

其中后两个目标也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享受学习的快乐。

2、朗读感悟法。三分文章七分读,教学千法读为本,由此可见,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旋律。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充分感受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积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3、评价激励法。在本节课中我将珍视孩子独特的阅读体验,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都会给予认可与鼓励,让学生享受“跳一跳,可摘桃”的喜悦。

4、品词析句法。我将抓住文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揣摩体会。

(2)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法”“勾画圈点法”等。

三 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向老师们汇报,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如何引导孩子们赏析和探究月亮与人的密切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㈠第一个环节:在赏析体悟中感受“月光之美”。

1、首先,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月与“我”的关系密切,体会赏月给作者带来了思想和情感的变化,我运用情景教学法,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的情景:

同学们,夜深人静的时候,为什么我一个人我要来到甲板上?也许是心情忧伤,幽闷。谁能来为我排解心情的忧伤和幽闷呢?这时,月亮升起来了。在月光下,我的心情发生了变化。这是怎样的月亮呢?为什么我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我与月是怎样的关系呢?

通过教师的情景描述,学生们产生了急于我与月的关系的愿望和动机,主动地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向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始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2、接着,我采用朗读法,请同学们在贝多芬的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的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浓墨重彩,仅用了4句话,就把月下江景描述的美轮美奂。同学们都被这美好的月色所吸引。

于是我因势利导,运用探究法,设计问题,进一步引导探究月与“我”的关系:“那么,是什么样的月亮把我叫醒了呢?”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安详”、“吐洒”、“晶莹闪烁”、“镀” “隐隐约约”、“黑色剪影”等词来体会月光的清幽淡远和朦胧、宁静等特点。并用简笔画,配合文字说明与表达,孩子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月光之美,享受月光之美,这样他们才懂得了是美丽的月把我叫醒了。月亮不仅叫醒了我的身体,还叫醒了我的心。我沐浴着这美丽的月色,陶醉在月的遐想中。此刻的情感该是多么的愉悦。学生们才真正明白了我与月的关系的密切,也更深刻感受了月亮的美好,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紧扣我与月的关系,我采用朗读法和探究法,引导孩子们体会和探究月和小外甥关系密切。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诵读课文。通过诵读课文中关于月亮的诗句,使学生感受月亮的形象、意韵。让学生充分理解,柔美的月光不仅把我叫醒了,也把小外甥叫醒了。从而理解使我们沉醉了的原因。

同时,我还要引导孩子们抓住小外甥与“我”的对话,引导他们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和天真活泼。正是这种聪明好学,才能让小外甥积累那么多有关的诗句,也正是这些有关月的优美的诗句,才能让他沉醉。激发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愿望,培养他们善于积累、勤奋好学的品格。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二)第二个环节:在拓展品读中沐浴“古诗之美”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文章”向来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 由诗句中可以看出,美丽的月亮把古今中外的诗人都叫醒了,叫醒了李白,杜甫,苏东坡……

教学中,我扣住涉月诗句,采用表演法,让孩子们分别来扮演文中的“我”和活泼聪颖的“小外甥”,让他们发挥想象,充分调动自己的诗句积累,尽情地根据自己的理解,调演绎古诗句中月的含义。这样不仅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而且使他们对中国传统的月文化产生了积极探索的愿望,使孩子们从小就感受中国月文化的悠久和发展。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沉醉的不仅仅是月光,而且是中国月的文化。也懂得了小外甥之所以如喜爱月光,是因为月亮和月文化是如此的影响着小外甥,小外甥的沉醉,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由此, 学生爱月的情感也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就会更加热爱我们祖国的文化,会为为传承中华文化而努力学习。

(三)第三个环节:在迁移创作中放飞“想象之美”。

我先采用朗读法,指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让学生通过描写小外甥神情、语言等词句,感受“小外甥”爱幻想、富有童真童趣的特点,

然后运用探究法,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小外甥聪明活泼,爱幻想,他的天真活泼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月光让我们幻想,让作者幻想,我们今天在这里望月,也一定让我们幻想了,同学们想到了什么?想象,写下来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使学生参与主体的语文实践与创造,把自己对月亮的感性认知、对文章情感的深切体验以个性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固化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及对月亮的理解,正所谓“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

(四)第四个环节:在激情总结中升华“情感之美”。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精彩的结束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更进一步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月光中,沉醉在意象深远的古诗意境里,沉醉在充满情趣的创造空间里。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它条理清楚,呈现文章的线条,简单明了,突出文章重点,起到有条理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好的板书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在教学中,根据我对《望月》这一课的教学设想,我采用提纲式板书。这个板书清晰地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望 月

江上之月 诗中之月 想象之月

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板书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的。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初步设想,在真正地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生成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力求达到更好的效果。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一、关于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是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基础上的,能进一步使学生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样安排顺序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2、教学目标: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

(4)会区分实像和虚像。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检测和老师的讲解,使学生慢慢的学会抓住重点与核心知识去看书、学习。

(2)提高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总结能力。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和探究方法。

5、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征。

②能够认识和区别实像和虚像。

(2) 难点

①理解凸透镜三种应用的成像原理和成像的主要特征。

②将本节课凸透镜三种应用推广和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释一些现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采用三学、三测、三教的主要模式,充分利用讨论法、分析法、实验法、问答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其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此外,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

三、说程序

本节课,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知识复习引入新课,导入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课本、自学检测、难点突破、课堂小结、当堂训练等环节以达到学生会学想学的目标。具体操作是:

(一)、知识复习引入新课,导入学习目标

通过复习透镜的相关知识点,引申到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和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要以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为例来研究《生活中的透镜》。

(二)、引导学生课堂学习和探究

1、通过三学、三测、三讲的模式教育,让学生掌握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征。

2、让学生总结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三者成像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引出实像与虚像的概念。

(三)、课堂小结

总结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实像和虚像的区分。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

倒立、缩小、实像 (物距大于像距)

二、投影仪

倒立、放大、实像 (像距大于物距)

三、放大镜

正立、放大、虚像

四、实像与虚像

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30课《语言大师》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文中的主人公是“我”六十开外的奶奶。她是个极为普通的人,没有享受过什么教育,斗大的字认不得几个,显然在语言方面没有很高的造诣,但是她特别会说“老话”,她的“老话”多得像天上的星星,张口即来。她的“老话”还很有特点:多、押韵、易懂、能激励人、能教育人。特别是在教育人、激励人这点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她被称为“语言大师”。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奶奶的喜爱、敬佩之情。

文章的第1节概括地写了奶奶“老话”多,她用“老话”教育“我”、激励“我”。2-4节通过具体的三件事来写奶奶的“老话”。最后一小节略写了奶奶的八句“老话”。在写作上做到了详略得当。

文中一共出现了奶奶的十三句“老话”。这些“老话”是一些流传已久的话,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凝聚了前人的智慧,说起来押韵,句句在理,能起教育人、激励人的作用。文中虽没有外貌的描写,但是生动的对话描写把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生活在一个物质丰富的时代,他们喜欢时尚的东西,把一些前人的有哲理的、能教育人的话当作老话,理解起来可能稍有难度,但也可能有种好奇感、新鲜感。除了文中的老话,其它语言较浅显,学生很容易读懂。文中所提到的奶奶的老话,学生在理解他们的深刻的含义时会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可作适当点拨。

创造性地复述课文,对五年级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目前学生复述文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抓不住重点词句,好似在背诵,或者当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条理性不够,毫无感情可言。教师可以打破常规课堂的单调,给语文课堂增添新的元素,激发他们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奶奶被称为“语言大师”的原因。

目标二:理解奶奶的“老话”的深意,感受奶奶的教育特色以及作者对奶奶的喜爱、敬佩之情。积累课文中的“老话”。

目标三:选择第5节中后四句“老话”中的一句,仿照2、3、4节,创造性地复述第5节。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小学阅读教学应切实加强朗读训练,特别要在读得正确、连贯上下功夫。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使其读书时能合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培养学生做到一边读一边快速提取知识经验,理清文章框架,引导学生敏锐地观察课文的主要话题,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先请学生自己轻生读读课文,提出 “读通顺、读流利,尽量做到有感情”的要求。然后设计了一个概括主要内容的坡度题: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觉得奶奶是个怎样的人,再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采用多种形式,促进学生感悟。

1、读书促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感悟是传统阅读教学经验的精华,它追求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法。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达到初步感知课文,为继续深入理解打下基础的目的。为此,我结合课前的预习题第三题,引导学生从交流表格开始,反复朗读奶奶的“老话”, 再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的意思,议议其它“老话”的意思,概括这些“老话”的特点,思考奶奶为什么被称为语言大师。

2、交流促感悟

小学生限于认知能力水平,他们在学习探究中必须更多地借助于群体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在合作交流中加深感悟的平台。引发合作交流,扩大感悟效应。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有结构、有层次的交流活动,及时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引导他们在合作交流中集思广益,相互补充,以扩大感悟的效应。

(1)、交流表格。

(2)、交流没有涉及具体事情的老话。

(3)、交流这些老话的意思。(有困难的句子,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4)、交流奶奶为什么被称为语言大师。

(5)、交流思想感受。

3、演练促感悟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向前发展。”思维是感悟的关键,好动又是学生的天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动手中激活悟性,在演练中深化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从本质上讲,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小学生好玩爱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组织学生通过表演,使语言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同时,学生在表演中融入自己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和再创造,这无疑会促进学生对教材的感悟。这种通过动口、动手、动身、动脑的表演,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教材。

于是,我设计了“和你的小组同学一起合作,选择第五节中没有具体事例的老话,用小品的形式演一演”这个环节。这样,把复述训练也落到了实处,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说课稿汇编5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